132/登山醫學
雷霆突擊閃電快攻
台灣夏日午後常有對流雷雨發生,
發生雷擊的風險不可小覻。
但是也因為它的神秘與令人畏懼,
關於預防雷擊的知識也是攙雜了正解與流言。
文/賴育民
夏日將至,讓我們再來談一下雷擊。
近年我們已經可以在實驗室模擬閃電,
許多雷擊預防的方法是否有效也都可以加以驗證,
筆者發現在之前寫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證明為誤,必須更新的部分。
問題一:在山區行走,如何預防雷擊?
答覆:有一個「30-30法則」可供參考,不過由於在山野活動中有時不易尋得安全的蔽護所,尤其在夏天可能會有雷雨的日子登山,預先了解一下路線附近容易到達的、可提供完整蔽護的建築物,如大型廟宇或民宅等,製作一份「避雷計劃」是有必要的。
30-30法則
看見閃電後開始數秒,在數到30之前聽到雷聲(表示閃電在10公里之內),應該進到蔽護所內;另一個30是在你聽到最後一聲雷聲之後至少30分鐘才能回到戶外活動。但是因為在山野中,有時閃電會被地形或植被遮住而沒有看到,有人把它簡化成「聽到雷響,進入室內」(When thunder roars, go indoors),因為雷聲的傳遞距離很少能大於16公里,而且我們在野外要預留尋找蔽護所的時間,所以時間的估算要更保守些;後面的30分鐘原則在山野活動還是很適用的。
雷擊受害者有機會救活
相較於幾百到幾千伏特便可致人於死的人造電力,雷擊(lightning strike)的傷者似乎斷然沒有生存的機會,實則不然!
在美國,每年約有200~400人遭受雷擊,其致死率約兩成,而生還者大部份並沒有嚴重的殘障存留。
在雷擊的一瞬間,大部份的電流其實是從傷者的體表飛掠過去,強大電流所引起的高溫會使體表的水份瞬間蒸發而將衣物炸開;所以,雷擊的傷者常衣不蔽體,體表有灼傷脫皮的情形,但是相較之下,進入人體的電流只佔極小部份。
這相對極小部份的電流並非不足以致死,筆者只是要提醒大家,即使是心跳停止的傷者,如果能夠執行標準的CPR(如果可以取得AED應即使用)並且儘速送醫,雷擊的傷者是有很大機會救活的!
另外是,電流不會停留在傷者的體內,救援者不會因為碰觸傷者而觸電(但是雷暴如果仍未遠離,同一個點有可能會被雷擊兩次而擊中救援者),這點和處理因為家中電器漏電而觸電倒地的傷者不同。
---------------------------------------------
問題二:在山區遭遇雷雨時,可以躲進涼亭裡嗎?
答覆:其實涼亭並不安全,在涼亭之類的結構下方空間中,人體相較於周遭的乾空氣是較低電阻的導體,容易成為閃電通過的路徑。
閃電是自然界中最令人畏懼的強大神秘力量之一,單一閃電可有兩億到二十億伏特的直流電壓。全世界估計每年約有24萬人遇受雷擊,造成約24000人死亡……
筆者於大學時,曾經和登山社學弟在坪林番子溪溯溪時與雷擊擦身而過。當時是陰天未雨,雷聲由遠而近,瞬間一道白色電弧落在學弟身後十餘公尺的溪水(或溪石)上,巨大的聲響和震動讓我們幾乎跌倒,連忙倉皇逃入溪邊一間小土地廟躲避。
多年後我才知道當時的處置是完全不正確的,沒有遇難單純只是好運而己。
近年我們已經可以在實驗室模擬閃電,許多雷擊預防的方法是否有效也都可以加以驗證,筆者發現在之前寫的文章中,也有不少證明為誤,必須更新的部分。
只有以下兩種蔽護所能確保安全
雷擊必須事先察覺與尋找避難所,只有兩種結構體可以確保安全,其一是大型、實質的,大致封閉的建築物,如一棟完整的水泥屋;其二是可以完全封閉(沒有破損)的金屬頂車輛或貨櫃。
這兩種結構可以在雷擊時將電流繞過人體而導引到地球:一旦閃電來到身邊,如果沒有找到以上兩種結構體,在野外沒有任何姿勢、位置或是行動可以保證安全。
大約有三分之一的雷擊傷亡發生在雷雨來臨之前。
因為人們常常錯估了雷雨的距離,閃電可以在空中橫向延展10英里(16公里),所以可以發生在天空沒有烏雲的情形下(所謂的晴空霹靂);另外約有三分之一的事故發生在雨停之後,也是因為錯估距離,太早出外活動。
避免雷擊的其他重點
一、除了上述的兩種結構體,沒有絕對安全的蔽護所
如鐵皮工寮、木屋、草屋、帳篷這些都是不安全的。
有些結構如涼亭、懸崖下方或較淺的山洞地形,事實上還會增加被雷擊的機會。
多年前曾經有山友在汐止大尖山山頂涼亭躲雨,遭受雷擊死亡的案例。這類結構或地形可以避風避雨,卻不能躲避雷擊。
二、避免成為突出點
如行走於裸露的稜線上,或立於眺望良好的空曠地點時,應尋求較低下或凹陷的地形來躲避。不過這只能減少部分被雷擊的機會,在前述筆者親身經歷的準雷擊事件中,雷就打在比我們位置還低的溪床上。
三、不可立於大樹下
高大(尤其是突出林表)的樹木很容易受到雷擊,當它受擊時,電流會散擊(splash strike)到立於樹旁的人;同時,樹木亦可能因爆炸燃燒而傷到一旁的人。如果我們正在樹林中而且別無選擇,應尋找較低矮且無明顯突出大樹的林區躲避。
四、遠離水邊
水是電的良導體,如果從事水上活動如游泳、溯溪或釣魚等,在雷暴將至前應儘速遠離水邊。
五、以下的行動經實證對於減少雷擊的風險沒有幫助
原地蹲下(以前認為這個姿勢有用)、坐在背包上或睡墊上都沒有用;平躺在地上則可能因為地面電流效應反而增加被電擊的機會。
#台灣山岳雜誌132期
#賴育民醫師專欄
#登山醫學
#歡迎分享台灣山岳
#提供您自已的經驗也很感謝!
「賴育民醫師專欄」的推薦目錄: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Taiwan Mountain 台灣山岳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評價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高大在學證明線上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台北慈濟醫院- #職業醫學科#賴育民主任指出,人在#壓力... 的評價
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推薦與評價
***千萬別錯過了***賴育民醫師第一次的現場分享! ⋯⋯. ... <看更多>
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推薦與評價
***千萬別錯過了***賴育民醫師第一次的現場分享! ⋯⋯. ... <看更多>
賴育民醫師專欄 在 力寶龍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在PTT/MOBILE01/Dcard上的毛小孩 ... 的推薦與評價
***千萬別錯過了***賴育民醫師第一次的現場分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