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新(第四)會期今天正式展開,行政院提出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歲入2兆2,391億元,歲出2兆2,621億元,預計融資財源調度1,190億元,其中舉債690億元加上移用歲計賸餘500億元。國民黨團今天上午召開記者會,針對行政院送到立法院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項目中,發現其中有貓膩,表面上遵守「零基預算」精神,實際上卻是「先減法、後加法」編列預算,其中特別預算編列龐大,蔡政府執政5年下來超過4千億元舉債,國人平均每人負擔債務增加到每人24.8萬元,政府潛藏債務也從105年度的17兆8,564億元,增加到109年度的18兆4,534億元,增加了6千多億元。顯見行政院送到立法院的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未經過仔細思考,國民黨團質疑是否蘇貞昌院長意識到在位不久,政府預算也就胡亂編列?國民黨團誠懇呼籲蘇貞昌院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應當兢兢業業。
總召費鴻泰表示,行政院對外宣稱,連續4年預算均有賸餘,有歲計賸餘可用主要來源是每年增加證交稅稅收而來;此外,政府不斷對外宣稱預算編列是以「零基預算」的精神編列,但費鴻泰指出,這麼多年來中央政府總預算根本就沒有落實「零基預算」,都是以「先減法、後加法」的方式編列,在一般公務預算看來均四平八穩,實際上絕大部分都透過特別預算在用錢,自從蔡政府上台後5年內,光是編列特別預算就花了納稅人1兆9272億元,分別用於:前瞻基礎建設8,400億元、新式戰機採購2,472億元、新冠肺炎紓困振興8,400億元,近期國防部還要編列2千億元購買新式飛彈特別預算,實際上會超過2兆元特別預算,平均5年下來超過4千億元舉債。
費鴻泰表示,前瞻基礎建設8,400億元中,包含了治水預算,但地方旱災和淹水狀況越來越嚴重,國民黨團會在相關委員會檢討前瞻基礎建設,關於治水預算使用情形,到底那些只是表面美化工程或是綁樁工程。費鴻泰指出,從105年開始,國人平均每人負擔債務23.2萬元,到今年110年度8月底為止,增加到每人24.8萬元,多增加16,000元。政府潛藏債務也從105年度的17兆8,564億元,到109年度的18兆4,534億元,增加了6千多億元。
關於疫苗採購部分,自購疫苗(含高端)合計2581萬劑,加上民間捐贈1500萬劑疫苗,共計4081萬劑,實際政府自購到貨量卻只有620萬劑到貨,到貨率僅24.02%,世界各國都已經開始展開第3劑疫苗施打,各國都預計追打第三劑疫苗,國人要打第三劑至少還要有6000萬劑疫苗,現在政府的疫苗採購數遠遠不足全民的需求。費鴻泰指出,中央政府總預算去年編列購買疫苗340億元,今年僅編列在衛福部公務預算在內100億元,440億元要讓國人施打到第三劑,顯然預算嚴重不足,費鴻泰質疑,從預算中可以看得出來,蔡政府並沒有打算讓國人施打第三劑疫苗。萬一新型變種病毒如Delta入侵台灣,顯然政府沒有超前部署的意思,至於明後年的疫苗採購,根本還不列入在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中,國民黨團會針對疫苗採購部分會做出幾項主決議,加強監督。
其次關於數位身分證預算部分,費鴻泰指出,各黨團對於數位身分證的換發,仍未取得共識,立法院與行政院同樣也未有共識而暫緩研議,但內政部竟然仍編列1億多元,國民黨團主張有侵害人權之虞的預算,全數歸零。費鴻泰指出,根據上述舉例相關預算,顯見行政院送到立法院的111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未經過仔細思考,是否蘇貞昌院長意識到在位不久,明年預算未必由他負責,因此隨便胡編?國民黨團誠懇呼籲蘇貞昌院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應當兢兢業業。
藍委曾銘宗表示,中央政府總預算編列了2兆2,621億元,根據行政院編列原則根據簡報內容分別為「拚經濟、顧安全、創機會」為施政主軸,尤其在顧安全的部分,顯然是針對因應國家當前發展需要,國防部111年度公務預算編列了3,726億元,新式戰機特別預算編列了401億元,連同非營業特種基金590億元,合計4,717億元,國民黨團充分支持國防預算,以因應國家發展需要顧及國家安全,但是根據審計部查核109年度各機關各項支出,發現在5院30多個部會中,有21項經費缺乏效率,各部會必須檢討處分,其中國防部就佔了15項,包括了:國防部參謀本部資通電軍指揮部辦理某專案、國防部陸軍司令部、十軍團辦理職務宿舍新建工程、陸軍後勤指揮部辦理國軍油料管理等等,國防部處分相關人員記大過有182人,國民黨呼籲國防部不要浪費國人的納稅錢,必須用在刀口上,發揮更大的財政效益,國民黨團支持國防預算,也會要求審計部嚴加審查,以確保國家安全。
關於勞保缺口部分,曾銘宗指出,明年政府撥補300億元根本就是杯水車薪、嚴重不足,勞保潛在負債到去年底高達10兆8469億元:今年勞保預估財務情況,支出大於收入,今年不足479億元,明年擴大到795億元、113年擴大到988億元、114年擴大到1,425億元,到115年勞保就將破產,達到負的834億元。曾銘宗指出,109年政府撥補200億元,今年撥補220億元,明年撥補300億元用來填補勞保缺口,但攸關1千萬勞工權益,面對115年勞保即將破產,政府僅撥補300億元,而勞動部長許銘春在立法院質詢時也表示,政府至少每年要撥補1千億元,才能減緩勞保缺口,政府怎麼在111年度只編列300億元?
曾銘宗表示,去年11月12日在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時他明白宣示:「勞保,政府將負最後支付責任,不會讓勞保倒!」同時也承諾勞保改革方案將送到立法院,決不會拖到2024年,但是到現在還是沒看到行政院的勞保改革方案,曾銘宗質問行政院,勞保改革方案甚麼時候會送到立法院?每年是否願意撥補1,000億元補上勞保缺口?蔡政府必須說清楚、講明白!
賸意思 在 陳政宏律師-不可不知的法律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消費寄託案件:「經由第三人傳達意思表示,不影響契約成立」
契約須當事人互相表示意思一致始能成立,所謂互相表示意思一致,並不限於當事人間直接為之,其由第三人為媒介,將當事人互為之意思表示從中傳達,或當事人均依法規要求為之,因而獲致意思表示一致,仍得成立契約。
系爭專戶之開立,係被上訴人將開戶資料提送勞工局審核,臺南市政府准予備查後,將該開戶資料函送上訴人之前身中央信託局,由該局建檔設立系爭專戶,嗣被上訴人按月提撥系爭準備金存入系爭專戶,將該金錢所有權移轉予上訴人,而於依法支付勞工退休金、資遣費後,如系爭專戶內有賸餘款,被上訴人得請求上訴人返還等情,為原審所認定之事實。則被上訴人雖非直接向上訴人辦理系爭專戶之開戶,惟經勞工局將被上訴人存儲系爭準備金、上訴人接受存款之意思表示從中傳達,再由兩造依相關法令為系爭準備金之提撥、收支,兩造之意思表示即獲合致,原審因認兩造就系爭專戶內系爭準備金成立私法上金錢消費寄託契約,並不違背法令。
(最高法院 108 年台上字第 2020 號民事判決)
賸意思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奕齊給台灣的三十個幸福提案 / 16 /】
❚❚ 會還債的市長,就是好市長嗎?──從公共財政思維思考幸福國家
讓我們從現實出發。
一對新婚夫妻,買房。籌了自備款,剩下的八成就是房貸。
一家企業,擴廠。接下來的動作,找銀行貸款。
理論上,不管是消費財或資本投資,貸款名義縱有不同,但實質上都是「負債」。負債,沒人愛;但作為財務管理的一環,它滿足了成家的幸福感與企業投資的競爭力極大化。
換做政府部門,這個領域叫「公共財政」。最理想的模式是收支平衡,意思是,政府支出的預算=納稅人繳的稅。這樣就不會有財政賸餘(也就是向納稅人課徵過多稅),也不會有政府舉債(也就是向納稅人課徵太少稅)。
但任何民主政體都很難達成這個理想模式。因為社會變遷與民意,政府需要負擔的施政項目愈來愈多,因此難免會支出膨脹。而當收不抵支時,稅改緩不濟急,政府最快的集資方法便是舉債。
以高經濟發展國家為主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其成員國也經常負債。事實上,一般提到國家的財政平衡狀態,其實通常是削減支出來達成,乍聽雖好,卻往往違反公平正義。
這是因為在選擇撙節公共支出的項目時,往往「柿子挑軟的吃」:先犧牲健康照顧、環境治理、社會福利、教育科學文化或其他重要但效應不會立即表現的預算項目。這種撙節稱為新自由主義式的撙節,在國際上引發大量批評和抗議,更嚴重的話則導致總體經濟掉入消費與投資緊縮的經濟負循環。
也就是說,任何具有進步公共財政思維的「負責任政黨」,不會為了達到收支平衡進行撙節。最常態正規的政策設計是透過稅改,量能課稅,努力增加財政收入來滿足不斷增加的財政支出。
因此,政府財政運作的邏輯和私人房貸、企業貸款的不同。政府不是「量入為出」,而是「量出為入」。也就是「(先決定)做多少(再決定)收多少」。在民主政體,做多少,由民意決定(例如基礎建設);至於收多少,就有多種選擇,稅收、舉債都可以互相搭配。
OECD國家雖然經濟發展程度很高,民眾稅負也不輕,但政府舉債依舊處於高水位(環境、公衛跟社福樣樣都要錢),就是這個道理。
回到台灣,我們經常用「量入為出」的邏輯來檢視政府財政,但這是不對的。思考政府財政邏輯要先思考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而存在,而健全民主社會的運作非常花錢,因此政府支出遞增很正常,財政收入跟不上支出也很常見。在這種情況下,舉債作為政府「理財」的方式之一,是再正常不過的政策邏輯。
這不是鼓勵政府舉債無上限,而是想提醒,如果民眾需要的是海陸火鍋套餐還加點拉麵,就不要期待政府用一碗泡麵的成本來支應。在這樣的情形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把政府舉債視為「萬惡」,豈不是悖離常理?
此外,台灣的財政條件在國際上相對健全,不會步上歐豬五國政府財政破產的情況。即便政府舉債,台灣也無外債環境,理論上債權人就是納稅人。因為都是「自己人」,所以沒有無力支應外債而被外力干預內政的可能。我們的支出來自民意,也因此自全體納稅人,而舉債則來自部分納稅人(透過國內銀行與公債購買人)。
我們不要一聽到政府舉債就視為萬惡,因為那是稅收之外的彈性操作空間,而「健康的政府舉債」則要跟稅改連動,一併思考。
民主不是免費的午餐,台灣值得更幸福更好。無論是公共建設或社會福利,樣樣都要錢。民主是需要花錢雕琢的精品,意見的溝通整合更需花費巨大成本。政府舉債是很尋常的財政現象,無需大驚小怪。反倒如果為了「量入為出」而無法提出進步幸福的政策(政見),災難更大。
因此,為了落實本黨三大政綱中的「社會自由化」,我們拒絕偏頗的「經濟自由化」獨大的邏輯。我們要推動更進步的社福、托育、勞權、環境、教育、性別、住宅、運輸、微創等政策,而新國會更應該要有進步的公共財政思維,才能打造台灣成為真正的幸福國家。
#總統票3政黨票5
#35好友一起前進
#奕齊進國會一起進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