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閲讀:如果丘吉爾領導當下的美國,美國能避免衰落嗎?》
Niall Furgeson /英國歷史學家,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原文刊載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8/21
當美國於一片混亂中撤離阿富汗時,它的衰落令人回想起一個世紀前大英帝國的殞落。
一位歷史學家警告:阿富汗只是開始,未來可能會因此導致更大的衝突。
「許多人仍沈浸在無知之中……而他們的領導人為了獲取選票,不敢點醒他們。」
在《集結風暴》(即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第一卷)一書中,丘吉爾如此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英國。
他痛苦地回憶:「拒絕面對令人不愉快的問題,渴求人民的擁護和選舉勝利,不顧國家的重大利益。」
美國讀者看著他們的政府「丟臉的」離開阿富汗,聽著拜登總統緊張而努力地為他造成的不光彩撤離辯護,可能會發現:丘吉爾戰前針對英國的批評,有一些會令他們心裡不舒服、但卻似曾相識。
借用耶魯大學的歷史學家Paul Kennedy 的一句話,當時英國的精神狀態是整個國家的疲憊和「帝國過度擴張」的產物。
自1914年以來,英國經歷了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大蕭條,並且在1918至1919年經歷可怕的大流行病——西班牙流感。
財政被堆積如山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來。
儘管英國仍然是全球主要貨幣發行國,但在貨幣方面,它已經不再是當年無可匹敵的角色。高度不平等的英國社會,促使左派政治家要求即使不實行徹底的社會主義,也要進行社會財富和權力的重新分配。
一部分知識分子在這方面走得更遠,他們選擇擁護共產主義甚或法西斯主義。
與此同時,凝固而無法變通的統治階層,傾向於忽略不斷惡化的國際形勢。英國的全球主導地位在歐洲、亞洲和中東都受到威脅。集體安全體系——當時建立在國際聯盟的基礎上,它是1920年戰後和平解決方案成立的國際組織,也正在崩潰,只留下了一個鬆散的聯盟,勉強補足業已離散的帝國影響力。
但結果卻是另一場更大的災難式的失敗:英國人既沒有認識到極權主義威脅規模之大,也沒有積累出阻嚇獨裁者的手段。
英國的教訓,是否有助於我們理解當下美國權力的未來?
美國人更喜歡從美國自己的歷史中吸取教訓,他們很少從他國歷史,看待世界。但將美國與上一任大英帝國的全球霸主對比,或許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啓發。因為今天的美國與戰時的英國,在許多方面都很相似。
與任何歷史類比一樣,這樣的類比當然也有缺陷。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統治了廣闊的殖民地和其他附屬國,今天的美國卻沒有相同的統治區域。
這一點使得美國人在自我認知上認為美國並非一個帝國,即使他們的士兵和公民在阿富汗駐紮了20年才撤退:他們依舊如此認為。
儘管美國的新冠病毒死亡率很高,但也並沒有嚴重到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所經歷的那種受創傷的程度。當時英國有大量的年輕人被流感屠殺(近90萬人死亡,15至49歲的男性中,佔了大約6%,至少170萬感染者)。美國如今面臨的威脅也不像納粹德國對英國造成的威脅那樣明顯而迫切。
不過,某些相似之處還是很驚人,而且這兩個國家在阿富汗強行建立自己相信的價值秩序,都相繼失敗了。
早在1930年2月,在「過早的」現代化改革引發了一場叛亂之後,《經濟學人》雜誌已指出:「很明顯,阿富汗不會採用西方的東西。」
近幾十年來,預測美國衰落的書和文章已經太多了,以至於「衰落主義」已經成為一種陳腔濫調。
但英國在20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之間的經歷提醒我們,還有比溫和的、漸進式的衰退更糟糕的命運。
《以金錢為導向的價值觀》
我們從堆積如山的債務開始談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的公共債務從1918年佔GDP的109%,上升到1934年略低於200%。而美國的聯邦債務與英國雖有所不同,但在規模上是可以比較的。如今她的債務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近110%,甚至高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不久前一個高峰。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51年,它可能超過200%。
當今的美國與大約一個世紀前的英國有一個重要區別,美國聯邦債務的平均期限相當短(65個月),而英國超過40%的公共債務採取的是永久債券或年金的形式。這意味著,今天的美國債務對利率的變化,要比當初的英國危險且敏感得多。
另一個關鍵差異是財政和貨幣理論的巨大轉變,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凱恩斯對英國戰時政策的建議。
1925年,英國決定以戰前過高的價格將英鎊回歸金本位,這使英國陷入了長達八年的通貨緊縮。工會權力的增加意味著大蕭條期間,工資的削減落後於物價的削減,這導致了就業機會減少。
在1932年的低谷期,英國失業率為15%。然而,英國的大蕭條主要還是因為英國在1931年放棄了金本位制,這使得貨幣政策得以放寬。實際利率的下降意味著償債負擔的減輕,為英國財政創造了新的迴旋餘地。
在未來幾年,美國似乎不太可能出現這種償債成本的下降。以美國前任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mers為首的經濟學家預測,當前美國的財政和貨政策,將導致通貨膨脹的危險。
英國的實際利率在20世紀30年代普遍下降,而美國的實際利率預計將從2027年開始轉為正數,並穩步上升,到本世紀中期達到2.5%。當然對利率上升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而且美國聯準不急於收緊貨幣政策。但是,如果利率真的上升,美國的債務將需要更多的成本來償還,擠壓聯邦預算的其他支出,特別是國防等可容易調整的支出。
這將問題的關鍵,擺在我們面前了。
丘吉爾在20世紀30年代最關心的問題是:政府在拖延時間——這是英國綏靖政策的基本原理——而不是積極地重新武裝英國軍隊,以應對希特勒、墨索里尼和日本帝國主義政府越來越多的侵略行為。丘吉爾反對英國綏靖主義者另一個關鍵論點是,財政和經濟方面的限制——特別是管理一個覆蓋斐濟、岡比亞、圭亞那、溫哥華的帝國,其高額成本使得快速重新武裝英國,變得不再可能。
稱美國今天面臨著類似的威脅——不僅是來自中國,還有來自俄羅斯、伊朗和朝鮮的威脅——這可能顯得異想天開。
然而,僅僅是這一事實,就說明問題所在。
大多數美國人,就像二戰之前的大多數英國人一樣,根本不想考慮在國家已有大量債務下,如何面對希特勒正在發動一場重大戰爭。
如今的美國也正在走向相同的道路。預計美國國防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將從2020年的3.4%下降到2031年的2.5%。
這會引起丘吉爾主義者的驚愕。他們也將會經歷相同的敵意和指責——如同當年譴責丘吉爾在煽動戰爭一樣。
《力量是相對的》
美國與其他國家相比的相對衰退,和當初的英國另一個相似點: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遜估計,到20世紀30年代,英國經濟產值不僅被美國(早在1872年)超越,而且還被德國(第一次在1898年,在經歷了災難性的戰爭、惡性通貨膨脹和不景氣的年代後,於1935年再次被超越)和蘇聯(1930年)超越。
大英帝國作為一個整體,其經濟規模比英國大,特別是如果把各殖民地包括在內的話,也許是其兩倍大。但美國的經濟規模更大,儘管大蕭條對美國的影響更嚴重,美國的經濟體量,仍然是英國的兩倍多。
今天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的經濟產值相對下降的問題。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考慮許多中國國內商品的價格更低,中國GDP在2014年已趕上了美國。按當前美元計算,美國經濟體量仍然更大,但預計兩國的差距將會縮小。今年,中國的美元GDP會是美國的75%左右,到了2026年,則將達到89%。
中國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挑戰比蘇聯曾經帶來的更大。這不是什麼秘密,因為蘇聯的經濟規模在冷戰期間從未超過美國的44%。
在許多運用於國家安全應用的技術領域,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中國正在努力追趕美國,這也不是什麼機密消息了。中國領導人的雄心壯志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五年來,美國對中國政府的好感明顯轉變為負面。即便如此,公眾對於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也沒有多大的熱情。如果中國攻打台灣,大多數美國人可能會與英國首相張伯倫的觀點一致,他曾臭名昭地將德國在1938年分割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描述為「遙遠國家的爭吵,而我們對爭吵的雙方都一無所知」。
在兩次大戰之間,英國態度軟弱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知識分子對帝國的反抗,以及更普遍的對英國傳統價值觀的反抗。
丘吉爾厭惡地回憶起1933年牛津大學辯論社在辯論中提出的動議:「我們拒絕為國王和國家而戰」。他指出:「在英國,人們一般會對這樣一個插曲一笑置之,但在德國、俄羅斯、義大利和日本,他們會有英國已經變得腐朽墮落了的根深蒂固的想法,這種想法也動搖了許多人的盤算。」
當然,這也正是如今中國新一代「戰狼」外交官和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對美國的看法。
納粹、法西斯和共產主義者都認為英國人對自己充滿了憎惡。「我甚至不知道大英帝國正在消亡,」喬治·奧威爾在他的文章《獵象記》中記錄了他作為殖民地警察的時光。沒有多少知識分子能有奧威爾這樣的洞見,認為英國仍然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許多人——不像奧威爾——他們選擇了信仰蘇聯共產主義,他們為西方國家的情報部門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與此同時,令人震驚的是,大量上流社會的貴族精英還被希特勒吸引。甚至《每日快報》的讀者,也樂於取笑而非讚頌大英帝國。
《帝國的終結》
美利堅帝國不像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有英聯邦自治領地、殖民地和受保護國,但它現在所處的國際主導地位,以及過度擴張帶來的代價,完全與大英帝國相似。
現在美國的左翼和右翼都習慣性地嘲笑或謾罵美國帝國主義的計劃。《國家》雜誌的記者湯姆·恩格爾哈特(Tom Engelhardt)幸災樂禍地說:「美利堅帝國正在崩潰。」
對於右翼來說,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yler Cowen)譏諷地想像著「美利堅帝國的衰落會是什麼樣子」。:
與此同時,進步的非裔美國哲學家康奈爾·韋斯特(Cornel West)認為「‘黑人的命也是命’與反對美利堅帝國的抗爭殊途同歸」,還有兩位支持川普的共和黨人瑞安·詹姆斯·吉爾·杜斯基(Ryan James Gir dusky)和哈倫·希爾(Harlan Hill)認為最近的新冠疫情揭露了「美國其實穿著皇帝的新裝」。
右翼仍然捍衛著美利堅共和國建國的傳統:與此相反,「覺醒」的左翼則試圖將美國歷史改寫為充斥著奴隸制和種族隔離的血淚史。但政治光譜中的任何一方都沒有多少人渴望回到上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扮演全球霸權時代。
簡而言之,就像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人一樣,21世紀20年代的美國人已不熱衷於帝國主義——中國的觀察人士注意到了這一現象,並對此津津樂道。
然而,帝國仍然存在。
美國幾乎沒有多少真正意義上的的殖民地:只有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北太平洋的關島和北馬里亞納群島,以及南太平洋的美屬薩摩亞。按照英國人的標準,這些殖民地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美國與曾經的大英帝國一樣,軍隊遍布全球,無處不在。美國的武裝部隊人員在150多個國家都有部署,駐外軍隊總人數約為20萬人。
承擔如此廣泛的全球責任並非易事。但是,要想擺脫他們同樣不容易。
英國人為此吃過苦頭,美國人則要吸取英國人的教訓。
拜登決定從阿富汗進行「最後的撤軍」被認為是不明智的,這說明了美國想要減少其在海外所承擔的責任,並不容易。
歐巴馬曾經也做出了類似的從伊拉克撤退的決定,並於2013年宣佈「美國不是世界警察」。
川普的「美國優先」(American First)原則只是同一種衝動的民粹主義的版本:他太渴望離開阿富汗,並以關稅取代「反恐支出」。
在阿富汗發生的撤軍災難完美的說明,想要放棄對全球的主導權,這個過程是不太可能和平度過的。不管用何種措辭,宣佈放棄這場歷時最長的戰爭,就是承認失敗。
這不僅僅對塔利班,是他們的勝利。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畢竟中國與阿富汗也有一段狹小的接壤土地。俄羅斯也在幸災樂禍的作壁上觀。
就在歐巴馬宣佈放棄做世界警察的幾個月後,俄羅斯立刻就對烏克蘭和敘利亞進行了軍事干預。
這並非巧合。
拜登相信美國可以像之前從越南撤軍、擺脫越南這個泥淖一樣從阿富汗撤軍。
越戰是段不光彩的歷史,美國在越南受到的屈辱確實產生了後果。它為蘇聯及其盟國以可趁之機,在其他地方製造了麻煩——包括非洲南部和東部、中美洲以及蘇聯於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
於是我們可以推論在喀布爾重演西貢當年的淪陷,未來也將產生類似的不良影響。
即便新保守主義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後抬頭,狂妄自大到了頂峰的時候,美利堅帝國的終結也不難預見。
我在《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一書中首次提出,當時美國的全球地位至少存在四個根本性的弱點:一是人力赤字(很少有美國人願意在像阿富汗和伊拉克這樣的地方長時間工作);二是財政赤字(見上文);三是關注度不夠(選民在大約四年後就對任何大規模干預失去了興趣);四是歷史視角的缺失(決策者不願從前任那裡汲取經驗教訓,更不願意從其他國家吸取經驗教訓)。
但是曾經的大英帝國從來沒有這些事件。
另一個不同之處在於——這比財政赤字要深刻得多——是美國的負國際投資(NIIP),它佔GDP的比例是-70 %。
負的國際投資本質上意味著外國人對美國資產的所有權,超過了美國人對外國資產的所有權。相比之下,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儘管有大量的海外資產被清算以資助一次世界大戰,但它仍然有著龐大的正國際投資。從1922年到1936年,它一直保持在GDP的100%以上:到1947年才下降到3%。
拋售剩餘的帝國白銀(準確的說,是迫使英國投資者拋售海外資產,交出美元)是英國為二戰買單的一種方式。
但是美國作為一個債務大國,並沒有與之對等的儲備金。只有通過更多的公債出售給外國人,美國才能負擔得起維持其世界霸主地位的成本。
這對於維持其超級大國的地位而言,實在太不穩定了。
《丘吉爾:「我當首相不是為了主持大英帝國的葬禮」》
丘吉爾在《集結風暴》中的論點並不是在借德國、義大利和日本的崛起這一不可阻擋的進程來譴責英國的衰落。相反,他堅持認為,如果西方民主國家在1930年代早些時候採取更果斷的行動,戰爭本來可以避免。
當小羅斯福總統問丘吉爾這場戰爭應該叫什麼時,丘吉爾立刻回答說:「不必要的戰爭。」
同樣的道理,中國的崛起也並非不可阻擋,更不用說俄羅斯了。從朝鮮到委內瑞拉,所有與他們結盟的小國都是經濟上的弱國。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速度比預期的還要快,勞動力正在萎縮。
居高不下的公營及私營部門債務正在拖累經濟增長。它也可能在氣候危機中,首當其衝,因為它無法輕易改掉依賴煤炭,作為工業能源的現象。
然而,一系列事件的發展又很容易導致另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最有可能是在台灣問題上爆發。
中國要統一台灣,而美國模糊地承諾要防禦中國——隨著東亞地區軍事力量平衡的轉變,這種承諾越來越缺乏可信度。
美國航母越來越難招架中國的東風-21D等反艦彈道導彈,而這還只是美國國防部無法解決的問題之一。
如果美國的威懾失敗,習近平發動突然襲擊,美國將面臨更嚴峻的選擇,要不然打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戰爭——就像英國在1914年和1939年所做的那樣——要不然就像1956年蘇伊士運河事件那樣,直接認輸。
丘吉爾說他寫《集結風暴》是為了表明:
邪惡者的惡意如何因善良者的軟弱而愈發猖狂;民主國家的結構和習慣為何——除非與更大的有機體結合在一起——會缺乏為卑微大眾提供安全感的毅力和信念;甚至在自我保護的問題上……謹慎和克制的忠告反而會帶來致命的危險……以及因為渴望安全和平靜的生活,而採取的中庸之道,可能會直接導向災難的中心。
他用一句精辟的格言作為這卷書的結束語:「事實勝於幻想。」
近年來,美國領導人過度熱衷於幻想了,譬如小布希領導下新保守主義者「全面統治」的幻想,還有川普想像出的美國「大屠殺」的黑暗噩夢。
隨著另一場集結風暴的到來,也許是時候面對現實了。
丘吉爾看透了這一點:帝國的終結很難不伴隨著陣痛。
——圖片:美國運輸機撤離阿富汗難民、美國最後離開的軍事領袖、拜登在白宮發表演說
「越南皇帝價格」的推薦目錄: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阮饅頭 Mantounguy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Vnking越南皇帝-阿偉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阿偉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阿偉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阿偉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PTT、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年度重磅!越南皇帝按摩!僅需50萬越南盾即可擁有帝皇般享受 ...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越南皇帝價格 在 美女幫按摩!越南理容院3百元當皇帝 - Mobile01 的評價
越南皇帝價格 在 阮饅頭 Mantounguyen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保大帝價值1.5億台幣的傳家之寶-Rolex Ref 6062 bao dai】
「保大帝」(Vua Bảo Đại)。這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的名字,越南阮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末代君主,有多數的外國人比較不熟悉這個名字,但是就在2017年日內瓦鐘錶拍賣會的會場上,保大帝在生前所擁有的勞力士(Rolex)在2017年放在拍賣會上競標,大家也開始認識到這位越南末代君主,在當時最後標得價格為500萬美金的價格(相當於1.4億台幣),創下人類歷史上最貴的手錶,這手錶最初有什麼小故事以及這隻手錶是什麼型號呢,今天來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1. 保大帝手錶小故事
這支手錶是保大帝於1954年赴日內瓦(瑞士)出席印度支那外交會議,而在會議的時間之外,他到了瑞士的商區購物,並且在一個機會下走進一家Rolex的經銷商Chronometrie Philippe Beguin店,當時保大帝只提出一個要求:chọn cho ông chiếc đồng hồ quý hiếm và đắt nhất hãng từng sản xuất.(幫我挑選有史以來最稀有、最昂貴的手錶)。保大帝看了看店內的錶款,沒有一款能夠滿足保大帝的眼光,因此商家也不得不聯繫勞力士官方,最後勞力士官方則是將這隻 Ref 6062送到保大帝的手上,沒有讓保大帝等太久,而在保大帝1997年過世的時候,將這隻手錶由他的兒子繼承,放在法國巴黎的銀行裡面,在2002年這支手錶以23萬美金的價格賣給一個義大利的收藏家。
2. 保大帝手錶競標
在2017年,勞力士Ref 6062保大帝的手錶在日內瓦的La Reserve的飯店競標,當時共有13位參加這個競標會(10位現場買家、3位電話連線買家),最後竟標會長達8分鐘的時間,由 Maudsley一位電話買家得標,得標的金額為506萬瑞郎,相當於台幣1.5億左右, 正式打破2017年碗錶競價紀錄,成為人類史上最昂貴的手錶,其中也有一些很特別的巧合,像是保大帝是阮朝第13位皇帝、拍賣會於13日舉行,有13人來競標,但是到底這個手錶有什麼樣的收藏價值,緊緊15年的時間,可以喊到1.4億台幣的價錢,價值漲了將近有21倍,1.4億相當於台北市已經可以買到高級豪宅等級,或是一台藍寶堅尼,其實這支手錶真的是細節開滿檔。
3. Ref 6062的手錶細節
這支手錶是rolex最複雜的手錶款式,包含日期、星期、月份以及月相 ,全金的月相圖案更是迷人,這支手錶的錶帶是用18K的黃金打造,此手錶為Rolex蠔式系列”Rolex Oyster”因此可以完全的防水,5顆大寶石作為12、2、4、8、10的時標,且是Rolex全球僅有的黑色錶盤及鑽石時標型號的6062手錶之一,保大帝有配戴,但是因為整體手錶的狀況非常的完整,因此都造就這支錶款的稀有性,最終這支手錶也以保大帝的名號命名,創造現在以及過去那不朽的傳奇。
短短的10幾年的時間,手錶的價值翻了20幾倍,這應該是當初他兒子想都想不到的事情。都希望我的手錶過了20年不要跌就好了
越南皇帝價格 在 盧斯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盧斯達:買中國製鏡頭,就能打贏貿易戰嗎 | SOSreader】
工聯會議員 #陸頌雄 突然妄議中美貿易戰,說自己作為攝影愛好者,一直希望用上「優質自主國產品牌」的器材,並且以 #Laowa MTF 7.5mm F2這支鏡頭作為例子,說中國製造也趕上來了,做到連日本原廠都做不到的高質素,「我們中國現在也有爭氣嘅自主品牌」。
鏡頭的確是不錯的
碰巧我對於攝影器材也略有研究。關於這個鏡頭的質素,陸頌雄說得沒有錯。Laowa是一個中國光學品牌,近年出產了不少質素不錯的新鏡。Laowa的專長似乎是做廣角鏡,有幾支設計給不同鏡頭接合的超廣角鏡,而且標榜Zero-distortion,零變形。
廣角鏡設計其中一個困難之處,是控制影像被壓縮之下出現的畸變。例如Laowa另一隻廣角鏡LAOWA 15MM F/2 FE ZERO-D,是給Sony的全片幅無反相機使用,在不少外國評測網站,確實獲得好評,大多數認同這類鏡頭銳利足、變形小。
MTF 7.5mm F2和上面的FE 15mm廣角鏡,市場定位類似,就是專注於異常大光圈的廣角鏡。MTF鏡頭的對像是Panasonic和Olympus的M43/MTF機身,由於這兩家相機使的感光元件較小,所以所謂的7.5mm在實際使用,其實是等於15mm。在一些評測之中,這隻鏡頭也是質素佳,性價比高,「不輸原廠」。
其實Laowa不算特別便宜
但Laowa並不是一間「具完整規模」的光學公司,正如中國也從來沒有完整構成一條產業鏈。我就說鏡頭好了。研究Laowa的產品線,你會發現它主要是做廣角鏡,另外也有個別的超微距鏡頭。即是說,她將資源集中在某些產品,填補市場上的特定位置。而Laowa現在可買到的,都是手動對焦鏡,不設自動對焦,亦沒有長焦、中焦產品,估計是在這些關節,原廠已經落了子,沒有太多可以進入市場的空間。
Laowa在攝影圈子風評的確不錯,但其實並不是真的太便宜。Laowa MTF 7.5mm F2賣3500元(官網資料),但其實是因為MTF鏡頭本身就比全片幅鏡便宜,這在「原廠」Panasonic和Olympus的產品定價也是如此。這兩家公司的原廠廣角鏡,是有自動對焦模組的。不過Laowa的殺著是做到F2.0大光圈,而一般的廣角鏡最大也就F4左右。
可見Laowa並不真的是打價格戰的品牌,而是主要打「分眾行銷」(Segment Marketing)。如果說以便宜見稱的中國光學產品,「七工匠」就真的稱得上便宜,產品線也更廣泛,由廣角至人像鏡都有,不過光學質素就比較參差。
問題是整體產業鏈的圖畫
其實在德日廠商之前,Laowa並不失禮,但陸頌雄想說的其實是愛國和貿易戰。「打贏貿易戰,國人自強不息,堅持自主創新,撐起優質國貨!」歷史上每一次中國人要抵制X國貨,其實都沒有成功過。尤其是攝影愛好者對這個產業結構,就更應心知肚明,中國攝影人不可能用市場力量來反美。
首先就是相機和鏡頭的製造商,主要是德國和日本,美國沒有參與很多。美國尚且也沒形成相機工業﹗中國人就算是反日示威,也拿著日本相機出去拍攝「社運現場」,反日尚且如此,何況反美。在相機鏡頭的領域,亦根本沒有反美的位置。
另一方面,中國又怎樣自主創新?就算焦段不齊全,光學水平不足,鏡頭尚且可以忍著用中國貨,那相機本身呢?主流的數碼相機,六七家都是日本企業,萊卡是德國製造,還有最重要的感光元件——早期還有美資的Kodak,現在幾乎壟斷在日本的Sony手上,其他人大廠都是用她的。
另一家能夠自主研發和產生的,是Canon;具生產能力的還有Samsung,在早年其實她有涉足相機業務,但前些年退出市場,但感光元件製造能力還是有的。最近就有市場傳言,講富士的感光元件未來可能轉由Samsung製造。總之,這個產業的機要,若不是靠偷和搶,很難突然趕超,看電腦晶片就知道。但如果你想靠合資或組裝來偷技術,今時今日美國乃至世貿不會放過,而且廠商也可以加緊將廠房搬到泰國、越南、印度……
最後就是鏡頭本身。作為一個攝影愛好者,沒可能不知道德日鏡頭的厲害之處,建基於長年的歷史和工藝,不是灑錢就可以做到。例如德國的Voigtlander,開業歷史最早可以追到1756年,之後經歷幾次易手。它在19世紀和20世紀所製造的相機和鏡頭,今日仍然是二手市場的奇貨,裝上菲林仍然可以拍出令人驚異的影像。
然後歐洲又有一堆自己的遺產。瑞士有Alpa、Kern、法國有Foca、Angenieux……一堆品牌的鏡頭到了幾十年後,還有人使用、收藏和買賣。德國的萊卡、蔡斯就更不用說了。
蔡斯在德國戰敗時,遭美國和蘇聯軍隊洗劫,前者將機械和專家移至西德,剩下的就落入蘇聯軍隊手中。後來蘇聯靠這些爛飯殘菜,也革新了該國的光學技術,出產了一系列高質山寨貨。蔡斯隨德國分裂亦一分為二,但兩家公司還是領先世界。例如東德蔡斯以「Carl Zeiss Jena」出產的鏡頭,幾十年歷史,裝在現代的相機裡,還是驚人。這樣的鏡頭我也有一些。摸著這些工藝品,你會不禁喚發一陣思古幽情。一分為二之前的蔡斯,水準究竟有多高?
山寨德國起家的日本光學,其實是投入了軍事資源來發展。例如Canon和Nikon光學事業,與日軍的炮艦瞄準儀、望遠鏡、狙擊槍部件等軍事訂單很有關係,之後輾轉為民用,才如此順利。中國欠缺這個機緣和歷史,二十世紀這個黃金時期,中國不是在內戰、搞共產主義,就是在初級的勞工密集階段,沒錯在以前(例如文革時期),中國也做一些機械單反菲林相機,但很難跟高端的光學工藝沾得上邊。進入電子時代之後就更難。
上面說那麼多歐日品牌的光輝史,是想強調品牌在這個升級換代、產品周期悠長的市場之中,品牌聲譽非常左右消費者。如果是手機,不用蘋果,也許有時用下華為,分別不大,反正你一兩年就會換機。但相機和鏡頭卻不是。如果你要投資很多錢,你會選擇歷史悠久的品牌。光說鏡頭,你不會想鏡頭幾年之後就脫鍍膜、離膠、霧化、對焦偏差之類。你不那麼輕易給新品牌機會,新興的後來者Samsung也是這樣心灰意冷離場。而相機行業的公司的聲譽,動輒就要以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建立。
市場既然打不開來,就算中國有工業產能、精密技術,生產出來還是要有人買。如果市場已經被分完了,你再投入更多,都不會有甚麼收獲。
每個攝影愛好者都會有一堆器材,好像皇帝翻牌子,夢寐以求的,總是那些萊卡、蔡斯、原福、經典老鏡老機;電子時代,就是那些越見精密的日本機。中國製的,都會翻一翻的,但不會是日常飲食。等於久不久食一餐麥當勞,小食多滋味。
在親中陣營中,我就覺得Leica迷鍾樹根老實得多,雖然我不懂欣賞他拍的相片,但他用花掉的錢來投票,宣揚了人望高處的天性。陸頌雄的防潮櫃裡,有多少中國自主品牌的器材呢?這顆Laowa MTF 7.5mm F2,恐怕是很快被冷落的華妃,臨幸幾次之後,你便知道,還是和妃跟德妃好。
-------------------------------------------------------
訂閱連結:https://lihi.cc/8q0JP/dadazim
越南皇帝價格 在 年度重磅!越南皇帝按摩!僅需50萬越南盾即可擁有帝皇般享受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2022年,年度重磅節目,皇帝按摩!今天老黃在越南胡志明市第一郡的皇帝按摩店帶給大家這期按摩節目,店裡妹子服務熱情,溫柔可愛,價格也不貴! ... <看更多>
越南皇帝價格 在 越南皇帝價格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保大帝價值1.5億台幣的傳家之寶-Rolex Ref 6062 bao dai】. 「保大帝」(Vua Bảo Đại)。這個大家一定都不陌生的名字,越南阮朝的最後一代皇帝,末代君主,有多數的 ... ... <看更多>
越南皇帝價格 在 Vnking越南皇帝-阿偉 的推薦與評價
Vnking越南皇帝-阿偉, Củ Chi, Hồ Chí Minh, Vietnam. 2752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越南在地老司機,越南皇帝阿偉,分享真-暗黑行程越南皇帝官網:vnking.net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