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研究:疫苗突破性感染較多無症狀 症狀較輕 較少後遺症和住院
近來國人對於所謂突破性感染聞之色變,但突破性感染真的有這麼恐怖嗎?讓我們來看看英國對於施打疫苗後再突破性感染患者的研究。主要想探討會突破性感染的危險因子,還有感染後的症狀為何。
1.刺胳針感染醫學期刊9月1日刊登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指出,疫苗仍能提供保護力,防止重症、住院及後遺症,突破性感染的風險極低。
2.這項研究採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資料來自英國超過100萬名成年人在應用程式「covid症狀研究」(COVID Symptom Study)上所記錄的疫苗施打狀況及染疫記錄。突破性感染者是在2020年12月8日到2021年7月4日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並去抓出在注射疫苗後陽性確診者。然後再以年齡,性別,醫護人員與否,來抓出有打疫苗檢查陰性的對照組,和沒打疫苗檢查陽性的對照組。
3.結果在124萬名打完一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有6030人(0.5%)出現「突破性感染」。
在97萬多名打完兩劑疫苗的成年人,發現只有2370人(0.2%)出現「突破性感染」。
4.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因子:
超過60歲較衰弱的年長者在接種第一劑疫苗後: 風險是1·93倍
生活在較貧困地區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風險是1·11倍
沒有肥胖的人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出現突破性感染的機率較低:風險是0·84倍
p.s.衰弱frailty是在老人醫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不是所有老人家都衰弱,也有很健康的老人!老人衰弱是有評估量表的,這群人可能容易失能,跌倒,住院等等。
5.受試者施打的疫苗為輝瑞BNT、莫德納以及AZ
第一劑:BNT 44萬,AZ 75萬,莫德納一萬七千人
第二劑:BNT 33萬,AZ 62萬,莫德納3417人
6.在出現突破性感染的人當中,和沒打疫苗感染者相比:所有的症狀都比較少。
無症狀感染的機率打一劑增加了63%,打二劑增加了94%
所有急性症狀打一劑減少了26%,打二劑減少了31%
住院的機率打一劑減少了69%,打二劑減少了73%
出現長期副作用(Long COVID)的機率,打兩劑減少了49%
7.有快兩倍的機會即使感染也是無症狀感染,特別是在60歲以上老人。這個對於個人來說應該算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比較麻煩,就是無症狀感染者比例變多。
8.結論指出,對於放鬆NPI的措施,特別是這篇找到容易突破感染的三個族群,即使在打過疫苗後可能都要小心。此外這三個族群可能值得考慮施打加強針。
04b解讀:
1.首先要強調突破性感染本來就是可能出現的。即使是BNT,保護力95%,也是指相對於沒打疫苗的人降低你95%的得病機率呀。而英國這篇研究已經是Delta開始流行的時間,打完兩劑疫苗發生突破性感染也不過千分之2。你不能只放大這個2,忘記那998人還是沒有染疫的呀。
2.打疫苗後即使突破性感染,所有症狀都比較輕,也有近兩倍無症狀感染的這件事,對個人來說是好事,但對整體防疫來說當然就比較麻煩了。
對高風險已接種疫苗者,比方說這次台灣的機師,應該還是要定期檢測,避免因為無症狀感染而讓Delta溜進來。
未來如果Delta進社區,對打疫苗後的長照機構服務人員或是醫護人員來說定期檢測也很重要,避免傳給病人。
3.接種第一劑疫苗後到第二劑之前,在這三群人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對於目前我們台灣多半人衝第一劑的政策也有啟示。在一定的覆蓋率後應該要回頭衝第二劑覆蓋率了,且可能該從老人家,肥胖者開始。
4.英國近來也要準備公布其加強針(booster)的政策了,這個針對突破性感染的分析可說是目前為止規模最大的,內容也很重要,告訴我們哪些人是比較容易發生突破性感染的族群。未來應該要針對這群人優先考慮施打加強針的政策。但這些人施打加強針是否能夠有效增加保護力,則有待更進一步的研究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220的網紅Mark Sir 教室,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
跌倒危險評估量表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年在工作忙碌之餘,開始經營〈閱讀前哨站〉分享自己對閱讀的心得和評論,過程中不乏自我懷疑與遭遇瓶頸。偶爾會被朋友問到:「什麼原因讓你堅持下去?」、「怎麼突然有這份熱情?」
📝這篇文章我將藉由《恆毅力》所學回答外界與自我內心的3個問題。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
【恆毅力是什麼?】
恆毅力(Grit)的字面意思是:「心理學中一種正向的特質,是追求長期目標的熱情與毅力,為了達成特定目標的強大動機。」它不只是恆心加上毅力的綜合體,背後更隱含著一層面對困難卻不屈不撓的精神。
這個名詞透過《恆毅力》這本書的作者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一場TED演講後發揚光大。演講中她歸納一個人之所以能夠「成功的要訣」,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麗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體,更不是智商,而是「恆毅力」。
安琪拉在心理學領域多年的研究發現,卓越的成功人士並非有什麼超凡之處,而是持續不斷地練習平凡的行動,透過精準呈現後成就卓越。這些人持續跨出每一步,堅持不懈地朝著有趣又有意義的目標邁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投入有挑戰性的練習。
-
【你的恆毅力有多高?】
繼續探究恆毅力之前,你可能像我一樣會好奇自己的恆毅力有多少?底下是安琪拉為西點軍校設計的恆毅力評量表,填答時你只要評估和大多數人相比,自己的狀況是哪種就好了。我的恆毅力分數是4.4分,高於80%的美國成年人。快點測測看你拿到多少分?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如果你有買書,作者還把這個總分數,進一步拆成兩個元素「熱情」和「毅力」來分析。這裡的熱情指的不是三分鐘熱度的熱切情感,而是「長期不變的投入,以及對目標堅持的持久度」。毅力則是指「努力投入之後,受挫後再持續努力的精神」。
不過這篇文章我不細究兩種分數,我想回答自己對書本的提問,以及回顧自己練習後的經驗分享。接下來,我將探討3個問題:為什麼要有恆毅力?如何培養堅持不懈的熱情?如何提高無懼困難的毅力?
恆毅力就是排除萬難的勇氣與決心。
Grit is the courage and determination despite difficulty.
-
【1.為什麼擁有恆毅力很重要?】
在這個步調越來越快的世界,人們似乎著迷於快速成功的捷徑、一夜致富的秘訣,幻想著自己只要掌握了什麼訣竅,就能轉眼間擠身成功之列。另一種比較悲觀的看法則是,那些卓越人士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有過人的天賦,我們本來就無法與之比擬。
我自己從兩個角度去破解這兩項迷思。讀《異數》這本書有所感觸,那些運動明星、頂尖律師、數理天才之所以成功,除了本身的出生月分、產業背景、文化背景之外,共同點都是一萬小時以上的練習累積。除了機運之外,若沒有紮實的苦功,冒出頭的機會不會落到他們身上。
另一本《刻意練習》則破解我們對天賦的迷思,我自己寫完這本書的閱讀筆記後,最有收穫的是這句話:「一旦假設某件事情是天生的,等於告訴自己對此束手無策。」到頭來,我們需要體認到,主宰人生成就的除了外界不可控因素之外,擁有最大決定權的永遠是「自己」。
《恆毅力》的作者安琪拉多年來傾心研究成功人士的究極特質,她發現:「最頂尖的人類成就,其實都要無數元素匯集的結果,而每個元素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很平凡無奇。」如何串聯所有平凡元素,達成卓越成就?其實有公式可循。
-
【成功的公式:天分、努力、技能、機運】
安琪拉提到的成功的公式,包含天分、努力和技能,尤其是結合熱情與毅力的「恆毅力」,比智力或者天賦更是成功的關鍵。在此之外,我認為還得加上《異數》裡面對非凡成功的精彩剖析,也就是生逢其時的「機運」。成功的公式看起來像底下這樣。
天分 x 努力=技能
技能 x 努力=成就
成就 x 機運=非凡的成功
對於達到成就而言,「人們之間的智商差異不大,熱情和努力有很大差異。」天分固然重要,但努力雙倍重要。安琪拉做過無數的研究發現,擁有較高恆毅力而且持之以恆的人,無論在學業與出社會工作的表現,都比起容易放棄的人來的優秀許多。
然而,如果我們把目光直接放到「非凡的成功」,裡面的機運則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外界因素。正確的態度並不是因此而消極,認為機運不一定與自己同在。反過來說,自己能夠掌握的「努力」必須徹底執行,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就,再好的機運都只會是過眼雲煙,「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面對成功公式的態度,我認為這句猶太俗諺可以做為依歸:「神啊,求祢賜給我平靜的心,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賜給我勇氣,去做我能改變的事,賜給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不同。」體認到自己的努力終將造成改變,掌握自己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最頂尖的人類成就,其實都要無數元素匯集的結果,而每個元素就某種意義上來說,都很平凡無奇。
Most dazzling human achievements are, in fact, the aggregate of countless individual elements, each of which is, in a sense, ordinary.
-
【2.如何培養堅持不懈的熱情?】
安琪拉對於「熱情」的詮釋是:「所謂的熱情,不只是指你很在乎某件事情而已,而是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渝。每天醒來想的問題都和你睡前想的一樣。」所以關鍵在於,你如何找到與定義自己的「終極目標」?
書中提供一套很視覺化的練習方式,稱之為「目標階層」,目的在於找出自己真正的終極目標,也就是熱情得以持久的根源。簡而言之就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目標,全部分類成底層、中層、頂層目標,如果發現跟頂層目標不一致的項目,就刪除或者微調使其一致。
-
【我的熱情原來是這回事】
以我自己的經驗回顧,這半年來感受最深的是經營〈閱讀前哨站〉部落格這件事情。我回想自己為何在科技業這種加班、長工時的環境下,還堅持把所有空閒時間留下來,用於閱讀、寫作、架部落格?實際用目標階層做完練習後,頓時感到豁然開朗。
🔗圖文好讀版 + 恆毅力測驗:https://readingoutpost.com/grit/
上圖是我把短中長程的目標分到各個階層。最頂層的是「傳達閱讀的美好」,支撐這個熱情的則是四個中層目標:閱讀習慣、寫作習慣、架部落格、個人成長,底層目標是比較小而且短程的項目。值得一提的是,我把那些與頂層目標不一致的底層目標,替換成了新的目標。
安琪拉說:「頂層目標不是達成目的的方法,它其實就是目的的本身,而心理學家喜歡稱此為終極目標。」她將「終極目標」比喻成羅盤,不僅指引行動方向,也賦予底下各層目標具體的意義,讓你在行動的每一刻都不會忘記自己為何而戰。
以我自己分享閱讀為例,單純的導購跟推薦不足以達成目的,產出深刻的洞見才可能打動讀者。只在乎經營個人品牌也不夠,重點在於能讓閱讀文化深植人心,品牌效果只是附加價值。靠部落格的導購賺錢也非目的,捐助給家扶助學金更有直接幫助到貧困孩童的效果。
三分鐘熱度很常見,持久的熱情則很罕見。
Enthusiasm is common. Endurance is rare.
-
【3.如何提高無懼困難的毅力?】
即使我們定義好了終極目標,在日常生活中的每個底層目標,執行起來仍會遭遇許多困難和挫敗。這個時候,懂得用正向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和克服困難,發揮不斷超越自我的毅力,才有可能朝向終極目標昂首邁進。
整理書中我認為很受用的三個方法。首先,讀偉人或你心中模範人物的傳記,體認到失敗才是常態,保持克服困難的毅力才能有所成就。作者這麼說:「找到有明確目標的人,好好觀察這個榜樣。重要的是有人示範給你看,為了別人完成某件事情是有可能的。」
其次,不要認為成功有捷徑,要具備的是解決問題的勇氣,以及足夠的耐心。作者對充滿創業熱忱的年輕人說:「卓越是沒有捷徑的。培養真正的專業,解決真正困難的問題,都需要時間,而且需要的時間比多數人以為的久。」
最後,是心態的培養。面對這個世界不斷拋給你的挑戰和困難,唯有克服「阻力」才能讓身心成長,不斷拓展舒適圈,讓自己永遠處在不舒適的狀況。前陣子讀到《以母之名》有句話說得很生動:「舒適很危險,它是牢靠的地板,但同時也是天花板。」
-
【我的毅力原來在這裡】
經營〈閱讀前哨站〉,朝向終極目標邁進的路上,對我最大的困難與需要承受的失敗是「寫作」這回事。安琪拉邀到兩本暢銷書《刻意練習》與《心流》的作者同台受訪,她總結說:「刻意練習是為了準備,心流則是為了表演。」對照到我的學寫作歷程,再貼切不過。
理工科出身的我,選擇從閱讀筆記入門寫作並「刻意練習」,讓書籍作者的文字引領我的思緒,把書摘、想法、反省,日復一日地敲打著鍵盤記錄到電腦裡。在各種元素之間加入自己的想法,反芻其他書本的說法和自己的經驗,揉合成自己對這本書的見解和收穫。
我更喜歡把「如何實現書中思想」的方法,寫成實踐心得公開分享。畢竟,閱讀不難,行動才難。撰文期間,必須思考架構,拆成適合的段落長度,安排各個章節之間的邏輯。每篇文章從開始準備到正式發表,至少6小時起跳。例如這篇文章超過10小時的準備,花了好幾天潤稿跟改寫。
寫作的準備期間雖然辛苦,但由於我採取「自由書寫」的方式,從敲打鍵盤的過程讓我體會到「心流」。之前分享過《自由書寫術》的實踐心得,在自由書寫的時段裡,盡情透過文字抒發腦中的想法,任由思緒漫遊,想到哪就記錄到哪。隨著腦中靈感跟點子不斷冒出來,馬上被我捕捉到Evernote裡面。
自從我養成每天的晨間習慣之後,起床後總是保留30~60分鐘,書寫對於生活、閱讀、工作方面的想法。過程是一種極度專注力跟分散專注力的綜合應用,專注當下只做這件事情,且讓思緒漫遊於所有的記憶網絡中,感到「一種渾然忘我的專注境界,一切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回顧自己過去一年的寫作歷程,時至今日,撰文過程仍然會遇到文思枯竭、腦袋卡住的窘境。平日工作下崗後,以及每個周末的空閒時段,總是跟寫作這頭猛獸奮鬥著,也正視自己發表過一些不怎麼受歡迎的文章,去思考背後是否缺乏了讀者真正想知道的資訊。
成功不是終點,失敗不是末日,重要的是堅持不懈的勇氣。
Success is never final; failure is never fatal. It’s courage that counts.
-
【後記】
讀到《恆毅力》這本書的尾聲,有一段關於寫作的描寫,讓我有如獲至寶的感覺。作者訪談了知名的記者暨作家塔納哈西·科茨(Ta-Nehisi Coates)如何在寫作上發揮恆毅力,他探討美國種族問題的書《在世界與我之間》名列英國《衛報》21世紀百大書單第7名。
科茨謙虛的說:「失敗也許是我所有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元素。寫作就是一種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我心想什麼?這麼優秀的作家為什麼說寫作是一種「失敗」?難道這不是他最擅長的事情?他補充道:
寫作的挑戰,是正視你寫得有多糟,正視你有多遜,然後去睡覺。
隔天醒來,拿出來加以改善,改得不再那麼糟、那麼遜,然後去睡覺。
隔天再醒來,再進一步修改,改到還可以,然後又去睡覺。
接著再改,改到還不錯,然後再改,幸運的話,也許可以改到好。
如果你能做到那樣,那就成功了。
這段謙虛的談話裡,我看到他的熱情,「持久關注同樣的終極目標,始終不渝。每天醒來想的問題都和你睡前想的一樣。」還看到他正視自己的弱點且正面迎擊困難的毅力,「持續跨出每一步,堅持不懈地朝著有趣又有意義的目標邁進。」
最後,這本書讓我得以仔細回顧自己的內心,抵抗步調越來越快的速食文化,體認到持久不懈的努力才是重點所在。人們太執著於追求成功,卻忘了失敗才是堆砌心靈力量的轉瓦。讓恆毅力成為自己心中的基石,無懼世界拋向你的任何狂風駭浪。
日本俗諺:「跌倒七次,要爬起來八次。」
Fall down seven times, stand up eight.
跌倒危險評估量表 在 信義公益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憂老年】
《預防跌倒系列》
根據統計,每年4位老年人之中就有一位發生跌倒。跌倒可能引起骨盆腔骨折、其他部位骨折、頭部傷害、或甚至死亡,威脅健康的程度不下於內科慢性疾病。就算沒有發生重大傷害,跌倒也會讓老年人變得害怕、憂鬱、畏縮,以致於更不敢出門,不敢活動,嚴重影響生活自理的能力。對家中年老的父母、祖父母或鄰居而言,有效預防跌倒,就是最大的幫助。
※跌倒五風險:跌倒可以預防,重點是哪些情況要特別小心。
(1) 平衡感和步態:年紀大了, 尤其是不常活動的關係,平衡感、肌肉協調、柔軟度都會變差,因此跌倒的危險大大增加。
(2) 視力:上了年紀視力比較差,容易發生沒看到階梯邊緣、或路上障礙物的情形。
(3) 藥物:老年人吃的藥多,有些會造成頭暈、脫水等副作用,增加跌倒的危險。
(4) 環境:大部分老年人住在幾十年的老房子,生活太習慣了,以致於沒想到做一點簡單的裝修,就能建立防跌的安全空間。
(5) 慢性病:80%老年人至少有一種慢性病,像是糖尿病、中風或是關節炎。這些疾病沒控制好會失能,增加跌倒的危險。
※防跌六步驟:六個簡單步驟可以減少長輩跌倒的機會。
(1) 建立警覺心:提醒長輩一不小心真的會跌倒,而且後果往往很嚴重。不妨直接問長輩是否擔心跌倒?許多老年人過度自信,天真以為自己還健壯不可能跌到;或是輕忽後果的嚴重性,誤以為跟以往一樣跌倒再爬起來就好。如果長輩擔心自己會跌倒或者有頭暈、平衡感的問題,建議他們與家醫科或老人醫學科的醫師討論。醫師會評估風險、建議一些活動、給予進一步的協助。
(2) 評估身體健康狀況:長輩是否有一些健康的問題,例如忘記吃藥、或者被藥物的副作用所困擾?以前很簡單的事情,像是散步、從櫃子上拿東西,最近變得非常困難?面對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誠布公與家醫科醫師仔細討論。此外,可以多加利用免費的老人健檢,其中有一項簡單實用的長者簡易健康評估表,不妨參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家庭醫學科 吳岱穎醫師的篩檢量表檢測說明,蠻有幫助的。
**篩檢量表檢測說明:https://goo.gl/mMNoii
(3) 留意視力:詢問長輩最後一次眼睛檢查是什麼時候?如果長輩有戴眼鏡,眼鏡度數是否正確?是不是根據眼科醫師開的處方配的眼鏡?注意長輩如果配戴會變色的眼鏡,從光線明亮處走入暗處時,眼鏡顏色一下子調整不過來,會增加跌倒的機會。建議進屋後馬上摘下眼鏡,或是稍停一下,等到眼鏡顏色變回透明以後,才開始行動。戴變焦眼鏡下樓梯時也要注意,以變焦眼鏡下緣瞄腳下的階梯,容易看不清楚。
(4) 改善體適能:如果長輩要扶著牆壁、家具、或其他人走路,表示行動已經有些障礙,該是找復健科醫師和物理治療師的時候了。訓練有素的物理治療師能夠教長輩特定的運動,增加長輩的平衡感、肌耐力、以及正確的步態。必要時,物理治療師會建議使用助行器或拐杖等輔具。使用輔具應遵從物理治療師的指示,不對的輔具和錯誤的使用方式,反而會增加跌倒的危險。
(5) 小心服藥:長輩如果會忘記吃藥,或者服用的藥物有惱人的副作用,陪他們找家醫科醫師或藥師諮詢。使用新藥時,最好帶著目前吃的所有藥物,請藥師檢查新加的藥會不會與正使用的藥有交互作用。在台灣一直存在自行服用成藥的習慣,留意長輩是不是因為感冒、關節痠痛、失眠而自行使用非處方藥,這些藥物說不定會引起頭暈,增加跌倒的危險。治感冒、關節痛、失眠的藥物百百種,有需要應該看醫師,使用相對安全的藥物。
(6) 老人友善的居家環境:老人所需要的安全居家環境有別於一般家庭。照明除了要足夠之外,還要加強樓梯第一階和最後一階的照明。半夜起來時,要有在床上就能隨手觸碰的照明開關,千萬不能起床血壓低頭暈時,還要摸黑走路找電燈開關。樓梯的扶手要堅固,最好兩側(包括牆面)都有扶手。浴室內馬桶、澡盆、淋浴間加裝扶手,加裝時要配合長輩的身高。更安全的作法是使用沐浴椅和手持蓮蓬頭,以蓮蓬頭就身,而不是以身就蓮蓬頭。
資料編譯自:
https://goo.gl/SQvi1F
https://goo.gl/RAV2Wo
(圖片來源: https://goo.gl/uCkJVV)
跌倒危險評估量表 在 Mark Sir 教室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Credit: 感謝 Katrinauntie 提供繁體中文字幕!
當講到長者運動處方時,離不開三個字:功能性 Functionality。不同於一般醫院常用的 ADL 日常生活活動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s),功能性檢查評估的項目,很多時候是針對生活相關的身體活動,簡化後進行量化測試,有較為精確數值,能客觀統一評估個人能力
今次《與區議員居家運動系列》的嘉賓 東區樂翠區議員 曾健成 (阿牛) ,正巧是一位年逾六十的長者,其選區構成亦係以老人較多
一同介紹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DC 採用的 「30秒椅子坐站評估 30-Second Chair Stand Test」,就是再也適合不過了。
這是一個既安全簡單,亦稍具遊戲性質的測試,適用於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 方法係準備一穩固的椅子,邀請長者坐於椅上,雙手交叉於胸前,僅使用雙腳站起,計時三十秒鐘,紀錄總共站起來的次數
儘管安全,我們仍建議有他人輔佐陪伴,一來可防止意外,二來可協助紀錄次數,三來可確保動作執行正確,四來可增加互動,鼓勵受測者
測試應用於生活的場面極廣,包括任何從坐到站起來的日常情況 (椅子、馬桶、床邊等)。目的係量度下肢肌耐力,同時評估跌倒風險
舉例以 60-64 歲長者而言,平均水準係十四次,如次數小於 8 次則歸類為有初略危險
當然,不是每位長者都能像片中 阿牛議員 一樣老當益壯,不需使用扶手就能站起的。 受測者依靠扶手才能站起的次數,雖然不能計分,但亦可以用於評估長者復康及下肢肌肉訓練的效果,係一個兼具日常用途、容易執行、安全低風險的功能性檢查項目。
參考資料:
https://www.cdc.gov/steadi/pdf/STEADI-Assessment-30Sec-50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