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星期五 絕對音樂】
「人生不要太圓滿,有個缺口讓福氣流向別人是很美的一件事,你不需擁有全部的東
西,若你樣樣俱全,怎麼會去管別人吃什麼東西呢?
試著體會每一個生命都有缺陷時,就不會再與別人作無謂的比較,反而更能珍惜自
己所擁有的一切。」
下午4:00-6:00
「絕對音樂」~~ON AIR))))))
把耳朵借給我,
芳翎和你/妳分享~~
線上收聽快點這裡:
http://fm997.cityfm.tw
*************************
《中年『三明治族』:試著做和解練習,可以微笑、但不憂鬰…》
一回到家,脫掉高跟鞋,衣服還沒換,直接就倒下。
她原本只打算在沙發上坐一下,卻累到在沙發上睡著,耳環還沒拿下來,臉上的妝還沒有卸。
這時候,突然有人來到她的身邊,輕輕搖醒她。原來是她就讀小學五年級的寶貝女兒,寫完功課的現在,想要跟媽媽聊聊天,說說話。
一回到家,脫掉鞋襪,領帶還沒鬆開。
他原本只打算在沙發上坐一下,誰知道媽媽一通電話打來,說老爸住院了。
電話裡慌張焦急的聲音,讓他立刻打起精神,一邊安慰著媽媽,一邊想著接下來要怎麼安排請假,主管會不會同意,手邊的專案進度,尤其是跨部門合作的部分,現在進展得怎麼樣了;若是請假,職務代理人會是哪位同事,可靠嗎?腦中飄過更多的待辦事項。接下來,他還要去醫院輪流接替,照顧爸爸。
微笑憂鬱的人,往往也是非常有責任感的人
工作壓力很大,養兒育女的責任及壓力更大。因為必須騰出原本屬於自己的時間,甚至是犧牲自己僅存的時間,從此沒有優質睡眠,要拚命工作賺錢,要為孩子把屎把尿,看前顧後。
原本可以跟朋友喝下午茶或逛街,去接睫毛、做臉或做個優雅華麗、bling bling的光療指甲;跟好兄弟相約打球、爬山,組隊玩線上遊戲。但現在,閒暇的日子、從容的生活節奏,恍如隔世。
從孩子呱呱墜地開始,你完全沒有了屬於自己的生活。不僅如此,你來到青壯年,爸爸媽媽的年紀也大了,身體開始出現退化,可能有慢性病或者突發狀況,需要你來照顧及幫忙。
即使成長過程中,你對於父母的教育方式及管教態度有許多怨言,心中也留下了不少陰影及傷痕,但是再怎麼說,當初也是他們克勤克儉、含辛茹苦才把你養到這麼大,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尤其現在的你,也身為人父人母,有些事你開始能夠體諒,將心比心;有些恩怨情仇、前塵往事,你也同時學著努力把它放下。所以,當父母需要你,你二話不說,當仁不讓。父母的事豈能耽擱?尤其攸關健康,當然必須一肩扛下。
但事情卻怎麼做也做不完,怎麼做也做不好,問題還一來再來:都這麼努力了,爸爸的病況怎麼會沒有穩定下來,甚至是愈來愈壞?怎麼孩子會在學校惹事闖禍,或者被同學霸凌,直到出了大事才被學校通知?為什麼一開始,孩子沒有對你說?……
於是,你忙上加忙,恨不得自己能有三頭六臂,巴不得自己能有好幾個分身,甚至忙到很想往生。於是,你所有的時間、心理餘裕及體力,都用來滿足其他人的需求,還有用來負責。
這些忙碌來自於責任,一個又一個「非你不可」的責任。
為責任賦予新的意義
面對責任之所以讓人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多數時候感受到的,是責任帶來的壓力。
壓力來自於外界的要求,與你現有的資源、能力有著明顯的落差。
在這個落差裡,我們會感受到焦慮,但我們也會努力動用自己的資源,來提升自己的能力,處理這段差距,拉高到相同水平,甚至提升到更高的水平,進而解決掉壓力。
但如果差距持續存在呢?也許是可用資源不夠,也許是自己的能力提升太慢,或者問題一直一直來,解決完第一個,還有第二個,接著還有第三個……這樣的話,要如何讓持續到來的壓力及負擔停下來?
除了責任帶來的壓力感受之外,絕大多數受責任綑綁的人,幾乎找不到,也感受不到責任背後的「意義」。意思是說,養兒育女、照顧父母的責任背後,有什麼珍貴的心理意義?這需要我們看見及認識,並且刻在心底。
從責任中學習,與自己和解
想想看,責任就只是負擔而已嗎?
責任其實也讓我們擁有了跟爸媽相處,跟兒女交心的黃金時刻。
而在相處上,那些習以為常的態度及口氣,我們也獲得了修正及調整的機會。這些正是我們時常忘卻,卻是最珍貴的東西。
重新找到責任的意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你會發現,在養育兒女的負擔及辛苦過程中,自己竟然學習到了很多,甚至在教養兒女、彼此嘔氣的過程中,你能夠探索、發現、認識、修復,並療癒了自己當年在原生家庭裡的成長傷痛。
你可能曾經因為調皮搗蛋,就被父母禁足;你可能曾經被父母誤解,遭受到莫名其妙的體罰;你可能曾經被父母苛求課業成績,讓你發下宏願,或者是立下毒誓,今生絕對不能成為這樣的父母,讓孩子在成長過程蒙受陰影而傷心。
或者是你曾經在國中時期,被父母反對談戀愛,甚至被父母偷看日記,讓你提醒自己,只差沒有在手背上刺字,要學會注重孩子的隱私,因為他們跟你我一樣,不是誰的財產,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會去調整標準,不去複製上一代的模式,成為高要求的父母。
原本都是少一分打一下,為什麼是八十五分,不是九十五分?為什麼練習過的習題,還會出錯?為什麼吃飯吃這麼慢,還一邊在玩,你這樣有時間寫功課嗎?上禮拜鋼琴老師教的曲子,你練好了沒有?以上這些提醒、嘮叨和逼迫,不會出現了。因為這時候的你,深刻明瞭你和孩子的關係,還有孩子的內心世界更重要。
這不就是責任背後的意義嗎?也是最珍貴的自我成長,它讓你再次回顧了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當你看見責任及壓力背後的意義,都是再一次跟自己和解,療癒當初那個痛苦、難過、委屈及傷心的自己的契機。並且,還能把這些讓你重新回顧,進而醒覺的提醒,運用在你和孩子的關係裡。
面對父母也是一樣。照顧父母的需求確實辛苦及痛苦,卻也讓我們終於看見了父母親會老,而不是活在永恆的中年時空裡:那是父母留在我們心中的樣子。以前總是一通電話,五分鐘內搞定,現在終於能好好地說說話,也能仔細地看看他們了。
我們會因為責任而焦慮及憂鬱,甚至是微笑憂鬱。
但我們也會因為責任背後的意義,真正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對你所愛的人,對你重視的人,表達關心及謝意。
作者:寶瓶文化 洪培芸
(文章來源:https://thebetteraging.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detail/202004160029/157896/%E4%B8%AD%E5%B9%B4%E5%BE%8C%E9%87%8D%E6%96%B0%E6%84%9B%E8%87%AA%E5%B7%B1%E3%80%81%E9%87%8D%E6%96%B0%E6%84%9B%E7%88%B6%E6%AF%8D%EF%BC%81%E5%81%9A%E3%80%8C%E9%80%99%E4%BA%9B%E3%80%8D%E5%92%8C%E8%A7%A3%E7%B7%B4%E7%BF%92%EF%BC%8C%E8%88%87%E7%88%B6%E6%AF%8D%E6%84%9F%E6%83%85%E5%A5%BD%E3%80%81%E4%BA%BA%E4%B8%8D%E8%80%81?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text&utm_campaign=200427)
***************************
跟主管請假怎麼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那些你不想過的生活,一直有人正在過著,那些你一直認為很難的遭遇,其實不過就是生活本身……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
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我的工作型態,我是說到,我的工作不太穩定,不過比較能做我想做的事。
「至少賺到開心,是吧?!」對方這樣總結。
我本來附和了一下,這段互動就告一個段落。後來想想,也不純然是開心,因為很多人如果處在我的位子上,不會開心的。
以我來說,常常跟不同人互動,他們各自的情緒狀態也不同,是會遭遇大小不等的挫折的,而且還難以預期,至少不像坐辦公室。這如果是換成我所知道的一些朋友,那不安全感就會很強烈。
我同時感到興奮,也同時會有壓力。有時工作排得緊,睡眠就不得已被壓縮。有時工作排得鬆,又怕喝西北風。
相對於「開心」,我更像是不斷做對我來說,有意義的工作。做我的工作,要很有意志力,也要耐煩,更需要抗壓性,還有健康的身體。
這幾天賴芳玉律師問我:「你在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這是我常有的回答。
我是真的不太清楚怎麼說明,因為我的工作多變,難以定義。演講是各位可以看到的行程,心理治療是跟不同單位私底下的配合,可是,直播、出席新書分享、幫書寫序、大量閱讀推薦書、跟臉書上的朋友們相互陪伴……,這些林林總總,常常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或許,我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以及思考跟人有關的議題。我常常感恩我能做到這種工作,成長飛速,很難無聊。
職場的議題我很少認真思考,這位作者的職場體悟可以參考。
對了,今天在和平青鳥跟賴律師會討論她的新書,會從她的書中,討論「魔幻、謊言、愛」這三個元素,會不同於之前的直播。歡迎各位朋友也一起來看看這有時間限定的美麗書店!
*********************************
當你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
“ 我知道我不需要迎合所有的要求,也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可是當我身邊縈繞著這些躲避不開的聲音的時候,我還是難以抵擋不被影響。 ”
【文/ 達達令】
1
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很多人提醒我要保持低調千萬不要樹大招風,於是我就安靜的做一個職場小白,盡量不跟任何人起衝突,分配下來的事情也會一一完成沒有抱怨。
有一天我的主管找我談話,說我太低調太沉悶了,說部門招你們這一批應屆畢業生進來,就是希望你們有活力一些,也可以活躍團隊的氣氛。
主管還建議我,說你看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誰誰誰,他現在就已經開始接手一部分的重要工作了,你應該像他一樣多發言多提建議多表現自己,不然你的職場之路是很難走的。
於是後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要求自己盡量多表現一些,比如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能主動承擔,比如部門分享活動的時候多跟同事互動,比如說經常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寫郵件跟主管彙報。
可是當我沉浸在這些希望討好同事以及主管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逐漸變成了一個很焦慮的人。
隔壁桌的同事今天的表情不對,我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今天在茶水間倒水的時候沒有跟她打招呼;主管把我昨天寫的方案退回來是不是覺得我寫得一塌糊塗;還有跟隔壁部門同事溝通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提前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我最近有沒有在開會的時候反駁過他的建議讓他不高興了?
這種感覺讓我開始對職場產生恐懼,有段時間早上一度很害怕起床,走進公司門口打卡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忐忑:天啊! 我祈禱今天不要讓我太心累,最好隔壁同事請假沒來就好了,最好主管出去見客戶就好了,這樣我就不用為了讓他們對我滿意而絞盡腦汁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跟身邊的人說出我的焦慮,於是我開始自己寫日記,有天夜裡我突然想起我大四那一年在報社實習的經歷。
我當時被安排在政治新聞部門跟記者去跑新聞,因為是實習生,所以大部分時間做的都是打雜的事,比如說把記者老師今天寫出來稿子的基本版面排出來,然後送到校對室初審,接著把校對過後的稿件拿回來修改,再送二審,在這個期間我們還要把稿子交給負責整個專題排版的老師,讓他把各個豆腐塊平衡的放在一整個大版面上。
當時負責排版的老師是一個肉嘟嘟的男生,我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就叫他小K老師吧。
小K老師是個安靜的男子,至少在我那幾個月的相處時間的感受是這樣,他每天中午來報社,先將今天的新聞版面排出一個雛形,下午坐等記者把稿子拿回來放進去,再根據初審二審三審的結果不停的進行修改。
小K老師很有耐心,一個版面會有很多篇稿子,每一篇稿子的採訪記者都會來跟他打交道,要求加一句話改幾個字或者是一個標點符號,有時候會精確到標題要加大一個字型大小,他會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哼著歌,嘴上一邊說著「別急別急,慢慢來……」然後手中的鍵盤飛快的切換著快捷鍵,三五下就把一個整齊的版面搞定了。
剩下的閒置時間,小K老師會一個人玩植物大戰僵屍,而且是一空閒下來就玩,哪怕是等著一個記者上洗手間的三五分鐘,他也會趕快把剛剛排版的視窗切換到遊戲這邊玩一下。
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他給我的回答是,我的手需要保持敏感度,這樣才能維持新聞版面排版的速度與品質,玩大戰僵屍時每一次他都會用不同的策略去嘗試,這樣還能保持頭腦接受資訊的反應速度。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玩起遊戲來還如此有理有據的,而且還是工作時間。
但是後來有一次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那天晚上我們在值班,突然收到通知說某個新聞需要撤下來,所以值班的記者開始緊急安排替換的稿子,然後重新排版,但是卻發現按照這個速度排版下去,等到明天早上稿子也出不來,於是有人說要打小K老師的電話請求幫忙。
不一會小K老師來了,也是好脾氣慢悠悠的坐下來,然後移動指尖幾下就搞定了,那一刻我看到其他記者拿著版面飛快的拿去審核,再看到周圍一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之餘,不停向小K老師表示感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小K老師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也是因為這樣,我想起他每次因為不喜歡運動,於是就很直接的拒絕辦公室舉辦的那些籃球賽羽毛球賽,他每天慢悠悠的在辦公室裡穿梭,然後安靜的在座位上玩遊戲,也不需要跟同事打成一片,但是身邊的同事都會對他客客氣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等著小K老師幫他們排出漂亮的版面來。
從想起這件事之後,我開始集中精力於我的工作本身,我做好每一個月兩期的企劃專題,跟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盡量留下文字檔筆記方便到最後能夠統一整理檔案,跟其他部門同事溝通的時候我也透過郵件提出需求,實在需要當面溝通的時候我也會先把事情來龍去脈解釋清楚,然後提出幾個選項好讓他配合我的工作。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至於有時候需要做很多看起來很無聊沒用的事情時,我不再抱怨說自己是被逼的,我會告訴自己,那就當練習文筆或者蒐集行業資訊當長見識了就好。
***
2
當我到了第二份工作的時候,即使有段時間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方案沒有辦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過在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學會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只需要按照我的邏輯把屬於我的工作部分完成,至於涉及到這個產品的前景好與不好,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再去問這些終極問題。
在現在的學習思維裡,很多人會提倡專注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碎片化資訊時代,能夠區別對待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種知識觀點更是難能可貴,可是有時候我們卻忘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沒有辦法太過專注。
有人建議要經營自己的人脈,所以盡可能的認識更多的人更好,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人脈要學會斷捨離,尤其是要遠離負能量的朋友以及社群網站上那些很嚇人的沒有經過科學認證的所謂常識,於是我們一直強調要遠離有毒的雞湯以及那些不切實際的勵志故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雖然這麼做了,但是我們依然覺得焦慮,依然因為身邊的人評價你的瞬間就把你建立很長一段時間的自信給推翻掉。
而且有時候這些推翻是很有用的,比如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女生一年後就嫁人結婚生孩子當家庭主婦了,那個時候你覺得她太早把自己的一生就託付了,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可是這麼些年下來你發現她還是過得好好的,也沒有出現什麼狗血的情節讓你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是對的,所以這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又比如說你看到有比你年紀大的同事在這座大城市漂泊奮鬥,突然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要回老家了,而且是那種真的告別這裡回到故鄉的離開,這個時候你的心裡那份要在大城市拚出一片天地的激情會有些振作不起來,因為你發現按照如今的這個職場發展,你到了他那個年紀也有可能跟他一樣,迫於大城市的壓力也想著回到老家算了,於是你一開始走入這座城市的初心又開始動搖了,然後夜裡也會問自己,反正總要回去的,要是趁著年輕就回老家,說不定還能遇上一些合適的工作機會呢……
這些思考的片段曾經在我的腦海裡糾結過很久,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解開這個困局,直到某一天夜裡冥想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很多時候我都是拿別人的經歷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一開始的信念,也會因為別人的結果不一樣而左右搖擺。
那個當家庭主婦的女孩如今過得很好,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女生一定要有自己事業的觀點;那個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如今要回老家了,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大城市有更多機會也能成就更多夢想的觀點。
這些以別人的際遇為參考的標準,居然成就了我自己的價值觀論點,這真的是一件讓我後知後覺,更是感覺驚恐的事情!
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學會了不要理會別人那些多餘的建議跟評論,我也學會了要建立強大的內心不要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但是我依舊會因為周圍的議論而玻璃心,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根本就沒有把建立強大內心這件事情付諸行動,我只是一味的高唱要內心強大,一味的逃避別人的評價,但是卻從來沒有試著如何去做才能內心強大。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開始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下手,我先跟我最親近的兩個閨密建立了一個群組,和那些純粹分享無聊八卦跟買買買的姐妹群組做出區別,我在這個小空間裡跟她們分享我內心的一些規劃,大的方面比如說想以什麼樣的方式過一生,實際的方面包括準備什麼時候結婚要小孩,打算在這個城市裡安居樂業該做什麼樣的準備,以及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夢想清單的事項,這些我都一一和她們分享。
做完這件事情後,雖然感覺生活什麼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心裡卻舒暢了很多,因為我開始把自己內心很虛的一些思考落地呈現出來,並和她們分享,於是她們開始知道,那些家庭主婦跟事業女性的討論跟我們無關,那些是否應該逃離一線城市的討論也跟我們無關。
因為我找到了第三條路的出口,我開始專注於完善我自己當下所要完成的人生事項,我覺得我的生活是有追求的,這份動力不再跟別人的評價討論有關,也不需要每天安慰自己要內心強大,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用自己的經歷去證明我的邏輯思考是符合我自己的規劃的,這跟對錯無關,跟別人的人生選擇更是無關。
***
3
我還將我的社群好友群組做了一個標籤分類,大概是不同的討論群組裡該如何自我定位,比如說我跟前同事建立的群組,這個空間裡我們通常會分享一些關於互聯網行業的有用新聞,或者是一些創意包裝文案企劃有關的東西;比如說我跟另外一批同事建立的群組,我們會分享關於讀書健身的心得體會,或者是公司當地一些吃喝玩樂的建議。
我從原來的被動跟著別人的發言走,轉變為嘗試著在這個群組裡建立我自己的標籤,比如在第一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互聯網行業興趣愛好者,第二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樂享生活愛好者。
這些感覺一旦建立起來了,那就沒有人會問起你為什麼要跳槽到互聯網工作的問題,也沒有人會問你在大城市打拚覺不覺得辛苦這樣的問題,也不會有人提出既然要享受生活那就不應該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定要去看書旅行什麼的。
在這些同類的磁場裡,每個人都開始跟我分享那些我想要的東西,至於那些負面的能量或者是沒有意義的提問或者質疑,也都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就不會再拿別人的例子來混淆我價值觀的建立,我感覺生活瞬間清淨了好多。
於是我開始明白,當我向別人分享或者梳理好一種固定的價值觀,就不會再受到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強加干擾,就比如說我們的父母總擔心我們在外打拚過得不好,以前的我們總是不停跟他們解釋再解釋,殊不知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該讀書旅行該升職加薪該結婚生孩子就一一去做,他們看到這些結果,要比你跟他們嘮叨「我就是不願意回老家,老家有什麼好?」要有用千百倍。
有很多人問過我,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我目前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既然別人的閒言碎語跟關懷建議沒有辦法逃避,那就想辦法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那這個時候多嘴的他們幹什麼去了呀?
他們去騷擾另外一個跟他們差不多水準,但是又稍稍有一點特立獨行的人了。
期待這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也能早日脫離當前的困局,跑起來,跑得越遠越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跟主管請假怎麼說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些你不想過的生活,一直有人正在過著,那些你一直認為很難的遭遇,其實不過就是生活本身……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
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取自《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
最近有人跟我討論我的工作型態,我是說到,我的工作不太穩定,不過比較能做我想做的事。
「至少賺到開心,是吧?!」對方這樣總結。
我本來附和了一下,這段互動就告一個段落。後來想想,也不純然是開心,因為很多人如果處在我的位子上,不會開心的。
以我來說,常常跟不同人互動,他們各自的情緒狀態也不同,是會遭遇大小不等的挫折的,而且還難以預期,至少不像坐辦公室。這如果是換成我所知道的一些朋友,那不安全感就會很強烈。
我同時感到興奮,也同時會有壓力。有時工作排得緊,睡眠就不得已被壓縮。有時工作排得鬆,又怕喝西北風。
相對於「開心」,我更像是不斷做對我來說,有意義的工作。做我的工作,要很有意志力,也要耐煩,更需要抗壓性,還有健康的身體。
這幾天賴芳玉律師問我:「你在做什麼?」
「我也不知道!」這是我常有的回答。
我是真的不太清楚怎麼說明,因為我的工作多變,難以定義。演講是各位可以看到的行程,心理治療是跟不同單位私底下的配合,可是,直播、出席新書分享、幫書寫序、大量閱讀推薦書、跟臉書上的朋友們相互陪伴……,這些林林總總,常常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說。
或許,我的工作就是觀察人,以及思考跟人有關的議題。我常常感恩我能做到這種工作,成長飛速,很難無聊。
職場的議題我很少認真思考,這位作者的職場體悟可以參考。
對了,今天在和平青鳥跟賴律師會討論她的新書,會從她的書中,討論「魔幻、謊言、愛」這三個元素,會不同於之前的直播。歡迎各位朋友也一起來看看這有時間限定的美麗書店!
*********************************
當你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
“ 我知道我不需要迎合所有的要求,也做不到讓所有人喜歡,可是當我身邊縈繞著這些躲避不開的聲音的時候,我還是難以抵擋不被影響。 ”
【文/ 達達令】
1
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很多人提醒我要保持低調千萬不要樹大招風,於是我就安靜的做一個職場小白,盡量不跟任何人起衝突,分配下來的事情也會一一完成沒有抱怨。
有一天我的主管找我談話,說我太低調太沉悶了,說部門招你們這一批應屆畢業生進來,就是希望你們有活力一些,也可以活躍團隊的氣氛。
主管還建議我,說你看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誰誰誰,他現在就已經開始接手一部分的重要工作了,你應該像他一樣多發言多提建議多表現自己,不然你的職場之路是很難走的。
於是後來的時間裡,我開始要求自己盡量多表現一些,比如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能主動承擔,比如部門分享活動的時候多跟同事互動,比如說經常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寫郵件跟主管彙報。
可是當我沉浸在這些希望討好同事以及主管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逐漸變成了一個很焦慮的人。
隔壁桌的同事今天的表情不對,我就會懷疑是不是自己今天在茶水間倒水的時候沒有跟她打招呼;主管把我昨天寫的方案退回來是不是覺得我寫得一塌糊塗;還有跟隔壁部門同事溝通工作的時候,我總是會提前在心裡問自己一遍,我最近有沒有在開會的時候反駁過他的建議讓他不高興了?
這種感覺讓我開始對職場產生恐懼,有段時間早上一度很害怕起床,走進公司門口打卡的時候我心裡就一直忐忑:天啊! 我祈禱今天不要讓我太心累,最好隔壁同事請假沒來就好了,最好主管出去見客戶就好了,這樣我就不用為了讓他們對我滿意而絞盡腦汁了。
這種狀況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我沒有辦法跟身邊的人說出我的焦慮,於是我開始自己寫日記,有天夜裡我突然想起我大四那一年在報社實習的經歷。
我當時被安排在政治新聞部門跟記者去跑新聞,因為是實習生,所以大部分時間做的都是打雜的事,比如說把記者老師今天寫出來稿子的基本版面排出來,然後送到校對室初審,接著把校對過後的稿件拿回來修改,再送二審,在這個期間我們還要把稿子交給負責整個專題排版的老師,讓他把各個豆腐塊平衡的放在一整個大版面上。
當時負責排版的老師是一個肉嘟嘟的男生,我已經忘記他的名字了,就叫他小K老師吧。
小K老師是個安靜的男子,至少在我那幾個月的相處時間的感受是這樣,他每天中午來報社,先將今天的新聞版面排出一個雛形,下午坐等記者把稿子拿回來放進去,再根據初審二審三審的結果不停的進行修改。
小K老師很有耐心,一個版面會有很多篇稿子,每一篇稿子的採訪記者都會來跟他打交道,要求加一句話改幾個字或者是一個標點符號,有時候會精確到標題要加大一個字型大小,他會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哼著歌,嘴上一邊說著「別急別急,慢慢來……」然後手中的鍵盤飛快的切換著快捷鍵,三五下就把一個整齊的版面搞定了。
剩下的閒置時間,小K老師會一個人玩植物大戰僵屍,而且是一空閒下來就玩,哪怕是等著一個記者上洗手間的三五分鐘,他也會趕快把剛剛排版的視窗切換到遊戲這邊玩一下。
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就問他為什麼,他給我的回答是,我的手需要保持敏感度,這樣才能維持新聞版面排版的速度與品質,玩大戰僵屍時每一次他都會用不同的策略去嘗試,這樣還能保持頭腦接受資訊的反應速度。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玩起遊戲來還如此有理有據的,而且還是工作時間。
但是後來有一次的事情讓我印象深刻,那天晚上我們在值班,突然收到通知說某個新聞需要撤下來,所以值班的記者開始緊急安排替換的稿子,然後重新排版,但是卻發現按照這個速度排版下去,等到明天早上稿子也出不來,於是有人說要打小K老師的電話請求幫忙。
不一會小K老師來了,也是好脾氣慢悠悠的坐下來,然後移動指尖幾下就搞定了,那一刻我看到其他記者拿著版面飛快的拿去審核,再看到周圍一群人大大鬆了一口氣之餘,不停向小K老師表示感謝。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情,小K老師用自己的專業技能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也是因為這樣,我想起他每次因為不喜歡運動,於是就很直接的拒絕辦公室舉辦的那些籃球賽羽毛球賽,他每天慢悠悠的在辦公室裡穿梭,然後安靜的在座位上玩遊戲,也不需要跟同事打成一片,但是身邊的同事都會對他客客氣氣,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等著小K老師幫他們排出漂亮的版面來。
從想起這件事之後,我開始集中精力於我的工作本身,我做好每一個月兩期的企劃專題,跟客戶打交道的時候盡量留下文字檔筆記方便到最後能夠統一整理檔案,跟其他部門同事溝通的時候我也透過郵件提出需求,實在需要當面溝通的時候我也會先把事情來龍去脈解釋清楚,然後提出幾個選項好讓他配合我的工作。
工作中還是難免有情緒化或者當炮灰的時候,每次遇到這樣的事情,我就告訴自己這只是一份工作,我沒有必要讓它毀掉我的個人行為,而且工作是可以換的,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些溝通上的錯位而去討厭一個人,至於有時候需要做很多看起來很無聊沒用的事情時,我不再抱怨說自己是被逼的,我會告訴自己,那就當練習文筆或者蒐集行業資訊當長見識了就好。
***
2
當我到了第二份工作的時候,即使有段時間我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因為我發現自己寫出來的方案沒有辦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不過在那個時候的我已經學會說服自己,這就是我的風格,我只需要按照我的邏輯把屬於我的工作部分完成,至於涉及到這個產品的前景好與不好,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我不再去問這些終極問題。
在現在的學習思維裡,很多人會提倡專注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在如今的碎片化資訊時代,能夠區別對待每天所接收到的各種知識觀點更是難能可貴,可是有時候我們卻忘了,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在人際關係上沒有辦法太過專注。
有人建議要經營自己的人脈,所以盡可能的認識更多的人更好,也有另外一種觀點就是人脈要學會斷捨離,尤其是要遠離負能量的朋友以及社群網站上那些很嚇人的沒有經過科學認證的所謂常識,於是我們一直強調要遠離有毒的雞湯以及那些不切實際的勵志故事。
但是你有沒有發現,雖然這麼做了,但是我們依然覺得焦慮,依然因為身邊的人評價你的瞬間就把你建立很長一段時間的自信給推翻掉。
而且有時候這些推翻是很有用的,比如跟你一起進公司的那個女生一年後就嫁人結婚生孩子當家庭主婦了,那個時候你覺得她太早把自己的一生就託付了,將來一定會後悔的,可是這麼些年下來你發現她還是過得好好的,也沒有出現什麼狗血的情節讓你證明自己當初的判斷是對的,所以這一刻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
又比如說你看到有比你年紀大的同事在這座大城市漂泊奮鬥,突然有一天他告訴你他要回老家了,而且是那種真的告別這裡回到故鄉的離開,這個時候你的心裡那份要在大城市拚出一片天地的激情會有些振作不起來,因為你發現按照如今的這個職場發展,你到了他那個年紀也有可能跟他一樣,迫於大城市的壓力也想著回到老家算了,於是你一開始走入這座城市的初心又開始動搖了,然後夜裡也會問自己,反正總要回去的,要是趁著年輕就回老家,說不定還能遇上一些合適的工作機會呢……
這些思考的片段曾經在我的腦海裡糾結過很久,我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解開這個困局,直到某一天夜裡冥想的時候,我的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很多時候我都是拿別人的經歷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所以我自己的價值觀或者是一開始的信念,也會因為別人的結果不一樣而左右搖擺。
那個當家庭主婦的女孩如今過得很好,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女生一定要有自己事業的觀點;那個跟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如今要回老家了,於是推翻了我一開始覺得大城市有更多機會也能成就更多夢想的觀點。
這些以別人的際遇為參考的標準,居然成就了我自己的價值觀論點,這真的是一件讓我後知後覺,更是感覺驚恐的事情!
也就是說長期以來,我學會了不要理會別人那些多餘的建議跟評論,我也學會了要建立強大的內心不要去理會這些閒言碎語,但是我依舊會因為周圍的議論而玻璃心,而這一切的根源在於,我根本就沒有把建立強大內心這件事情付諸行動,我只是一味的高唱要內心強大,一味的逃避別人的評價,但是卻從來沒有試著如何去做才能內心強大。
明白了這一點以後,我開始從自己的人際關係下手,我先跟我最親近的兩個閨密建立了一個群組,和那些純粹分享無聊八卦跟買買買的姐妹群組做出區別,我在這個小空間裡跟她們分享我內心的一些規劃,大的方面比如說想以什麼樣的方式過一生,實際的方面包括準備什麼時候結婚要小孩,打算在這個城市裡安居樂業該做什麼樣的準備,以及我目前能想到的一些夢想清單的事項,這些我都一一和她們分享。
做完這件事情後,雖然感覺生活什麼都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我心裡卻舒暢了很多,因為我開始把自己內心很虛的一些思考落地呈現出來,並和她們分享,於是她們開始知道,那些家庭主婦跟事業女性的討論跟我們無關,那些是否應該逃離一線城市的討論也跟我們無關。
因為我找到了第三條路的出口,我開始專注於完善我自己當下所要完成的人生事項,我覺得我的生活是有追求的,這份動力不再跟別人的評價討論有關,也不需要每天安慰自己要內心強大,我所需要做的事情僅僅是,用自己的經歷去證明我的邏輯思考是符合我自己的規劃的,這跟對錯無關,跟別人的人生選擇更是無關。
***
3
我還將我的社群好友群組做了一個標籤分類,大概是不同的討論群組裡該如何自我定位,比如說我跟前同事建立的群組,這個空間裡我們通常會分享一些關於互聯網行業的有用新聞,或者是一些創意包裝文案企劃有關的東西;比如說我跟另外一批同事建立的群組,我們會分享關於讀書健身的心得體會,或者是公司當地一些吃喝玩樂的建議。
我從原來的被動跟著別人的發言走,轉變為嘗試著在這個群組裡建立我自己的標籤,比如在第一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互聯網行業興趣愛好者,第二個群組裡我給自己的角色,就是一個完善自己的樂享生活愛好者。
這些感覺一旦建立起來了,那就沒有人會問起你為什麼要跳槽到互聯網工作的問題,也沒有人會問你在大城市打拚覺不覺得辛苦這樣的問題,也不會有人提出既然要享受生活那就不應該給自己太多的壓力一定要去看書旅行什麼的。
在這些同類的磁場裡,每個人都開始跟我分享那些我想要的東西,至於那些負面的能量或者是沒有意義的提問或者質疑,也都已經不存在了,因為他們已經明白了我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就不會再拿別人的例子來混淆我價值觀的建立,我感覺生活瞬間清淨了好多。
於是我開始明白,當我向別人分享或者梳理好一種固定的價值觀,就不會再受到另外一種價值觀的強加干擾,就比如說我們的父母總擔心我們在外打拚過得不好,以前的我們總是不停跟他們解釋再解釋,殊不知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日子過好,該讀書旅行該升職加薪該結婚生孩子就一一去做,他們看到這些結果,要比你跟他們嘮叨「我就是不願意回老家,老家有什麼好?」要有用千百倍。
有很多人問過我,當自己不能討好所有人的時候,要怎麼樣獲得內心的平和,怎麼才能不去在意別人的評價,怎麼做到有力量去控制自己的行動?
我目前能得到的答案就是,既然別人的閒言碎語跟關懷建議沒有辦法逃避,那就想辦法自己開闢出一條路來。
你不只是要在心裡告訴自己不要在意這些人,告訴自己這些人的人生與你無關,你還必須要讓自己做得更好,在你選擇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遠到他們真的跟你不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遠到他們自己發覺這個議論只是自己純粹的無聊扯淡。
那這個時候多嘴的他們幹什麼去了呀?
他們去騷擾另外一個跟他們差不多水準,但是又稍稍有一點特立獨行的人了。
期待這一個特立獨行的孩子,也能早日脫離當前的困局,跑起來,跑得越遠越好。
.
以上文字取自
生活沒有變得更好,只是我們變得從容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0128
.
賴芳玉╳洪仲清 愛・謊言・真相:《待用民宿》的魔幻與真實 新書對談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937929103275354/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