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號 專欄||
遷進庇利街已有一段時日,我常覺得自己有身分認同障礙。習慣以地鐵站區分界限的我,與黃埔、何文田和土瓜灣站都有不遠不近的距離,以哪個地區自居,都似乎不夠準確。有時候,我對友人抱怨,居所附近合口味的食肆實在太少了,更遑論找到一間可以讓我安靜工作的咖啡店。而他們總不以為然,顰眉說:「怎麼可能啊?土瓜灣區不是有很多Café嗎?」對,但最就近那間可能也要15分鐘腳程——我不屬於土瓜灣區的。但想到接下來要辯論複雜的地理問題,太累了,不如就此打住。
.
所以,「On The Hill」的進駐可謂拯救了無所著落的我。座落於新柳街的小丘上,與我家不過數街之隔,裝潢是日韓流行的少女風,粉色的椅子和杯盤,配以雲石牆壁和木質桌子,予人素淨和諧的感覺。每次經過一排修車行,幾間車仔麵店,還有小型地產舖,推開咖啡店玻璃門的瞬間,彷彿能從喧囂的市井步進自成一國的淨土,過上一個悠閒的下午。
.
咖啡店東主本來在銀行工作,放棄穩定的收入開設餐廳,源於在台灣品嚐過一杯充滿果酸香味的咖啡,希望向喝慣Nutty的顧客推薦Fruity口味;而因應咖啡與酒的Crossover愈來愈盛行,他們又嘗試以日本大麥燒酎浸咖啡粉,使成品既有咖啡豆的甜味,亦具燒酎的香味。我並不擅長品嚐咖啡,無法以豐富的詞彙描述咖啡的層次,只有直觀的好喝或不好喝。每次光顧,我點的幾乎都是Mocha,那是少數令我著迷的味道。平日在連鎖咖啡店,我一般不會點Mocha——以朱古力漿沖泡的咖啡實在太膩太甜了(有時還要加上忌廉),但「On The Hill」卻以黑朱古力沖製,喝上去既有咖啡的濃香,亦有可可的苦澀,口感相當獨特,配上烘得暖脆的三文魚牛油果貝果,是我近月最喜歡的午餐組合。
.
而可遇不可求的,是店員的精選歌單與我的聽歌習慣很相像,會播Taylor Swift、林凡,也聽過《人話》。當我走出咖啡室,看到毛姨姨被塗污的海報,便感覺這裡特別好。
.
——〈一方素淨〉
.
文 / Syl @foodie_syl
.
餐廳名稱:On The Hill Coffee Bar
餐廳地址:土瓜灣漆咸道北435-439號寶暉大廈地下2號舖
.
#一方素淨 #藝文青5月號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52的網紅鄭麗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12.0418. 鄭麗君質詢教育部:多元性別、愛滋防治應納入性平教育,教職人員性平意識應提升 1.學校性平教育不普及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 性平教育之必要性:校園內不同性特質、性氣質的學生受到嘲弄或霸凌的新聞頻傳。案例一:我們從2011年板橋鷺江國中因不堪被同學嘲笑為「娘娘腔」而跳樓自...
身分認同障礙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雷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精準切入台灣敏感社會議題 (8.4/10)
圖文好讀版:http://loory.tw/the-world-between-us/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台灣社會寫實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溫昇豪、林哲熹、曾沛慈、陳妤、周采詩、林予晞、施名帥、洪都拉斯主演,劇情講述新聞台主管宋喬安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案」的罹難者,丈夫劉昭國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女兒行為卻日漸失序,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而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他死刑定讞之後,仍鍥而不捨地想了解其犯罪動機,也因此開啟眾人的連結。
說來有些慚愧,由於自己是一個不喜歡等待、被吊胃口的人,所以直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篇撥出的前一個晚上,才終於有動力點下網站按鈕,觀看這部從開播以來便好評不斷且備受身邊朋友推崇的台灣電視劇,但沒想到才看了前兩集就有極為深刻的體悟。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發生在戲院的無差別殺人案為中心,成功透過片中角色各自的處境,明確點出我這些年來心中不斷糾結,但又無法完整歸納、理清,並以自身力量去改變他人想法的難題,毫無疑問,本劇確實是繼去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又一部對目前台灣社會非常重要的電視劇。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不論是電影、電視劇、舞台劇與動漫,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開場」。不管整齣作品的主題為何,編導都必須在首集或開演前幾分鐘想盡各種辦法抓住觀眾目光,讓我們好奇全片故事背景或角色,進而對他們的行為遭遇與後續劇情走向「感興趣」。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第一集《受害者》正是完美達成它的工作,不僅交代全部角色的背景關係,也訂定了全劇的核心主題,鎖定在關於司法判決、新聞媒體、網路生態的探討,還有劇中角色們如何被這起發生至今已經兩年的無差別殺人案所牽引,她們內心經歷這些事件後將會有變化與成長,都是《受害者》在觀眾心中埋下的種子,我實在不相信有誰能夠在看完《受害者》之後,能夠抑制自己之後點開第二集的衝動,決定永遠關掉視窗不再關注後續的集數。
因此對我一個近年只把重心放在電影,連先前追了六季的美劇《陰屍路》都棄坑的影迷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總算是讓我找回對台灣戲劇作品的信心。看著劇中發生的事件除了有非常強烈的既視感之外,也透過片中各個角色的不同觀點角度,深深了解社會上急需被關注,但我們又時常選擇忽視的幾個重要議題。
其中不論是普遍大眾對精神相關疾病患者與更生人的污名化、成員失去有效溝通的橋樑導致家庭功能失調、人們在網路上肆意發表攻擊性言論的群體霸凌、新聞媒體為了搶快而忽略了消息的真實與準確性,甚至是追求收視關注而對事件過度渲染,罔顧新聞倫理的道德規範,侵犯個人隱私,造成受害者與其家屬的二次傷害,《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劇情中,在角色之間互相幫助或對立的過程,切合目前台灣許多敏感問題的核心,給予觀眾自行對照、思考與檢討的空間。
然而作為一部戲劇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四位主角色塑造與演員表現上同樣具有相當高程度的水準,賈靜雯飾演的電視台主管「喬安」有著受害者家屬身分,必須面對喪子之痛、家庭婚姻危機,並在電視台收視與新聞價值之間做出衡量取捨;陳妤飾演的電視台編輯「大芝」因為社會觀感影響,受到自我的良心譴責,使她具有身分認同障礙與犯人家屬是否同樣有罪的內心掙扎。
此外曾沛慈飾演的年輕飲品店老闆「思悅」則引出精神病患者家屬該如何面對的問題,而在有經濟壓力的狀況下,又該不該跟身為殺人犯妹妹的好友大芝劃清界線,來讓自己免於受到牽連的兩難;最後身處於各個角色之間,由吳慷仁飾演的法扶律師「王赦」,在自身內心正義的實踐而無法花時間跟家人相處,還有因為犯人律師的身分使得家人受到社會大眾的壓力與威脅。
《我們與惡的距離》至此都把四個家庭的故事剪得相當流暢,搭配大量的手持鏡頭,在角色對手戲與不同理念之間衝突的一來一往下,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部長達8個多小時的作品,但幾乎不會讓人感到無聊,在相繼切合自身主題的10集之中帶有強烈的戲劇張力,並透過這幾位角色探討死刑的必要性與其後續的影響。
不可否認當一個人被判處死刑,他必定有犯下窮凶惡極的罪過,但換個角度思考,社會大眾會希望他被處以死刑,並且常以「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養殺人犯」來當作執行死刑的理由,究竟是想給受害者家屬一個交待,希望能一命換一命還給他們公道?或者只是想滿足自己內心那「自認為的正義感」?然而司法最終判處或執行死刑,這樣的「合法殺人」是源自社會輿論的壓力,還是真的有其必要性?無法假釋的無期徒刑是否也是唯一死刑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我們與惡的距離》都藉此提供觀眾不同的思考角度。
然而我想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執行死刑這件事是否真的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受害者能否因此得到心靈慰藉?我們做的這些行為能夠消除受害者的痛苦嗎?而當他死了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這種行為的發生,避免更多人生命受到危害?這些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複雜問題,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最終想探討的核心主題。
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許多「正義鄉民」因為一起殘忍虐童案而包圍警局,更發生打人砸車的暴力行為,或者另一起父親不滿兒子肉圓沒有加辣的家暴案,網友肉搜住家逼他吃辣椒、把他打到送醫,最後居然還獲得「台灣處處有溫情」評價,這種跳過警調司法單位的私刑正義是否該被推崇?會有這種現象又代表台灣社會出現什麼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最後我必須承認,對一個在24小時內看完一到十集的觀眾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後半部並沒有像前六集那樣精彩,批判力度也沒那麼強烈。而且在最後插入一段新聞媒體自由被干涉,喬安被調離原有崗位,原本正義的律師王赦因為個人因素,不得已走上跟自己理想抱負完全不同的道路,稍微有點讓劇情偏離主題、落於俗套。
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似乎也因此讓幾位角色變得更加完整,讓《我們與惡的距離》更有正向能量,告訴觀眾必須撕掉自己的標籤,無論是被害者、加害者家屬,或是曾經受傷的我們,都不該讓它跟著自己一輩子,片中每位角色都曾提出的無解難題:「為什麼是我?」終於在最後林予晞的喬平口中得到解答:「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沒有人能完全消除自己的過去,但就因為有身邊親朋好友的陪伴,我們才有勇氣向「雲後的希望」前進,我想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就是如此了吧。
整體而言,我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所有人都該觀看的電視劇,如同第四集《病識感》所告訴我們的,人們必須察覺自己的症狀、知道自己生病才有辦法接受後續治療,社會問題的根源沒被發現、沒有解決,就算這次僥倖混了過去,在不久之後必定還會遇到相同的狀況。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代表的正是我們因為「不了解」而跟其他人所展生的距離,身為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分子,我們能對自己、身邊的人或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做些什麼?該抱持怎樣的態度?看完之後是不是更有一個明確答案了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身分認同障礙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雷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精準切入台灣敏感社會議題 (8.4/10)
圖文好讀版:http://loory.tw/the-world-between-us/
#新網站請多多幫忙點擊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台灣社會寫實劇,由林君陽執導,賈靜雯、吳慷仁、溫昇豪、林哲熹、曾沛慈、陳妤、周采詩、林予晞、施名帥、洪都拉斯主演,劇情講述新聞台主管宋喬安兒子是二年前「李曉明無差別殺人案」的罹難者,丈夫劉昭國是網路先驅報的創辦人,夫妻在兒子走後漸行漸遠準備離婚,但11歲女兒行為卻日漸失序,二人必須重新檢視自己身上的傷口。而李曉明的辯護律師王赦在他死刑定讞之後,仍鍥而不捨地想了解其犯罪動機,也因此開啟眾人的連結。
說來有些慚愧,由於自己是一個不喜歡等待、被吊胃口的人,所以直到《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篇撥出的前一個晚上,才終於有動力點下網站按鈕,觀看這部從開播以來便好評不斷且備受身邊朋友推崇的台灣電視劇,但沒想到才看了前兩集就有極為深刻的體悟。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發生在戲院的無差別殺人案為中心,成功透過片中角色各自的處境,明確點出我這些年來心中不斷糾結,但又無法完整歸納、理清,並以自身力量去改變他人想法的難題,毫無疑問,本劇確實是繼去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之後,又一部對目前台灣社會非常重要的電視劇。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一部優秀的戲劇作品,不論是電影、電視劇、舞台劇與動漫,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開場」。不管整齣作品的主題為何,編導都必須在首集或開演前幾分鐘想盡各種辦法抓住觀眾目光,讓我們好奇全片故事背景或角色,進而對他們的行為遭遇與後續劇情走向「感興趣」。
《我們與惡的距離》的第一集《受害者》正是完美達成它的工作,不僅交代全部角色的背景關係,也訂定了全劇的核心主題,鎖定在關於司法判決、新聞媒體、網路生態的探討,還有劇中角色們如何被這起發生至今已經兩年的無差別殺人案所牽引,她們內心經歷這些事件後將會有變化與成長,都是《受害者》在觀眾心中埋下的種子,我實在不相信有誰能夠在看完《受害者》之後,能夠抑制自己之後點開第二集的衝動,決定永遠關掉視窗不再關注後續的集數。
因此對我一個近年只把重心放在電影,連先前追了六季的美劇《陰屍路》都棄坑的影迷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總算是讓我找回對台灣戲劇作品的信心。看著劇中發生的事件除了有非常強烈的既視感之外,也透過片中各個角色的不同觀點角度,深深了解社會上急需被關注,但我們又時常選擇忽視的幾個重要議題。
其中不論是普遍大眾對精神相關疾病患者與更生人的污名化、成員失去有效溝通的橋樑導致家庭功能失調、人們在網路上肆意發表攻擊性言論的群體霸凌、新聞媒體為了搶快而忽略了消息的真實與準確性,甚至是追求收視關注而對事件過度渲染,罔顧新聞倫理的道德規範,侵犯個人隱私,造成受害者與其家屬的二次傷害,《我們與惡的距離》編劇呂蒔媛都巧妙地把它們融入劇情中,在角色之間互相幫助或對立的過程,切合目前台灣許多敏感問題的核心,給予觀眾自行對照、思考與檢討的空間。
然而作為一部戲劇作品,《我們與惡的距離》在四位主角色塑造與演員表現上同樣具有相當高程度的水準,賈靜雯飾演的電視台主管「喬安」有著受害者家屬身分,必須面對喪子之痛、家庭婚姻危機,並在電視台收視與新聞價值之間做出衡量取捨;陳妤飾演的電視台編輯「大芝」因為社會觀感影響,受到自我的良心譴責,使她具有身分認同障礙與犯人家屬是否同樣有罪的內心掙扎。
此外曾沛慈飾演的年輕飲品店老闆「思悅」則引出精神病患者家屬該如何面對的問題,而在有經濟壓力的狀況下,又該不該跟身為殺人犯妹妹的好友大芝劃清界線,來讓自己免於受到牽連的兩難;最後身處於各個角色之間,由吳慷仁飾演的法扶律師「王赦」,在自身內心正義的實踐而無法花時間跟家人相處,還有因為犯人律師的身分使得家人受到社會大眾的壓力與威脅。
《我們與惡的距離》至此都把四個家庭的故事剪得相當流暢,搭配大量的手持鏡頭,在角色對手戲與不同理念之間衝突的一來一往下,儘管《我們與惡的距離》是部長達8個多小時的作品,但幾乎不會讓人感到無聊,在相繼切合自身主題的10集之中帶有強烈的戲劇張力,並透過這幾位角色探討死刑的必要性與其後續的影響。
不可否認當一個人被判處死刑,他必定有犯下窮凶惡極的罪過,但換個角度思考,社會大眾會希望他被處以死刑,並且常以「不要浪費納稅人的錢養殺人犯」來當作執行死刑的理由,究竟是想給受害者家屬一個交待,希望能一命換一命還給他們公道?或者只是想滿足自己內心那「自認為的正義感」?然而司法最終判處或執行死刑,這樣的「合法殺人」是源自社會輿論的壓力,還是真的有其必要性?無法假釋的無期徒刑是否也是唯一死刑之外的另一種選擇?《我們與惡的距離》都藉此提供觀眾不同的思考角度。
然而我想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執行死刑這件事是否真的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受害者能否因此得到心靈慰藉?我們做的這些行為能夠消除受害者的痛苦嗎?而當他死了之後,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這種行為的發生,避免更多人生命受到危害?這些許多沒有標準答案的複雜問題,正是《我們與惡的距離》最終想探討的核心主題。
這不禁讓我想到前陣子許多「正義鄉民」因為一起殘忍虐童案而包圍警局,更發生打人砸車的暴力行為,或者另一起父親不滿兒子肉圓沒有加辣的家暴案,網友肉搜住家逼他吃辣椒、把他打到送醫,最後居然還獲得「台灣處處有溫情」評價,這種跳過警調司法單位的私刑正義是否該被推崇?會有這種現象又代表台灣社會出現什麼問題?也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最後我必須承認,對一個在24小時內看完一到十集的觀眾來說,《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後半部並沒有像前六集那樣精彩,批判力度也沒那麼強烈。而且在最後插入一段新聞媒體自由被干涉,喬安被調離原有崗位,原本正義的律師王赦因為個人因素,不得已走上跟自己理想抱負完全不同的道路,稍微有點讓劇情偏離主題、落於俗套。
不過換個角度想,這似乎也因此讓幾位角色變得更加完整,讓《我們與惡的距離》更有正向能量,告訴觀眾必須撕掉自己的標籤,無論是被害者、加害者家屬,或是曾經受傷的我們,都不該讓它跟著自己一輩子,片中每位角色都曾提出的無解難題:「為什麼是我?」終於在最後林予晞的喬平口中得到解答:「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吧。」沒有人能完全消除自己的過去,但就因為有身邊親朋好友的陪伴,我們才有勇氣向「雲後的希望」前進,我想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情感就是如此了吧。
整體而言,我認為《我們與惡的距離》是一部所有人都該觀看的電視劇,如同第四集《病識感》所告訴我們的,人們必須察覺自己的症狀、知道自己生病才有辦法接受後續治療,社會問題的根源沒被發現、沒有解決,就算這次僥倖混了過去,在不久之後必定還會遇到相同的狀況。片名《我們與惡的距離》代表的正是我們因為「不了解」而跟其他人所展生的距離,身為台灣這塊土地的一分子,我們能對自己、身邊的人或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做些什麼?該抱持怎樣的態度?看完之後是不是更有一個明確答案了呢?
我們與惡的距離 The World Between Us
身分認同障礙 在 鄭麗君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2.0418. 鄭麗君質詢教育部:多元性別、愛滋防治應納入性平教育,教職人員性平意識應提升
1.學校性平教育不普及所衍生出的社會問題。
性平教育之必要性:校園內不同性特質、性氣質的學生受到嘲弄或霸凌的新聞頻傳。案例一:我們從2011年板橋鷺江國中因不堪被同學嘲笑為「娘娘腔」而跳樓自殺的楊姓男同學。案例二:2000年屏東高樹國中葉永鋕同學平常在學校遭受性霸凌,最後被發現在學校廁所中不明死亡。( 葉永鋕的事件凸顯出性別氣質不符社會期待的學生遭受同儕歧視與欺負的問題,讓當時正在研擬中的《兩性平等教育法》改為《性別平等教育法》,並增訂定相關條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校園內有甚麼樣的同志學生求助管道與資源?為什麼經過家長反應,學生在學校受到霸凌的情況仍沒有改善?依教育部來看,我們的性平教育做得夠嗎? 還缺少甚麼?
愛滋教育列入性平教育之必要性:最年輕的通報感染者是1名13歲男孩,遭中年男老闆誘拐發生性行為而感染,此個案創下本國籍因性行為感染愛滋者年齡最小。這凸顯了青少年愛滋防治教育的重要與急迫性。性的開放及性行為年齡的下降,如果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保護自己,愛滋病毒終將在年輕族群間快速蔓延。
目前教育部的性平教育課程裡面,除了涵蓋「情感教育」、「性教育」、「同志教育」之外,是否併入愛滋防治教育?
我國至2010年底累積通報20,057名本國籍HIV感染者,以男男間性行為為最主要之傳染途徑(佔44%),其中15-24歲佔MSM感染者之26.3%。而15-24歲MSM通報感染者有33.3%是學生。 ("愛之關懷"第76期-台灣年輕之男男間性行為者愛滋感染流行病學分析)
2.「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書面報告」第四點之「辦理教師增能及培訓」:
(1) 縣市輔導團是由哪些人員組成?有甚麼資格要求?
(2) 培訓性別平等教育種籽教師,有任何明訂實行計畫嗎?
(3) 現存學校教職人員之性平意識提升
教育人員的性平意識培訓是否為強制性?要求性平培訓課程列入校長遴選評鑑項目。
台中同志健康文化中心接獲案例:青少年在學校跟老師說明自己性取向的身分,結果被校方逼到轉學。因此基於培養正確性別觀念, 人權平等,為人師表都沒有先做到,這是很難達到的教育。
3.性平教育涵蓋之層級:
性平教育實施於學校當中,包含身心障礙學校嗎?比方肢障、聽障者、啟聰者,他們的性教育管道又是如何?是哪個單位在負責?甚麼辦理辦法?南部特殊學校性侵案件凸顯出身心障礙者所受之性教育為目前性平教育之一大漏洞。
中輟生如何取得性平教育資源?政府如何從旁輔導?有甚麼配套措施?教育部是否考慮與中途機構配合實施?
關懷愛滋議題的露德協會祕書長徐森杰表示,現在青少年感染愛滋人數上升,就他們所知,多數為中輟生,教育宣導很難觸及,應檢討中輟生無法接觸愛滋防治教育,政府應跨部會著手愛滋防治。
如何規範學校教職人員之性平教育培訓?如何確保學校輔導老師以及負責全校運作的校長與教務長,在發生性霸凌、性侵事件時能有正確的性平觀念來處理以避免學生受到二次傷害?
身分認同障礙 在 二十四個比利,但你有看過真正的多重人格嗎?來聽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也許你看過分裂、二十四個比利,但你有看過真正的多重人格嗎?來聽聽一位有多重人格的人怎麼說吧!|其實應該叫做解離性 身分認同 疾患|. ... <看更多>
身分認同障礙 在 《多重人格障礙》 . 受邀投稿作者:Vanessa...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又名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 其主要特徵是解離性失憶(dissociative amnesia)和身份認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