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學招名威老師,被校方強迫向中國籍留學生道歉。檯面上,這是一樁與國格尊嚴有關的事件;但更深一層看,這件事,其實與轉型正義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這故事裡,要提到一個名字:張靜愚,還有另一間學校:東海大學。為避免文長不容易看,先提一下,張靜愚是中原大學的創辦人,現任校長張光正是他的兒子。
大家可能覺得,中原大學發生的事情,跟東海大學扯得上什麼關係?事實上,還真的有淵源。因為兩個學校的發展史有同一個頭:黨國基督徒張靜愚。更具體來說,冤頭債主是蔣介石政權對基督教的控制。
我們從東海大學的創校史講起吧!
👉 被東海校史「遺忘」的台灣長老教會
中共建立新政權後,在中國的基督教新教系大學,一個個被抄家撤退。這些退出中國的學校與外國傳教組織,在「自由中國」,也就是台灣,成立了一個「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聯董會)」,延續基督教興學的香火。
台灣長老教會,作為台灣本土最重要的新教教會,透過新教跨派合一的普世教協(WCC)人脈,亦踴躍參與基督教興學的工作。就在中國赤化不久後的1953年,台灣長老教會通過興辦大學的決議,向聯董會與普世教協呈遞了「願在台灣建立一間基督教綜合型大學」的決議文。這裡提到的,正是後來成立在台中的東海大學。詳細的故事,可以參考輔大曾慶豹老師的文章(參考連結1)。
因此,正確來說,東海大學的共同創辦人,是外國傳教士與教育專家組成的聯董會,還有台灣本地的長老教會。
但是,現在你去東海大學的官網,絕對看不到台灣長老教會的,因為東海現在的校史,是黨國審查修改過的官方版本。
台灣長老教會在東海設校的過程中出力極多。黃彰輝牧師、黃武東牧師,還有來自英國長老教會的彌迪理牧師,自始就是倡議者,亦負責與世界各地教會的聯絡工作。
校地的部份,東海大學的校地是取得自台中市政府(一說有部份是基督徒的在地仕紳捐出的土地),而促成此事的,是台中柳原教會會友、時任市議員的陳邱阿慎與其他主內的市議會同僚,還有來自台南的陳明清長老。
這是當然的事。台灣長老教會是台灣最大的新教教派,而當時從中國遷徙來台的基督徒們,兵荒馬亂的,還來不及組織起完整的教會組織。而台灣長老教會裡面,有許多留學日本、歐美的高等教育菁英,更是從馬偕博士的牛津學堂開始,就有籌辦西式高等學府的經驗。論組織、論人脈、論能力、論理論基礎,台灣長老教會都應該當仁不讓、是聯董會興學的主要合作對象。
👉 蔣介石對基督教的控制
然而,這時候蔣介石就插進來了。台灣作為「反共基地」,一切都必須聽黨國的,教會與學校也不例外。蔣介石尤其無法接受有台灣在地的教會,與國際接軌,打算興起建造一間屬靈而不屬黨國、自由而服膺真理的高等學府。
蔣介石是靠美援,才能偏安台灣的,不可能在美國傳教士的眼皮子底下對基督教動手。所以,蔣介石整治基督教的策略,就是「分而治之」,扶植黨國基督徒,以對抗台灣在地的基督教勢力。
張靜愚就是蔣介石培養,用來干涉、滲透與控制台灣基督教的棋子。張靜愚是國民黨元老、蔣介石在黃埔軍校的英文秘書,其實也就是黨安插在黃埔裡面的監軍老幹部。後來透過空軍,與蔣宋美齡亦有著緊密的人脈。更重要的,是他是一個基督徒。
因此張成為蔣介石在基督教界的代理人。
戰後的台灣,畢竟是蔣介石說了算;東海創校,不可能跳過黨國,因此張靜愚理所當然地成了東海創校的校董之一。此時,東海董事會裡面,主要有三派人馬:台灣長老教會、聯董會和蔣介石欽定的黨國基督徒。而內定首任校長,則是在多方折衷之下,選定聯董會代表、華僑身份的陳錫恩。但一方面陳錫恩也知道這個工作吃力不討好,二方面張靜愚也一直扣陳一頂「反共不夠積極」的大帽子,此事後來便作罷。
張靜愚進入東海校董會,更進一步成了東海的董事長,正是黨國一步一步掌控屬靈、自由的東海大學的起手式。後來發生的事情,就一點也不意外了。長老教會的代表黃彰輝、黃武東、陳明清等一個個被鬥走、迫害;而黨國的代表一個個進駐校董會。最後東海就整個成了黨國基督徒的形狀了。
所以你在東海的官方校史上,絕對看不到台灣長老教會的參與-即便他們出的力再多,也被黨國判了「記憶抹殺刑(damnatio memoriae)」,不復為校友憶起。
👉 中原大學是正宗的黨國基督教學校
而蔣介石透過張靜愚,對教會界與高等教育界的控制,當然不止於東海大學。在東海大學董事長的位置上還沒坐熱,張靜愚就在桃園中壢另起爐灶,搞了一間中原理工學院,也就是現在的中原大學。
東海大學由台灣長老教會、黨國基督徒與外國聯董會三派人馬組成;中原「基督教」大學也類似,只是主事者的政治忠誠對象完全不一樣。籌設中原大學的三派人馬是:(1)張靜愚、鈕永建為首的黨國基督徒,(2)中壢吳家(吳鴻麟家族,吳鴻麟即吳伯雄的父親)為首的在地仕紳,(3)美國傳教士賈嘉美。
其中賈嘉美與張靜愚、蔣介石都是舊識,從在中國就長期合作。賈嘉美最特出的一點,就是有強烈的反共意識型態。這點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共產黨是毀神滅神的無神論者,而美國是全世界反共的總盟主,美國傳教士和反共意識型態走在一起也是必然的選擇。只是賈嘉美與黨國走得更親近、更樂於協助蔣家政權打壓本土基督教。
張靜愚是黨國基督徒代表,中壢吳家是向黨國輸誠的地方仕紳,而賈嘉美是與黨國反共意識型態合作的外國傳教士。因此,相對於東海一直還保有若干自由派基督教色彩,中原大學則是打從一開始,就是正宗的黨國基督教學校。
也因此,張靜愚家族雖然能夠在東海大學鬥掉本土派校董,卻無法完全控制東海大學。而中原大學,則始終都是張氏父子的禁臠,其政治面貌也隨著張氏父子的私人意向而改變。
👉 反共是過去的事,基督教只是招牌,威權才是本體
作為黨國反共基督教門面的中原大學,現在卻舔共不落人後。旁人看起來,都會有一種「昨是今非」的違和感。
但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對於張靜愚、張光正父子來說,所謂「反共」,只不過是黨國的意識型態包裝;所謂「基督教」,也不過是他們示之於世人的門面招牌。張家父子真正的核心本質,是威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老爸張靜愚是打著反共之名行打壓異己之實,而兒子張光正則昧錢敗德、舔共不落人後。
畢竟張家父子在中原大學的權力,是源自於黨國威權。當國民黨的黨國威光不再,他們所思考的,不是怎麼讓中原大學更能適應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而是繼續去尋找另一個黨國-中國共產黨-的奧援。
這並不是全盤否定中原這間學校。中原大學裡面,也有很多追求真理、支持本土的師生,在默默努力著。問題是這學校的高層部,從來不懂得,也沒興趣建立一個屬靈的、自由的、追求真理的校園。
不說別的,光是貪污(正確來說是背信,因為中原是私校)這件事,就已經違背了神的話語了。
所以意外嗎?只要能夠掌權,國共要他們舔就舔、要他們跪就跪,畢竟他們信的並不是公義的神、追求的也不是真理,而是權力與利益。選擇與不信神,也不信真理的共產黨合作,也是一點都不意外的事情
📖 參考連結:
1. 曾慶豹,《護教反共的黨國基督徒:東海大學和中原大學與黨國關係的淵源和變化》,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4819?fbclid=IwAR3_e8_TqCcKU_PvGKdtEib2ILMsla4vDpQlPukx3sjATAf2XdzJW9GxSpg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輔大理工學院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輔仁大學遴選出的105學年度傑出校友分別為:「學術卓越類」李明瑱(食品營養學系畢)、林佳煜(生物學系畢)、林俊益(法律系研究所畢);「工商菁英類」李佩珍(工商管理學系畢)、曾毓俊(化學系畢)、徐順德(織品服裝學系畢)、林宗樑(物理學系畢)、周彬彬(法國語文學系畢);「本校特殊貢獻類」陳曉娟(國際貿易學系畢)。
「學術卓越類」傑出校友李明瑱,長年在美國參與婦女乳癌預防與照顧研究工作,特別關注海外華人乳癌婦女團體,長期提供專業服務。對國內近年推動高齡照顧政策有貢獻。
校友林佳煜專心志力於兒童骨癌腫瘤、成人肝癌與胰腺癌的預防和治療的研究開發,多次擔任國際癌症學會委員會委員,曾獲美國癌症學會傑出貢獻獎、美國國家健康總署學者獎,並獲得兩項美國分子生物與癌症研究方法的國家專利。
校友林俊益現任中華民國第9屆大法官,曾任法官、檢察官達24年。他積極推動司法審判之透明化,期望增進國民對司法的信賴。
「工商菁英類」傑出校友,是各大企業中的佼佼者。李佩珍分別於1973年及1979年創立台灣江新有限公司及美國HYI公司。HYI從事鞋業進口,主要客戶均為美國大零售商。李佩珍平時熱心公益,是肯納自閉症基金會主要贊助者。
曾毓俊擔任Optimer, Amaran, Nu Skin, Pharmanex等多間國際公司的高階主管,時常回饋母校,支持輔大的各項建設計畫,並資助理工學院新大樓的興建。
徐順德現任可恩迪公司、承展(普思達)公司,及初衣食午公司集團總經理,經營成衣貿易有成。位於台北市東區的「初衣食午」被譽為「餐廳界的網美」。
校友林宗樑現為華碩電腦系統事業部全球副總裁,多年來帶領團隊經營新興的行動通訊事業與平板電腦領域,將品牌推向世界。
校友周彬彬現為科思創聚碳酸酯事業部總裁,她不但是德國化工業的第一位女總裁,更是亞洲第一人,旗下掌管3000多名員工。
「特殊貢獻類」傑出校友陳曉娟,現為輔仁大學全球校友總會總會長,同時也是馬來西亞留台輔仁大學校友會第7屆會長,對馬來西亞的僑生特別照顧。自從她上任馬來西亞校友會會長後,對校友會新成員的招募與發展下了很多苦心,其所做的一切正是對輔大的回饋。
http://www.cna.com.tw/news/ahel/201612030055-1.aspx
輔大理工學院 在 Terry&Friends程天縱與朋友們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回顧了最近的演講:10/19 在深圳 ACT 發佈會,11/5 在台北資訊種子 Trunk,11/11 在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11/12 在波士頓MIT CHIEF論壇,11/17洛杉磯加州理工學院,11/21 加州硅谷巷內社群,11/30 數位亞洲論壇,12/1 台北 LAB 的 Intro Program,1/14 品牌協會。
共有9個演講,已經完成了8個,稍微可以喘口氣。接下來在台北行程除了兩天董事會議,就是陪伴父母,朋友聚餐,同學會,喜宴等等我最喜歡的歡樂時光。
12月12日到22日在深圳,行程也已經排滿。總計有10個創業團隊輔導,兩個綫下聚會活動非正式演講分享,四個聚餐,五個顧問會議。忙到連杭州海康威視的股東大會都無法前往參加。不過這些行程和活動都是我喜歡,讓大家開心的。做喜歡做的事情不會累。
11月29日從美國回到台北,30日中午就前往寒捨艾美酒店參加由滾石文化主辦的「數位亞洲大會」最後一天下午的活動「數位夢想」。除了我的半小時開場英文演講之外,我還參加了接下來的16個新創團隊的介紹與媒合活動。
令我驚喜的兩件事,意外見到了拉面,原來他是數個新創團隊的推薦人。另一個驚喜是,Rocket Cafe也是16個新創團隊之一,只可惜三個創始人都沒有出席。
《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於2014年誕生。這個由亞洲16個主要國家組成的《Asian Federation of Advertising Associations (簡稱AFAA)亞洲廣告聯盟》授權台北市廣告代理商業同業公會所主辦的活動,每兩年於台北召開,是亞洲地區最具指標性的數位盛會。
《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的目標是----- 創造一個全球最大的數位創意創新平台,做為亞洲與全球數位相關產業與產業之間的互動橋樑,固定在台北舉辦,今年是第二次。今年大會主題 : Social Next 社群媒體的下一步!
這次《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的成功舉辦,已經為台灣在亞洲廣告行銷產業奠定了一個「盟主」的地位。來自亞洲各國的廣告行銷人才在中華電信贊助的閉幕晩宴上,紛紛表示祝賀大會再一次的圓滿成功,並且期待兩年後的再次相聚。
我在晚宴上與台北市廣告代理公會理事長鄧博文、亞洲廣告聯盟主席蘇雄交流,他們都認為《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的成功關鍵,是隱身在幕後的推手、兩次大會的總策展人、滾石文化董事長暨發行人,段鍾沂。是他的理想和情懷讓他扛起重任,承辦這個吃力不討好又經常面臨虧損壓力的大會。
段鍾沂家中5個兄弟,他排行老二。當年是名符其實的政大材子,率先創辦了台灣第一本探討電影理論的「影響雜誌」。接著又在羅斯福路台大邊上開了一家文化人聚集的「木棉花餐廳」。
他的弟弟段鍾潭,排行老三,是我交大同班同學、同寢室室友。我們在大學時一起搞雜誌、搞熱門音樂合唱團、賣唱片、賣牛仔袋、開演唱會。後來他們兄弟兩人合伙創辦了「滾石雜誌」和「滾石唱片」。
他們家5兄弟,從大毛到五毛我都認識。大學時代,二毛就是我們的偶像,放假時經常在二毛在木柵山上的家裡鬼混。當時三毛和我們幾個搞合唱團的同學在二毛家除了唱歌作樂之外,還經常跟著二毛搞實驗電影。
當時尚未成名的前衛新銳導演但漢章為了去美國留學申請獎學金,要拍一部35厘米的實驗電影。講義氣,經常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二毛,二話不說,找來了胡茵夢、谷名倫擔綱演出,我們這些跟班小弟就張羅劇務、道具、服裝、燈光。就在二毛家中順利完成了這部實驗電影。
往事歷歷在目,彷彿昨天。當年的導演和男女主角三人已經有兩人不在了。閉幕晚宴上和二毛聊起這段往事,不勝唏噓,又為我們仍然健在而感恩珍惜。許多朋友或許已經淡忘,讓我藉此機會讓他們三人再度回到我們的記憶裡,緬懷過去的時光。
但漢章: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在學期間已經常為各報刊撰影評,後並任《影響》雜誌編輯,1975年赴美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影系,並任中國時報駐洛杉磯記者。1976到1979年間,曾任《空山靈雨》一片副導演,隨導演胡金銓至韓國拍攝。此外曾編導兩部短片,一為紀錄片《鄭佩佩的世界》,並參加處女島影展獲得第三名,另一部為劇情片《奪命佳人》。
1986年拍攝影片《暗夜》為第一部在美西藝術片院線上映的國產影片,隔年的《離魂》曾經參加馬德里電影節,而1988年改編張愛玲小說的《怨女》,曾應邀參加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並且入選參加紐約「新導演新電影」影展,也在1989年參加於紐約舉行之首屆兩岸中國電影節。出版作品有《作家電影面面觀》、《電影新潮》、《好萊塢觀星錄》等著作。
1990年回國籌拍新片《奪愛》,工作過度勞累引起昏迷,3月7日病逝,得年41歲。
谷名倫:
(1949年7月3日-1978年12月24日),台灣早期演員。
* 小學四年級時,演出舞台劇,獲得第一名。
* 國立藝專影劇科畢業後,熱衷戲劇演出。
* 1970年,谷名倫參加台視舉辦全台灣歌唱比賽,獲民謠組第一名。
* 在《黃埔軍魂》中,飾演軍官。
* 後與女歌星張璐合唱「愛之鎖」、「新郎與新娘」,並論及婚嫁。
* 1973年參加中視電視劇《八號分機》、《神龍》等演出,漸受矚目。
* 1974年跨入影壇,第一部電影是與林青霞合演的《雲飄飄》,使他成為了導演劉家昌旗下首席小生。
* 1975年在根據台灣民間故事「保生大帝」改編的電影《雲深不知處》中,他飾演一位醫生,從少年到老年任何一段時期的特徵,都揣摩得深入且逼真,也讓他獲得美國建國二百週年紀念影展的最佳男主角。後來再憑《日落北京城》獲得金馬獎最佳男配角。
* 谷名倫因個性隨和,人緣絕佳,與甄珍、林青霞、林鳳嬌、張艾嘉、胡茵夢有很好的往來。
* 1978年12月24日,他正拍攝《落花流水春去也》時,也是其主演的最後作品《黃埔軍魂》上映前夕,在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光復大樓」12樓跳樓身亡。
胡茵夢:
父親是前中華民國立法委員胡賡年,生於中華民國臺中市西區存中街。她從出生至12歲前都在臺中市度過,中學、高中就讀臺北市衛理女中,1971年輔仁大學德文系肄業。在其離開輔大時,校內曾有言「從此輔仁大學沒有春天」。之後到美國薛頓賀爾大學攻讀大眾傳播系,並且也就讀過紐約的模特兒學校。1975年回到臺灣,走入社會後即出演電影《雲深不知處》的第一女主角,曾於電影《代客泊車》中有全裸演出,之後也在電視演出、電視主持、文學寫作等方面發展。曾在2003年參加第40屆金馬獎頒獎典禮。
在多項發展的過程中,她也曾再次前往紐約,至H.B.工作室(Herbert Berghof Studio)進修演藝課程。此後她停止演藝事業,時年35歲,15年的電影生涯中總共拍攝了42部電影。接著她轉往從事心靈探索方面的翻譯及寫作,同時也推動「新時代」的意識革命以及倡導環境保護。
胡茵夢於1980年5月6日與李敖閃電結婚,結婚後3個月又26天(8月28日)即宣布離婚。1994年11月25日,未婚生下女兒胡潔生,成為未婚媽媽,且她至今都拒絕公開女兒父親的姓名與身份。
閉幕晚宴上,二毛和我免不了多喝了兩杯。賓客漸漸散去,只有滾石文化的志工小朋友陪著我們,坐在舞台階梯上,唱著六、七十年代的老歌,試圖找回半世紀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