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分手]
關於分手,在過去已經有大量的研究了,但是從我碩士論文所收集到的一些資料,或許可以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方向,因此,在這邊分享給大家。
以下,將以問答的方式提出四個問題:
1.對於分手的調適,焦慮傾向跟逃避傾向會有什麼影響呢?
2.失戀後不要急著找下一個?
3.不同依附傾向對於分手後關係的影響。
4.分手後關係對分手調適的影響。
以及兩個有趣的小發現
1.同性戀與異性戀,在戀愛的本質上似乎是一樣的。
2.男女性之間,在分手調適上與依附特質上有一些差異存在。
3.焦慮依附、矛盾依附特別愛填量表,逃避依附、安全依附特別不愛填依附研究問卷
Q1:對於分手的調適,焦慮傾向跟逃避傾向會有什麼影響呢?
關於這個部分,我曾經在 #泛科學 的《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十一)》一文中,寫過焦慮傾向對分手調適的影響──焦慮傾向會讓一個人變得比較難以走過分手,但是在分手後的成長會比較多[1]。而關於逃避傾向高的人,則能在分手之後快速地走過分手後的三階段[1],這可能是因為他們很擅長隔離自己的情緒(詳見 #泛科學《不是不痛只是把感覺關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不安全依附者該如何面對壓力事件?──依附理論系列(十三)》)。
而在我的研究中確實發現,焦慮傾向越高的人,同時也是情緒適應較差的人,同時,他們也比較容易出現自傷傷人的意圖及行為,在經過迴歸分析之後,焦慮傾向越高也確實能夠顯著的預測情緒適應較差,以及高傾向的自傷傷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生活適應上,焦慮傾向和生活適應之間是沒有關聯的,在迴歸模型中反而顯示著,分手時間才是主要預測生活適應的指標,也就是分手的越久,自然而然就越能回歸正常生活。
而逃避傾向呢?雖然逃避傾向在情緒調適上有些微的相關性,也許逃避真的能讓他們調適得稍微比較好,但是在迴歸分析上,逃避依附卻無法顯著的預測情緒適應;倒是在生活適應上,逃避依附的人確實適應得比較好,無論是相關或迴歸模型都顯示了這樣的傾向,也就是說,逃避依附的人可能真的比較能把重心轉移到分手之外的生活上。但有趣的是,雖然沒有像焦慮傾向的關聯性那麼強,但逃避傾向和自傷傷人傾向在相關及迴歸上都顯示著顯著的相關性。
而這些統計數據代表著什麼呢?焦慮傾向的人強烈的情感,確實容易讓一個人難以從分手後的負面情緒走出來、比較容易出現自傷傷人的衝動,但同時,他們在生活適應上,焦慮傾向似乎沒有辦法左右一個人重新適應分手後的生活;而逃避傾向雖然能讓一個人從分手後很快地回歸到感情之外的生活世界,但是他們的情緒似乎沒有辦法真的被壓抑下去,因而在情緒調適上,逃避傾向和情緒調適之間並不具有關聯性,甚至在自傷傷人的傾向上,逃避依附也對其具有顯著預測力。
這或許呼應著過去的研究:逃避依附在分手之後,很可能會不斷地責備自己(self-blame),畢竟斷然分手的往往是逃避依附,而這很可能會讓他們揹負著罪惡感 ,甚至出現藥物濫用與酒精濫用的情形[2][3]。因此,逃避依附在分手後,可能並不是真的不痛,只是他們擅長用切斷情緒的策略,強迫自己回到日常生活中罷了。
Q2:失戀後不要急著找下一個?
許多人都說,失戀之後不要急著找下一段,但是除了我曾在海苔熊的演講中聽到,失戀後找下一段讓一個人恢復的效果遠遠大於心理諮商之外,我的研究也出現了這樣的效果。在情緒適應上,失戀後有下一段感情的人,確實比沒有下一段感情的人好上許多,比較不再受困於前一段感情的失落感當中,但是,在生活適應上,兩者卻沒有顯著的差距。
這代表著什麼呢?我認為這代表著,雖然失戀之後找下一個確實有它的好處在,但同時也有它的風險在:讓前一段感情走得不順的個人議題,或許會在新的感情中又再次冒出來,因為生活適應的概念包含著「能不能讓自己不再把感情看得太重」、「能不能讓自己恢復以往的生活秩序」,雖然情緒上或許受惠於新的感情而不再痛苦,但在生活模式上,卻不會因為交了新的男女朋友而有太大的改變,這依然是我們必須得去面對的議題。
Q3:不同依附傾向對於分手後關係的影響。
誠如前面提到的,台灣過去並沒有關於分手後關係的研究,而我的研究資料卻發現了,有21.1%的人和對方依然是朋友,2.6%的人則仍然和對方維持著類似情侶的關係(雖然可能只是暫時的)。那麼,不同依附傾向是否造就了不同的分手後關係呢?
比較讓人意外的是,交往時的焦慮分數,在四組人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即便類似情侶關係的人的焦慮分數比較高,但依然離顯著水準有一段差距;但逃避分數對於分手後關係,就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了:在「我和對方幾乎/已經完全斷絕聯絡了。」、「我和對方依然有聯絡,但那是基於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我並不想和對方維持聯繫。」這兩組上,他們的逃避分數顯著的高過於「我和對方依然是朋友。」這一組的逃避分數,這顯示著逃避依附才是真正決定一個人在分手之後,和對方會不會維持朋友關係的重要因素。
Q4:分手後關係對分手調適的影響。
既然分手之後,彼此不一定會就此斷乾淨,那麼不同的分手後關係,是否也會影響分手調適呢?很顯然的,答案是肯定的。在分手後依然和對方維持類似情侶的關係,會讓一個人的情緒調適遠比斷絕聯絡以及依然是朋友這兩組來得糟糕。有趣的是,完全斷絕聯繫的人,和分手後依然是朋友的人,他們在分手後情緒調適上的平均數沒有顯著差異,且數值上也差不多(斷絕聯絡2.78、依然是朋友2.83,六點量表),因此,分手後做朋友,似乎沒有我們印象中想像得那麼糟。
同樣在生活適應這一點上,分手後仍然和情侶很類似的這一組,他們的生活調適遠比另外三組來得差,但是依然是朋友的這組,他們的生活適應程度,和完全沒有聯繫、被迫有聯繫這兩組也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分手後做朋友,似乎並不是一件多麼糟糕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在分手後是朋友的這組,他們自傷傷人的程度,竟然是四組之中最低的。或許讓關係用另一種形式維持下去,是讓這些人能夠釋懷的原因吧!
但是回到前面來看,逃避分數越高的人,越會選擇在分手後和對方斷乾淨,這或許也代表著,雖然分手後做朋友或許有其好處,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在分手後和對方變成朋友。
總歸一句,統計上有太多太多的東西需要被忽略掉了,每一個人的狀況有所不同,資料是一個參考,找到合適自己的調適方式,或許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一些有趣的小發現
除了上述的發現之外,從我的資料裡面,也有一些有趣的小發現,我就在這裡一併列出來了:
1.同性戀與異性戀,在戀愛的本質上似乎是一樣的
根據我所跑出來的統計資料,無論前任是同性戀或異性戀,受試者在分手調適的程度、交往時的依附分數上,都是沒有顯著差異的;唯一有差異的在於分手後關係,當中有20筆「我和對方的互動仍然和情侶很類似。」的資料,都是屬於異性戀的,在刪除這些資料之後,同性戀和異性戀在其它三種關係的分佈上,都是沒有顯著差異的。
2.男女性之間,在分手調適上與依附特質上有一些差異存在
在情緒適應的模型上,男性顯著的比女性來得更差,這或許代表著社會文化依舊影響著我們,讓男生比較難找到情緒的出口,因此在失戀之後依然適應的比較差。同樣的,在自傷傷人這一點上,男性也顯著的高於女性,雖然只有高一點點而已(6點量表,平均數1.7和1.8的差距),不過這或許不代表什麼,因為在自傷傷人的量表中,大多數人都填1分而已,因此自傷傷人是一個很明顯的左偏分佈。而在生活適應上,女性依然顯著地比男性適應得更好,這些可能都反映著傳統社會的價值觀,讓男性依然比較難從分手中調適過來。
除此之外,在焦慮的程度上,男性和女性雖然沒有差異(平均為女3.41、男3.54),但分數其實都蠻高的,都落在臨界值3.5左右,或許代表著這個社會的焦慮依附情形其實蠻普遍的,而且有趣的是,女性的逃避依附程度顯著地比男性來得高(女3.14男2.86),這也是過去論文中沒有提及的。
3.焦慮依附、矛盾依附特別愛填量表,逃避依附、安全依附特別不愛填依附研究問卷
從下圖來看,X軸為焦慮平均,Y軸為逃避平均,橘線為3.5,總樣本數為762筆。有49.7%受試者的焦慮分數≦3.5,51.3%>3.5,63.8%受試者的逃避分數≦3.5,36.2%>3.5;若按照定義來看,安全依附者約有31.7%、焦慮依附者約有32.7%,逃避依附者約有18%,矛盾依附者約有18.6%。
就一般而言,安全依附者大約占50%,焦慮依附大約占25%,逃避依附大約占25%,矛盾依附則十分罕見來看,矛盾依附的人在本研究中是蠻多的,焦慮依附也超過平均值,而相對的,安全依附和逃避依附的樣本是少的。
由此可以推之,焦慮軸似乎暗示著促使個人更想瞭解自己,而逃避軸則讓人更不願意去瞭解自己。
引用文獻
1.Marshall T. C., Bejanyan K., 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 tendency to rebound. PLoS ONE, 8, e75161.
2.Kellas, J.K., Bean,D., Cunningham,C., Cheng,K,Y.(2008).The ex-files: Trajectories, turning points, and adjust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st-dissolutional relationships.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5 (1), 23-50.
3.Davis D, Shaver PR, Vernon M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nvironment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 971–884.
迴歸分析t值 在 迴歸分析t值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PDF] 迴歸分析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可以分為簡單迴歸Simple Regression 和複迴歸(多. 元迴歸) ... 的估計值、標準差、t 值、p 值和標準化的迴歸係數(Beta) ... ... <看更多>
迴歸分析t值 在 第8單元相關與迴歸| 心理科學基礎統計 的推薦與評價
由此例可知,運用相關係數分析資料的研究,要獲得不偏的相關係數估計值,收集的樣本數要達到上百筆。 相關係數的抽樣分佈貝有常態性,所以能運用t機率分佈,以假設檢定或 ... ... <看更多>
迴歸分析t值 在 迴歸分析t值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PDF] 迴歸分析迴歸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可以分為簡單迴歸Simple Regression 和複迴歸(多. 元迴歸) ... 的估計值、標準差、t 值、p 值和標準化的迴歸係數(Beta)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