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診間我都很常被媽媽問到孕期情緒「管理」的問題,好比「懷孕是不是不能哭,會影響胎兒」、「生氣罵人是不是負面胎教,小孩長大會很難帶」,最近疫情升溫,焦慮的媽媽似乎又更多了。幾次臉書直播和私訊都有人問我「現在疫情這樣實在好焦慮,又擔心這些負面情緒影響寶寶,想到就更擔心、更睡不著覺,惡性循環不知道該怎麼辦?」
每次聽到這類的說法,我都會覺得很心疼又很荒謬,但上網一查才發現真的不少文章指出懷孕時常哭泣、焦慮、憂鬱或生氣,以後小孩會很難帶、好動,無法睡過夜。甚至還有專業人員的衛教文章毫無根據地指出媽媽孕期情緒失調,會影響胎兒日後的心智發展,導致胎兒畸型。
這些說法當然不正確。胎兒器官發育不正常多半是染色體、基因或細胞分化出錯的緣故。這些實屬分子生物、基因學的範疇,和人的七情六慾毫不相干。
另外也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媽媽在孕期的情緒會影響胎兒日後的個性和作息。
至於小孩好不好帶的問題,我認為大部分的新生兒本來就無法睡過夜,也常會突然莫名大哭,母乳愛喝不喝,如果媽媽孕期情緒低落,就很容易把這些「很難帶」的結果連結起來。,再加上有些媽媽之所以焦慮、憂鬱,很可能是本身資源、支持不足或是和伴侶關係不佳導致,這些因素也會影響後續孩童的發展,不能單用孕期情緒去解釋。
再加上當媽媽情緒起伏大時,生理上的確有可能讓胎動變明顯、宮縮。就有媽媽和我說最近看電影「哥吉拉大戰金剛」時,胎動變得非常劇烈明顯,擔心是不是劇情太刺激嚇到寶寶。其實這些都是媽媽緊張心跳快、血壓升高的正常連動反應,並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另外,當媽媽哭泣或大聲罵人時,可能會拉扯到腹部肌肉導致生理性宮縮,但這些症狀只要休息、情緒緩和後就會改善,不會影響到子宮頸長度、也不會造成早產。
**媽媽開心很好,但有負面情緒又何妨?
不過雖說情緒對胎兒不會有影響,但懷孕時生理已經夠辛苦了,倘若心理上又處於焦慮、憂鬱等狀態當然很不好。而就我觀察,媽媽焦慮的原因,一部分是來自賀爾蒙起伏和身型改變,但最大的來源還是擔心胎兒的健康。尤其現在網路資訊太多,說法不一。有些廠商或網站,為了賣產品、刺激流量,刻意強化胎兒異常或是高危險妊娠的個案,反而更加深媽媽的不安。
因此,我認為找到信任的產檢醫師很重要。當然每個人喜歡的風格不同,有些媽媽希望醫師把產檢的各種資訊說明仔細,連胎兒腹圍落後五天、頭圍超前三天最好都告知;也有媽媽認為胎兒有在正常範圍內、講句「沒問題」就好,其他不需要知道太多,認為醫師碎念太多反增加焦慮。這就好像在挑選伴侶,沒有對錯,只有適不適合,選能讓自己安心的最重要。
另外,最近疫情升溫,很多媽媽足不出戶已經一個月,焦慮煩悶的指數不斷攀升。若想舒緩情緒,我會建議找一項運動來做,好比跑步機慢跑、騎健身腳踏車。我也注意到現在很多線上即時的瑜珈、舞蹈課,能營造大家一起運動的感覺,另外也可設立一些簡單的目標,例如做肉桂捲、畫畫。我自己則是一週看一本書,追蹤一些和疫情無關的節目,好比最近跑步時我就很愛聽深度追蹤國際新聞的podcast「重磅廣播」,一方面轉移疫情焦慮,二方面讓自己神遊世界。
還是要提醒的是,如果媽媽心情持續低落、失眠,甚至出現自殺傾向,懷疑是嚴重的產前憂鬱症,還是要尋求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的協助。
我也發現,很多文章雖立意良善,希望幫助孕婦面對情緒,但說法有時過於否定負面的情緒,或大量使用「情緒管理」這類名詞,反而讓孕期保持開心愉快變成一種責任,徒增壓力。
我倒是認為負面情緒不應該被否定,而是要被正視、理解、釐清,進而找到發洩的管道,該哭就哭,該笑就笑,一味壓抑隱忍最終還是會爆炸。我也要藉此呼籲大家,當遇到懷孕的人心情不好時,可以試著聽聽她的煩惱,協助她找出糾結的點,而不是不負責任的丟下一句「懷孕這麼開心的事,怎麼會心情不好?這樣會影響胎兒喔!」
運動心跳正常範圍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星期天直播肉骨茶料理的時候,大部分的觀眾,都是聚焦在太座身上的穿著、皮膚、保養品、配件等等... ,因此有網友就很擔心阿金會不會因為被冷落而感到難過?其實,不會。阿金反而是很感激大家的幫忙安太座,因為宅在家裡,太座要照料一家大小的生活真的很辛苦。謝謝大家讓她有如明星般渡過了一個愉快的假日。不過,說實在的,我也不是完全被冷落啦!還是有一兩位朋友,有注意到說我真的瘦了,還有在問我手上的手錶是不是Garmin的Venu? (這位網友眼力也太好了吧?)
其實,會去買這個手錶也算是一種超前部署。
原先是在健身房運動時,在跑步機上,常常不太能夠掌握自己的心率有多快?跑步速度是否負荷過大還是太低?如果能即時有一個心率的回饋,就能幫助自己調整。另外就是,在運動時,也很擔心會漏接ICU的簡訊和電話,三不五時就要中斷運動,拿起電話來看一下,就覺得很煩。所以,買這隻手錶,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會挑Garmin的Venu,當時就真的單純因為它看起來比較高貴。當然,最後還是得經過太座的鑑定與首肯,對於阿金身上搭配的任何東西,阿金都會相信太座的眼光,還是那句老話,太座負責挑「任何東西」,阿金負責「挑太座」就好!(耶!得分!)
結果,四月底買的,五月碰到疫情持續升溫,這隻手錶就完全發揮了它意想不到的功能了。
首先,洗手的次數增加了,而這手錶防水,可以「一起洗」,運動後也能清洗,就不會像之前的手錶會有汗臭味。
疫情嚴峻,全國進入三級警戒,健身中心就停止開放了。我一整個很焦慮,擔心好不容易養成的健身習慣和減下來的體重,會不會因為這段時間的荒廢而前功盡棄?另一方面,居家防疫期間,維持運動習慣、保持身心放鬆、充足睡眠,將有助於維持自身的免疫力。
剛好Garmin的手錶,具有五大健康指標:心率、呼吸次數、血氧飽和度、睡眠監測、壓力監測,個人覺得非常實用,就來和大家分享我的使用方式:
1.【運動/活動記錄】每天都有預設要達到的走路步數(12000步),爬樓梯的層數(10層)和卡路里消耗數,天天監測,下班後若有不足,就要補足(不能外出的話,就在家走路和爬樓梯)。還有,它還有那個叫你「起來動一下」的貼(很)心(煩)的提醒,每個小時提醒,讓你不會一直黏在沙發上,比較不會讓沙發凹陷。
2.【心率】我因為沒有上健身房,現改在公園跑步(注意要全程戴口罩,不和人交談,不接觸公園裡的任何設施),因此,配速和心率(我通常是心跳到155-160就不會太勉強自己),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它具有GPS功能,當然可以記錄你跑的距離和路線。
3.【壓力監測】它會有一個整體的壓力分數(它是根據心率變異數值 (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換算過來),我平均是35分(算是低度壓力^_^)但當壓力分數持續過高時,它還會引導我做呼吸放鬆訓練。
4.【睡眠監測】可以知道自己每天睡幾個小時,平均睡多久,也會提供深睡和淺睡的比例。我大概都只睡5到6個小時,好像還可以再睡長一點,才不會被誤以為很老^_^
5.【血氧飽和度】這個算是一個很棒的功能,它預設是在睡覺的時候測量,有打鼾的朋友,如果發現夜間睡眠時的血氧飽和度低,就要擔心是不是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就要去看睡眠專科醫師。圖中可以看到,有一個晚上(5/18),我的血氧飽和度最低竟然只有82%!那是因為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當晚不小心睡著了,忘了戴CPAP(連續正壓呼吸器),所以才會記錄到這麼低的血氧飽和度。一般人血氧的正常範圍為95%-100%,低於90%則代表身體可能出了問題,可能有呼吸系統或是肺炎等相關疾病(新冠肺炎患者也會出現低血氧的情形),疫情期間大家可多加注意自己的呼吸速率和血氧變化。
6.【呼吸次數】在平日時,這個可以用在靜坐冥想調整自己的呼吸時使用,即時的回饋,可以減緩焦慮。靜坐的時候,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心率是否有下降下來。
這些功能,都能夠長期持續性的監測,通過手機上的Garmin Connect這個App可以看這些健康數據的變化趨勢,可以提供給自己做為作息改變的參考。建議大家如果也有Garmin的手錶的話,可以自行監測這五大健康指標數據: 心率、呼吸次數、血氧飽和度、睡眠監測、壓力監測,也養成良好運動、充分睡眠、放鬆身心的好習慣。
剛好誤打誤撞買了這支手錶,就在疫情升溫的期間,變成個人良好生活習慣的「監督者」、「回饋者」與「記錄者」。
#好家在我在家
Garmin
運動心跳正常範圍 在 家醫/職醫_陳崇賢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賢碎碎念】~ 關箱文
上個月 Garmin 寄了 Fenix 6 pro solar 給我玩一個月,轉眼時間就到了,不過因為疫情關係,升三級之後,其實也沒能測什麼戶外的活動,就在家踩踩訓練台。
簡單分享使用的心得囉:
※ 血氧功能
最近疫情嚴重,應該很多人都會看到有人討論「無症狀的低血氧症」,還有人會想買一個夾手指的血氧機放家裡,以備不時之需。
基本上,如果你是用GARMIN的這個錶,就有這項功能,還可以全天24小時監測,不過還是有些缺點要注意:
1. 測量時間較長:進入測量畫面時,會叫你保持不動,過了好一陣子數字才會出來,如果中間有動來動去,測量的時間還會再拉長。(用夾的一下子就出來了...)
2. 位置跑掉就測不準:手錶沒有戴緊就可能會不準,特別容易發生在晚上睡覺的時候,因為我睡覺不喜歡綁很緊再加上會翻身,可是又好奇晚上會不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造成夜間血氧偏低,結果前兩天測起來,血氧都掉到80%左右...嚇死;後來綁緊睡覺就正常了。(不過還是不喜歡那種感覺,測了一週就沒再戴錶睡覺了)
※ 電池和太陽能充電功能
電池電量真的夠大,在全天血氧偵測功能打開的時候,一天大約掉20%的電量,可以4-5天再充電,真的很安心。
至於太陽能充電的功能,我個人覺得比較像火力展示啦,就是能做到這功能,但對我來說,還不是很成熟,純粹是一個以備不時之需,可以讓電池多撐一下的功能。
像之前去騎宇老大滿貫,花了快7小時,手錶也有一直照到太陽,但充進去還是沒有消耗的快,更別提在林蔭間的爬山行程了。(我自己是覺得,如果有長天數的登山需求,還是把充電線和行動電源帶著,比較保險。)
※ 地圖功能
可以支援第三方地圖就是爽!拿到錶隔天就把魯地圖裝進去了...
本來以為錶面小不是很實用,但用習慣之後,在行進間基本上不用拿手機出來看大的地圖了,而且定位又準又快。強力推薦有在爬山,手錶又支援第三方地圖的,一定要把魯地圖放進去。
不過缺點就是「縮放/位移比較麻煩」,因為只能用實體按鍵,所以想看大圖或是拉到其他位置,在操作上就沒有那麼順手 (當然我知道沒有觸控銀幕是為了減少誤觸,只是希望有天技術面上可以解決,實用性會進到不同的層級)
另外,一開始有人叫我看看GPS會不會容易漂掉,基本上這個月使用中,在戶外漂掉過2次:1次是在體育場繞圈跑的時候 (這種事情在我自己的SUUNTO也發生過,不知道是不是離建築物比較近?);另1次,則是在爬山中途,跳進野溪玩水時 (那時和手機的連結還斷開了,我明明就沒有潛很深?)。
※ 訓練功能
資訊豐富清楚,和其他配件連結也沒問題;心率區間除了使用最大心率外,還可以使用儲備心率來計算...這樣算出來的有氧和無氧範圍會更準。(私心覺得,裡面的訓練功能,一般人如果能熟悉使用到6成以上,就超強了;有些沒時間研究的,說不定還要請GARMIN開課教學。)
難怪很多人,就直接跳進GARMIN生態圈了,因為全部的資訊都可以整合進去;騎車朋友也很多人是用GARMIN的車錶。
※ 壓力監測
其實利用的就是心跳變異率的概念,因為手錶可以不斷偵測你的心跳,當壓力大時,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就會變快。
在疫情期間其實自己可以玩玩看,每次看記者會的時候、準備接種疫苗前、在家等快篩報告的時候,是不是心率都會變快呢?
如果壓力偏高,記得找方法調適,畢竟疫情是一時的,但壓力處置是一輩子的課題,即便沒有疫情壓力,也會有從家庭和工作來的壓力,學會舒壓,而不要持續累積到壓力鍋炸開,才能常保健康。
◎ 結語:
你要是問我:「丫你說那麼多,會想買這支錶嗎?」
我的答案是:「不會。」
我期待之後太陽能充電功能更實用,效率更好,不然就買沒有太陽能功能的就好,省一點錢是一點;另外就是觸控功能,如果工程師找到誤觸錶面的解決方案,使用觸控銀幕時,那地圖功能才算是完全解放,不然有時候還是覺得拿手機出來找路線比較方便。
對於一般少爬山的人來說,其實也可以考慮另一個 Forrunner系列,價錢更親民,即便真的想要有地圖功能,FR945也可以裝魯地圖 (和朋友上山實測過,945的銀幕對比度更好唷,不過就沒有Fenix6電量那麼久,但爬爬郊山中級山也很夠用了)
最後還是要提醒,居家上班、上課的防疫新生活下,別忘了定時起身動一動,伸展筋骨;我是用彈力帶和自身重量做簡單肌力訓練,有氧的部分就踩踩訓練台;也要幫小朋友安排體能活動:跳繩、爬樓梯、墊上運動是不錯的選擇。(建議每天平均60分鐘以上的中到高強度運動)
希望下次還有新錶可以試玩,也希望到時候疫情也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