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訪談
教育基金會同仁為我下了個註解:
「原來,浩爾是後來才把英文練起來的中文人!」
的確,我真的是仰賴中文能力起家的
也特別感謝我的高中國文老師
今天再次分享影片和故事給還沒看過的朋友
祝恩師朱美卿老師,以及所有認真傳道授業解惑者,教師節快樂!
過於喧囂的孤獨英文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熱愛生活,不一定要活得熱鬧 】
親愛的孩子,今天好嗎?
前幾天你突然很感慨,說自己有些自閉,連曾經要好的幾個同學,也說你不時會搞孤僻,這讓你有些迷惑,畢竟你是一個從小生活在人群中,骨子裡愛熱鬧的孩子。
「媽咪,我是不是失去對生活的熱愛了?!」你眨著一雙大眼睛認真看著我說。
親愛的孩子,在這個速食喧囂的時代,要找到娛樂很簡單,但要讓自己得到真正的快樂很困難。
我們的情緒被快節奏的日常生活所淹沒,困頓迷茫、左右不定似乎成了生活的情緒常態,可我們又不想承認這些情緒,一次次選擇迴避。
來不及消化的情緒,累積成高塔,他人的存在就能輕輕將其推倒,他人甚至不用開口,朋友圈的幾張圖片,兩言三語就能垮塌我們的情緒高塔,讓我們困在沒有出口的俗世中,找不到自己和應該所屬的位置,只有反覆地自我懷疑,和無盡的孤獨徬徨。
#熱鬧_不等於有人陪伴
所謂成長,就是一次次經歷內外在衝突的旅程,雖然你現在有些痛苦,但是我真心為你感到開心,親愛的孩子,不必害怕,當我們返觀內在,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為之努力的時候,就能尋回內在的家,有了精神的依附,就能不被社群的洪流綁架裹挾。
媽媽國中時有一件印象很深刻的事,我的第一節英語課,老師一來劈頭就問:「誰不會26個英文字母?」
從小村莊到都市裡讀書的我,是少數舉手中的一個,當時我感覺自己是個局外人,融不進人群中。
我的同學個個看起來聰明機靈,都市生活開放豐富,潛移默化之下他們擁有見人不怯、處世圓滑的底氣。
可能是唯一帶來的寶貴感!他們對我這個鄉下來的孩子充滿好奇,也對我伸出友誼之手,下課時總愛圍著我問問題。
雖然同學們是友愛的,但這顯然帶給我很大的壓力,我常常籍著尿遁逃出教室外。
#在熱鬧中失去的自我_會在獨處中找回來
有一次我又躲在放打掃工具的教室發呆,被班長逮個正著。
她有些怪罪的問我:「為什麼我不待在教室裡?」
我有點羞澀的回答:「因為我誰也不認識,不知道該聊什麼。」
其實不止是英語慢人一步,媽媽連對話的反應也比別人慢半拍,相比之下,感覺自己在語言表達上有些欠缺,甚至在對話時並不是完全可以理解同學在說些什麼。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在人群裡的孤獨,原來,熱鬧,不代表有人陪伴,人,必須獨自面對太多問題。
媽媽自小就習慣獨處,即使一個人,也不會感到寂寞,因為我有自我滿足的能力,那是在別人無法給予的狀態下,只好長出來的生存能力。
相反的,我害怕熱鬧,突如其來的熱鬧讓我手足無措,也很害怕他人過於熱情的關注,因此,我只能依照本能
,將在熱鬧中失去的自我,一點一滴從孤獨中找回來。
同學們都以為我想很多,有一些流言蜚語,說我是個城府深,心機很多的人,媽媽似乎是一個很容易招來惡意的人,但只要沒有帶來實質性的傷害前,我不打算辯駁,因為時間會證明一切。
事實上我一個人的時候,什麼都可以想,什麼也可以不想,光是這樣的自由就妙不可言。
人群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最大的好處,隨心所欲。
#比起熱鬧_我們應該追尋更深邃的連結
這不意味著我要遠離朋友或放棄世界,相反地,我對同學也有滿滿的好奇,只是我打開的方式比較慢比較獨特,沒辦法一步到位,也沒辦法同時左右逢源,更需要在努力過後,停下來休息。
同時,我也想消除在人群中的孤獨感,那意味著我需要找到自己所屬的位置,感謝老天,有個朋友走進我的生命,她似乎是鐵了心想留在我的身旁。
她包容我偶爾想躲起來的欲望,甚至在我想逃離時掩護幫助;
她珍視我眼裡心裡的萬千世界,也與我分享她所知道的一切。
有次在陽台上吹風,我跟她說:「謝謝你當我的朋友!」她的笑容在微風中盛開成一朵花,她笑笑地捏了我的臉一把,「唉唷!說什麼傻話!」
或許,她是老天送給我的一扇窗,打開這扇窗之後,漸漸地我的社交生活開始豐富精彩起來,被理解和接納的歸屬感,讓我決定放掉害怕失去自己的恐懼,慢慢探索外面的世界。
#熱愛生活_不一定要活得熱鬧
不過,人所有的決定,不能遠離本性太遠,我的本性就是一個喜歡獨處的孩子,換句話說,我需要的獨處時間比較長。
有了豐富的社交、深邃的連結之後,我仍然時不時想躲起來,一個人獨處。
雖然你是一個喜歡熱鬧的孩子,但是媽媽希望你明白,每個人都要有一些時間是屬於自己的,還記得嗎?你八歲生日的當天,在房間門掛了一張「請勿打擾」的牌子。
那意味著從那時開始,你已經意識到自己有獨處的需求,需要暫時遠離家人、朋友,在群體之外找一個沒有我所的地方與自己相處、放鬆。
不要因為有獨處的需求而懷疑自己,更何況,熱愛生活,不一定要活在熱鬧裡,獨處時的生活照樣可以過得豐富精彩,給自己安排任何行程,只是不想邀請任何人而已。
閱讀、運動、寫作、畫畫,只要把注意力全身心投入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深浸其中並享受這種快樂就夠了!獨處帶來的快樂,內心的滿足,也許也是熱鬧的另一種定義呢!
親愛的孩子,熱鬧自在人心,心靈若是荒蕪,身邊就算再多人,也是寂寞的,先學會面對自己,再去追求共鳴和歸屬,媽媽祝福你:
在獨處中找到自己,在俗世中享受熱鬧;
在熱鬧中守住自己,在自己中不忘人群。
永遠愛你的媽媽,寫於2020年10月26日
📌 雙寶娘的podcast頻道 | https://reurl.cc/8n3GNo
過於喧囂的孤獨英文 在 郝明義Rex How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當捷克議長在台灣遇見赫拉巴爾】
今天蔡英文總統接見捷克韋德齊議長的時候,贈送的禮物除了楊牧著作的捷克文譯本之外,還有赫拉巴爾作品在台灣以《底層的珍珠》為代表的全套中文譯本。
能夠在這個機會讓韋德齊議長率領的捷克代表團知道台灣人對赫拉巴爾作品的喜愛,實在太好了。
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 1914~1997)被同為捷克出身的名作家米蘭.昆德拉譽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作家」。
赫拉巴爾49歲才出版第一本小說《底層的珍珠》(Pearls of the Deep)。他雖然有法學博士的學位,但先後從事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列車調度員、廢紙回收站打包工等工作。這些工作經驗為他的小說創作累積了豐富的素材,其作品大多描寫普通、平凡、默默無聞、被拋棄在「時代垃圾堆上的人」。他的一生都和這些人在一起,收集他們的語言精華及故事,在作品中創造出一群平凡而又奇特、光芒四射的人物形象。
赫拉巴爾自創了一個新詞「中魔的人們」(Pabitele),指的是一些儘管身處極度灰暗之中,但卻能「透過鑽石孔眼」看到生命之美的人。這些小人物儘管處境悲慘,但他們就像中了魔法的人,眼中的世界往往跟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因而看起來豪放開朗、詼諧風趣。
赫拉巴爾不只有一本同名的短篇小說集《中魔的人們》(Palaverers),他所有作品中也都看得到這種人物。
在臺灣,大塊文化自2002年開始出版赫拉巴爾的著作,前後共出版十二種。
我們出版他的第一本書是《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
這也是他的代表作,被譽為20世紀捷克小說的燦星。一個在廢紙收購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他把珍貴的書從廢紙堆中挑出來,藏在家裡、藏在腦裡,從一無所知的青年變成滿腹詩書的老人。儘管擺放壓力機的地下室蒼蠅成群、老鼠橫行,這潮濕惡臭的地窖卻在他的遊戲裡,在他的微笑裡成為天堂。
這部醞釀了20年才寫就的小說,於1976年完稿,但遲至1989年才正式出版。赫拉巴爾曾說:「我為寫這本書而活著,並為它而推遲了死亡。」
《過於喧囂的孤獨》(Too Loud a Solitude)
《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I Served the King of England)
《底層的珍珠》(Pearls of the Deep)
《中魔的人們》(Palaverers)
《沒能準時離站的列車》(Closely Watched Trains)
《雪花蓮的慶典》(Snowdrop Festival)
《妻子的眼睛三部曲》:
《婚禮瘋狂》(In-House Weddings)
《漂浮的打字機》(New life)
《遮住眼睛的貓》(Gaps)
《河畔小城三部曲》:
《剪掉辮子的女人》(Cutting It Short)
《甜甜的憂傷》(Beautiful Sadness)
《時光靜止的小城》(Harlequin's Millions)
詳細介紹請看這裡:https://reurl.cc/R1bKL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