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的理想遇到殘酷的現實考驗時,你會堅持下去嗎?
蘇婉甄是最近上映的國際橋牌社第二季中的一個熱血記者,隨著劇情的發展,她一步步體驗到理想該如何艱難的的在現實中存活下來。
她讓我想到2014年參與太陽花學運開始關注時事的自己,從極度激昂的街頭抗爭、擋水車、去探香港,一直到近年,我更把焦點放在選舉時,如何幫助自己想要的政黨與候選人取得最多的席次,然後再持續關注自己在意的政策與法案發展進度。因為我體會到選一個與自己理念較合的候選人,可以大大減少自己辛苦上街頭的機率。
這幾年我從熱血變得比較務實,許多當年在街頭的夥伴,也走入體制內打拼,體會困難的取捨。我的心態不再那麼夢幻,我知道曾經支持的候選人可能後來面目全非、選輸的感覺很心痛、在乎的公投議題不被社會支持很傷心、支持的政黨也不總是那麼完美,仍然需要時時監督,必要時需改支持別人。
但我確信這幾年來,我變成了一個比較成熟的公民,
必要時我仍願意上街頭抗爭,
但在此之前有許多體制內的努力可以去守護這塊小島。
又或者,好好推廣一部我認為可以產生深遠影響的戲劇,
就是我每天日常可以去做的努力。
今年台劇百花齊放,特別要推薦大家「國際橋牌社」的第二季,現正上映中,我已搶先看過三集,看到很感動,這是首部台灣的政治影集,劇中描述許多台灣過去在國內外發展的關鍵事件,正因爲現在台灣處境也非常挑戰,更難以想像當年ㄧ步步通往民主的道路有多困難。
第二季故事時間軸是在1994-1996年間,是一段關於台灣人面臨戰爭威脅下,第一次完成民選總統的重要歷史,也是台灣民主歷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我每一集都看的很慢,看到劇中提到相關事件就去查查,了解許多以前不熟悉、沒觀注的歷史或關鍵事件、法案推進過程。
看到當年不同政黨、政治人、媒體人的狀態,對照今日,不由得嘖嘖稱奇,有些政黨現今核心理念已跟當初完全相反,有些人曾加入與現在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政黨,時間真能改變ㄧ個人?
國際橋牌社第二季劇情事件太敏感,有些事放了20年仍有太深的影響,尋找撥放平台困難,首創獨自開設平台,讓觀眾直接購買,這是大挑戰,但我認爲是一個好的開始與嘗試,如果這次成功了,台灣觀眾以後就養的起更多部台灣的政治劇,也會有更多創作者投入。
我很相信自己喜歡的演員挑劇本的能力,例如:路斯明。
看到他我就知道會是好戲。
我也敬佩每一個選擇接演的演員,
這是一部需要深思熟慮才會接演的戲,
我相信可以說是他們表演生涯中ㄧ個重要的選擇。
這部戲所有的幕前幕後都是。
我還特別喜歡第二季客串演員的選擇,是多元與用心的安排!
我還有跟家中60歲的長輩一起看第二季,
結果他對於劇中事件,都比我還熟!還可以跟我解釋分享~
真的很意想不到,結果長輩也覺得滿好看~
還問我下一集要怎麼樣才看得到~
這部戲真的是各種年齡層、不同立場都可以收看,
因為這就是台灣的人民扎扎實實活過的人生!
就是這樣吵吵鬧鬧的,慢慢走到了今天。
今年做為ㄧ個台劇迷是幸福的,
前有斯卡羅、後有國際橋牌社第2季,
讓我一點ㄧ滴在補足對台灣的理解與認識,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很幸福,
可以有這樣的戲劇去了解當年的歷史,
希望以後有更多這樣的作品,
能有不同的年代故事,就算是不同視角也無所謂,
因為那就代表台灣影視真正發展到更成熟的階段了。
我期待,不同的戲劇花朵,在台灣盛開~~~
好了,快來支持好戲,
買下去>>
⬇️全球官方平台(無信用卡可)
https://isnation.tw/立刻預購
👉國際橋牌社 Island Nation👈
圖片來源:
馬克吐溫國際影像公司 提供
同時也有4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940的網紅AB的異想世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女人紅藥丸覺醒之後會是什麼樣子? 當我開始在聊紅藥丸覺醒之後,許多人會覺得這好像是食古不化的老舊傳統思想,時代都已經這麼進步了,世界潮流都已經這麼前面了,怎麼還在講這些父母那代的一些老舊概念? 然而這些人不了解的點,這不單單只是個什麼老舊傳統思想,其實這反而已經是走到比這些「進步思想」還要更加前...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蘇姍與貓 Susan and cat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AB的異想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奮鬥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廣東話粵語勵志故事66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幼兒畫班是繪本主題- 小月亮創作室Little Moon Art 的評價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想攝影143] 細說分鏡 Vol.20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
🖍說的簡單,又該如何做到
🖍在討論藝術、創作之前
🖍我認為,如何抉擇曝光、創作參數的心路歷程與感受
🖍才是支撐那些,一幅讓人感受驚豔作品下的堅固的基石
在攝影中,知到與作到,往往中間有很大的距離,你無法知道所有的細節,這些細節在實際拍攝過程中才會遇見,也許,並不是誰誰誰藏私,而是實拍中變數太多,有時你無法將書本上、課堂上所學習到的觀念,真的 100 分的用在實拍上,所以才需要練習。
🟥外拍與實拍
外拍與實拍是不同的練習,因為在戶外拍攝,遇上的「變數」比較多,實拍則不一定是在戶外,如果實拍是在室內的話,許多干擾的變數就能避免,而且還能控制,學習起來比較簡單。
通常我會出一些練習作業,讓學生在家裡就能做到的練習,這作業大多是將一些比如相機的操作、觀念與器材溶合與理解,來拍出觀念上應呈現出來的實例,這樣子的練習,我比較會用「實拍」來稱乎。
🔹但還是需要外拍的,外面的世界充滿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簡單的一點 – 風,風大風小就會影響拍照的「穩定性」,比如說你使用低速快門拍攝,在考慮安全快門、防手震的條件下,你用了非常慢速度快門創作,這時你卻沒考慮到風速也會讓你站的不穩、相機也拿得不穩,最後拍出失敗的作品。
戶外紊亂的光線也是,會影響測光的穩定與準確性,轉一個身就完全不同的測光條件,應該視情況調整曝光補償、切換測光模式以因應變化,觀念上也許學到了,但是實際上面對,經常時候「觀念與眼前的問題」會連接不起來。🔹
經過外拍的練習,發現許多「變數」都是無法在書本上、課程中學到,有了這層體會,再回頭看看那些基礎的觀念,有時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看得更仔細,更專注在書本,課堂中每一字句、圖、表觀念的呈現。
🟥技術與攝影藝術
我認為,任何藝術創作,都應熟練好技術,才能在技術的組合與應用,創造出多元的藝術,前篇提到,我在前幾篇文章提到技術的想法:
🔹「因為技術有這個本質,也就是說,你必需熟練每一個攝影的觀念、操作方法,不能臨時抱佛腳 (因為景像千變萬化不等人的),也不能含糊帶過 (不能無法解釋變數間的交互影響關係),當一切熟練、駕輕就熟,才能讓我們面對一場景下,生出更多的創作可能,這就是技術 – 驅動改變的自發性的動力,這個自發性就是從我們心中所產生的動力。」🔹
結合外拍所遇上的問題 – 戶外像是個大教室,整個教材都在我們眼前,我們若是手邊技術熟練了,許多觀念之間交叉影響、運用也清楚了,面對外拍時才能臨為不亂,當然這只是理想,總是在「外拍」與「檢討」之間來來回回數次,才能了解自己還有什麼是不夠熟、不夠理解的部分。
至於「藝術」又是什麼? 我也提到了我對「攝影藝術」的看法:
🔹「我認為,如果在攝影的「觀念、技術」無法熟練,你是無法創造出精采的作品,誤讀了觀念,解釋不清的變數互動,雖然仍可創造出作品,但要記得藝術不但是創作的過程,也包含了分享的過程,在前一階段你可以模模糊糊的拍出一張視覺驚豔的作品,但後一階段相信就難去表達清楚,難以他人共享你的意識與情感。
不要說什麼「藝術不該是主觀、客觀、多元解讀」這套說法,來偷渡你無法與他人解讀、分享你作品意義這一關,你可以是一個表達拙劣的「說者」,畢竟「表達這件事,也是個技術與藝術」,但你不能是對自己作品毫無念頭的攝影創作者,吱吱唔唔的說「我覺得這就是美,就該這麼做」,雖然這也是一種自我解讀作品的說法,但以「表達作品,與他人共享意識、情感,視為藝術創作的一環」來看,前半段作品創作你或許過關了,但後半段作品分享,卻可能打上了零分。」🔹
簡單說就是,藝術有二個不同的階段,一是「創作的過程」,有了作品才有下一階段「分享、共享」的過程,在攝影的領域下,熟練觀念、技術,才有能力面對主題,應自己的想法進行「創作」,有了具體作品「照片」,我們透過照片這張具體的物件,成為我們討論的焦點,而不會空口說空話,毫無焦集,論點無法有交集,又特別是在現今的社群網路上,人們更不容易靜下來,好好的透過數百、上千的字句文章,來訴說一個「自己想表達的觀點」。
因為「表達」本身就是一門技術,也更是藝術,好的表達讓他人透過簡單易懂的例子,複雜觀念背後的基礎,就像是你正在看本篇文章一樣,寫作超過 10 年,我還在練習寫出更精簡易懂的文章,我心中對攝影有再多、再好的想法,無法透過文字、圖片、影片來傳達,那也只是存在我腦海裡自我陶醉而已。
🟥表達的專業
前面提到過「一張照片勝過千言萬語」,那是對創作者而言確實如此,照片本身裡頭所有含蓋的符號,都成為提醒創作者本人的「線索」,喚醒腦海裡沉睡的印像與記憶,不用說太多,單單看到照片就能在心中激心無限的情緒與感動,這是在「藝術創作過程」,大腦與身體所體會到的感受。
當創作者卻將這些感受分享給他人,也是「藝術的定義下第二個階段」,與他人共享創作意識、美感,進到情感的交流,這時如何將腦與心裡頭千言萬語,適當的「呈現」出來,這也就是「表達的技術」
🔹表達清楚也是一種「專業」,就是將複雜難解的觀念,透過簡單的說明讓他人明白了解,而阿拉伯人有一句俗語這麼說「若一篇文章,若你能不用花太辛苦,就能解理文章的意義,那需要高超的寫作技巧才能做到」。🔹
🟥攝影人缺乏的是…
很多攝影人在創作過程中非常的精研,其精神我個人真是打從心裡感受敬佩,可以舟車勞頓數十回,只為了一張代表作品,又在電腦前花上數小時編修,這點我真的不行,也十分佩服,這些作品非常漂亮、吸睛,而我也相信這前前後後的過程,有著許多我們大家可以學習的地方。
在作品精研上花上不少功夫,卻不知道「表達」也該是要學習技巧 (或是技術),我相信一張前前後後投數入小時的作品,絕對值得花上十來分鐘細細的談談,這張作品本身的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
比如說最簡單的 – 這張若是人像照片,可以先說說「主角與攝影師」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眼神」是人像攝影最重要一環,眼神可以傳達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無論是「生活中的交集」或是「為了創作而扮演角色的眼神」,這些是我在看人像作品中第一個想知道的事情。
為何選擇這個場景拍攝? 如果不先知道「創作動機」,我能不能感受得出來選擇這場地拍攝的含義是什麼? 色溫、色調的呈現,我的感受是否與創作者一致? 時間點是一天的何時,為何選在「此時、此地」創作這些作品,光是以上這些問題,就可以費上好些時間來一一的講解。
風景攝影那也不簡單,追著光、追著影、追著一年僅有數周、或是數天才有較多機會的主題,這主題為何是你想追求的? 中間遇上了什麼困難? 同樣的作品不同時間拍攝,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 太太多可以分享,若是一位好的聽眾,打破沙鍋問到底,一路追問創作者在拍攝作品最核心的問題 – 為什麼此時、此地、選擇這張照片作分享,這是個尖銳的問題,更是一張照片分享過程的主旨,也是藝術表達的一環。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拍攝出讓人驚豔作品的攝影人,幾乎沒有太多人會注意到這點 – 作為藝術第二階段,與他人共享情感、意識的交流,在社群與通訊軟體發達的今天,只要貼張照片出去,簡單的三、五、十幾個字交代了想法,就期望觀者能夠了解這張作品想要訴說的種種故事,我想對於觀者來說,這項任務有點太難了點。
🟥要,溝通嗎?
除非是較正式的課程、分享會,攝影創作者才會為自己的作品多加說明,從我們看到的照片開始「倒敘著說」,構圖表現、創作參數、後期處理、創作念頭一一的分享,若非是個較為正式的場合機會,不然我們在網路上看到的作品分享討論,大多都只是淺薄、直覺的感受。
別說他人,我自己也仍在努力,只是方向有些不同,我的作品並非都追求驚豔的感受,大多都是為了「教學」使用所拍攝的照片,在課堂上呈現,必需符合教學上適用的範圍,能教的不只是道理也好、觀念也好,我仍更希望挑出的這張「哇照片」,是包含更多我的創作心路歷程與感受,好讓無現置身在現場的學生,也能透過我的話語、肢體表達、現場情緒所構成的氛圍,感受我當時的情緒也好、作品創作的抉擇。
不過這樣子的工作,在撰文的今天更難了,透過遠距教學,少了更多現場情緒感受,互動上又更少了更多線索,讓我無法從學生的表情中,來檢視自己上課過程中,這段是否表達清楚,還是該停下來多說二次? 但相信這遠距上課模式,也會成為將來的趨之一,反而讓我再改變表達的技巧,以及作品挑選的標準。
🔹當然,絕大多數攝影創作者,是不需要應付我所面對的問題,畢竟那是我的工作,但是仍舊有項共通點就是 – 照片分享,絕不該只是三言兩語就能傳神表達,大多數創作者並無意識「分享也是如同攝影技術一樣需要磨練」,若真心想要與他人分享,不是一張照片三言兩語就交代清楚、收工,而我自始自終認為,那些被創作者忽略表達的那些照片故事,才是那張照片真正的生命,成為所有讓人感動作品底下支撐的基石、支柱。🔹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想攝影142] 細說分鏡 Vol.19
🎥 影片時間連結:https://youtu.be/3XpWY8Xbe5U?t=260
🖍真正勾起共鳴的絕不是表面,而是隱含在照片中,那些不為人知抉擇的密秘
🖍那才是照片的靈魂、故事與含意
🖍了解過後,才足以激起我們心中的感動的共鳴
前面說了很多「照片、故事、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特別是「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也許會有人認為,那不就是「創作動機」嗎? 其實不是,我認為創作動機,是整個我們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火花」,有點像是「靈機一動」「天外飛來一筆」的感覺,又或著是抱著特定的觀點拍下的作品,說說這觀點與照片的關係如何一同呈現,所以我認為「創作動機」跟「照片故事背後的故事」是不同的觀念。 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這點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
「旅行攝影」與「攝影旅行」是完全不同的攝影觀念,也同是完全不同區旅行方式,他們都是一種旅行,但整個目的完全不同。
🔹旅行攝影,我的定義是「在旅行中所見、所拍」,這一次旅程看到什麼,在你的眼裡覺得有趣而拍下這些照片,看起來每一張照片都是獨立的,但攤在你的旅程時間軸上,照片的順序也就是旅途的痕跡。
攝影旅行則是「為了攝影所規畫的旅行」,為了照片目的,而規畫的旅行,包含出發、經過、抵達、等待,路途不見得順,但就為了那張照片最好的時候,所規畫的行程。🔹
「為了等待從傍晚進入深夜」,在一景點足足待了近 2 個小時,哪裡也去不了,因為我曾看過他人的作品,那景點、那景觀傍晚日落的照片真是迷人,算好差不多時間前往該處,然後一等就等上好段時間,就為了拍攝那 2 個小時光線與色溫的變化。
但就旅行的角度就不見得如此,旅行規畫上,通常是以「效率」「方便」為主,數個點都要一一的 「Check」,達成,那麼在有限的時間下,安排好路線、交通、用餐、住宿很重要,儘管不是每個人都是抱著這樣子的方式旅行,也有些人是「隨意」,到了再說,反正都要去那幾個地方,不如就看心情、看天氣做決定,而這一路拍攝的照片,自然也就是旅行的記錄。
「因為旅行而攝影,與為了攝影才旅行」,這二種心情我都有過,帶給我二種截然不同的攝影與旅行的心得體驗,前篇文章說到「唯有真的站在不同立場」,我們才有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
🟥何時的念頭
何時產生這念頭? 那就要談談幾年前我自己辦過一場「旅行攝影」分享會的故事講起。
那天分享會後結束,在回程路上,心裡在想今天的分享會的心得,像是哪張投影片覺得不錯,哪個點可以做的更好,每一次的分享會我都會這麼簡單的自己檢討一下自己表現好不好,同時旁邊一位人,曾與我一同自助旅行的朋友問我一些事情,他問我說他即將自己前往義大利,在找尋交通票券資訊上,網路的資料很亂,每個人說的都不大一樣,問我該怎麼辦?
🔹「這很正常呀」,我說,因為寫這些旅行分享的人,他們自己也很可能第一次去,在旅行過程知道要介紹交通票券資訊給人參考,由於他們是第一次,遇上什麼、就拍下什麼、記下什麼,有時照片沒拍到,忘了細節而交代不清是很正常的,另一方面有時年代久遠,交通資訊需要更新…,種種因素下你看的網路資料都有可能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當作背景知識,隨機應變,除非是特定地點,不然大多數的原則都是通用的。🔹
其實我也是呀,我也寫了不少相關的旅行介紹的文章,也寫過一些旅行交通、票券的使用方式,經常都是「第一次」到某個國家,解決交通問題,除了參考別人的資訊外,自己也會特定的「拍下」特定的照片,像是「車站、車票、置物櫃」等等,再配合文字來搭配解說,因為有此經驗,回答起朋友的問題就顯得自然。
爾後在捷運站門口彼此告別後,我一個人往回家路上思考今天分享會的問題,以及剛剛與朋友互動的過程,突然才覺得「啊,不對」,今天的主題根本就與心中說的內容完全相反,今天的分享會是屬於「旅行攝影」 - 分享旅行中的照片,但我最想說的,其實是「攝影旅行」,是為了要分享「照片故事」以及「照片背後的故事」,而由於今天的主題是「旅行攝影」,自然投影片的內容順序,是以「旅行的順序、痕跡」做安排。
也正因為心裡很想說的是「攝影旅行」,也難怪為何某幾張投影片,我覺得應該順序調換,或是「併在同一頁說」會比較洽當一點,但一這麼做,就覺得講起來不大有順序,時間順序就會彼此交錯,讓觀眾覺得…,怎麼一會說今天拍的照片,一會說後天、一會說昨天照片的感覺。
過去自己辦了數場,以「旅行攝影」為主的分享會,每次說完心裡感受都隨著現場觀眾互動不同,感想也不同,但覺得始終…,離我心裡想分享的「故事」有一些落差,卻無從說起,直到這一天晚上,我才找到心中那塊最想說的天地。
🔹「我最想說的,是為了攝影作品,所追求的旅途,無論甜蜜與否,那才是一張照片我挑選出來最單純的念頭,正因為是為了追求那張照片的結果,所有的準備規畫都是以「它 – 照片」為出發點思考;但如果是旅途中所看到、見到所拍下的照片,好像我只是過客,順手一拍,除此之外 – 沒了,這種照片並不是好不好看問題,而是缺乏一點…,我心裡最在意的事情,在分享過程總有點不是那麼踏實的感覺」🔹
🟥抉擇與密秘
「我也想聽聽,別人的分享一張照片背後的抉擇與密秘」,除了拍照技巧外,同時也希望聽出這些拍照技巧,是如何抉擇出來的? 是唯一的答案嗎? 還是在許多答案中,選擇最適合當下的?
就像記者訪問發明燈泡的愛迪生,「你是如何知道要用那東西來做出燈泡的?」,愛迪生回答說「我不知道什麼可以達到,我只是找到 99 種失敗的方法,最後一個才成功」,雖然真實歷史故事並非那麼簡單,但這過程也與我們追尋一張照片過程,有一些雷同可以參考的點。
任何一張照片,拍攝方式、技巧與手法,說明出來原理很簡單,比如用什麼相機搭配多少鏡頭焦段,快門光圈感光度的組合、是否使用濾鏡等其它工具輔助,天氣是如何預測,又什麼時間點下拍攝,這些都是我們最後知道的「結果」,這些資訊若能在攝影分享會一一的提及,非常實用。
但如果真的對一張照片更「細細的切入多問二句」,就知道結果背後都有一些故事,礙於分享會的主題、時間有限下,那些故事通常都會被忽略掉,而這才是我最想聽到的部分,因為我知道如果我也去了相同的地點,採用了相同的拍攝方式,假設天氣狀況也相同,我也不見得拍出相同的作品,經常如此,人人都有類似的經驗,此時不免會覺得「他人總是留一手絕活」,確實有些人是如此,但有些並不是這樣。
🔹就好比聽人說…,看一個成功的人,不要只聽他成功的故事,要看看他遇過什麼樣的失敗、如何失敗、失敗的過程是什麼,因為成功無法複製,但失敗可以盡可能的迴避。
攝影也是一樣,光是聽著他人如何拍出成功作品,不代表你就能複製他人的成功,他一但在過程中遇上挫折與失敗,那我想人人都很有可能遇上相同的情況,那麼單單聽如何拍出這張照片「成功的要素」,是無法滿足我的好奇心,而背後不知失敗多少次、等待多久,準備多少才能達到,就算同一點蹲上好幾回,每一次的天時與地利也都不同,最成功的照片不見得是「天時與地利」最好的搭配,可是在那一次如何配合天與地,做出照片不同的抉擇,那才是最有趣的部分。🔹
🟥讓聽眾共鳴
「共鳴」是很難的,我談了 100 張照片,能讓底下的聽眾、學生產生共鳴的照片,若有 10-20 張有共鳴的話,我覺得對我來說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往往是我不斷編排講義參考的點。
要解釋一個抽像的概念,並且透過具體的圖、文、口語表達,讓底下的讓聽眾有「共鳴」那才是最棒的照片例子,而這樣子的照片是有的,但要一試再試,才知道同一張照片,在數場課程中是否經得起「共鳴的考驗」,也就是在課堂中,這個例子能吸引學生目光,數次都能達到那層效果,我才確定這組照片能讓他人達到心中的共鳴,這樣子的照片,我會用一個簡單的名詞稱乎他 - 「哇照片」。
🟥「哇照片」
「哇照片」不好找,真的,為了讓講義更加精采,我經常在改裡頭的例子,無論是在過去的照片裡翻找,或是重新拍新的,都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有時反而越改越糟糕,再將之前的例子放回來也是常有的事情,但經過幾年的經驗下來,我漸漸覺得…,這個「哇照片」其實存在我電腦硬碟裡許久,而且還不少,只要我放慢速度,放鬆心情,好好的欣賞一些照片,想想當時這麼拍的理由,再看看這張照片能否在課堂上傳達得清楚。
🔹但如何確定課堂上我能否傳達清楚呢? 我會用單純一點的標準,這一張照片已是好段時間前拍的,在看這張照片,是否能讓「脫離拍照當下的我」,重回現場、感受它,如果可以訴說更多「照片故事以外的事情」,讓我自己回想更多這張照片以外值的事情,包含當時的天氣、心情、身體狀況、遇到的大小事等等,如果可以讓我自己,在看自己的照片回想起這些事情,通常成為我心中的「哇照片」機率就高多了,最後挑選出來在課堂上分享,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 (當然,有的自以為不錯的 “哇照片”,反而產生反效果,下次這例子拿掉就好)🔹
🟥站在台上,心在台下
任何主題的演講、分享,台上的講者應該不時的留意聽眾的情緒,是否對你的內容理解、投入,而不該自顧自的一股腦的說完每一張投影片,趕在時間內講完它,有些是「為了講完而講完」,有些則是「講不完就算了,跳過」,看看一位講者是否是熟練,從整個分享過程,除了時間的掌握,聽眾情緒拿捏得當宜,整場聽下來掌聲如雷,意猶未盡,那就是一場完美的分享。
這個不容易,真的,但也不難,同一個主題講上數十次,任何人也都能練習到一定的程度,而這一切的開始就從「講稿、投影片」的設計心態開始,熟練的講者,在一開始投影片準備心態,就不是以「張數」來思考,而是如同書寫一篇文章,簡單的「起承轉合」結構,帶著聽眾慢慢進入你的世界的前提下,規畫每一場分享,這點確實不容易,即使再熟練的講者,面對全新的主題,頭幾次也不見得都能做到這點。
🔹我覺得最好的「講者」,應該具備一種能力「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那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境界,要如何讓自己分享內容,能一次比一次好,這種能力非常重要,不為了時間、投影片張數而趕工、拖戲,而是與觀眾一同享受這個過程,畢竟人是站在台上,無法用第三人稱看待自己的表現,但講者的「心眼」可以時時看看自己,觀察聽眾,內容是已經固定了,但盡可能改變節奏,搭配音調調整、肢體動作、不時插穿其它故事、笑話,來讓整場分享更加成功,才能記下此次的失敗,下次做的更好。🔹
我想抱著「人站在台上,心留在台下」的心態,努力的改進分享的過程,每次一都比前一次更好,讓 100 張照片分享,能張張讓人感動,心中產生「共嗚」。
🟥攝影旅行、共嗚與「哇照片」
讓我找到最多「哇照片」,在數萬張照片堆裡,往往是在「為了攝影而去旅行」的照片裡得到最多的可能,因為一張「哇照片」通常挑選標準,都是對一張照片非常深切的感觸,我才會挑選出來。
🔹「一張照片真的勝過千言萬語」,這句話是對創作者自己才成立,對於底下的聽者,我則是將照片背後的千言萬語,精挑細選整理出來,如此一來才能讓聽眾,了解一張照片「如何拍攝」「背後故事」,以及「如何達成與失敗」,使得一張照片,無論是對拍攝者,或是其他聽者,更有其生命、靈魂與含意,讓大家產生共鳴,在這空間裡不斷的繚繞講者的語話,以及聽眾的笑聲、掌聲。🔹
📷📷📷📷
7 堂攝影入門課 🙆♂️終生看 ⏱隨時看 🎞線上看
#報名連結:https://go.hojenjen.com/3p2g6n
👉9/30 前早鳥價~~ $4990🔹🔹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AB的異想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女人紅藥丸覺醒之後會是什麼樣子?
當我開始在聊紅藥丸覺醒之後,許多人會覺得這好像是食古不化的老舊傳統思想,時代都已經這麼進步了,世界潮流都已經這麼前面了,怎麼還在講這些父母那代的一些老舊概念?
然而這些人不了解的點,這不單單只是個什麼老舊傳統思想,其實這反而已經是走到比這些「進步思想」還要更加前面的「覺醒」,紅藥丸覺醒看似許多結論和傳統主義相關,但其實反而是更加適應當代兩性動態產生出來的最新蛻變結果。
而且不只是男人在聊這樣的概念,在國外連不少女人也開始轉變並且分享起紅藥丸覺醒兩性動態的格局。
本次臨時加開直播,我就會分享並分析國外紅藥丸頻道Fresh&fit的內容,他們邀請的一位女來賓聊聊自己的覺醒過程,她如何過去從一個憤怒女權轉變成現在是個溫柔幸福人妻並懷有一女的故事。
--
00:00 intro
01:52 開場
06:12 談談國外女網紅也聊紅藥丸的現象
15:15 來賓訪談開始
24:48 妹子對於短期長期關係的標準
28:57 大部分女人都說想找有野心、上進心的男人
33:31 rebecca - 前女權人士的轉變與自白
37:12 rebecca說很多女人打悲情牌,長期還是會爆
39:02 長期關係,男人比起love,你更該做到被女人尊敬
41:01 女人矢口否認會有短期關係,卻又自我矛盾
46:48 每次都把主導關係的責任丟給女人,她會對你憎恨
49:03 糟糕的衛生習慣,讓你和女人約會、建立關係失利
53:41 刻意愛現,遠遠不及讓女人無意發現
55:44 有錢重要還是有上進心重要?
1:01:34 Myron提出男人與女人對於金錢觀的差異
1:06:38 女來賓說男人愛管女人穿著是種不安全感
1:09:33 女來賓分享男友管自身穿著的經驗
1:13:05 中場休息
1:16:54 女來賓認為男生會感到不安是來自童年經驗
1:21:47 rebecca認為穿太露是一種對伴侶的不尊重
1:26:05 Myron創造情境來解釋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
1:34:25 男人供養別的女人,女人覺得...
1:35:00 女人看見男人供養外人的痛,和男人看見你穿很露給別人看一樣痛
1:39:04 男人你該劃清界線,審核妹子的行為與自我的目標
1:41:35 中場休息
1:44:37 女人看見你花錢在除了她以外的人,產生反感的原因
1:52:07 男女對於不忠貞的定義完全不同
2:00:28 供養與包養?其實你該先評估自己的財力與做好篩選
2:06:02 rebecca揭露如何從獨立女權轉變成溫柔人妻
2:18:09 歌頌普男,普男是最好控制當老公的料
2:27:13 普男的定義
2:35:13 Myron認為女人的溫柔婉約並不弱小,而是強而有力的力量
2:40:26 主導是靠自己改變的
2:44:31 女人妄想機,你想要的男人佔這世界幾%
2:52:42 台灣的離婚率世界第一的反思
--
紅丸三傑秋季線上講座第二場10/23「挽回技術分析」早鳥票連結
https://p.ecpay.com.tw/E49C684
紅丸三傑秋季線上講座第三場11/27「挽回與人生」早鳥票連結
https://p.ecpay.com.tw/5168116
加入「紅藥丸覺醒紀元 - 當代男人兩性動態生存法則」請點此
https://abovelight.com/red-pill-era/
加入「選擇你的現實2.0 - 將你的熱情與技能打造成線上事業」請點此
https://abovelight.com/choose-your-reality/
加入「夢想生活全世界都是你的社交圈」
https://abovelight.com/dream-life-social-world/
加入AB的異想世界黃金訂閱
https://abovelight.com/members-home/
「Game出你的社交圈」電子書免費下載
https://abovelight.com/join-ab-community/
AB一對一線上諮詢服務
https://abovelight.com/consult-ab/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abovelight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AbovelightLife/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abovelightlife/
Telegram: https://t.me/abovelightlife
Soundcloud: https://soundcloud.com/shang-rung
Twitch: twitch: https://www.twitch.tv/abovelight
iTunes podcast: https://itunes.apple.com/us/podcast/id1207576640
官方部落格網站: https://www.abovelight.com
Rollo Tomassi - The Rational Male
https://amzn.to/3wBAjcA
Rebecca Barrett的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rebeccabarrett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Twitch傳送門: https://www.twitch.tv/otakuarmy2
募集【小民心聲】
本人/親屬 &國內/外 皆可
1. 施打疫苗後的狀況?
2. 染疫後的情形?
3. 第三級警戒,小商家怎麼辦?
請簡述個人經歷
並將可供聯繫的方式傳送至
fantasy@fantasy.tw
將有專人與您聯繫
今天又是疫情變化的一天,讓我們來聽聽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怎麼看目前的疫情呢?
根據聯合報的報導:【台北農產運銷公司從6月21日至今,已經做了4933人快篩,其中偽陽性有15人,PCR檢測後4人確診。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北農沒有你們想像得那麼可怕」,指出確診率不到0.1%。副市長黃珊珊表示,目前已經打了1700多劑疫苗,預計周五前造冊的4000多人都會打完,也強調公司造冊後就要負責任。】其實北農的老闆是農委會,所以看到好久不見的陳吉仲出來害我嚇了一跳,怎麼忽然跳出來,北農的群聚開始在五月中,難道這一個月之間中央都不覺得北農有可能產生嚴重後果嗎?不過目前北農要保持運作,一邊還要進行疫情管制,真的做得到嗎?我們請王任賢醫師來分享一下他的看法,到底北農應該要怎麼處置呢?
另外,北農的人流量一天可能高達兩萬人,又有各種來自各縣市的蔬菜水果,中南部真的都沒有受到更嚴重的影響嗎?
另外,王理事長在中國時報的投書中也寫了這次廣州的篩查十分有效率,目前這次DELTA病毒在廣州的狀況,和整體封鎖篩查的狀況到底如何,台灣能夠預先抄作業做好準備嗎?但這種強勁快速封城的狀況還是造成了國際航運的嚴重問題:【全球陷入塞港夢魘,全球第四大、中國大陸第三大深圳鹽田港的港區已正式通知所有的客戶,作業量逐漸恢復當中,最快要到6月底有望全部碼頭恢復作業。貨攬業者表示,原本要進鹽回港的貨大部分都還在排隊等進場,現在手上的貨都「滿出來」,到月底才能全面恢復,急單還是要拉到別港口出貨。】難道篩查沒有甚麼更容易的替代方案嗎?
另外,根據德國之聲今年五月的報導:【德國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週三經過馬拉松式的磋商後,制定了德國如何逐步解封的策略。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提供民眾免費快速篩檢的機會。預計自下周開始,聯邦政府將會承擔快速篩檢的費用。每人每週可以獲得一次免費檢測的機會,地點可能位於檢測中心、診所或工作場所,由受過訓練的人員執行。其中幼兒園保育員、兒童、學生和教師都是快篩措施的重點討論對象,以確保學校及幼兒園能保持開放。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週四表示,德國已訂購至少2億份自我檢測試劑以及8億份快篩試劑,供應商目前有1.5億份存貨。自我檢測試劑的使用原理與快篩試劑相同,由鼻子或咽喉取樣,使用者可自行檢測,無需專業人員協助。】另外,今年五月開始,德國也修正了相關的逐漸開放的規定,【根據最新法規,疫苗接種者和痊癒者將無需提交陰性檢測結果,就可以出門購物、理髮或參觀植物園等等。除此之外,接種者和痊癒者還可以在私人空間不受限制地訪友會客。不過,完成兩劑疫苗接種14天後,上述取消限制的措施方可生效。】
另外,根據geneonline的報導,原先大受期待一堆人投資的CureVac竟然三期臨床實驗結果令人失望,連百分之五十都沒達到:【Pfizer/BioNTech 與 Moderna 的 mRNA 新冠疫苗是各國施打的熱門疫苗,德國藥廠 CureVac 同為 mRNA 新冠疫苗的開發商,雖研發速度偏慢,但因其疫苗儲存條件較佳與量產成本較低,仍具有與 2 大 mRNA 疫苗開發商競爭的潛力。然而,CureVac 最新出爐的第 2b/3 期期中臨床數據卻讓它失去了入場競爭的門票,抗輕度至重度的 COVID-19 有效性僅 47%,未達到預期標準。
臨床試驗 HERALD 招募了來自歐洲與拉丁美洲的 4 萬位受試者,並在共 13 種以上新冠變種病毒遍及的環境中試驗。結果指出,134 位感染 COVID-19 的受試者中,有 124 個案例源自變種病毒,其中 57% 受試者是受到高關注變異株(VOC)感染,也就是那些已有文獻證實能降低新冠疫苗與療法功效的病毒株;其它變種則包含 Lambda 變種病毒(C.37,祕魯)與於哥倫比亞發現的 B.1.621。】可是我們高端的疫苗感覺信心滿滿的ㄟ,都不會覺得自己三期有可能出問題嗎?
著名的喜劇演員李秉穎還在自由時報的訪問裡面表示:【李秉穎指出,這種攻擊就是「雞蛋裏挑骨頭」,先攻擊沒有三期、再攻擊審查委員,什麼東西都可以拿出來批評,但這真的對台灣民眾是好的嗎?國產疫苗如果不能如期上市,最高興的會是誰?他認為台灣防疫受挫,最高興的絕對不是台灣人民。】那全世界到底除了台灣之外有哪一個國家已經使用免疫橋接代替第三期認證疫苗,沒有的國家是不是都不認同台灣獨創的政策,對台灣不好?
另外,根據ettoday的報導:【國內從5月11日確認社區本土病例,疫情爆發以來已經累計超過1.3萬名本土,且有超過500例死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最新重症統計,有2444人屬於重症,當中大部分是60歲以上有1639例。60歲以上重症率達到35.8%。】根據中央社的報導,巴黎的研究數字:【這項刊登在刺胳針呼吸道醫學(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期刊、使用全法國數據的研究強調,感染2019冠狀病毒疾病更為嚴重。研究人員將今年3月與4月8萬9530名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住院病患的資料,與2018年12月至2019年2月底間4萬5819名因季節性流感住院病患的數據作比較。】在這份法國研究中,進入加護病房的比例是16.3%,而死亡率是16.9%,如果照這個數據來看,法國的死亡率比我們高,但我國的重症比例也還是比較高,到底有甚麼原因呢?
【call out新竹Justin】分享故事:
1. 帶爺爺奶奶和外公都施打過AZ疫苗了。爺爺和奶奶是我帶他們去打疫苗的,新竹市搞了一個大型戶外疫苗接種站;當天報到量體溫消毒、查驗證件(會特別對健保卡跟身分證以上都會過卡)、醫生問診打疫苗、休息30分鐘,其實過程還算順利。
打完疫苗後長輩其實都沒什麼狀況,但打疫苗前有請他們帶平常在吃的藥給醫生看確認沒問題才打,也有現場等30分鐘才離開但其實真的很多長輩根本不想等30分鐘打完就想走。
但是當問到第二劑疫苗何時能打時,護理人員則表示要看疫苗何時會到…
2. 三級警戒下身為一個碩士應屆畢業生說實在感覺我們被政府拋棄,疫苗沒我們的份、紓困沒我們的份、因為疫情有些職缺沒有再開了,但我們又能怎樣罵了政府會聽嗎?只會找專家學者來定紓困方案,但那完全不符合真實民間狀況啊。社會上20-40歲年輕人誰關心過我們?只有選舉喊出一堆打高空政策,實際上有哪個政治人物關心過我們。
20-40是台灣勞動力生產主要一群我們可能稅繳的沒有大老闆多,但付出勞力對國家貢獻總有吧?每個行業都說要優先打疫苗官員也跟民眾搶,我真的很希望國家沒有拋棄我們。
#王任賢 #北農 #疫苗
阿宅萬事通語錄貼圖上架囉 https://reurl.cc/dV7bmD
【加入YT會員按鈕】 https://reurl.cc/raleRb
【訂閱YT頻道按鈕】 https://reurl.cc/Q3k0g9
購買朱大衣服傳送門: https://shop.lucifer.tw/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爸媽做什麼 #物理博士 #車庫創業 #物理
#爸媽做什麼 做了這麼多集, 這是Lara第一次採訪爸爸🙂也是我第一次採訪斜槓創業者😎
認識CJ是從 #行行出老母 podcast的節目聽到的, 當時後邊聽邊點頭, 感覺每句話都好認同啊!雖然CJ的理科背景跟我這個文科人完全不一樣, 他是清大物理系、交大物理所畢業、英國杜倫大學博士還入選英國基金會30位30歲以下優秀科學家....以為這樣的👨🎓物理博士講話應該會像Sheldon Cooper一樣摸不著邊際, 但是沒想到他卻在podcast裡面大聊孔子😆 薛丁格的貓😻這個例子也被CJ講得很有趣~
.
Lara不禁想到, 其實小時候我是非常喜歡💫天文、物理的。小三的暑假我幾乎是三天兩頭就到當時家附近的長安圖書館借天文科學書📚, 8,9歲的我即使啃著生硬的文字, 也覺得黑洞是一個好夢幻的世界, 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成為科學家或是天文學家~但是, 我的美夢就在國二的時候就硬生生的被當時的物理老師給剝奪了👨🏫🙅♂️....因為這位老師覺得, 班上只有兩個人, 那兩位資優同學才能與他對話....🥺
.
不過如果只是物理博士的單一身份, 可能還不足以讓Lara動機強烈到主動要求認識對方😌😂因為除了物理的專業外, CJ 有不同的創業, 從將老房子裡做現代手搖飲、再改造成有米其林三星甜點師傅進駐的餐廳; 還經營文創市集、更繼續延伸專業創做APP, 最重要的還是第一次的APP得獎、第二次的APP則得到科技公司全額投資!(在創業的人都知道, 有好的idea很容易、想辦法開始製作也不難、但是要募資還得到全額投資, 根本比登天難啊!) 因為有許多 #車庫創業 的經驗, 而且在不同的行業, 就讓Lara馬上產生了一個 #一定要介紹給我們的大小朋友們 的念頭!
.
這一集我們在一個連隔間的水泥牆都還沒砌好的空屋裡錄製, 回音真的比較大, 要請大家包涵!但是選擇這個地點是有原因的。採訪的這一天, Lara特地帶著兒子一起去, 因為我希望他能認識 #真實的世界。這個場地是CJ 家的50年眷村老屋, 正在裝潢成米其林甜點餐廳。是想一下, 如果有一天朋友約你去一家裝潢精緻的餐廳吃飯, 走進去的時候有人會驚嘆、有人覺得燈光柔和很舒服, 但是沒人會想到, 在這一片絢麗之前, 也是鋼筋水泥。我希望孩子能親眼看到從零到有的過程, 而不是將周遭的一切當成理所當然, Before/After的照片出現時, 大家只會著眼在結果的美麗, 而忽略了一切都是從水泥開始的....
.
如果願意容忍一下較大的回音, 這一集絕對會讓你對 #物理 有不同的認識喔~跟孩子一起看影片吧~🤗🤗
**********************************
🎯🎯🎯
從多語繪本到國際視野, Lara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 希望他們能與世界的連結越來越多。課堂上的時間有限, 每週一次把複雜的國際時事簡化成5歲小孩都能聽得懂的文字!
**
🌎在台灣跟世界接軌的兒童國際觀課程招生中
🔥#5月23日台中講座暨北歐神話故事工作坊
🔥#6月26日台南俄羅斯文化體驗工作坊
.
📺YOUTUBE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
http://yeslara.com/yt
.
🎙podcast『 5歲都要懂的國際觀 』
想從哪一個平台聽podcast? 自己選:
👇👇
https://yeslara.com/podcast_平台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幼兒畫班是繪本主題- 小月亮創作室Little Moon Art 的推薦與評價
過程比結果 更加 重要 ! 聽完 故事 後問一問小朋友: 「運動會裏面乜嘢最要? 」 小朋友:「大力!」 老師: 哦~ 原來想講努力 ~ 另一班:... ... <看更多>
過程比結果重要故事 在 【奮鬥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廣東話粵語勵志故事66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盲目隨波逐流,只會令你迷失自我。#物質享受並不帶來滿足,奮鬥 過程 更教人懂得珍惜。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