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認為人類的道德來自宇宙,但哪些道德屬性具有絕對價值?】#精選書摘
對於《易經》背後的構思者來說,道德宇宙是人類道德屬性的來源,給予我們道德行為的啟發。人類在道德上所當做的事,就是「效法」天地之道德屬性。
人想成為道德人,即是要能夠自己內在擁有這些德性。但是,哪些道德屬性具有絕對的價值?我們可以將《易經》中最基本的德性總結如下:
#中國哲學導論 #易經 #道德 #人類 #宇宙
道德德行有哪些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宣教士談品格(一)】
圖/文:蔡頌輝(Andrew Chai)
「你是什麼樣的人,比你能做多大的事更重要。」這句話是我在講道中常說的,因我如此深信。
基督信仰強調恩典與信心,亦強調與信心相稱的行為(弗4:1)。從聖經的以色列歷史來看,君王的領導力或軍隊的強弱都不是神子民興衰的主因,關鍵是他們對一神的忠誠,以及他們所活出來的品格,包括個人道德和社會公義。今日也不難聽聞,很多教會和領袖在事工上很成功,後來卻因貪財、姦淫等罪黯然下台、羞辱主名,成就毀於一旦。
品格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諸多品格之中是否有重要之分?若有,哪些品格至重要呢?在宣教工場上又是否有別呢?
一、勇敢
列勇敢在首位,因為可以說,不勇敢就不可能當宣教士。宣教意味著你願意離開自己的舒適圈,那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回應神的感動去冒險,願意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過一種你感到陌生的生活,以及需要去嘗試新的事物,面對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這些都需要勇氣。宣教意味著你願意在任何環境當中堅守並傳揚真理,那更是需要勇氣!
什麼是勇敢?是不是指天不怕、地不怕呢?美國超齡空軍艾迪•瑞肯貝克(Eddie Rickenbacker,1890-1973) 說過一段話值得我們反思。這個人曾經贏得「美國勇者中的勇者」之美譽,因爲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雖然他已經超過了能做飛行員的年齡,而且他的學歷不足,卻創下了三百個小時的空戰最高記錄。一百三十四次空戰未被擊落,打下二十六架敵機,並且贏得榮譽勳章,八個傑出服務獎,及法國菁英榮譽勳章。這樣的人,旁人看他膽大包天、毫無畏懼,可是他卻承認自己很害怕。瑞肯貝克給勇敢下了這樣的定義:「勇敢,就是去做你所害怕的事;如果你不曾害怕,你就不能了解什麽叫做勇敢。」
二、真誠
美國南加大管理研究院和紐約市Korn/Ferry公司曾經調查過一千三百名資深經理人,其中百分之七十一受訪者認爲,誠實與正直是企業成果最重要的品格特質。事實的確如此。在亞古珥的禱告中,反映出他認為短暫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兩件事之一就是真誠(箴30:7~9)。這個品格之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其他所有品格的基礎。少了真誠,其它品格都是假的——假謙卑、假勤奮、假善良、假慷慨……反之,有了它,其它的品格才有價值。
在宣教上,真誠一樣是根基性的品格。宣教同工能否得到團隊成員及當地人的信任,就在於他人是否感受他的真誠。我必須承認,作傳道人很容易不自覺地就偽裝起來。我們在人前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聖潔、自信、高尚、堅強、勤奮、喜樂、有愛……我們也深怕自己的軟弱可能給人不好的見證、絆倒人,或阻擾人來信耶穌。實際上不見得是這樣。適當地流露並述說自己的局限和軟弱,更能真實地打動人心,且讓人聚焦在神的偉大上。當然,完全的敞露是近乎不可能,我們有意無意之間都會把自己隱藏起來。為免讓自己活在自欺中,宣教士若能與幾位成熟的同工建立深入的屬靈夥伴關係,是極為可貴的。在主裡彼此督促、彼此勸勉,使我們保持最純潔的心來做主工。
三、勤奮
根據我在工場上的經驗反思,「懶惰」是宣教士一個極大的試探。儘管我認識的宣教士大部分都是「工作狂」,但就環境而言,除非宣教士很自律,否則很容易就懶惰起來……因為在很多工場上,宣教士都是獨自工作,無人監督。保羅提醒信徒要在服事上顯出這樣的態度:「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羅12:11)彼得則將殷勤用於對品格的追求上:「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地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識……」 (彼後1:5)
值得注意的是,勤奮的動機要比表現更重要。到底我們為什麼而勤奮?多年前台灣著名音樂人就在《忙與盲》歌詞中問道:「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在神國事業上,這兩個角度都不應該是主導,但軟弱的人性似乎不可能完全沒有。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都會為自己和討好別人而努力,願聖靈常常提醒我們:殷勤是因為服事的價值——它是至高神的委託,也是人最大的需要。
此外,我們在忙於哪些事也很重要。那些事是否真正與宣教的使命以及愛人愛神有關?抑或都是一些瑣碎事?著名的緬甸宣教士富能仁就曾在他的日記中寫道:「敵人最陰狠的詭計是要我們在表面的事上忙碌(像賣書、學習語文、管理福音站、寫報告、通信、記帳、建房子、修護、購物、讀書等等),敵人樂於讓我們在一些次要和瑣屑的事上忙個不停,而不以真正的戰鬥精神去攻擊抵抗。」這無疑是當頭棒喝!宣教士有必要固定地,每一天、每週、每月或每年回頭去檢討自己使用時間和精力的比例,免得忙壞了才驚覺不在做重點工作,反而在許多無關緊要的事上賣力。
四、謙卑
基督徒常形容宣教是某種形式的「道成肉身」,若我們真的認為如此,就必須學會謙卑,因為那就是耶穌降生最標誌性的表現。保羅在其著名的基督頌中寫道:「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2:6~8)
大部分宣教士來自一個條件相對較好的國家,到一個在各方面都較落後的國家,透過醫療、教育、社區發展等方式服事,一不小心就會以一種高姿態來面對當地人:我們來幫你們、我們來救你們、我們來教你們——然後我們期待他們為此而感恩或感動。有時候,宣教士甚至會看不起當地人的某些文化、習慣、做法或能力,在他們面前誇耀自己原生國家的優越。這些心態我們本身或不察覺,當地人卻直接能夠感受得到。另一個宣教士很容易陷入的高傲試探,是拿自己的經歷來誇耀。尤其事奉時間長了,我們會以自己服事年日的長度,或工場上的特別經歷(即便可能是艱苦、悲慘的經歷)、成就和別人比較,或期待贏得別人的尊重和仰慕。我們甚至會以「我不是在誇口」在掩飾自己驕傲的心態。
願施洗約翰的宣告也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祂必興旺、我必衰微!」(約3:30)
五、彈性
為人和做事有彈性,能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是宣教士一個極其重要的品格特質。保羅在腓立比書的自述是我們的典範:「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1~13)
在真理和真理所啟示的行為準則上,我們不應向任何文化和境遇妥協,但是按照我在工場之所見所聞,與一些無關真理的小事相比,遇到必須為真理站穩爭辯的情形還少很多。可惜很多時候,人偏偏就費上許多的心力和時間去為這些「小事」而堅持,以致破壞工場的人際和事工。
所謂彈性,可指我們願意開放心胸去接受新的事物和觀點。宣教士都帶著自己文化、習慣、想法、做法進入另一個全新的大環境中,要是缺乏「彈性」去融入其中,暫且別說事工能否做好,就連自己也會活得很辛苦。我就見過一些宣教士,因為堅持自己的喜好和習慣,而在工場上生活得極不開心,結果也無法在工場久待。
除了以上文化適應所需要的彈性,宣教士的事工與生活也很需要彈性,因為有很多出乎意料的狀況會出現,考驗著我們的應變能力。每當有人問我當宣教士的條件時,我都會提到其中一條是「什麼都能吃、哪裡都能睡」。過去二十多年的宣教,我吃過各地方和種族的食物,睡過各種環境,包括落後的鄉下、戰場,以及非常吵雜的環境。事工上的應變也很需要,因為宣教工場狀況常有變動,我就不止一次本想去參加禮拜,卻被人當場叫上去講道!那些經驗以後,我隨時隨地做好講道的準備。
要談的品格很多,下回待續。讓我以美國幽默作家伊凡·伊薩爾(Evan Esar,1899-1995)的話為本文結束:「當你失去所有你能失去的東西之後,僅存的就是品格。」這話絕對適合用在宣教上。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1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1.php#imission
道德德行有哪些 在 思潔坊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讚美的藝術: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文章轉至:http://bit.ly/2FxLYAw
不管在什麼形式的人際關係中,多對他人表達些肯定與讚美準是沒錯的。一個組織或團體中,如果肯定的語言多過與批評、指責與謾罵,成員相處自然是融洽且充滿凝聚力的,反之亦然。
正向心理學家馬歇爾.羅沙達博士(Dr. Marcial Losada)針對人際關係做了許多深入的研究,他發現,若是在私人的互動關係中,要發展出穩固與親密的關係連結,這段關係中出現正向語言與負向語言的比例,至少要達到5:1以上;而在一般公司、組織或團體中,則至少要有3:1的比例。
也就是說,在一般的人際關係中,不論是家人、同儕、伴侶或親子間,一句的批評、指責、謾罵或貶抑的話語,就足以抵銷五句讚賞、認同、肯定、接納與支持的話語所帶來的益處。
反觀我們每天所處的各種關係中,特別是家庭中的夫妻或親子關係,時常處在劍拔弩張的緊張或衝突氣氛之下,可想而知。由於我們多數人從小就是生長在批評與指責多過於肯定與讚美的環境中,長大後在經營親密關係或親子關係時,自然也常說不出什麼好話。「正向語言」人人都知道說,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說,或該說些什麼。
肯定與讚美必須基於事實
想給出他人肯定或讚美,最高指導原則是,內容必須基於事實。空泛的肯定只流於形式,為肯定而肯定,會讓人感覺到虛偽不真誠。
比如說,當一個人上台簡報時顯然準備不足、辭不達意,下台後你卻對他說:「我覺得你報告得真好!」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同時,對孩子給出言過其實的讚賞,很容易讓孩子產生虛幻的正向自我觀感。然而,要從哪裡找到基於事實的肯定素材呢?
首先,你得先戴上一副正向的眼鏡,如此你才能看到他人身上美麗的畫面。這並非對每個人都是容易的事,特別是對那些早習於找缺點、翻舊帳,又愛吹毛求疵的人。
曾有一位家長來找我談孩子的狀況,我要他講出孩子身上的三個優點,即使很小也可以。這位家長抓著頭苦思了半刻,就是無法說出任何一個優點。顯然,由他的眼界所看到的孩子的面貌,是多麼醜陋不堪,久了孩子也將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找到值得肯定之處的三個切入點
(一)不只肯定行為的結果,也肯定行為的過程
一般人只會注意到人們行為後所帶來結果,卻忽略了行為過程中曾經付出的努力、堅持、毅力、勇敢嘗試、採取不同方法、企圖心、彈性、曾有的小小成就等,而這些都是值得被看見,也是被普世讚揚的良好德行。
例如,面對孩子的課業表現,不只讚美孩子考試成績進步了、考試滿分了、獲得前幾名,這些屬於表現的結果;我們也可以去肯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放棄」、「願意付出努力」、「願意堅持下去」、「一直很有決心」、「總是再接再厲」、「曾經也有進步過」、「有使用一些讀書方法」等。畢竟孩子不可能天天都考滿分,有時也很難拿出好成績。
(二)不只肯定行為本身,也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
所有的行為,無論好壞,背後都有著正向的意圖,不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就是為了保護我們免受傷害,通常跟我們的心理需求相關連。例如:
總是依賴、愛撒嬌,可能是亟需要獲得情感連結以及關係中的安全感。
說話口氣不佳,甚至常情緒失控,可能是正在「很用力」地讓別人知道自己的感覺與想法,彰顯自己的獨立性
袒護同伴,欺瞞師長,可能是希望獲得同儕的認同與歸屬感
總是晚睡、東摸西摸到三更半夜,可能是想多爭取一些可自主支配的時間。
沈默寡言、不太喜歡與人互動,可能是希望有多一些獨處的時間。
(三)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找到它們的正向功能
有些行為或特質看起來不怎麼樣,或者不太被主流價值所接受,但換個時空情境,常有著不可思議的價值,而我們是否有這份眼光去辨識出來呢?例如:
孩子活潑、好動、總是靜不下來,代表他精力充沛、活力十足、身體健康。
懶散隨性、不拘小節,顯示他生性樂觀、少有煩惱、自在歡喜。
好勝逞強、愛辯不服輸,顯示他充滿企圖心,願意表達自我,有領導人物的風範。
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不切實際,代表他想像力豐富,具有創造、發明或改變世界規則的潛能。
生性固執,難以接受他人的說法,顯示他深富主見,堅持己意,具有魄力,不會人云亦云,隨耳語而起舞。
值得一提的是,不論是肯定行為的過程、肯定行為背後的意圖、賦予行為新的意義或價值,不代表我們就需要認同行為本身。如果行為本身是會危害到自己或他人,或在世俗道德上不被接受的,仍應要誠懇且委婉地指出來。
找出他人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可以幫助一個人提升自我價值,認可自己的重要性。當你掌握了上述三項對他人傳達正向肯定的切入點時,你便會發現,肯定或讚美其實可以做得很細緻,除了讓人感受到喜悅外,還能獲得一種被深刻理解的感覺。
拉高肯定的層次帶給對方更多力量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逐步拉高肯定的層次。
一般層次的肯定,是舉出對方表現良好的具體行為,這能讓人知道:「我做的是對的!」;往較高一層次走,是指出對方行為背後的意圖、態度或精神,這能讓人知道:「我有能力/可能做得到!」而帶來希望感;而到了更高層次,則是指出行為本身具有的意義與價值所在,這會讓人知道:「我這麼做是有意義的,我願意繼續嘗試下去!」這往往最能帶給對方力量。
於是,我們可以接著好奇地探問對方:「我看到你有這些不簡單之處,你是怎麼做到的?而這如何幫助你面對往後類似的困境?」、「你打算把這很好的部分,用在哪些地方呢?」、「當你看到自己有這些很棒的部分時,這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
原來,除了「喔!那很好啊!」之外,想給出他人肯定,還有這麼豐富的表達形式呀。請持續帶著正向的觀點,現在就著手嘗試看看,你需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
刻意練習、不斷練習。
#思潔坊 #Szuchiehshop #讚美 #肯定
——————————————
思潔有Line ?
傳送門 :http://bit.ly/szuchieh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