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對於人工智慧的第三次復興,正在引領我們進入第四波工業革命這件事,已經越來越沒有歧見了。不管是 AI 的研究還是投資都在持續加快的此刻,包括我在內的每一位企業經營者,都應該很想知道:未來到底會是什麼樣?我們該拿出什麼策略才能搶得先機?
前總統馬英九在 4/30 日舉辦了一場眾星雲集的經濟論壇(重振台灣競爭力會議),包括馬前總統在內,台上坐了 11 個人,另外 10 位是:鴻海董事長 郭台銘、高雄市長 韓國瑜、前新北市長 朱立倫、前新北市長 周錫瑋、媒體人陳文茜、媒體人陳鳳馨、中小企業主代表劉智源、立法委員費鴻泰、立法委員賴士葆、立法委員 許毓仁。
由於之中有多位被視為即將問鼎總統大位的人物,論壇也變得像是總統辯論。看完整場論壇以及問答的我,儘管並不太滿意,但可從眾人談話中歸納出兩個主軸:第一就是「年輕人的未來」,第二就是「 AI 人工智慧」 。而這兩個我也非常關注的議題,其實是一體兩面:人工智慧被認為是創造未來、帶來希望的契機,但由於人工智慧也被認為將讓許多工作消失,因此也是讓年輕人覺得未來黯淡的因素之一,必須立即應對。
( 論壇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KygCcdiPbI )
( 回溯閱讀:
鄭國威專欄:在人工智慧奪走工作之前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80803/1403209/ )
這讓我想到最近有一則令我哭笑不得的消息。在 5/2 日,有一位自稱 18 歲剛入社會工作的九年級 PTT 網友Metallicat,於八卦版發文問卦,他說他在「仔細探究」之後,發現都是七年級的老人趁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候,賺了錢,然後又去炒房,才讓八、九年級生現在根本沒未來。
( [問卦] 七年級炒房讓八九年級出社會買不起房?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56812192.A.E77.html )
儘管這說法之荒謬令我這個七年級生不知從何吐槽起,總覺得是故意調侃,但若轉個念,我覺得不妨先問:即將邁入中年的七年級跟年輕的八、九年級生,有哪些差異?首先我想知道,在 2019 年的此刻,台灣到底有多少七年級生、八年級生、九年級生?
透過 國發會的「人口推估查詢系統」,我很快獲得答案:民國 70 -79 年出生的「七年級生」,目前在台灣約有 348 萬人,是所有「年級」中人數最多的。而民國 80-89 年出生的「八年級生」則驟降,約有 309萬人,足足比七年級生少了將近 40 萬人。
( 人口推估查詢系統:https://pop-proj.ndc.gov.tw/ )
更大的差距出現在八年級跟九年級生之間。於民國 90-99 年出生的「九年級生」,他們今年最小九歲,最大十八歲,總共只有 213 萬人,比八年級生少了將近百萬人。跟七年級生比起來則是少了 135 萬人。至於我的女兒所屬的「十年級生」(2011 年後出生)當然又比九年級生更少了,不過因為目前十年級生還沒全部出現,就不納入討論了。
少子化與老齡化是鐵錚錚的現實,然而從這些數字簡單來看,七年級其實是「僧多粥少」,競爭最激烈、又始終攀不上去的一個「緩衝世代」。
(借用作家黃麗群語,請見 〈在這個時代,當一個單打獨鬥的浪人──專訪黃麗群《我與貍奴不出門》〉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035 )
此刻的我們不夠老,又不夠年輕,「厭世」、「負能量」、「鬼島」、「崩世代」、「小確幸」、「佛系」這些時代氛圍都從七年級生的「悶」跟「喪」當中孵化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迎來了人工智慧第三波復興。
關於這波人工智慧浪潮將如何影響年輕人的未來與工作,我們可以依照樂觀跟悲觀分成兩派。樂觀派認為技術革新造成的技術性失業只是暫時的,他們認為推動第一次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如蒸汽機或是電力,都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讓勞工的薪資提升、整體生產力也提高了。人工智慧這波新技術革命也不例外,甚至可以讓全球人類都過上富足的生活。
( 樂觀派的意見,可參考《富足:解決人類生存難題的重大科技創新》一書。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1811 )
悲觀的人則認為,人工智慧帶動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就是「例外」,而且從 30 年前起至今,由資訊科技推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就已經與過去兩次工業革命有了不同的發展。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資訊科技帶動生產力的提升,卻沒有讓人們的薪資與就業機會同步提升,反而還下降。什麼零工經濟、斜槓青年,恐怕都只是滑落到「無用階級」之前的美化用詞。
悲觀派的意見在《被壓榨的一代:中產階級消失真相,是什麼讓我們陷入財務焦慮與生活困境?》這本書中有深入的闡述。
然而,不論你是樂觀派還是悲觀派,都得先理解當前人工智慧最主要的價值所在。我在〈人工智慧,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上篇) (中篇) 中引用過《AI 經濟的策略思維》一書作者的論點,其實現在的人工智慧提供的價值就是「平價的預測」。而人工智慧帶來的改變並非如科幻電影中那樣突如其來、征服地球,而是漸漸地改變我們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例如當 Amazon 等電商平台越來越能預測消費者的購物偏好跟節奏,就可能將「先下單再送貨」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先送貨再下單」的全新模式。
( 上篇: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6%99%82%E4%BB%A3-%E4%B8%80%E5%80%8B%E8%87%AA%E6%88%91%E5%AF%A6%E7%8F%BE%E7%9A%84%E9%A0%90%E8%A8%80-%E4%B8%8A-f7f344e8be0 )
( 中篇:https://medium.com/%E9%84%AD%E9%BE%9C%E7%85%AE%E7%A2%97%E9%BA%B5/%E4%BA%BA%E5%B7%A5%E6%99%BA%E6%85%A7%E6%99%82%E4%BB%A3-%E4%B8%80%E5%80%8B%E8%87%AA%E6%88%91%E5%AF%A6%E7%8F%BE%E7%9A%84%E9%A0%90%E8%A8%80-%E4%B8%AD-c8b845fa5637 )
那麼,如果從政府的角度與總統的高度出發,面對人工智慧時代該如何應對呢?如果只是鬼打牆般地說「要利用 AI」、「邁向 AI」、「結合 AI」,不禁令我懷疑是否真的對這個重大議題有足夠的理解。若我身為那場論壇上需要回答問題的 2020 總統參選人,我會仿效最近政壇流行的五字訣,提出「政府得開放、企業更負責、人民要自覺」三個進入 AI 世紀重點。
大多數人期望生活變得更好,就算不發大財,也想安穩地小確幸,人工智慧具有極大的潛能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但若政府想發揮這樣的潛能,就要更加開放。
首先,政府在投資與應用人工智慧上,需要獲得外界更多且更完善的監督,切記動輒以機密來迴避,而是要主動提高透明度。如果要使用人民的資料——例如現在有很多政府其他的單位、研究者、企業都想用台灣人的健保資料-——就必須獲得批准,而且這樣的批准流程也必須是公開可檢驗的。
而且,人工智慧作為一種人類創造出的科技,肯定是有漏洞的,政府應該主動修補絕大多數的系統漏洞,不要為了入侵跟監控的目的,而破壞產品或標準規格。例如,政府的警察/司法/國安單位,可能會為了各種目的,隱藏政府掌握的自動駕駛車或是物聯網家電設備的人工智慧安全性漏洞,如果後續因此出現問題,或是被揭露,人們對整個系統的信心都會受到嚴重打擊。
再者,就是企業得更負責。在 2016 年 AlphaGo 征服圍棋之後,先進國政府都不斷加碼,例如美國白宮科技辦公室在 2016 年就推出三份與人工智慧有關的策略報告。分別為「國家人工智慧研究發展戰略計劃書」( N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Plan ):
https://www.nitrd.gov/PUBS/national_ai_rd_strategic_plan.pdf
「國家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經濟計劃」(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utomation, and the Economy )
https://www.whitehouse.gov/sites/whitehouse.gov/files/images/EMBARGOED%20AI%20Economy%20Report.pdf
以及「準備迎接人工智慧未來」(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whitehouse_files/microsites/ostp/NSTC/preparing_for_the_future_of_ai.pdf
中國國務院也在 2017 年 7 月發佈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定出三大策略目標,簡單來說就是期望在 2030 年,在人工智慧的理論、技術、與應用三方面都達到世界領先。英國則在 2017 年 10 月發佈了人工智慧發展報告,並在 2018 年 4 月推出《產業策略:人工智慧部門協議書》( AI sector deal )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artificial-intelligence-sector-deal/ai-sector-deal )
希望在面臨未來「人工智慧與數據經濟」、「行動未來」、「潔淨成長」以及「高齡化社會」四大挑戰下,推動英國成為人工智慧全球領先國家。
日本在 2017 年 3 月也提出了 人工智能技術戰略 (http://www.nedo.go.jp/content/100865202.pdf),目標是要建立一個跨領域的 AI 生活跟生態系,與日本原本的社會5.0 倡議結合,強調生產力,健康和行動化,特別重視要讓一般人能夠從 AI 發展中獲益。韓國政府在 2016 年人機大戰後, 立即宣布投入一兆韓元於人工智慧,2018 年又宣布新的五年計畫,將投資 2.2兆韓元,以加強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發。(舉例政策或法令),除了以上介紹到的幾個國家,加拿大、澳洲、印度、俄羅斯、法國、德國等國也都各自有類似的國家級AI策略,搭配既有的優勢,手段基本上都不脫離投資新創、人才教育、基礎建設、法規調適等項目。
( 日本的社會 5.0 倡議
https://www.japan.go.jp/abenomics/_userdata/abenomics/pdf/society_5.0.pdf )
各國卯起來希望自己能夠大有為地帶動本國的人工智慧產業,然而先行的企業積極投入研發跟打造應用場景,才是這一波人工智慧高潮不斷的動力。問題是,當人工智慧進入了企業運作的流程之後,可能讓企業得以規避責任,包括收集資料,侵犯隱私的責任,以及系統表現不良,造成客戶及使用者損失的責任。
「資料資本主義」主流化,代表資料超過了人力、土地、工廠、資本等等,成為最重要的經營資源。因此,當前企業傾向採取「用便利性換安全性」、「用免費換監控」等經營策略來推廣人工智慧產品,個別使用者很難抵禦。
當企業掌控的資料越多,在人工智慧,特別是深度學習的模式下,就佔據越大的優勢。資料也成為交易的貨幣跟競爭的籌碼,例如 Facebook 就藉由封鎖部分競爭公司,像是 Twitter 推出的 Vine 短視頻 App 使用他們的資料 API ,來阻止他們成長,同時也容許某些公司,像是 Netflix 跟 AirBnb 來使用 API ,藉此交換,讓 Facebook 也得以使用他們的用戶資料。擁有越多資料的公司,就能夠透過深度學習提升人工智慧的預測能力跟反應能力,讓產品更受市場青睞。
( 延伸閱讀: Another scandal: Facebook user data reportedly at risk again
https://phys.org/news/2019-04-scandal-facebook-user-reportedly.html )
Facebook 這種作法雖然有違反市場競爭,打壓對手之嫌,而且在我們這些用戶毫無所悉的情況下,就私相授受,也有爭議。但這早已是業界常態,專門的資料仲介商更是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人工智慧與資料資本主義只會逼得這些企業更加大力道競爭,不擇手段,包括更全面的監控、對隱私跟人權的迫害、以及讓系統漏洞被政府、企業、犯罪者錯誤以及惡意地剝削。
因此政府應該幫人民把關,要求企業告知使用者在使用人工智慧服務時,應該設想不同情境與影響,,包括政府單位可能會向企業索取使用者的資料、犯罪者跟駭客可能會將人工智慧系統視為目標而讓資料外洩、企業也可能會與其他單位交易使用者的資料。這些問題通常都隱藏在沒人看的服務條款或隱私聲明等頁面,並預設為同意,使用者都被迫說謊,假裝自己都看了、同意了這些複雜冗長的條款,這種現況需要被改變。歐盟從推出「一般資料保護規定」(GDPR) 到最近提出的人工智慧道德準則,都值得台灣借鏡。
延伸閱讀:
〈沒有人是局外人!史上最嚴個資法衝擊全球,帶你搞懂什麼是GDPR〉
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49249/gdpr-general-data-protection-regulation-eu-
〈Ethics guidelines for trustworthy AI〉
https://ec.europa.eu/digital-single-market/en/news/ethics-guidelines-trustworthy-ai
最後,人民需要更自覺。消費者有時候需要跟政府聯手,強迫企業坦承他們的人工智慧系統實際蒐集到哪些資料,並要求他們用比較少的資料來做事,儲存最少的時間,降低前面提到的各種風險。最重要的是,要讓使用者擁有處理個資的權利,能夠選擇在結束使用服務之後,把資料刪除。
就像網路一樣,我們已經無法迴避人工智慧,不管是用 Google 還是 Facebook,用手機app修圖、看機器寫的新聞、還是坐自動駕駛汽車、或是接受機器醫生的診斷,我們不自覺地與人工智慧展開共同生活,某方面來說是好事,代表我們正在適應新的時代,而且還沒有出什麼問題。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代表我們不太清楚哪些生活中的場景(如前面所提到的案例),已經大量或全面使用人工智慧,哪些政府機關跟企業組織已經採用人工智慧,而且使用了大量來自人民的資料來訓練機器學習。要是我們對人工智慧不了解,我們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權益被侵犯,就算知道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如果政府不夠開放、企業不夠負責、而人民缺乏自覺。就會如歷史學者與暢銷作家哈拉瑞說的,人類的天然愚蠢,藉由強大的人工智慧放大,帶來糟糕的結果。例如過度的政府監控、無止境的軍備競賽、不受控的資料壟斷、更嚴峻的社會分裂,以及由人民發起,對人工智慧的全面否定與不信任。
以上是我試著角色扮演,以一個總統參選人的身份,設想出的回答,雖然我也不是專家,但這大概是我期待聽到、及格的回答方式。
然而回到一個公民的身份,我想對有志於總統大位的政治人物說的是:你們當中或許有人是一時之間無法妥善回答,或是被迫不懂裝懂,想靠著喊人工智慧跟發大財就獲得選票,但我想我們其實都更期盼人工智慧讓人不用在馬路上因車禍死於非命、相信藉由人工智慧能解開能源危機與環境惡化的難題、讓少子化跟老齡化不再是危機而是機會,甚至讓人類再也不用從事無意義的工作。
我們都不是奇異博士,未來會是什麼樣,我們都還不知道,但一個更理想的未來,需要我們從現在開始做出許多正確的選擇。選出誰是下一任總統,只是其中之一。
-----
如果你是總統參選人,針對人工智慧與年輕人的未來這一題,你會怎麼回答呢?歡迎投稿給 PanX (contact@panx.asia)切磋~(也歡迎真正要參選總統的人來稿喔~)
-----
今天的 #鄭龜嗑什麼 暫停一天。
道德浪女pdf 在 多重伴侶開放式關係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 ... http://agc.ncue.edu.tw/text41.1-3.pdf 非單一伴侶體制下未婚者的多重親密關係型 ... ... <看更多>
道德浪女pdf 在 多重伴侶開放式關係2023-精選在Youtube/網路影片/Dcard上的 ... 的推薦與評價
道德浪女 :多重關係、開放關係與其他冒險的實用指南(第三版) ... http://agc.ncue.edu.tw/text41.1-3.pdf 非單一伴侶體制下未婚者的多重親密關係型 ... ... <看更多>
道德浪女pdf 在 [心得] <道德浪女:性開放的全新思考> -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FB原文: https://ppt.cc/y6vY
<道德浪女:性開放的全新思考> 提供你戳破真實的人性,實踐勇氣的好書。
此書表面看似教你何為性開放,卻又如此真實地,戳破假面的「社會秩序」與反性制度:
「我們認為目前這一套指定的「應該如何如何」是文化的產物,任何別的一套也都是。」
「面對任何以「大家都知道.....」為首的句子,還有「常識告訴我們,......」、「按
照常理......」,請務必抱持著極大的懷疑。這些詞語常常是文化價值系統的路標。」
「重要的是不是你同不同意我們的話,而是你能否質疑當前盛行的典範,並且為自己決定
你要怎麼想。古老的「大家都知道」的迷思不一定是對的。
我們鼓勵你去探索你的現實,建立自己的特殊氣質。」
而什麼是真實的人性?
書中沒有告訴你哪些方法是好是壞,
也不用一元論、二元論去劃分所有的事情,只告訴你:
「只有先認識所有的可能性,你才能為自己選擇一個真正適合的。
然後你就可以自在地想想,你希望你的人生邊界要畫在什麼地方,你個人的限制何在,
以及你會不會想要擴張邊界。
這是個很棒的機會,同時也是個嚴肅的責任。一旦你確立了自己的限制以後,你就能自
由自在地探索你最狂野的夢想。」
重要的是,
讓你知道如何誠實、如何溝通、如何忠實、珍愛與尊敬你自己,
並且讓你學會與你的恐懼和平共存,去承認它,承認自己的脆弱,聆聽自己的聲音:
「當你的情緒爆發時,承認這些情緒、並且照顧事實;你顯然對這件事感受強烈,這就是
個重要的事實。當你爆發的時候,就是一個聆聽你內心真相的好時機。」
「忠實跟你與什麼人做愛,一點關係也沒有。忠實,是為你的承諾感到光榮,尊敬你的愛
人與朋友,在乎他們,同時也照顧自己。」
「當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很少人能夠簡單的說句「我不知道」然後就不再胡思亂
想。我們會填空,為了填充,我們就會捏造一些事情填進去;
在填空的時候所看到的事情,跟現實一點關係都沒有──你看見的是你最深的恐懼。」
「了解、珍愛與尊敬自己,絕對是了解、珍愛與尊敬別人的前提。
當你感到痛苦、矛盾、歡樂的時候,一定要說實話,先對自己誠實,然後對周圍的人誠
實。」
「對自己誠實,也對別人誠實。我們費心揣摩自己的情緒與動機,必要時更進一步地釐清
我們的感覺。然後會與需要知道的人分享我們思索的成果。
我們盡全力不讓恐懼與羞怯成為誠實的阻礙,我們相信自己的伴侶會繼續尊敬我們、愛
我們,連缺點也照愛不誤。」
而在關係之中,往往我們對於嫉妒莫可奈何,但卻忘了好好去體會嫉妒背後的我們自己:
「「讓嫉妒做你的老師。嫉妒能夠帶領你去到最需要療養的傷處。它是你的嚮導,帶你去
向你的黑暗面,並指引你通往徹底自我了解的路。
嫉妒會教你如何與自己和平相處、如何與世界和平相處,如果你讓它教你的話。」 ─
─戴伯拉‧安娜波,<<無限之愛>>」
「嫉妒是你的一部分,是你表達恐懼與受傷的方式。你能夠做的是改變你對嫉妒的感覺,
學著處理它,直到它不再那麼排山倒海而來,就像你也學會了怎麼處理其他的情緒一樣。
」
前提是先讓你自己感受嫉妒:
「當你對自己否認嫉妒時,等於剝奪了自我憐憫的機會,以及自我支持、自我安慰的機會
。」
「放下過去對飢餓的恐懼,你必須放下一些彷彿屬於你的東西,相信將會有新的東西取而
代之,還有:相信這是一個大方的世界。
如果你能對你已經擁有的愛稍微放鬆占有慾,那你會得到更多,不僅從那個愛你的人身
上,可能也會從別人身上得到。」
再學著:「傾聽」,傾聽你自己、傾聽別人,並且試著去了解那種傷痛:
「當你的情緒爆發時,承認這些情緒、並且照顧事實;你顯然對這件事感受強烈,這就是
個重要的事實。當你爆發的時候,就是一個聆聽你內心真相的好時機。」
「要改變你對一種情緒的感受,得花一點時間;這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邊做一邊從嘗
試與錯誤中學習。你必須做一些嘗試,而你也一定會犯一點錯。
請容許你自己學習新的方式。容許你有所不知,容許你的無知。你必須容許自己犯錯。
」
而讓你學著如何掌控你自己──你的反應、慾望與行為,使自身完滿:
「當你經歷了幾次醜陋、毀滅性的經驗以後,你就不會再那麼脆弱易感,而漸漸學會自在
優雅地為所應為。」
因此促進伴侶間的親密關係,建立信任感:
「親密關係的基礎是共享彼此的弱點。最能深化親密關係的,莫過於在我們被嚴厲批評的
時候,脫了一層皮,恐懼無助,而我們的伴侶卻陪著我們,願意與我們一起度過那恐怖的
事。」
「當我們告訴伴侶說我們在嫉妒的時候,會徹底的暴露了自己的軟弱無助;如果伴侶能夠
報以尊敬,聽我們講話,肯定我們的感受,支持我們、安慰我們,我們會覺得很被照顧。
分享彼此的弱點。我們都是人,都有脆弱易傷的一面,也都需要肯定。」
「有時候,要找出我們的舒服區域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跨越它,然後感覺到那種不舒服
。
照顧好你自己,認識並確認你的界線,然後達成共識以幫助你與你的伴侶建立安全感。
」
並在任何的狀況下,接受自己的樣貌,建立自己內在的安全感:
「建立你內在的安全感。如果你喜歡自己、珍愛自己、能夠照顧自己,那麼你其他的關係
自然能夠圍繞著你。」
「學著在你的內心建立一個安全感的穩固根基,這內在的安全感無須借助於性愛的獨占,
也無須以「占有伴侶」危機處。
掌握你的力量、學會了解自己、珍愛自己,不再如此絕望地需要另一個人來肯定你。」
「如果要強迫每個關係都一模一樣的話,你可能會陷入小孩子的爭寵情境裡,尖叫著說:
「為什麼每次都先抱她?」
或者爭著誰得到最開心的微笑,誰得到最熾熱的高潮。
超越競爭心是無比重要之事,我們應於內心深耕,讓自己接受差異與獨特性,明白那是
使我們更加寬廣開闊的美妙禮物。」
「當我們能使自己強過我們被制約的價值判斷時,我們便能夠看得更遠:
我們將能超越對自己外貌與表現的擔心,不再擔憂伴侶的表現、不再幻想伴侶的其他情
人表現,也超越一切覺得自己不夠好的想法。
當我們學著超越這些被制約的反應,行動、思想與基本的意識都不再受其限制,我們就
能解放自己,讓自己完全意識到此刻世界上所有美好的多樣性。」
不管你看完這本書是否覺得這是一個烏托邦的世界,
或是你覺得這是一派胡言,離經叛道,
這都能讓我們好好思考,我們自己,對於環境、傳統的規範之間的關係。
而最後不管你選擇什麼樣的道路,成為什麼樣的人,
都記得要珍惜自己,你也才能珍惜別人。
----
概念相關:
「如果一樁一對一的婚姻出了什麼問題,並不會有人以此作為一對一關係不通的證據,但
如果一個開放關係裡頭有什麼不對勁,許多人就立刻以此證明一對一關係以外的模式都不
可能行得通。」
→讓我想到就好像說同志與異性戀一樣。如果有同志得了性病,情殺,大家就認為同志不
可行,有問題。而卻沒有想過,當異性戀也是的時候,卻沒有人認為這有異狀。
「給足夠的資訊、好解答他們的疑惑、紓解他們的不安,又不能給他們太多資訊而把他們
嚇跑、失去興趣、過與不及,需要精細的拿捏。」
→好像自己在跟父母出櫃時的感受,一開始很急著想要爸媽快點接受,但其實能做的是將
資源準備好,等到適當的時機再給予答案。而如何拿捏那個時機,我想就得依照你們的關
係互動去衡量了。
----
後記:
有沒有人願意將出售給我啊!!
我真的超想收藏的!!
因為已經絕版了,我是到圖書館借到的。
雖然已經有電子檔~
但我還是很想擁有這本書啊!!!!!(跪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31.137.11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