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北一女中高三同學申請上UWC (United World Colleges)!
高興之餘,羽婕也認真介紹UWC給大家認識,並大方分享她成功申請的秘訣。
同時,她也在進行學費的募款(fundraising)活動,圖三是她的IG帳號,點選連結進去之後可以捐款資助她的學費,也可以使用QR code喔!
㊗️福羽婕求學順利👍🏼👍🏼👍🏼
———————————————————————
📈 改變人生的機會——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
你是否厭倦了只有選擇題的考試,或者上課時常常有自己的想法卻沒有表達的機會?
想像一下,老師不站在講台上從頭講到尾,而是以討論和思辨的方式上課,你喜歡嗎?
想像一下,你的室友來自亞美尼亞、敘利亞或西班牙,有各國政要或戰爭難民,你們會聊什麼?
想像一下,做服務時數不僅是滿足學校的要求,而是向社會募集物資救援難民?
那麼,UWC將會是你的好選擇!
#什麼是UWC?
世界聯合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簡稱UWC)始創於1962年,起源於德國教育學家 Kurt Hahn博士的教育理念,他認為如果能將來自不同國家、種族和宗教的人聚集在一起,讓他們共同生活、相互學習與理解,可以為消除國家與地區間的衝突並促進和平。UWC提供為期兩年的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B),同時也十分重視體驗學習、社區服務和戶外活動,現在全球一共有18所分校,遍布四大洲。
UWC的學生每年來自150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招收16~18歲的學生,各國學生由本國的UWC國家委員會選拔,一般而言每所學院只有一至兩名國家代表,因此每個人幾乎都代表了一個國家,藉以體現世界的多樣性,就像小型的聯合國。不僅如此,UWC挑選學生時就刻意製造多元背景,身旁的同學可能是各國政要的孩子,甚至是王室貴族(例如今年有位西班牙的公主將前往就讀),但也可能是戰爭難民和農村貧困的孩子。
#UWC在學什麼?
UWC的上課內容,主要分為六學科:母語、第二語言、社會學、數學、科學、藝術,加上知識理論(Theory of Knowledge,TOK)是類似哲學思辨課程,有很多機會能發表自己的看法並和老師討論;拓展論文(The Extended Essay,EE)是學生要找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畢業時交出四千字論文;創意行動服務(Creativity, Activity, Service, CAS),鼓勵學生結合創意思考與志工服務做出行動,因此許多學生都有破百的服務時數。UWC和IB都很注重學生思考、表達與主導學習的能力,而不要被單一的答案框架,更重視從真正的行動中學習,例如回應長篇辯論題、寫論文、策畫活動以及實際的志工體驗。
#怎麼申請UWC?
UWC的學校不受理學生直接申請就讀,而是透過全球159個UWC國家委員會來推薦適合的學生,因此要先向UWC臺灣理事會申請。
線上申請階段:這裡會有一份表單要填寫,除了個人基本信息之外,裡面有許多限制字數的簡答題以及幾篇小短文,從這些問題中展現個人特質,涵蓋層面包括家庭環境、個人愛好、活動經驗、面對挫折困境時的解決方法、對你最有影響力的人和事、你在UWC要如何代表臺灣宣揚文化、能對UWC和社會有什麼貢獻等,回答不需要以華麗的詞藻包裝,因為UWC最希望申請者們都能「Be youself」。筆者認為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幫助自己重新檢視過去的生活,深刻了解自己一路成長的歷程與收穫。
第一輪筆試:筆試只會考基本的國文與英文能力,題目十分考驗個人思考能力與對問題獨到的見解。
第二輪團體面試:從吃午餐到活動,充滿了討論、思辨與個人特質的展現,而考官會在過程中觀察申請者們的發言、態度,判斷每個人的特質是否適合。筆者認為這是最有趣的一個環節,由於聚集了許多認同UWC教育理念的學生,自然而然塑造出良好的討論環境,很容易讓人忘了彼此其實是競爭對手,完全沉浸於思辨之中,也能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更能交到一群好朋友!
第三輪個人面試:這次面試會再更進一步問關於個人對UWC的想法、選擇校區的理由或去UWC要如何展現臺灣特色等。
#為什麼要去UWC?
“Just be yourself and you will be fine!”很難找到還有哪所學校,申請時會特別強調「你不需要準備」,也不因在校成績不好、沒有英文檢定證明或經濟狀況不佳,就拒絕錄取或差別對待,是因為不希望學生受限於經濟狀況或語言能力,而沒有辦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機會,導致缺乏改變自己人生與社會的機會,這正是符合UWC這場教育運動理念的核心價值。
募資計畫連結↓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UWC
———————————————————————-
#俐媽英文教室UWC篇
#台大明明學子表現超級亮眼😍
「達人女中學費」的推薦目錄: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辣媽英文天后 林俐 Caro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印度神尤遊印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Re: [問題] 達人女中- 看板Neih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請問達人女中國中部的學費 :: 高中高職資訊通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達人女中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達人女中學費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達人女中學費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達人女中8月起招收50名國中男生! 改名「高中」|TVBS新聞 ... 的評價
- 關於達人女中學費 在 金陵女中國中學費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達人女中學費 在 BennyLeung.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金融時報】疫情之下的年輕人處境不佳
儘管年輕人罹患新冠重症的風險較低,但他們在經濟上受到更沉重打擊。FT全球調查顯示,疫情之下的年輕人對父輩產生不滿。
今年3月,27歲的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和22歲的妹妹梅格(Meg)離開她們在布魯克林的公寓,回到父母家。當時她們帶了足夠穿兩周的衣服。
結果一待就是幾個月。瑪麗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這就像是回到了在家上學的年代:沒有男孩子,沒有一起玩的夥伴,沒有地方可去——除了家和賣酒的商店。」
隨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加劇,大學停課,繼瑪麗和梅格之後,另外三個兄弟姐妹也回到家中。用他們的母親洛麗(Lori)的話來說,他們把父母在新澤西州華盛頓的四居室房子變成了一個「美食廣場、麵包店和健身房」。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世界各地有數百萬年輕人搬回父母家,芬尼根家只是其中之一。在美國,18歲至29歲的年輕人與父母住在一起的比例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數據顯示,儘管學生和年輕員工罹患嚴重COVID-19的風險較低,但與其他人群相比,他們受到疫情引發的經濟衝擊波的更沉重打擊。新冠疫情還放大了過去的一些趨勢,包括低工資、就業市場停滯和學生債務上升。
英國《金融時報》進行的一項全球調查——800多名16歲至30歲人士回復了調查——顯示,這些困難正轉化為對老一輩人與日俱增的不滿,後者不僅境遇更好,而且在政治上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我們並不是共同面對困難,千禧一代不得不在當前處境下付出最大的代價,」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30歲的波琳娜•R(Polina R)說。「如果你們不注意,不去確保我們最終不至於失業和變窮,我們為什麼要保護你們?」
以下是他們向英國《金融時報》講述的疫情期間的經歷: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自今年8月畢業以來,來自韓國大邱的25歲的李菊妍(Juyeon Lee)遞交了幾十份工作申請。儘管她接受過幾次面試,但她對空缺職位不斷減少日益不安。
「我不想被感染,因為如果我感染了,找工作就更難了……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永遠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儘管在面試時我是一個自信的大學畢業生。」
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5歲以下人群因疫情而失業的可能性是26至64歲年齡段的2.5倍。研究還表明,在經濟衰退期間畢業可能會對工資產生持久的傷痕影響。
根據經合組織和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在仍在工作的人中,近一半的人報告收入減少,其中年輕女性和從事低收入工作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許多寫信給英國《金融時報》的人表示,他們不得不放棄商業計劃,並動用自己的儲蓄。
在發展中國家,失業往往意味著無法養活家裡的幾代人。來自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的28歲的科馬爾•卡達姆(Komal Kadam)是家裡唯一掙錢的人——直到今年3月她失去工作。
「我害怕一切……我能找到新工作嗎?我怎麼償還貸款?現在我有很多煩惱,」她說。
「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接受英國《金融時報》調查的許多人表示,他們害怕感染或傳播新冠病毒,但也有其他人承認自己抱有一種比較無所謂的態度——政治領導人已經批評這種行為是夏季過後歐洲和美國疫情復燃的原因之一。
在春季封鎖的高峰期,蒙特利爾的波利娜曾經讓來訪的朋友留宿。「我沒有遵守建議。」她說,「我兩次出國旅行,去過十幾次酒吧、餐館和劇院。」
「我的風險承受力很高,在沒有人拿得出一份計劃、而掌權者並沒有與人民同甘共苦的時候,我拒絕停止享受生活。」
在許多地方——尤其是美國,但也有歐洲和南亞——許多調查回復者指出,違反公共衛生規定的往往是老年人。
28歲、來自印度欽奈的阿吉塔(Ajitha)表示:「老一輩人相信互聯網告訴他們的一切。他們被WhatsApp轉發和YouTube視頻誤導了。」
年輕人的原話
「我確實違反了規定。疫情期間,我和一個女孩約會過好幾次。我不知道哪一個更可怕,是我媽媽發現我和其他人見面,讓所有人都暴露於感染風險,還是害怕被警察抓住」
胡安(Juan),25歲,哥倫比亞
「大家的態度讓我想起高速公路上司機的態度:比我快的人是瘋子,比我慢的人是弱智」
托阿德爾•馬特奧克(Toader Mateoc), 28歲,美國
「就在我剛剛認識『現實世界』時,卻不得不逆轉一切,感覺有點突兀」
馬克•安吉洛•費利扎爾多(Marco Angelo Felizardo), 22歲,菲律賓
「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許多調查回復者表示,他們對本國領導人失去了信心,並認為抗疫方式很糟糕——除了一些歐洲人和亞洲部分國家的回復者。
來自法國阿訥西(Annecy)的23歲的安東尼(Anthony)告訴英國《金融時報》:「我們都因為一場領導力危機而受到指責。」
從巴西聖保羅家裡的廚房餐桌兼辦公桌上,29歲的達尼洛•文圖拉(Danilo Ventura)看著他的國家自疫情爆發以來換了三位衛生部長。他說:「全世界都在說A,而巴西政界卻在喊Z。」
這種方向感缺失造成了代價:巴西的死亡人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達尼洛和他的妻子按照地區政府的指示在家隔離,即便巴西的民粹主義總統雅伊爾•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仍出席擁擠的活動。
經合組織的數據顯示,自2016年以來,發達國家的年輕人對政府的信任度有所下降。經合組織公共治理局(Directorate of Public Governance)的負責人埃爾莎•皮利霍夫斯基(Elsa Pilichowski)表示:「他們對公共機構的信心,以及他們對於自己是否擁有政治影響力和決策代表權的觀感都停滯不前。」
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許多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他們覺得政府自相矛盾,行動遲緩。
「機場開放時間太長了。有關口罩的訊息傳達簡直丟臉。我直到6月中旬才得到一個口罩,」來自蘇格蘭格拉斯哥的28歲的約翰(John)表示,「我認為,雖然比美國強一點,但我們的抗疫工作實在做得很糟糕。」
益普索(Ipsos)高級研究副總裁瑙米•哈克(Naumi Haque)表示,新冠疫情加深了政治上的希望幻滅。他說:「Z世代和千禧一代比老一代人更有可能覺得自己國家的情況正在失控。」
「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
聯繫英國《金融時報》的很多人聲稱,他們考慮過自我傷害。「失業、精神健康問題,以及有關這一切何時結束的不確定性,都讓人對前景非常絕望,」來自倫敦的30歲的詹姆斯表示,他補充說:「我一度考慮過自殺。」
公共衛生專家警告稱,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健康影響,在持續時間上將超過新冠病毒造成的感染威脅,數百萬人在對付抑鬱、焦慮和孤獨。英美開展的研究顯示,與其他年齡段的人相比,18至29歲的年輕人在此期間經歷的痛苦更嚴重。
回到新澤西,自從疫情開始以來,在芬尼根家的10個子女中,有5個開始接受治療。瑪麗表示:「有人差不多每周崩潰一次。」
25歲的瑪利亞•羅德里格斯(Maria Rodriguez)來自西班牙,但住在波蘭的克拉科夫(Krakow)。她表示,她決定寧可冒感染COVID-19的風險,也不要因為孤獨而陷入抑鬱。
「我不怕去咖啡館,也不怕見很多人,因為我不會感染家人,」她表示,「我選擇精神健康,而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感染新冠。」
5月,曼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Manchester)教育心理學講師奧拉•德姆科維克茨(Ola Demkowicz)對數百名英國青少年進行了調查。其中很多人表示,在適應人生中的這些不確定性時,他們經歷過「很多非常複雜、強烈的感受」。她表示:「對於那些本來就有精神健康問題的人,這似乎確實是一項巨大挑戰。」
年輕人的原話
「當我與上了年紀的父母一起在家裡生活時,我對自己要求嚴格。如今,在做了6個月喝酒的修女之後,我要冒著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再次約會」
瑪麗•芬尼根(Mary Finnegan),27歲,美國
「每天都要通過Zoom收看數小時的大學課程,學費一分不少,但學位卻貶值了,就業前景黯淡,擔心年邁的長輩,見朋友或結交新朋友的機會(如果有的話)變少。這足以讓任何人都覺得有點毫無意義」
威爾(Will),23歲,美國
「老師的期待大幅上升,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比平時好上好幾倍,因為考官會懷疑——而且預期——有作弊行為。過去六個月,這種壓力越來越大,但我希望當一切結束時,壓力也會消失」
Alistair Woo,16歲,香港
「年輕人希望做一番事業,每一個年輕人都希望變得更優秀,但這場疫情毀滅了一切,限制人員流動,學校關閉,一些企業破產」
維多利亞•希迪貝雷(Victoria Chidiebere), 22歲,尼日利亞
「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不過,幾位調查回復者表示,疫情讓他們得以與家人和大自然重新建立聯繫,也讓他們勾掉了願望清單上的一些事項。
26歲的約書亞(Joshua)來自英國。他表示,8月的一個早晨,他把行李裝上汽車前往西班牙,告別一間小公寓和有毒的辦公室環境。
「我現在一個人租了一間靠海的三居室,而租金是工資的不到三分之一。有兩個朋友來看過我,但我基本上過著遠離社交的單身生活。」
今年2月,泰國研究人員對新冠病毒始發地中國武漢的一群大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如何應對抗疫封鎖。他們發現,其中一些人表現出較強的韌性。
德姆科維克茨博士在英國也發現類似的證據:首次封鎖讓青少年有機會決定如何規劃他們的一天,而不必理會社會義務和學校作業,她表示:「他們可以……探索他們想從人生中得到什麼,自己去發現成長和發展的途徑,並重新評估他們的人生方向。」
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中,來自澳大利亞阿爾伯里(Albury)的30歲的安德斯•弗茲(Anders Furze)表示,他發現,疫情之前他在透支自己:「我以前每周有5個晚上出門:吃飯、看電影、看話劇演出。」
最近,他反思了自己的事業,報名攻讀了一個法律碩士學位。他表示:「感覺好像它打開了一扇通向很多新天地的大門。」
#社會 #人生 #衛生 #家庭
達人女中學費 在 印度神尤遊印度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想學印地語嗎?
報名參加起來!
聽說只剩下幾個名額喔!
台灣唯一一個持續推動印地語教學的
就是 就諦學堂 了!
現在加開了一個新時段
趕快手刀報名!
日期:
2020年8月5日(週三)
時間:
19:20-21:50
(連續六週,共15小時)
師資 :
沈英杰 PINTU KUMAR 老師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教學。
Traveni Satyabhama College
College in Hisua, India
來自印度比哈爾省的Hisua,
曾於印度擔任中文翻譯、導游、中文老師。
公司總經理特助等工作。
對象:
一般學生、社會大眾,無基礎者。
人數:
3-9人
教材:
本課程附教材、文具。不設補課,請斟酌時間安排再報名!
報名方式:
1. 請先於「就諦學堂」FB(臉書)專頁按讚,
2. 於本課程頁面按「參加」,
3. 再填寫報名表單 https://reurl.cc/lV9OKE
4. 匯款後請將轉帳收據拍照私訊「就諦學堂 fb
即報名成功。
費用:
學費3950元,
扣除老師鐘點費與場地費成本(第5位後)
將統一用作李三財先生贈出公益用途。
繳費方式:
3950元學費,請匯至以下帳號:
國泰世華銀行(013)館前分行
戶名:就諦學堂有限公司
帳號:001035011885
有任何問題歡迎FB私訊 或FB留言詢問!!!
(Line:0968222618
********************************************
若有任何問題請盡量透過臉書發問,若有必要可於以下時間來電
02-7725-0168 / 0968222618
週一~週五 15:00-18:00
週六日16:40-18:40
地點:
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50號21樓
**************************************
(備註:課程都是專業師資,小班制,品質相當穩定,並無提供試聽)。
就諦學堂 簡介
「台北市香港華僑陳就娣女士紀念中心」是來自香港的「台北維多莉亞韓語文教育中心」創辦人李三財先生為紀念母親而於2012年6月設立的公益團體。除了服務本地青年、僑生及新住民朋友,紀念中心也長期贊助各大學偏鄉服務社團及家扶中心等NGO的公益活動。爾後紀念中心開辦「就諦講堂」,提供免費、優質的演講活動,並在台灣及香港等八間學校設立清寒獎學金。
「紀念中心」於2012年9月與「四方報」共同創辦「五語+N學堂」,開始提供全國民眾免費學習東南亞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及馬來文等七國語言課程,以促進文化交流及族群的融合。「五語+N學堂」免費學習計畫經營一年後,初步取得推廣東南亞語言文化的成果,並於2013年的9月終止。10月陳就娣紀念中心搬遷至現址(北車)後改以免費贊助場地的方式提供新住民老師研習課程,讓部分尚未受到重視的語種得到持續開課的機會。
2013年12月成立「就諦學堂」,除贊助場地外,也開展「捐發票或800元場地費學亞州語言課程」的公益活動,讓愛廣傳。
2014年持續推動各語種的公益課程及演講。並引入台語讓更多的人受惠。並將上萬冊抬頭苦幹一書,贈予全台高中及大部份的大學分享經驗。
2015年5月起,推出以2500元捐款予家扶或慈善團體免費學亞洲語言的公益計畫(已捐出40多萬予家扶等),加強東南亞各國語言文化課程的多元化及推廣之用。
2016年1月起,學堂以社會企業的模式運作,學費2500元,扣除老師鐘點費與場地費成本(第八、九位學員後),統一由李三財先生捐予合作的慈善團體(家扶、公督盟、僑生與新住民活動、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八所大學高中的清寒獎學金、偏鄉的書籍文具、弱勢族群的公益電影贊助、東南亞國家志工服務等)!爾後因考量許多課程因學習人數較少而無法開班,學堂調整為學費3500元,報名達三人就開班的模式,讓語言的學習與傳承得以延續,並開辦台語、上海話、寮國語、印地語等新語種課程。加強台灣和東南亞乃至全球的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和諧。
2016年,就諦學堂與金甌女中合作,於全國高中職中首創「亞洲語文中心」,開辦「免費學東協十國語文課程公益計畫」,鼓勵大眾學習東協語文,上課學員已近1000人次;2017年,李三財執行長受邀擔任國立臺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透過長期深耕東南亞及南亞語言教育的就諦學堂,提供優秀的十國語言師資團隊,開辦「東協+印地十國語言課程」。
2017年,學堂也推出酌收場地費的「東協講堂」及「環球講堂」,邀請東協及全球各國相關的專家學者,前來交流分享,拓展東協社會及全球文化的視野,免費的就諦公益講堂也即將邁入第100場!目前除了配合金甌女中、新店高中、民進黨民主學院、成功國小等各單位及企業,持續開辦東協課程外,仍努力開拓,出版前瞻東協系列書籍,開辦東協語文書店就諦書坊!並贊助推出東南亞風情畫全國繪畫比賽、印象東協徵文比賽!同時持續地執行我們的公益目標,推出「新住民免費學台語」、「東南亞留學生免費學中文」等公益課程。
2018年,李三財執行長更赴柬埔寨金邊成立就諦學堂分校,開辦免費中文課程,協助當地居民翻轉生命!由於長期對公益的關注,去年3月29日獲得青年獎章;同年9月並在緬甸偏鄉成立就諦紀念圖書館,希望影響更多青少年,用知識改變命運。
就諦學堂會持續秉持公益的理念及精神,帶領大家前瞻東協、展望全球之餘,期盼透過語文教育及文化的推廣,促進台灣社會與東協世界的連結,消弭種族隔閡!
#Hindi
#印度
#印地語
達人女中學費 在 請問達人女中國中部的學費 :: 高中高職資訊通 的推薦與評價
請問達人女中國中部的學費| 高中高職資訊通 ... 2018年每學期學費約55,500,餐費7,500,校車15,000,,晚自習12000(含晚餐),英文班額外加費20,000,科學班額外學費10,000。住宿含 ... ... <看更多>
達人女中學費 在 達人女中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達人女中. 1630 likes · 7 talking about this. 達人女中相關活動及招生、營隊訊息,都會在此與大家分享. ... <看更多>
達人女中學費 在 Re: [問題] 達人女中- 看板Neihu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正好我是念過兩年麗山國中 國三那年轉到達人女中
兩個環境我都待過
現在家教教過好幾個達人的學生
也有教過薇閣的學生
對於這個環境 有一些看法
達人女中在我念的時候 是一個管得很嚴的學校
可能是要升學率的關係
當年是要拿國小成績單 還要通過入學考試
最後再經過抽籤才能進的學校
(這就是為什麼我國三才轉進去 因為我一直沒抽到...)
我覺得達人像是一間很大的補習班
每天就是念書 考試 念書 考試
我轉進達人剛開始還很不習慣
再加上國三那年全班強迫住校
之接進入升學取向的高壓環境
對於喜歡念書 想念書的小孩子
本身程度不差的人
倒是一個很適合的環境
但是對於國小時候程度不好的學生
要念達人 就顯得很辛苦
我有幾個學生就是這樣
因為程度不好 在學校跟不上進度
家長反映之後
老師叫家長要找家教加強
(關於這點 我覺得很弔詭)
雖然家長的經濟能力都不差
但是有的老師會對經濟能力比較沒那麼好的學生
或是程度不好的學生大小眼
雖說私立學校本來就很容易有這種情況發生
但是不單我自己 我的學生 鄰居朋友
聽過念過達人的幾乎都有遇過
相對的我對薇閣的印象就比較好
不是只把"成績"當作目的
之前有板友推文講到麗山國中
我自己是87年畢業的那一屆
雖說我不是在麗山畢業的
但是跟同學一直有連絡
當年麗山國中 光我們班就有兩個念建中
其中還有一個是保送上的
還有兩個北一女 一個成功
那時候內湖區明湖國中是明星國中
但是麗山卻是"額滿學校"
因為大家都說內湖國中是流氓學校
就紛紛把學生遷戶籍 轉念麗山
所以說麗山雖然不是明星學校
但是升學率也沒有板友說的這麼慘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12.29.3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