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長腫瘤,其實可以考慮保留腎臟。
在我的門診中,不少同業醫師轉診過來腎臟癌症的患者。
「醫師啊! 我腎臟都要整顆摘除嗎? 可不可以刀下留人(腎)?」
面對病人, 我第一個會先考慮腎臟保留, 只切除腫瘤的可能性。
保存腎臟有幾個好處:
1.人體的腎功能隨著年齡慢慢增長,會逐漸衰退。 理論上人只要一顆腎臟就夠了, 但是「兩顆腎臟一起老」, 總比一顆腎臟孤單老去來得好。
2. 有的人腎功能就不太好, 如果再把一顆腎臟摘除, 往往距離洗腎就不遠了。
3. 雖然大部分的腎臟腫瘤是惡性的, 但也完全不能保證不會是良性的腫瘤。 如果只因良性腫瘤卻把整顆腎臟全部摘除,那就太可惜了。
現在我大部分都做「 達文西機器手臂部分腎臟切除」, 只要在病人的腹部打4-5個小洞進行手術, 把懷疑癌症的部分切除,整顆腎臟保留下來。 我的病人大部分開完刀後, 隔天早上就可以進食、下床活動, 手術後第二天中午就可以準備出院了, 出院之後除了禁止劇烈運動之外, 日常生活作息可以正常,大大地提高病人的生活品質。
雖然病人治療的過程感覺輕鬆,恢復快、滿意度高,但對手術醫師而言是個壓力極大的手術。
首先, 在切除腫瘤之前,必須要先用血管夾把腎動脈夾住, 讓腎臟呈現缺血狀態,否則在切除的過程當中會大出血。 腫瘤切除後, 有一個特殊的縫合技法, 把切斷的小腎盞、小血管紮紮實實縫合起來, 否則腎臟會滲血、會漏尿。 最後還要把挖下腫瘤後的大洞對縫修補起來。 最後再把血管夾放開, 讓腎臟恢復充血。過程當中還要考慮到病人的失血量、 腸道損傷、術後感染.. 等等各種潛在的風險。
重點是所有的動作理想上要20分鐘內完成, 最好不要超過30分鐘, 腎臟缺血時間太久, 腎功能會大量的流失, 如此一來就失去做這個手術的意義了。
所以每次將腫瘤切下來, 手術醫師往往是眼冒金星、 手心冒汗、口乾舌燥、心跳跟血壓飆高, 只有在看到病人,呼吸、血壓、心跳正常,安安穩穩的躺在手術台上,我才能放心。
難怪開刀房護理師常常會開我玩笑「哈... 侯醫師我覺得病人的生命象徵都還比你穩定耶!」
因為我們很努力, 才能讓我們的患者感到毫不費力。
我接觸這個手術已經超過10年, 我非常感謝跟我一起努力的夥伴們。 還有感謝林口長庚醫院建立了高素質、高穩定度的機器手臂手術團隊, 讓我有強大的後援沒有後顧之憂。 還有感謝我的老師 2015-2016 指派我到美國西雅圖做機器手臂手術的進修研究, 把當時最新的觀念、趨勢帶回長庚, 與所有的團隊同人分享切磋。
但我最感恩的,其實是每一個願意讓我手術的病人、病人家屬。 感謝大家對我們林口長庚團隊的信任。 在我心目中,每一位病人都是我的戰友、老師。 我們彼此討論, 一起成長、一起學習!
#健康科技最前線
#泌尿外科侯鎮邦醫師
#達文西機器手臂
#腎臟腫瘤手術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Serenade Florentine 2.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Sicilenne 3.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Tarentelle 4. Liszt "Tar...
達文西理論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天才不可怕,努力的偏執狂才恐怖
做為名詞,「天才」的確存在;
做為形容詞,它卻被嚴重的濫用。
我們人類都喜歡找藉口
用藉口逃避自已的怠惰、撫慰自已的失敗,
所以從小到大我們一定遇過這樣的狀況:
成績永遠比不上那幾個同學,
「他們太聰明了」;
籃球場上永遠被那幾個人輾壓,
「他身高太犯規」「他天生手感好」;
看著自已認識的人創業成功,
「他家有錢」「他有貴人相助,我沒那種命」;
打架時候怎麼打都打不贏的對手,
「他天生神力」「他是無痛症患者」;
這個情境我們可以一起無限延伸下去,
但歸納起來,都是同一種思維:
不是我的問題,是上天不公平。
如果差異出在別人身上而不是我自已的問題,
如果優勢來自我無法控制的變數,
至少我可以找到藉口讓失敗嚐起來不那麼苦澀。
大家也能利用這樣的設定,
找到其它人一起取暖。
就像戰爭,
把陣地對面虎視耽耽的敵人們妖魔化、污名化,
我們才能說服自已戰爭是必要的,才能求生。
把遙不可及的、太過耀眼的人,稱為「天才」,也是一樣的道理。
如果從智商的角度來看「天才」,
智商160、180、200…(數字請自行想像)
可以加入門薩協會的那種奇人之中,
(門薩協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歷史最長的高智商同好組織,欲申請入會必須通過Mensa Test,
以證明申請人的智商為當地人口中最高的前2%)
雖然有很多各領域的頂尖人士,
也對世界帶來巨大的貢獻,
但很多極高智商的人,
其實生活境遇並不如我們想像。
回到剛剛提到的門薩協會,
會員組成非常多元,
有各種年齡層的人;
(美國最年輕的門薩組織成員Kashe Quest,今年通過測驗加入的時候才兩歲,測驗結果高達146分,而美國人的平均智商據說是100分)
有多個博士學位的高知識份子,
也有從來沒接受過教育的人;
有百萬富翁,也有窮人;
有教授、卡車司機、科學家、園丁、電腦工程師、工人、藝術家,警官…,這個職業清單還可以無限延伸。
所以不代表門薩的134000個高智商會員中,
都有驚人的成就,大富大貴或名滿天下。
當然,以智商來評估人的資質,
只是所有方法的其中一種,
反駁「IQ測驗」的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展學家
加德納(Howard Gardner),
在他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中
一共列出了八個智能範疇:
邏輯數理智能(牛頓、居理夫人)
語文智能(莎士比亞)
視覺空間智能(米開朗基羅)
音樂節奏智能(莫扎特)
肢體動覺智能(拳王阿里)
人際社會社智能(甘地)
自我認識/內省智能(德蕾莎修女)
自然智能(加德納在1999年補充,喜歡了解並索索動植物、大自然環境和注重生態保育的能力。擅長辨別、歸類、觀察、實驗等,在農業、生態環境和自然科學方面的表現較強。能勝任跟動植物、自然環境相關的工作)
(有一本書號稱達文西在所有範疇中都是天才,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7 Brains --- 怎樣擁有
達文西的七種天才》)
加德納反對過去對智力過度狹窄的定義,
認為人的評價不該限定於某一項智力類型,
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一套智力組合體系。
所以天份,可以存在各種不同的領域與條件中
「天才」也不應該只限定來形容狹窄定義的「智商超乎常人的人」,
各種人類活動的領域,都有天才,
但為什麼,「天才」其實不可怕?
因為,我們口中時常掛著的那種「天才」,
其實都是人,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
他們因為在各個領域中有驚人的超凡表現,
而被稱為「天才」,
我們透過對他們的「非人化」,
將他們與我們的距離拉開,
幫他們戴上「非我族類」這頂帽子,
讓成功遙遙無期這個困境變得能夠忍受。
但是他們的成就與崇高地位,
往往是透過我們無法想像的艱苦過程而達到的。
這些人是否天份出眾?是。
但是在他們的天份之外,
還有超過我們千百倍的努力,
與歷經多次我們承擔不了忍受不了的艱苦。
這些人幾乎不會否認他們為了在自已的領域登上顛峰付出多少心血,
甚至還引以為傲。
而坐在沙發上吃鹽酥雞挖冰淇淋,
看著電視裡面的「祂們」閃閃發光的同時,
我們假裝這些人生來就有四隻手、兩個腦,然後一天有48小時,
所以我們永遠比不上「祂們」,
這不是真相,但至少我們會過得舒服一些。
熱血籃球漫畫灌籃高手是許多人心中的經典神作
在眾多魅力四射的角色裡,
有一個非常奇特的存在:山王工業的一之倉聰
他外表不起眼,也沒有任何出色的身體條件,
身高、彈性、手感、速度…統統都很普通,
但是他透過超強的毅力跟忍耐力,
把自已打磨成超一流的防守專家,
在一支人才濟濟的冠軍球隊擔任先發球員。
山王工業的訓練是以超高水準與嚴苛恐怖聞名,
而他是唯一從來沒有從集訓基地逃跑過的人。
在主角球隊湘北跟山王的大戰中,
他緊盯另一個號稱「永不放棄」的男人—三井壽,
憑著他恐怖的意志力,三井壽在上半場就幾乎被他耗盡體力。
(當然漫畫畢竟是漫畫,主角威能是永遠無法突
破的bug,結局就不討論了)
除了對這個角色的人設印象深刻外,
山王的堂本教練對他下的一句點評
才是我忘不了的箴言:
能夠堅持不懈的努力,也是一種天份。
隨著年紀愈大,這句話在我心中的份量愈重,
不單是因為「努力」與「天份」之間的關係,
而是我有無數次親身體驗到一個殘酷的事實:
我所認識有天份然後能獲得成功的人,
都超.級.努.力。
當我累得倒地不起的時候,
這些人繼續打磨他們的技術;
當我想在床上多睡半小時的時候,
這些人打電話來說他們已經在訓練場等我;
當我做體能做到喘不過氣的時候,
這些人忍住痛苦繼續衝刺;
當我抱怨工作的時候,
這些人不停為事業尋找突破點、思考怎麼成長;
當我因為努力的結果不如意而四處討拍的時候,
這些人永遠放眼下一場比賽下一個挑戰。
他們沒有四支手,
但他們每天用盡生命能量用到忘我。
他們沒有兩個腦,
但他們隨時在思考怎麼進步跟把事情做得更好。
他們的一天沒有48小時,
但他們把握可以運用的所有時間做該做的事。
(Kobe Bryant曾經說過,做為球員,他最自豪的
其中一件事,就是他好好利
用了每一分鐘)
當然,這些人的光芒太過耀眼
所以在這些人面前,我們會感到自卑,
因為不論天份與用心程度,我們都自嘆弗如。
但是自卑,不代表我們要自暴自棄,
我們也許分毫無法動搖他們的地位,
但我們可以努力在自已的人生坐上王座;
我們也許沒辦法名留青史,
但我們可以在自已的人生留下足跡;
我們也許得不到別人的歡呼,
但我們可以光明磊落的面對自已。
不放棄也許是一種厚臉皮,
但是不放棄,代表在賽局當中你還有一席之地,
只要你還想繼續,沒有人可以叫你認輸
而不認輸的意志,會反過來成為你的盾牌,
用這個盾牌,去防禦閒言閒語,
讓自已可以繼續勇敢堅持下去,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你們的方陣,
人生是你們自已的,
就像斯巴達三百壯士可以擋下波斯十萬大軍,
你們也可以死掐著外界的冷眼跟奚落,
死掐著自我懷疑跟卻步,
不讓這些情緒攻陷你的內心。
喚醒你心中的那個偏執狂,
讓理性退位,
不要妥協,
用原始的求生本能去追求你想要的東西,
這種能量跟慾望,比天賦,更強大,更猛烈。
天才很厲害,但是不努力的天才並不可怕,
真正可怕的是為了成功永不妥協的偏執狂。
「我打不過你,但我永遠不會停止挑戰你」,
對命運,對宿敵,他們都抱著這種心態,
然後將想法付諸行動。
下次跟大家聊聊,
我心中最可怕的偏執狂之一,
球衣51號的辣個男人。
達文西理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抽獎兩本
你知道如何欣賞一件藝術品嗎?藝術不只是「看起來好美」和「色彩很鮮豔」的表象,更有意思的是一件作品背後的故事,包含了它的作者生平和創作年代,以及整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背景。為什麼有些人看得到藝術品背後的「價值」?欣賞藝術品的技巧,甚至還能應用到其他領域?
抽獎詳見部落格文末 https://readingoutpost.com/logical-art/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的作者是日本藝術策展家堀越啓,他認為世界變得愈來愈模糊與不確定,知識、理論等左腦取向的價值相對降低,反而是感性的事物開始受到人們重視,他強調道:「學習欣賞藝術,磨練自己的感性思考,才是未來生存和開拓世界的武器。」
他知道平常人對於藝術總是有一種「距離感」,覺得一個人要能夠感性地欣賞一件藝術品,可能是一件需要「天賦」的事情。但是在他多年的策展經驗之中,他發現了一種「以理性的方式開始,能夠引導感性的發展」的做法。
他在書中提出這個具體的「五種理性思考架構」,有步驟、按部就班地,帶領我們去拆解欣賞藝術的各種方式。透過理性的累積,反而能夠培養出更加感性的思考。欣賞藝術不但能夠鍛鍊感性思考的能力,還能夠提升生活的品味,甚至強化職場表達和分析的能力。
.
【我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我跟「藝術」有一段淵源。我自己出生於台灣後山的最後一片淨土(大家都這麼說),小學在父母的鼓勵之下進入了「美術班」就讀,美其名是發展藝術天分,實則是鄉下人家對於資優班的偏好。我就這麼學了各種繪畫和雕刻技法,其實也頗有興趣,就繼續升學到國中美術班。
在中、小學的藝術薰陶下,或多或少培養了些許的「美感」,我尤其喜歡創造東西的感覺。在水彩畫紙上揮灑色彩,在陶土上刻出痕跡,用鉛筆把繽紛的世界轉換成黑白的素描。只是,我很不喜歡「理論」的東西,西洋藝術史、東方藝術史我完全不感興趣,只喜歡盡情地擺動畫筆。
漸漸地,我知道藝術鑑賞是很吃「人文史地」涵養的一門學問,卻偏偏我又不喜歡接觸那些文縐縐的東西,久了便跟這條道路漸行漸遠。這次出版社向我邀約掛名推薦本書,正好打中了年輕的我一直不得其門而入的弱點。上了年紀,開始學會靜下心來閱讀,也對原本我排斥、抗拒的事情,多了一份接納和探究的好奇心。
那麼,究竟要如何欣賞藝術品呢?我對這本書感到十足的興趣,我的「創作者」靈魂,似乎正渴求著「觀察家」的滋潤。
.
【為什麼要學習欣賞藝術?】
正是因為這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作者套用源自於管理和軍事的術語 VUCA 來說明,我們面對的世界充斥著四種特性:多變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含糊性(Ambiguity)。我們越來越難憑藉直線性的邏輯、也難以單純仰賴電腦運算,去洞察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
很多人對於藝術的看法,都是很「抽象」,很難「描述」。但反過來想,商業環境背後複雜的運作,以及對自己未來數十年職涯能力的發展和培養,不也是充滿了多變和不確定性?我們很難用一加一等於二的簡單邏輯來思考整體的事情,我們更需要的是透過既能宏觀、又能微觀的感性思考,來觀察和看懂這個越趨複雜的世界。
因此,我們需要學習一些感性思考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內在羅盤」來替自己指點迷津,而學習「鑑賞藝術的方法」就是很好的鍛鍊方式。作者認為,欣賞藝術就是一件「以自己的感受詮釋所處環境,由自己判斷解決問題的方向,並且發起行動」的事情。
.
1.「3P」時代、地點、人物
一件藝術品的誕生少不了「天時、地利、人和」。這是欣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最基本的方法,對所有藝術品都適用。
首先確認這件藝術品是在哪個時代(Period),這時候你可以回想起那個時代背景的藝術特色。接著,是找出這件藝術品製作的地點,藝術品的發展與地點(Place)密切相關,例如許多重要的藝術品都是發源於富裕地區。最後是認識哪一號人物(People)創造了這件藝術品,他的個性、生平、遭遇都會對這件藝術品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
2.作品鑑賞檢核表
這個步驟有點像是一份「檢核表」,藉由許多主觀的項目,紀錄下來你自己對於一件藝術品的主觀感受。這份檢核表包含了這些項目:題材、色彩、明或暗、簡單或複雜、大或小、喜歡或討厭。依據你自己觀察這件藝術品的感受,記下對每個項目的具體描述。
這個步驟鍛鍊的是你的「洞察力」,從宏觀來感受這件作品,然後又從微觀去紀錄細節,這個時候,你已經漸漸地在打造內心的羅盤,發展你對這件作品的判斷,並且逐步提高自己的感受力。
.
3.故事分析
到這一步是我最喜歡的,用故事分析裡面的「英雄之旅」套路來分析這件藝術品的作者。藝術家的人生故事,往往是比藝術品本身更吸引人的事情。
你可以用這個順序分析作者的生平。旅程的起步,他如何踏上藝術家之路?他有什麼際遇,他的老師、嚮導、夥伴是誰?他遇到了什麼重大的試煉,是讓你印象深刻的?他的改變和進步,結果如何?他的使命是什麼,為什麼他會創造出這件作品?
懂得用「英雄之旅」的方式去分析作者的人,也可以把這種手法運用在商業行銷模式上,例如我之前寫過的另一本行銷好書《跟誰行銷都成交》的筆記,就是把英雄之旅的故事分析方法,導入商業運用的絕佳案例。
.
4.「3K」革新、顧客、競爭
相較於前面三個步驟,看的是作品和作者的本身,這個步驟就像是「鳥瞰視角」,帶我們從橫向的角度去欣賞一件藝術品。
這三個K是日文字的羅馬拼音組成。革新(Kakushin)指的是當時的技術和科技發生了什麼變化,這經常會影響藝術品的創作方式。顧客(Kokyaku)指的是這個作品賣給誰、為誰而創作?競爭和共創(Kyousou)指的是當時有彼此之間競爭的流派嗎?還是作者跟其他作者共同創作?
.
5.「A-PEST」政治、經濟、社會、科技
最後是「宏觀」的視角,這個步驟可以讓我們認識一件作品最全貌的「藝術風格」(Art)。這個部分必須搭配一些歷史的知識,透過政治(Politics)、經濟(Economics)、社會(Society)、科技(Technology)的綜合面向,去觀察這件藝術品被創作出來之時的背景氛圍。
這個手法也時常被用在商業世界,例如分析一家公司,或者一整個產業。通常我們很難用一張財報就完整理解一家公司或產業的發展情形、未來趨勢。如果我們能夠透過 PEST 的手法去深入研究,就更能掌握整件事情的全貌,發展出自己的洞見。
.
【後記:有價值的其實是…】
《藝術顧問寫給職場工作者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這本書中除了談邏輯鑑賞的方法之外,作者用大眾熟知的大師級藝術家引導我們前進。舉凡達文西、梵谷、羅丹、林布蘭、庫爾貝等知名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作者都透過邏輯式的步驟解析,讓我多認識了這些人不凡的人生。
以前的我只略懂一幅畫表面的「技法」,畫得真不真實、筆觸細不細膩、光影拿捏如何。但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之前我讀了經典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對書中取材的畫家高更很感興趣,稍微瀏覽了他的生平和畫作,便對整部小說產生了更多的共鳴。
直到這本書學了一些藝術鑑賞的方法,還有作者對藝術家們的說明和分析,我漸漸明白藝術品背後的「價值」,其實是基於整個故事和環境的交錯影響。世界上許多的事物也是如此,其背後的價值大多不僅僅是表面所見,而是探究細節、宏觀俯瞰後的綜合考量。
上週我剛好也接觸到一首歌「It’s OK」,這首歌是30歲的罹癌歌手 Nightbirde 在美國達人秀的爆紅成名曲。如果只聽歌曲本身、單看歌手本人,恐怕只是一首「很好聽」的曲目。我試著瞭解這首歌的人物、創作背景,用故事分析去認識歌手故事,再搭配現在的社會動盪帶來的絕望感氛圍,發現這首歌不但幫人們傾訴內心的苦,更教人勇敢面對未知的艱難,並且抱持堅定的希望。
最後,這本書的「邏輯式藝術鑑賞法」讓我們能透過有步驟和順序的理性方式,激發敏銳的感性大腦,探究作品背後的潛藏價值。「看懂藝術」不是專家獨有的本領,而是每個人都值得學習的本事。
.
感謝 漫遊者文化 AzothBooks
達文西理論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1.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Serenade Florentine
2.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Sicilenne
3. Godard "Scènes Italiennes,"-Tarentelle
4. Liszt "Tarantelle,"
5. Mendelssohn "Venetian Gondolier's Song"
Czecho-Slovak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Bratislava), Ondrej Lenáard, conductor
佛羅倫斯(拉丁語:Florentia,意大利語詩歌體:Fiorenza),又譯佛羅倫斯,在19世紀的中國或者現代文學、藝術、餐飲在刻意強調品味的場合也常按標準義大利語發音美化翻譯成翡冷翠(標準義大利語:Firenze)。是意大利中部塔斯卡尼大區和佛羅倫斯省的首府,擁有366,091名城市人口,是該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主要的歷史、文化和商業中心。從該市延伸出去的佛羅倫斯-普拉托-皮斯托亞都會區共有1,506,098名居民。佛羅倫斯曾經長期處於美第奇家族控制之下,是歐洲中世紀重要的文化、商業和金融中心,並曾一度是意大利統一後的首都(1865-1871年)。
佛羅倫斯被認為是文藝復興運動的誕生地,藝術與建築的搖籃之一,擁有眾多的歷史建築,和藏品豐富的博物館(諸如烏菲茲美術館、學院美術館、巴傑羅美術館、碧提宮內的帕拉提那美術館等)。歷史上有許多文化名人誕生、活動於此地,比較著名的有詩人但丁、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科學家伽利略、政治理論家馬基維利、雕塑家多納太羅等。佛羅倫斯歷史中心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翡冷翠的由來是徐志摩前往度假時,因飽覽當地的湖山之勝,因而觸發內心美的悸動,便將意大利語的Firenze翻譯成翡冷翠,並寫下《翡冷翠的一夜》及《翡冷翠山居閒話》兩篇散文。
達文西理論 在 懶貓 LanCat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懶貓子畫冊跟滑鼠墊只賣到10/24 剩下兩天才想起來 不好意思
畫冊: https://bit.ly/2kRFMx2
滑鼠墊: https://bit.ly/2kMHShD
p.s.這是預購 出貨時間跟商品詳細(材質、尺寸、繪師)都有在商品說明裡面喔
此為2019/7/21-22的VOD
◆*.◆*.◆*.◆*.◆*.◆*.◆*.◆*.◆*.◆*
感謝您收看懶貓的實況紀錄
喜歡的話記得順手按個訂閱唷 http://bit.ly/1pXlf1D
Facebook 請往這走 - https://www.facebook.com/Heavenknowslol/
◆*.◆*.◆*.◆*.◆*.◆*.◆*.◆*.◆*.◆*.
FGO 抽卡配阿焦焦超快樂 https://youtu.be/-Uf5dB1v5Ng
日常 惡魔的低語https://youtu.be/KTcJgx3_Yew
日常 對老闆的深情告白 https://youtu.be/x-Xy7zeIZkI
FGO 這池真香!泳裝武藏 https://youtu.be/4sgmrId8PiE
FGO 你被逮捕了盤先倫!vs達文西 https://youtu.be/b5tLeJLY3mk
◆*.◆*.◆*.◆*.◆*.◆*.◆*.◆*.◆*.◆*.
懶貓平常也會在Twitch開實況跟觀眾們互動哦
請多follow實況台 - https://www.twitch.tv/failverde
◆*.◆*.◆*.◆*.◆*.◆*.◆*.◆*.◆*.◆*.
#懶貓 #代抽 #FGO
達文西理論 在 懶貓 LanCat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代抽最開心 阿焦焦
感謝您收看懶貓的實況紀錄
喜歡的話記得順手按個訂閱唷 http://bit.ly/1pXlf1D
Facebook 請往這走 - https://www.facebook.com/Heavenknowslol/
◆*.◆*.◆*.◆*.◆*.◆*.◆*.◆*.◆*.◆*.
怪物彈珠 大人的最後一課 https://youtu.be/7epAGsfnKG4
日常 惡魔的低語https://youtu.be/KTcJgx3_Yew
日常 對老闆的深情告白 https://youtu.be/x-Xy7zeIZkI
FGO 這池真香!泳裝武藏 https://youtu.be/4sgmrId8PiE
FGO 你被逮捕了盤先倫!vs達文西 https://youtu.be/b5tLeJLY3mk
更多懶貓的YOUTUBE精華:
https://www.youtube.com/user/Heavenisknows
◆*.◆*.◆*.◆*.◆*.◆*.◆*.◆*.◆*.◆*.
懶貓平常也會在Twitch開實況跟觀眾們互動哦
請多follow實況台 - https://www.twitch.tv/failverde
◆*.◆*.◆*.◆*.◆*.◆*.◆*.◆*.◆*.◆*.
達文西理論 在 達文西璀璨、波折、傳奇的一生,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 的推薦與評價
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專注藝術創作和 理論 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光影造型去表現形體透視的各種問題; 達文西 美學密碼,首創暈塗法sfumato,空氣遠近 ... ... <看更多>
達文西理論 在 萊利非常識- 李奧納多‧達文西(意大利語:Leonardo da Vinci 的推薦與評價
在科學上,達文西是一個鉅細靡遺的觀察家,能以極精細的描述手法表示一個現象,但卻不是透過理論與實驗來驗證。因為缺乏拉丁文與數學的正式教育,同時期的學者大多未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