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9月號 [The Big Issue Taiwan]
封面人物「温貞菱」拍攝。
———————
Photography| KRIS KANG
Assistant | 鄭宇辰
採訪 詹雅婷
化妝 Aga Chen(BACKSTAGE STUDIO)
髮型 Jun tsai
服裝協力 Tan Tan
場地協力 格式設計、陽明實驗山屋
-
● 請支持大誌在嘖嘖的「疫情期訂閱方案」
https://zecz.ec/3u1Ol5M
[ TBITW 公告 ] 大誌雜誌 2021 年 9 月號出刊。
2021 年 9 月 6 日最新出刊。<請協助分享出刊訊息>
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本期以雙封面形式出刊 ★
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COVER STORY ]
-
温貞菱 Wen Chen-Ling
不要再拘泥於過去了,現在的你是全新的你,全新的火。
演員給人感覺很神秘,總是存在那麼一點的不透明感,會讓人更渴望在每個角色去找尋其真實的樣貌,温貞菱就是這樣的一個女孩。
幾乎是炙熱難耐的 8 月天,我們到了陽明實驗山屋,午後的太陽竟有些害羞,躲在雲裡不想露臉,霧漸漸隨之起舞,山巒的輪廓也不再那麼清楚了。然而,任何加諸在人事物的框架,也都不是那麼必要,一如她在訪談中所說的:「稍微走一步、換一個思考邏輯,觀看的角度就不同了,不用拘泥於何處。」
-
[ FEATURE ]
-
線條裡的一瞬 Capture the Movement
柳廣成 X Thomke Meyer X Sally Deng
本期主題以「運動」為題,集結來自香港、德國和美國的視覺藝術創作者,他們透過畫筆捕捉人體的線條、律動的瞬間,從彷彿能聽見呼吸聲的動態特寫,至鳥瞰一般的靜謐遠景,以不同的視角和筆觸,勾勒出自身對於「運動」的想像與憧憬。
原本要在 2020 年舉辦的東京奧運,因為新冠疫情延期至 2021 年的夏季舉行;在如此艱難的景況之下仍成功舉行的國際盛會,不僅具有精神上的意義,更讓世人們找到一扇窗口,有了片刻喘息的機會 —— 邊吃著熱騰騰的外送晚餐,邊看著 Live 轉播上五花八門的運動賽事,也許是為喜愛的選手加油吶喊,或者享受在那由力量所傳遞的美感之中。
-
新東京就像熟透的果實,裡面應該會有新的種子吧?現在只要等風把果實吹落到地面就好了,等那股名叫阿基拉的風。
—— 《AKIRA 阿基拉》
-
[ CONTENT ]
-
00 - FEATURE 線條裡的一瞬
01 - AFFAIRS 阿富汗難民重置計畫
02 - BRAND 木製品工藝家 Elise McLauchlan 的自創品牌
03 - COVER 温貞菱
04 - DESIGN 負碳足跡的設計單椅
05 - VENDORS 來自販售員的人生啟示 - 2020《TBIJ》專欄精彩回顧(三)
-
封面設計| 李君慈 Jyunc-cih LI�
封面攝影| Kris Kang KRIS KANG / Photography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更多本期內容 ► https://pse.is/TBI138
追蹤我們的IG —〔@bigissue.tw 〕► https://pse.is/TBITWIG
__________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本期因疫情所致,我們改於 9/6 出刊
請支持大誌在嘖嘖的「疫情期訂閱方案」 ► https://zecz.ec/3u1Ol5M
﹋﹋﹋﹋﹋﹋﹋﹋﹋﹋﹋﹋﹋﹋﹋﹋﹋﹋﹋﹋﹋﹋﹋﹋﹋﹋﹋﹋﹋﹋
#大誌雜誌
#thebigissuetaiwan
#温貞菱
遠景 格式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Posted @withregram • @alps_magazine alps interview ▪︎林嘉欣 最重要的日常▪︎ 3
▪︎創造自己的宇宙▪︎
疫情令人們非常兩極化,獨處或和別人相處的時間都變得不同以往,到底對林嘉欣持續的各種創作上有怎樣程度的影響呢?
林嘉欣表示因著疫情,整個世界好像停止,不過她看到很多人都作出了不同蛻變:「有些人變了『廚神』,哈哈哈哈,而我就是捏泥。」
我擅作主張補充,説她不只是捏泥,更是在創作出一個屬於自己的新宇宙。畢竟她富有獨贏經驗,那怕是過去被投閑的經歷,她也很懂得找個方法安頓自己。
「有時在最不好的時間⋯⋯自然就會誕生新的方向。當全世界都說「不行」時,我就覺得『為什麼不行』。我的性格是有種既有的唱反調⋯⋯不論是選擇的戲種,選擇的路,我從陶土中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自己的不足。我告訴女兒,陶土就像師傅在教導我。女兒曾經問我,到底喜歡陶瓷還是她們?我說如果你找到一個熱衷的事情,媽媽不會要求你去放棄它。大女兒熱愛閱讀,我問她為什麼喜歡看書?她表示因為閱讀,腦海內能產生很多想像。於是我告訴她,其實媽媽捏泥都一樣,腦海內有很多想像,建立不同想像。我問她會否因為想多見媽媽,會要求媽媽放棄陶土?這個家庭會不會更開心?她回答我說不會。於是我繼續說,正如我不會要求你放棄閱讀,以多點陪伴我,因為每人都需要自己一個人的時間,兩個人的時間,四個人的時間。你們的興趣很重要,媽媽的創作、私人時間也很重要。後來,她就沒再說了。現在每逢週六週日,她們也會來工作室做小小助手,處理一些她們覺得好玩的事情,如溝油和打泥漿等,因為我想讓她們參與,希望她們知道,彼此相處過程中有很多程序,即使媽媽不在家,也沒停過。即使有時她們不想打泥漿。不緊要,你們就在陶室畫畫、看漫畫。她們會知道,媽媽很享受。還有,我不會在陶室播放音樂和電台,環境很安靜。「拉坯」的過程,敲打的聲音、拉的水聲,對我來說也是一種音樂。
她這番說話,令我想到如果一個人的人性喪失,那麼他就需要很多宣之於口的道德倫理去支撐,相反,若閣下的人性是鮮活滿溢,自然會為自己和身邊的每個人做到最好。
女兒會否喜歡你拍攝寶麗來多於陶土?因為她們能夠參與並出現在照片之上?
「她們有拍攝寶麗來。幸好寶麗來有贊助菲林,每盒菲林一百三十多元,是一個奢侈的玩意,這幾年我也節省不少,哈哈!這也很好,女兒也能使用。無論是家還是陶室,也有準備好寶麗來,想用的時候,隨時也可用。」
那麼你與寶麗來如何溝通?過程給予你什麼故事?
「向來我也很重視『儀式』。寶麗來不是數碼形式,要觀察和等待,當按快門時,要控制呼吸,少許閉氣,這樣才不會震動。同時,也要等待相紙風乾。我覺得現代人,就是不能「等」。這個等待,驅使我要放慢腳步、去觀察。拍攝時,我不會合上另一隻眼睛,我要一邊取景,一邊觀察環境,這是預計,也是等待。好比當你在拍攝,預視女孩將會跳動,而你在等待跳動的一刻才按下快門,這是美好的等待。拍攝寶麗來二十多年,對我來說是時間、生平,也是生活日常。當我在整理相片時,我在想以相紙放大,眾所周知,寶麗來的格式是不會變,好像看不到細節,而拍攝也是純粹以直覺出發,所以我特地把它放大呈現於大家眼前,一起再仔細去閱讀。當我整理這二十年的相片時,會發覺有些相片有水跡,氧化至掉色到接近看不到內容,但這就是時間的見證,它亦提醒自己要珍惜當下,去做你想做的事,我不願意回頭一看,是白活了。我是個心急的人。雖然做這些事情,我可以很「慢」,我亦不介意等待。當我說要做,就要做,我不能說要做,然後等等等。」
整理二十年的相片,一定會發現不同時期的構圖是有分別,某段時間喜歡特寫,某段時間喜歡遠景,有些時間喜歡矇矓⋯⋯有什麼因素,影響按下快門的剎那?我覺得你能拍攝出那陣味道,空氣的味道、水的震動、噴泉廣場的味道⋯⋯
林嘉欣的目光落在遠處,輕輕搖頭:「我沒用邏輯去思考這件事,有時是光源,有時是氣味,有時是風吹⋯⋯是感受和感觀⋯⋯觸覺是很重要。我們長大後,就忘記了觸覺的教育。當我「拉坯」的時候,發現手腳是不協調⋯⋯很多人是不知道的。試想想,我們每天也用手,以為很熟悉它。當我在「拉坯」才發覺,與身體斷層。原來我無法透過雙手實行,想像的、內心的。試想想,當小孩聽到音樂,會有自然俐落的反應,有時看到小孩聞歌起舞,真的很羨慕他們,究竟如何去找回喜悅呢?所以我認為,很多時是「觸覺」驅使我按下快門。」
她的說話令我想到,如果你不做你不能做的事,這沒問題。但如果你不做你能做的事,你的生命也許變成一場悲劇。但如果失去熱情,那就是創作的終結嗎?
「我在做陶瓷,同時仍有拍照。對我來說,都是相同的東西,都是一種自我表達。為什麼我會那麼沉迷陶土。一,我喜歡泥土的誠實。泥土是有記憶的,就如在「拉坯」的過程出錯,人們想修飾和隱藏那些缺陷,但經過高溫一千二百三十度高溫,又回到原形,那些缺陷再次呈現。」
#curatedbykarenalam #林嘉欣
#VOYAGESbyKarenaLam
#TaschenHK @taschen
#MoleskineHK
#polaroid_asia @polaroid_asia
遠景 格式 在 之外 Zwh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為了 #桃園文創博覽會 所拍下的千張照片之二,最喜歡的照片。
在貼出這張照片前還沒發現,直到找到了它們,才發現時間段間的工作繁忙到了極致的程度。收到方序中先生的邀約,為桃園文創博覽會中他展策的「一種共生」進行了一點點小工作,說實話,非常辛苦。
辛苦在於我們不了解桃園,整整一個月只要有時間就泡在桃園,而獲得一張張的照片、一只只的文字。
說實話我們沒數到底去了幾個點,也沒有靜心看看照片到底多大檔案,但對話的每一個人、遇見的每個事、碰上的每個物,都將在這短短的時間裡與一大堆名人一起出現,就感到欣慰。
對能不能跟名人合作根本不在意的我們,感動的是真實地承襲了策展人「由小見大」的心念,將隱身桃園的小小事物擴張,給有心的人看見。
展覽素來沒什麼人看文字啊,但,還是有一些朋友們傳來了方先生特別安放之外名字的展板,開心。
寫下的展覽介紹,分享給各位,這是在客運上,含著眼淚連自己都感動而寫完的。
「僅獻給那些微不足道卻曖曖發光的不需要被認識卻被許多人認識後遺忘的蛛絲馬跡們。」
—
「花開之時,就是吸引人蒞臨之時。」——方序中
關於採集這件事情,並不簡單:每天天未亮出門,走到陌生的城市,與城市的角落,甚至邊緣;坐公車、坐區間車、坐高鐵、坐計程車、騎共享單車、騎共享機車,來到達希望抵達之處。計程車司機找不到地點、共享機車超出了服務範圍而必須走下山路並且接受罰款、到達了卻大門深鎖⋯⋯許多的未知,在採集中都會出現。小小的人、事、物在大大的城市裡面,就是要用堅持來挖掘。
許多次的採集後,坐在桃園的溪流旁,靜靜地看著小溪的流動。身邊會有一些市民走過,一些聲響讓人回頭、一些味道傳進鼻子中;肚子餓的時候,會走到採集點旁的小店、知名的餐廳、沒人知曉但美味至極的餐廳,讓風味傳進味蕾、記在心頭。
而,多個城市的採集裡,桃園更是微妙的經歷。
桃園,陳舊卻又嶄新,多樣的種族共存,無數個閃閃發光的雙眼,一個一個的笑容、淚水、啜泣、憤怒,都在這一個月中,收進了我們的腦海之中。計程車大哥大姐對我們說的城市夢想、住在台灣十年的外籍配偶對我們說自己在台灣的遠景,木工師傅搖頭嘆氣覺得自己被遺忘的歷史,第二代、第三代對我們挺起胸膛說出「交給我們這一代復興〇〇吧」的堅強⋯⋯在這個採集過程中我們沒有一次收到「抱歉我們不想被訪問」的城市。桃園,成為了一個圓滿的採集成果。
我們知道,「一種共生」採集的內容實屬「小眾」,但,就像方序中先生所說的:「人們太容易遺忘那些『總是存在我們身邊的美好』了」承襲這這樣的心念,承襲的「共生」城市的夢想,承襲著「由小見大」的核心,我們行走了一個月的城市,在這個地方,呈現給您。
花若開,蝴蝶自來;桃園這個城市若開,那,人們呢?
採集人 之外 大大
—
/// 走桃花 RUNNING TAOYUAN|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
展區前庭、小間、天井、後院等中介空間,為老舊眷村特有的民居建築空間場景,採用桃園在地農作錏管與紡織布料進行動線引導與燈光的設定,創造新皮層跨接室內外空間,達成遊園式穿梭的獨特身體經驗。
▬▬▬▬▬▬▬▬▬▬▬▬▬▬▬▬
「 一個跨域、共感、行動的地方文博會,一場文化桃花的盛開展演 」
Read more|
https://www.runningtaoyuan.com
#2020桃園文創博覽會
#走桃花RUNNINGTAOYUAN
—
▧ 展覽日期|2020/10/31 (六) - 2020/11/8 (日)
▧ 展覽時間|9:00-18:00 每日開放
▧ 展覽地點|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桃園市中壢區龍吉二街155號)
特別感謝
格式 InFormat Design Curating
究方社(臉書標註不到這件事情令人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