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就是同樣荒謬的一次 -- 美國政客自稱是因為英國對美敵對惡意海上貿易政策所以要宣戰,但可笑的是英國政府已經正式取消該政策,美國政府依然宣戰,而且 #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然後就搞出白宮變成黑宮(X)的事情,順便催生後來的美國國歌。
英國金融時報:「為何矽谷對於與中國的冷戰冷感?(Why is Silicon Valley so chilled about the cold war with China?)」
重點摘錄:
1. 以Apple這家巨無霸來說,不僅主要生產線都在中國,大中華地區本身也貢獻了Apple 1/5的營收--$540億美元/年。
Tim Cook上週才指出大中華地區購買Mac電腦的3/4是首次購買用戶;iPad則是2/3為首次購買。對Apple而言是個尚待開發的潛力市場。
2. 五家美國主要晶片公司--Nvidia, Texas Instruments, Qualcomm, Intel and Broadcom -- 均有25%~50%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
3. 更甭提許多規模較小的美國企業,如今很多主要收入來源也是中國。例如遊戲NBA 2k Online在中國有5千萬註冊用戶;IPG Photonics販售工業用雷射設備,49%營收在中國。
甚至Facebook雖然被中國政府封鎖而不能在當地營運,但根據其年報揭露與該領域專家推估,中國卻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每年貢獻FB幾十億美元廣告營收!
------------------------
我的看法:
目前世界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在目前的品質、產量、速度與價格上容納Apple在中國的供應鏈。
經濟學大師Armen Alchian 1959年一篇於美國知名軍事顧問公司RAND公司撰寫的鴻文「Cost and Output」揭櫫有別於傳統經濟學(如Paul Sameulson或N. Gregory Mankiw 教科書)的成本觀念可知,如果美國政府越急於與中國經濟脫鉤、急於美系企業移轉供應鏈至非中國地區,則生產成本(包含移轉成本)反而可能以等比級數方式快速飆升。
更進一步說,美國政府加速脫鉤中國的結果不但美國企業無法維持目前產品服務價格,甚至還會更快喪失多數項目的大部分競爭力。
況且,美國政客強制禁止美國科技公司與中國公司往來,則如此規模的商業損失又該怎麼算?誰來承擔?
以Qualcomm為例,目前中國60%國內銷售手機均已具備5G功能,可能是現階段世界上最大的單一5G終端裝置市場。若美國政府強制禁止Qualcomm對中國企業銷售5G相關晶片,不只該公司存貨、投資可能從資產轉為損失,甚至在5G競爭中也被迫提早出局!(尤其考量某些複雜的專利訴訟策略下,無法供貨的Qualcomm可能失去某些訴訟優勢)
這又回到最早我對中美貿易戰的一個主要看法:中美經貿脫鉤對雙方的成本都十分巨大,絕非美國政客單方面可以違背自然規律行事。
然而中美雙方政客都有誘因敵對妖魔化對方,尤其美式民主制度下,政客的利益相當高概率會與人民利益相悖。這在歷史上也重複發生無數次,例如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就是同樣荒謬的一次 -- 美國政客自稱是因為英國對美敵對惡意海上貿易政策所以要宣戰,但可笑的是英國政府已經正式取消該政策,美國政府依然宣戰,而且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這種政客洗腦謊言聽聽就好。
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在 元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英國金融時報:「為何矽谷對於與中國的冷戰冷感?(Why is Silicon Valley so chilled about the cold war with China?)」
重點摘錄:
1. 以Apple這家巨無霸來說,不僅主要生產線都在中國,大中華地區本身也貢獻了Apple 1/5的營收--$540億美元/年。
Tim Cook上週才指出大中華地區購買Mac電腦的3/4是首次購買用戶;iPad則是2/3為首次購買。對Apple而言是個尚待開發的潛力市場。
2. 五家美國主要晶片公司--Nvidia, Texas Instruments, Qualcomm, Intel and Broadcom -- 均有25%~50%銷售額來自中國市場。
3. 更甭提許多規模較小的美國企業,如今很多主要收入來源也是中國。例如遊戲NBA 2k Online在中國有5千萬註冊用戶;IPG Photonics販售工業用雷射設備,49%營收在中國。
甚至Facebook雖然被中國政府封鎖而不能在當地營運,但根據其年報揭露與該領域專家推估,中國卻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每年貢獻FB幾十億美元廣告營收!
------------------------
我的看法:
目前世界幾乎沒有國家可以在目前的品質、產量、速度與價格上容納Apple在中國的供應鏈。
經濟學大師Armen Alchian 1959年一篇於美國知名軍事顧問公司RAND公司撰寫的鴻文「Cost and Output」揭櫫有別於傳統經濟學(如Paul Sameulson或N. Gregory Mankiw 教科書)的成本觀念可知,如果美國政府越急於與中國經濟脫鉤、急於美系企業移轉供應鏈至非中國地區,則生產成本(包含移轉成本)反而可能以等比級數方式快速飆升。
更進一步說,美國政府加速脫鉤中國的結果不但美國企業無法維持目前產品服務價格,甚至還會更快喪失多數項目的大部分競爭力。
況且,美國政客強制禁止美國科技公司與中國公司往來,則如此規模的商業損失又該怎麼算?誰來承擔?
以Qualcomm為例,目前中國60%國內銷售手機均已具備5G功能,可能是現階段世界上最大的單一5G終端裝置市場。若美國政府強制禁止Qualcomm對中國企業銷售5G相關晶片,不只該公司存貨、投資可能從資產轉為損失,甚至在5G競爭中也被迫提早出局!(尤其考量某些複雜的專利訴訟策略下,無法供貨的Qualcomm可能失去某些訴訟優勢)
這又回到最早我對中美貿易戰的一個主要看法:中美經貿脫鉤對雙方的成本都十分巨大,絕非美國政客單方面可以違背自然規律行事。
然而中美雙方政客都有誘因敵對妖魔化對方,尤其美式民主制度下,政客的利益相當高概率會與人民利益相悖。這在歷史上也重複發生無數次,例如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就是同樣荒謬的一次 -- 美國政客自稱是因為英國對美敵對惡意海上貿易政策所以要宣戰,但可笑的是英國政府已經正式取消該政策,美國政府依然宣戰,而且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國家安全?國家利益?這種政客洗腦謊言聽聽就好。
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在 但根據其年報揭露與該領域專家推估,中國卻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 ... 的推薦與評價
五家美國主要晶片公司--Nvidia, Texas Instruments, Qualcomm, ... 但可笑的是英國政府已經正式取消該政策,美國政府依然宣戰,而且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 <看更多>
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在 [問卦] 有沒有美國解體的八卦? - PTT評價 的推薦與評價
許多國際關係學者都把易洛魁-新英格蘭戰爭視為冷戰時代地緣政治衝突的延續美國於1991年的解體,讓蘇聯成為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強權也讓困擾人類幾十年 ... ... <看更多>
還是在英國國力遠高於美國的當時 在 Re: [新聞] 紐時:西式新軍不靈烏軍拾舊打法與俄拚- 看板Militar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peterlee97 (瑋美絕倫迷)》之銘言:
: 來源:中央社
: 標題:紐時:西式新軍不靈 烏軍拾舊打法與俄拚消耗
: 網站: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308030109.aspx
: 內文:
: (中央社華盛頓2日綜合外電報導)烏克蘭6月初發動期待已久的大反攻以來,
: 未能打出美歐為烏克蘭組訓北約規格作戰部隊應有的戰果。
絕大部份關心烏克蘭戰爭的人們,不論支持那一方,都有期望值過高的問題,
造成這種因素的有,
一,美國軍力太強,而又太強調快進快出.
(但忽略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美國,其它國家都不是,也辦不到)
二,各種電影視劇電玩的影響.
(這些都是假的,那怕主題是歷史真實事件,其時間比例也都有壓縮,
不然如何在幾小時內交代整個事件經過)
三,網路資訊時代的時間流速錯覺.
(如果是一百年前,那我們討論的可能是一星期之前的戰況,
但現在則是恨不得現場線上直播戰況)
: 美方官員與獨立分析師們指出,如今這些烏軍的北約旅正拾回過去的蘇式老打法,
: 即先用長程飛彈與火砲削弱俄軍,而非聯合兵種快速作戰的西式戰法;
: 目前烏軍在南部戰線增兵,但第2波西式北約旅所發動者大多為規模較小的攻擊。
講得好像美軍只會跑酷,不用火力.
事實上美軍的火力才是變態中的變態,
美軍更強調的是有效火力,能打中,一發就夠了,像俄軍一樣打個幾百上千發鬆土犁田,
既沒有意義,也是浪費後勤能量.
烏軍離美軍北約的標準還很遠,他們的偵監能力不夠深入,
其實戰線後方的目標,除了人因情報外,其它都要靠美國與北約餵.
(要注意到,中大型無人機與戰術偵察機很難透入戰線後方偵察,現在都是靠西方偵察衛星,
但衛星這種東西有其限度,
講直接點,我們看到商用衛星照片上可以數龍牙,量反坦克壕的長度,
就以為那是防線,是現實,但實際上根本不是,
這既不能呈現俄軍地雷如何埋設,也看不出俄軍武器與火力實際防守的內容)
而M142與風暴之影的數量其實很不夠.
(因此烏軍只能擇要攻擊,而沒辦法直接讓一段戰線上的各級指揮系統失能)
: 拜登政府曾盼為烏軍組訓的9個西式北約旅(兵力約3萬6000人)能展現美式戰法優於
: 俄式的願景。俄式戰法恪守高度集中指揮,美式則標榜授權以便靈活應對戰場,
: 以及步、砲、裝甲的聯合兵種協同作戰。
: 烏軍打法走回老路凸顯北約原本裝備西式武器、新戰法可讓烏軍扭轉乾坤的希望落空,
: 至少目前是如此。這也引發西方提供訓練的品質、數千億美元價值武器能否成功將烏軍
: 轉變為符合北約標準戰力的質疑。
訓練三個月到半年,給半套西式裝備,算什麼品質???
(而俄軍動員幾不訓練,發給冷戰甚至於二戰裝備,直接趕人上戰場,又算什麼品質?)
講好聽是期望過高,講難聽是胡說八道.大概RTS玩太多,滑鼠按下去產兵出來就能打,
時間太短了,要磨合一個北約旅兩年還差不多,
而且扎波羅熱戰線太硬,烏軍硬攻,沒有任何可迂迴的路線,
俄軍硬守,克里姆林宮與俄軍高層不讓其輪調,無死守之名,有死守之實,
換北約諸國的旅級部隊來,能打比烏軍好的,我看是沒有,
就算是美軍,在同樣條件下,也不會比較好.
在六月以前,我們就知道整個南線非常硬,因此想再現去年的快進擊,是完全不可能的,
其實就有注意到,某些人某些媒體刻意的過於樂觀.
: 俄國曾多次表明他們的戰略就是要耗到讓西方受不了。美方官員憂心,
: 烏軍重拾舊打法將耗盡寶貴的彈藥供應,中俄國人的圈套而在消耗戰陷入不利處境。
其實克里姆林宮的戰略指導從去年秋天之後,就不是打贏這場戰爭,
而是想"體面"的結束戰爭,
所以克里姆林宮費了更多的力氣與資源在國際與傳媒上,試圖製造出某些聲浪
來壓迫烏克蘭放棄,
事實上在消耗戰中,會被活活耗死的是俄羅斯,那有什麼不利的?
真正為此憂心的是俄國官員.
: 美國CNBC新聞網引述消息人士指出,華府已因烏克蘭一些不睬美國建議的作為而惱火,
:「美國強烈建議別作的一些事,基輔還是作了,無視美方的關切」。
: 像是在烏東的巴赫姆特(Bakhmut),基輔當初決定堅守而非保留實力就惹惱美方。
: 波蘭防務顧問公司羅尚諮詢(Rochan Consulting)總裁兼軍事情報專家穆席卡
:(Konrad Muzyka)說巴赫姆特今年5月初失守前已被俄軍包圍,但烏克蘭卻決定死守,
: 讓美方驚駭。穆席卡告訴CNBC:「美方當時婉言勸基輔不要去打一些俄國人想讓
: 烏克蘭跳入的戰事,以免兵力與彈藥損失慘重帶來長期後果;但對基輔來說,
: 巴赫姆特不光是一座城鎮,即便戰略價值不高,卻是烏克蘭堅決抵抗的象徵。」
: 「結果就是烏克蘭犧牲很多兵力,特別是作戰經驗豐富人員,耗掉很多砲彈,
: 否則這些都可用於這次反攻。」
這就是俗稱的管太多.
從戰略上,巴赫姆特並不值得死守,
但真正想死守的,其實是烏軍基層,是烏克蘭高層尊重了第一線守軍官兵的想法,
第一線守軍直接面對危險,死傷慘重,都願意支持到底不肯放棄,
那在基輔的高層,有什麼理由放棄?
所以我們才在今年前幾個月看到巴赫姆特的戰況如此,
烏克蘭守軍很堅持,但並沒有堅持到死也不退的程度,瓦格納就這樣每天蠶食推進.
直到瓦格納把整個城區打下來,烏克蘭守軍還是那樣子的堅持,
因此大廚把巴赫姆特丟給俄軍,就帶著瓦格納溜了,
因為根本不可能從物理層面使烏軍屈服,而僱傭兵最怕的就是這個,
瓦格納裝得很殘酷,其實就是想要低成本的使敵人屈服,
而當對方不管生死無論如何都會硬剛到底,那就不是僱傭兵作戰的良好對象.
可以說大廚的一日政變有部份因素是被這個刺激出來的.
另一點就是,美方或西方某些人,憑什麼指手劃腳???
講直接點,想指手劃腳不是不行,正式盟約,組建聯合司令部,
那在聯合司令部的美軍/北約高級將領自然有權力指手劃腳.
拿著雞毛當令箭,甚至於連雞毛都沒有,出張嘴就想裝上師的人太多了,
但這些"建議"都不需要考慮,
因為主權國家的軍令系統不會,也不該被外界影響,那怕是友邦也是一樣,
要影響可以,盟約+組建聯合司令部(如美日,美韓),
或是透過政府對政府高層,由本國政府高層施加影響(如台灣買魚叉飛彈),
除此之外,都是越過份際,說的對又怎樣? 說的對我就要聽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21.32.127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ilitary/M.1691158895.A.EB2.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