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大陸的學員要求我推薦儒家等入門書時,我總是會有糾結的。
不過,我通常都會推薦南懷瑾先生的書。
如果你在社交平臺詢問各路大神的話,要讀儒家的書,如想要讀四書五經,該先讀什麼?有什麼白話講解可以推薦?
一般來說,評論都會很有趣的。評論區總會各自精彩。
除了真心誠意的推薦之外,總有以下這幾種留言的:
如,有的會反對你讀四書的,或許他們會反問你:爲什麼你要讀四書呢,然後,他就說出讀四書是被愚昧了大腦,還有種種反儒反封建的說法都會出來,有的還會罵宋儒如何操控人性等等說法,不一而論。
或許,他們要拋更厲害的歷史知識就會說,董仲舒叫漢武帝要「罷黜百家,XXXX!」
如果你弱弱的問一句,董仲舒真的是有叫漢武帝「罷黜百家,XXXX」嗎?
他未必知道當今的考據說法,然後很威武霸氣的告訴你一番大道理!
這…我就不明白了,譬如你問臉書大神,有什麼炒股票的書可以閱讀,然後我就說了一大堆「實業論」的重要性有的沒的,這不是很奇怪嗎?
在中國評論區,你還會聽到對方叫你不必研究儒家,其實你是可以研究老子,韓非子,莊子等等的。
這也很奇葩的,等同我問腦科學有什麼書,你們是可以介紹的,有什麼科普有趣的…這時你就告訴我,不如你試一試讀行爲經濟學的書,然後你再教訓我說,在這個市場上研究人類行爲的,不僅僅是腦科學的書,你還可以讀行爲經濟學,也可以讀社會心理學,更可以研究國際關係學 ,還有政治學等等的書。
當然,其實我也不明白這些「奇怪」的留言?
別人突然對某個領域的題材有興趣,又關你們什麼事呢?
沒想法,沒好書推薦,就不要出聲!
先說一說,爲什麼對大多數人,問儒學的書,我不推薦學者的書呢?
因爲南老天馬行空,縱橫歷史,交錯說法,在學者的角度,可能是太過天南地北了,但是,南老所談的範圍,很快就會回到身心安穩,內修部分哪裏去——我希望對方能接觸到內修的,身心安穩,中和之道的部分。
到了今天,舉凡四書和儒家某些領域的書,尤其水很深很廣的領域,我都有繼續買初解,淺說等等入門書來看——我之所以久不久看回淺說等等入門書,是因爲我總是好奇,這真的是對這個領域什麼都不知道的,或者一竅不通的是一本好的入門書嗎?如果從這本開始,會不會學壞師呢?
我總是有這樣的好奇。
我引述上述的說法,我目的是想說,我是看過比南老更容易讀的四書周易之解讀,南老的書不是最淺出,也不是最精確,而是會深入顯出,同時大方向是正確的,真正的還是會回到儒家內修與論及身心安穩的部分。
爲什麼要我重視這個部分呢?
關鍵是,我不想這個人想讀四書後,變成了「哦!儒家就是要你做一個有德行的好人!真心誠意去做一個好人!就是要有公德心,仁心……等等」
把故事說回來,所以每當看到如中國的知乎社交平臺,有人提問有什麼四書五經的書好推薦時,除了有評論離題兼很奇怪的推薦另一個領域的書,以及很禮貌「暗反對」你想讀四書的留言外,我還看過一些留言是拋書包的。
就是說一看到你想「四書」後,就開始說這是朱熹定的書(本來拋出這個知識是沒問題的),講完之後,就開始說,其實中庸和大學只不過是在《禮記》裏面的其中一篇罷了(再拋這個知識也是沒有問題的),接下來他的建議就變成了,我建議用讀十三經這個系統探討來探討儒家。
我每次看到四書有什麼好推薦,這個人就像問,有什經濟學的書好推薦時,你可以鋪墊經濟學各大流派,如福利派,自由派,但是你推薦從貨幣學入手,就等於叫一個人學數學從代學等最高深的數學入手一樣。
爲什麼我這樣說呢?
談到十三經,我買過鄭玄的,買過劉沅的,也在臺北羅斯福街新文豐書店看過不少十三經注疏的版本。
我曾經心動過,想買回家收藏包裝一下自己很有學問——我這樣說是因爲,雖然你讀完十三經,還是會讀到四書,問題是經比書是難讀的,而且我也不知道想讀四書的人,他中文造詣如何?
再說一篇:經比書難讀,即便是春秋也一樣。
對一個初入門的人,叫他直接讀春秋,任何人都不會明白孔夫子的哪一筆一字的力量在哪裏?
我自己讀不懂,也不敢推薦別人讀,尤其是當作入門書來讀。
起碼,對初入門,受現代教育的人,我是會推薦四書系統,而不會推薦十三經系統。
有時候我就幻想,如果要「玩」一個人,那個人想讀「四書」問我,從那一本書開始,那麼,我一開始就告訴他馬融收鄭玄爲徒的故事,然後語峯一轉,一個起伏說的鄭玄的成就,再給對方一個回馬槍說:「認識儒家,當從鄭玄的十三經古注開始,第一本選讀毛詩,讀過毛詩之後,再看回周易與尚書……」
這種推薦夠標新立異,夠刁鑽古怪吧?
不過我如果要這些「玩」初學者,我還會不安好心,將我家裏那套鄭玄的十三經古注轉手賣給他的!
當然,千萬不要誤會,我是不會這樣推薦的,我是看不慣那些很刁鑽古怪,又像賣弄學問的古靈精怪推薦法。
而我想說的是,既然想推薦,你可以賣弄你的才學,但,堂堂正正分享你的看法,自己沒讀過,或者讀不懂的就不要這樣「玩」人!
鄭玄禮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4 黃偉民易經講堂
搞完啲外傭姐姐,搞埋啲食肆員工,重有乜嘢計呢?
警隊碰不得,入境處碰不得,食環、海關,這些各有權力的紀律部隊碰不得,他們都不大由政府指揮了。這由警隊員佐級協會說:「政務司長張建忠不代表我」開始。所以,才有入境處長公開聲明,不滿政府審計署審計他們吧!
北京不關心香港的文官系統崩潰,他更在意香港人對接重疫苗的冷淡。迄今為止,接種疫苗人數都未過一百萬人,距離七成人口,五百萬人接種,才發揮群體免疫效應的目標遙遙無期。
林鄭手上還有什麼籌碼?
六萬多中小學老師?
巴士、的士、公共車輛司機?
醫管局轄下的醫生、護士?
十八萬公務員,能不能碰?
北京似乎不耐煩了,中港澳不能互通,大陸人損失好大。
林鄭趁博鰲論壇,放聲說,和澳門研究「港澳旅遊氣泡」,誰知澳門特首賀一誠斬釘截鐵的公開說,香港起碼要連續十四天確診個案清零,才有條件探討旅遊氣泡。
應酬兩句都費事,清清楚楚的告訴林鄭,諗都唔好諗!
澳門也嫌棄香港,這是百年首次見到的,過去澳門不是一直倚賴香港生存?
香港人不打疫苗,是對林鄭投下不信任票。因為知道北京在乎,心急香港和大陸通關。
尤其是在這個連任與否的敏感時刻。
老子說:
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朝多利器,國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政府的禁令太多,市民動輒得咎,無法安心工作生活,社會大多數人只會愈來愈貧窮。
為政者權謀太多,聰明用計,政府內部山頭互相勾心鬥角,社會只會愈來愈混亂。
在上位的人,有權力的,所謂贏家的上風人,愛用手法財技,群眾就自然起而效尤,智偽叢生,社會上邪僻騙局就層出不窮。
法令嚴苛,束縛市民太過,大眾無法安居樂業,挺而走險的人只會愈來愈多。
林鄭政府,沒有老子的政治智慧,但香港市民,仍有傳統知識分子的價值追求。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
子張曰:
士見危致命,
見得思義,
祭思敬,
喪思哀,
其可已矣。
孔子死後,門下弟子子張、子貢、子游、子夏、曾子,繼續宏揚孔門心法,承擔教學的責任。其中,子張對上課的同學說,我們為什麼要追求學問呢?做一個知識分子,是有時代責任的。
這是孔門子弟,對“士”,一個知識分子,立身處事的幾個要求。
士見危致命,看到社會艱難的時候,要走出來,挑起這個責任。
文天祥在南宋無路可走的時候,才被委任為宰相。
他可以不做,也做不了什麼。但他沒有逃避,一走了之。他是見危致命,準備將命交給社會的。
這類例子歷史上很多,今日在香港,也見到不少。
見得思義,一個讀書人,無論得到什麼利益好處,第一個反應,是思義。
義者,宜也。
應該考慮自己本份是否應得的?
祭思敬,祭,是對形而上神靈的溝通,對天人之間,對另一空間的主宰,要思敬,尊重。尊重天理,宇宙的運行法則。
人對現實的處境,因形勢、權勢的考量,往往因應現實,便宜行事。這種因應,是具體實際,但總原則是不能違背天理。這個標準就是敬。
坤卦最一支爻,因為因應現實,而妄顧天理,導致天譴,天地大戰,無人倖免。
坤卦上六爻解說:
龍戰于野,其血玄黃。
龍,是乾卦的象徵,代表天。
野,是坤卦的象徵,代表地。
龍戰于野,天地交戰了,陰疑於陽必戰。因為人間的權勢,以為可以不顧天理,天回來找你晦氣。乾坤大戰,沒有任何地方倖免,沒有贏家。
其血玄黃,天的顏色是玄;地的顏色是黃。大戰必然兩敗俱傷。血,代表戰況激烈。
祭思敬,要尊重天理。歷史上無數人,當權勢走到極點,就以為可以超越天理,就是因為缺乏敬,但沒有一個不遭天譴。
喪思哀,人死是喪。但《禮記》說的喪,廣義上還包括時代的失敗。
一個知識分子,對時代的失敗,應該有責任的悲憤,有責任的痛思。
這四大原則,是一個時代知識分子應具備的條件。
最後子張總結說:
其可已矣!也算是可以了。
跟著子張說:
執德不弘,
信道不篤,
焉能為有?
焉能為亡?
人總有順逆,得意失意。
有天降橫財,就有飛來橫禍。
一般人都以為,一朝富貴,人就可以從此快樂;大禍臨頭,人就一生哀傷。但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找出例子,中了七億元大獎的人,開心了半年,便回復返他本來的標準;因交通意外斷了雙腿的人,只是悲傷了半年,也回到之前一樣了。
奧運銀牌得主的心結,他只是和金牌得主比較,他從來不覺得已贏了銅牌選手。
一個人的內涵修養,是日積月累的培養,得失際遇,改變不了什麼。
子張認為,人的天性,德,都是美好的。我們天生就有美德,見到好人好事,都會欣賞;讀書讀到精妙處,都很開心。但執德,我們對自己的天性,有沒有抓實,付諸實行呢?
執德不弘,就是只做理論派,道理很清楚,很同意,但不弘,沒有實踐執行起來,心中明白,但實行有諸多現實制肘,反正力不從心啦。
信道不篤,道是真理,我們都信奉真理,很多事情都明知,理所當然。但實行上很無力。現實人生很多挑戰,生活、金錢、家人、社會上的群體壓力,還有苛政、惡法,無法實踐自己信奉的真理,因為艱難啊!
子張說,焉能為有?即使得意,也會忘形;焉能為亡?如果失意,也會忘形。
當一個人,沒有建立一套人生觀,自己沒有價值追求,受著外在環境的改變,便會很痛苦。因為隨波逐流,際遇都不會是你所預期的。
人用今日的資訊環境和價值觀,安排未來幾十年的人生,基於以為客觀環境是停頓不改的。
但你在變,環境在變,你置身世界也在變。一切如你所安排,你也不會快樂;心想事成,你仍是不開心。因為標準已變,你自己的要求也變。六十歲的你,和三十年前的你,追求已經不同。
所以,子張認為,人執德要弘,信道能篤,才能在人生路上,順境逆境,得得失失,處有處無,都可以坦然自在。
鄭玄禮記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誰弄的?這麼齊全!存下吧,很難找到的!太有用了!》
【三教】
儒教
道教
佛教
【九流】
儒家
道家
陰陽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縱橫家
雜家
農家
【三皇】
伏羲
女媧
神農
【五帝】
太皞
炎帝
黃帝
少皞
顓頊
【三山】
安徽黃山
江西廬山
浙江雁蕩山
【五嶽】
〖中岳〗河南嵩山
〖東岳〗山東泰山
〖西嶽〗陝西華山
〖南嶽〗湖南衡山
〖北岳〗山西恆山
【五湖】
鄱陽湖〖江西〗
洞庭湖〖湖南〗
太 湖〖江蘇〗
洪澤湖〖江蘇〗
巢 湖〖安徽〗
【四海】
渤海
黃海
東海
南海
【三清】
元始天尊 - 清微天玉清境
靈寶天尊 - 禹余天上清境
道德天尊 - 大赤天太清境
【四禦】
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
中天紫微北極大帝
勾陳上宮天后皇大帝
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 - 觀音菩薩
山西五台山 - 文殊菩薩
四川峨眉山 - 普賢菩薩
安徽九華山 - 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當山
江西龍虎山
安徽齊云山
四川青城山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八卦】
乾〖天〗
坤〖地〗
震〖雷〗
巽〖風〗
坎〖水〗
離〖火〗
艮〖山〗
兌〖沼〗
【十八羅漢】
布袋羅漢
長眉羅漢
芭蕉羅漢
沉思羅漢
伏虎羅漢
過江羅漢
歡喜羅漢
降龍羅漢
靜坐羅漢
舉缽羅漢
開心羅漢
看門羅漢
騎象羅漢
探手羅漢
托塔羅漢
挖耳羅漢
笑獅羅漢
坐鹿羅漢
【十八層地獄】
[第1層] 泥犁地獄
[第2層] 刀山地獄
[第3層] 沸沙地獄
[第4層] 沸屎地獄
[第5層] 黑身地獄
[第6層] 火車地獄
[第7層] 鑊湯地獄
[第8層] 鐵床地獄
[第9層] 蓋山地獄
[第10層] 寒冰地獄
[第11層] 剝皮地獄
[第12層] 畜生地獄
[第13層] 刀兵地獄
[第14層] 鐵磨地獄
[第15層] 寒冰地獄
[第16層] 鐵冊地獄
[第17層] 蛆蟲地獄
[第18層] 烊銅地獄
【五臟】
心
肝
脾
肺
腎
【六腑】
胃
膽
三焦
膀胱
大腸
小腸
【四書】
《論語》
《中庸》
《大學》
《孟子》
【五經】
《詩經》
《尚書》
《禮記》
《易經》
《春秋》
【八股文】
破題
承題
起講
入股
起股
中股
後股
束股
【六子全書】
《老子》
《莊子》
《列子》
《荀子》
《揚子法言》
《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
象形
指事
形聲
會意
轉注
假借
【書法九勢】
落筆
轉筆
藏峰
藏頭
護尾
疾勢
掠筆
澀勢
橫鱗
豎勒
【竹林七賢】
嵇康
劉伶
阮籍
山濤
阮咸
向秀
王戎
【飲中八仙】
李白
賀知章
李適之
李璡
崔宗之
蘇晉
張旭
焦遂
【蜀之八仙】
容成公
李耳
董促舒
張道陵
嚴君平
李八百
范長生
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
鄭板橋
汪士慎
李鱓
黃慎
金農
高翔
李方鷹
羅聘
【北宋四大家】
黃庭堅
歐陽修
蘇軾
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洵
蘇軾
蘇轍
王安石
曾鞏
【十三經】
《易經》
《詩經》
《尚書》
《禮記》
《儀禮》
《公羊傳》
《榖梁傳》
《左傳》
《孝經》
《論語》
《爾雅》
《孟子》
【四大民間傳說】
牛郎織女
孟姜女
梁山伯與祝英台
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
明清檔案
殷墟甲骨
居延漢簡
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
關漢卿《竇娥冤》
王實甫《西廂記》
湯顯祖《牡丹亭》
洪 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劉鶚《老殘遊記》
曾樸《孽海花》
【六禮】
冠
婚
喪
祭
鄉飲酒
相見
【六藝】
禮
樂
射
禦
書
數
【六義】
風
賦
比
興
雅
頌
【十惡】
謀反
謀大逆
謀叛
謀惡逆
不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義
內亂
【五彩】
青
黃
赤
白
黑
【五音】
宮
商
角
徵
羽
【七寶】
金
銀
琉璃
珊瑚
硨磲
珍珠
瑪瑙
【九宮】
正宮
中呂宮
南呂宮
仙呂宮
黃鐘宮
大面調
雙調
商調
越調
【七大藝術】
繪畫
音樂
雕塑
戲劇
文學
建築
電影
【四大名瓷窯】
河北的瓷州窯
浙江的龍泉窯
江西的景德鎮窯
福建的德化窯
【
四大名旦】
梅蘭芳
程硯秋
尚小雲
荀慧生
【八旗】
鑲黃
正黃
鑲白
正白
鑲紅
正紅
鑲藍
正藍
【八仙】
鐵拐李
鍾離權
張果老
呂洞賓
何仙姑
藍采和
韓湘子
曹國舅
【七情】
喜
怒
哀
樂
愛
惡
欲
【五常】
仁
義
禮
智
信
【五倫】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婦
朋友
【三姑】
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
牙婆
媒婆
師婆
虔婆
藥婆
穩婆
【九屬】
玄孫
曾孫
孫
子
身
父
祖父
曾祖父
高祖父
【五穀】
稻
黍
稷
麥
豆
【中國八大菜系】
四川菜
湖南菜
山東菜
江蘇菜
浙江菜
廣東菜
福建菜
安徽菜
【配藥七方】
大方
小方
緩方
急方
奇方
偶方
複方
【五嶺】
越城嶺
都龐嶺
萌諸嶺
騎田嶺
大庾嶺
【四大名橋】
廣濟橋
趙州橋
洛陽橋
盧溝橋
【四大名園】
頤和園〖北京〗
避暑山莊〖河北承德〗
拙政園〖江蘇蘇州〗
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
靈巖寺〖山東長清〗
國清寺〖浙江天台〗
玉泉寺〖湖北江陵〗
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
岳陽樓〖湖南嶽陽〗
黃鶴樓〖湖北武漢〗
滕王閣〖江西南昌〗
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縣〗
陶然亭〖北京先農壇〗
愛晚亭〖湖南長沙〗
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
景德鎮〖江西〗
佛山鎮〖廣東〗
漢口鎮〖湖北〗
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陝西西安〗
孔廟碑林〖山東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
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
飛虹塔 >山西洪洞廣勝寺
釋迦塔 >山西應縣佛宮寺
千尋塔 >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肅敦煌〗
雲崗石窟〖山西大同〗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
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
岳麓書院〖湖南長沙〗
嵩陽書院〖河南嵩山〗
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四大名繡】
蘇繡〖蘇州〗
湘繡〖湖南〗
蜀繡〖四川〗
廣繡〖廣東〗
【四大名扇】
檀香扇〖江蘇〗
火畫扇〖廣東〗
竹絲扇〖四川〗
綾絹扇〖浙江〗
【四大名花】
牡丹〖山東菏澤〗
水仙〖福建漳州〗
菊花〖浙江杭州〗
山茶〖雲南昆明〗
【十大名茶】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
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
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兩縣的齊云山〗
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縣〗
都勻毛尖〖貴州都勻縣〗
鐵觀音〖福建安溪縣〗
武夷岩茶〖福建崇安縣〗
【十二生肖】〖中國〗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龍
巳蛇
午馬
未羊
申猴
酉雞
戌狗
亥豬
〖埃及〗
牝牛
山羊
獅子
驢
蟹
蛇犬
貓
鱷
紅鶴
猿
鷹
〖法國〗
摩羯
寶瓶
雙魚
白羊
金牛
雙子
巨蟹
獅子
室女
天秤
天蠍
人馬
〖印度〗
招杜羅神的鼠
毗羯羅神的牛
宮毘羅神的獅
伐折羅神的兔
迷立羅神的龍
安底羅神的蛇
安彌羅神的馬
珊底羅神的羊
因達羅神的猴
波夷羅神的金翅鳥
摩虎羅神的狗
和真達羅神的豬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荳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初一,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吳子胥)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婚姻週年】
第1年§紙婚
第2年§棉婚
第3年§皮革婚
第4年§水果婚
第5年§木婚
第6年§鐵婚
第7年§銅婚
第8年§陶婚
第9年§柳婚
第10年§鋁婚
第11年§鋼婚
第12年§絲婚
第13年§絲帶婚
第14年§象牙婚
第15年§水晶婚
第20年§瓷婚
第25年§銀婚
第30年§珍珠婚
第35年§珊瑚婚
第40年§紅寶石婚
第45年§藍寶石婚
第50年§金婚
第55年§綠寶石婚
第60年§鑽石婚
第70年§白金婚
【科舉職官】
〖鄉試〗:錄取者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錄取者稱為"貢生",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錄取者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漢姆萊特》
《李爾王》
《麥克白》
《奧賽羅》
看完千萬別私存,一定要傳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