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有學弟妹問過我一個問題
「覺得中醫是否會輸給西醫,消失在現代醫學的洪流之中?」
我當時的答案是
「中醫很可能會死在自己人的手上,而不是輸給西醫。」
任何一種學術體系,如果沒有足夠的自省能力或是革新的手段,勢必只會讓整體停滯不前,最後消亡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自省與革新,其實又不止是在於「學術層面」,在於「體系制度」之中也是一樣的重要。
一個沒有台灣中醫師執照的人,
在台灣已有正規醫學體制之下,竟然還有相當程度的支持者與影響話語力度。
又或者,
在去年發生的「硃砂禁藥使用個案」,
對整體中醫界的影響甚大,而源頭竟然是一位資深中醫師。
這等於是間接的表示,
在過去取得中醫師資格複雜的年代,
資格認證體制上可能存在極大的隱憂。
在民國100年中醫師檢特考走入歷史,
直到今天正在執業的所有中醫師,
並不是全部都來自正規醫學院教育出身。
過去取得中醫師資格的方式有幾種:
檢覈、檢特考、學院高考。
其中僅有「學院高考」,是經過醫學院中醫系、學士後中醫系,一路完整的醫學教育訓練,進入醫院見實習,之後才考取中醫師資格。
以中醫學系、學士後中醫學系來說,
在學制上,與醫學系的醫學相關科目學分(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各個臨床醫學學科⋯),幾乎是完全相同。
查了一下109學年度的中醫系、醫學系學分:
雙執照甲班:到畢業前的必修總學分為317
單執照乙班:到畢業前的必修總學分為267
西醫醫學系:到畢業前的必修總學分為209
除了大部分和醫學系相同的科目以外,
同時再加上了中醫本科系科目。
也因此從就讀到畢業,無論甲班或是乙班,中醫系的總完成學分數可以說是相當的高。(甲乙班最大的差異,是在於進入醫院見實習之後的學分,以及未來執照的考取部分。)
當然並不是說學院出身的中醫師一定比較高明,或是檢特考出身的中醫師一定素質不佳。
在中醫界,其實有許多認真上進、仁心仁術、為患者奉獻的檢特考出身中醫師。
可能是曾經在中國或是其他國家得到該地正規中醫教育訓練,在台灣僅能以檢特考的方式取得資格。
又或者是家族產業是中醫藥相關背景,從小耳濡目染、得到中醫薰陶,在中醫藥的相關知識相當豐富,於是採取檢特考方式考取資格。
但身為一位現代中醫師,撇除這些資格取得、知識背景的差異,其實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條件。
那就是在於能夠幫患者「找出治療安全邊際、控管醫療可能風險」的能力。
這件事是只能在醫學院教育、醫院見實習,才能夠學習到的。
誇飾一點的說法,
沒有一位醫師能夠保證自己在未來不會犯下任何錯誤。
但是如果有相對高的醫療風險知識掌握,就能夠盡可能的去避免發生危險。
在硃砂事件受害的患者們,
他們一定沒有想到,
為了治病竟然會因此付出更大的代價。
然而這些代價,並不是醫療風險或是意外,而應該是能夠避免的。
在中醫系的教育訓練中,有許多警示違禁中藥材、劇毒中藥材的必修課程內容。
同時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風險邊際(什麼時候應該要轉診、或是更高位醫療介入),都有非常明確的教學授受。
就像之前所提過的,
治病之前「First, do no harm」。
在治療的同時,也要能夠幫患者把關醫療安全風險,才是令人放心的醫師。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
找到最適合自己與讓人安心的醫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1的網紅張耀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總統牌醫師」占比高 中市議員盼嚴加把關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08004005-260407 台中市80歲以上的醫師有52位,總統牌醫師就有17位,市區佔目前全市比例約1/3,尚未含統計原縣區範圍;市議員張耀中、何敏誠今天為民...
醫師執照學分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篇是我的道歉文。
有粉絲傳訊息來,問說我是不是被抹黑,沒有啊,真的是我的錯。
其實我忘記為了甚麼跟巴毛律師混酥團嘴了起來,好像是她在講醫德還是什麼的,然後我就說那祝你不要進醫院用到醫師,然後她回我那你打官司就不要用到律師。
然後我就回嘴不需要我有律師執照(當然是沒有),(不過當初我的確是有去修了東海法律學分班本來要考,後來發現準備考試的效益和醫法雙棲的效益真的太低,然後律師又很難考,不辭職專心準備考試大概考不上。)
Anyway,寄擠說過的話就寄擠扛吧,被罵我也認了XD。下次知道既然我都大人大種的,就不應該像小朋友吵架隨口亂講(鞠躬),總不能我犯了錯還推給媽媽,要媽媽出來說她孩子很乖。
自己嘴賤就自己道歉,對不起大家。
--
吵架王現在進步了,知道要吵贏要有所本,我下次會更注意自己言行的。
順便提一下,今天聖功辭職,走前跟我忍耐多年的骨科醫師吵了架,心情超High。
不過骨科土皇帝在公開場合罵了我「他媽的」,但我來不及錄音沒有證據,這樣告的成嗎?
有律師要接我的委託嗎?
醫師執照學分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怪癖中探索人性與自我 #怪癖心理學
·
心理學是一門探索人類行為與心智的科學。而當中,臨床心理學這個學門,特別專注於探究人類行為當中異常的一面,並試著為這些現象找出背後成因,以及有效的處遇方式,這些工作主要由受過訓練的臨床心理師來完成。
·
在取得執照前,心理師養成路上得接受不少心理學知識與臨床實務的訓練。在受訓的這七年裡,我們其實與「怪癖、怪異」這幾個字,有著分不開的緣分。
·
好比,引領我們踏入這個領域的第一堂基礎課程就稱為「變態(異常)心理學」。我對這堂課有個特別深刻的印象。在大二剛開學的第一堂課時,教室擠滿了許多「不是」心理系的學生,不少外系學生希望能加簽這堂課。
·
這種「熱潮」或許透露著,不只有心理學家對變態、異常的人類行為感到好奇,其實許多大眾也對這類人類行為深感興趣。不過,在老師開宗明義解釋了變態的(真正)定義,以及這堂課會討論哪些內容之後,開學第二周的教室就恢復了「常態」,留下的清一色幾乎都是心理系的學生。
·
在討論變態或本書要談的「怪癖」之前,從原文abnormal一字來思考會有些幫助。此字意指:「非」「常態」。但到底要如何界定常態與非常態呢?
·
這個問題正是變態心理學這堂課的第一個重點,而答案是,專家至今仍沒有一個完美答案。目前僅存在一個多數專家都能接受的共識:我們不能用「單一」指標來判斷行為是否正常,而須仰賴多種指標來做綜合評估。這些指標好比:
·
👉偏離常態(Deviance):這個行為是不是「不」符合典型常態分配內多數人的樣貌?
👉喪失功能(Dysfunction):這樣的行為,是不是已讓人失去生活能力,好比無法工作、無法完成課業、自我照顧、人際關係都因此顧不好?
👉個人主觀痛苦(Distress):這種行為本身是否讓當事人自己感覺痛苦不堪?
👉造成危險(Danger):這種行為是否會對當事人自己,或者週遭的他人與社會帶來危險性?
·
每一個用來判斷異常與否的指標都有限制,不能僅仰賴單一指標做出判斷。好比,新聞上出現的反社會人格特質的殺人犯,可能並不至於「失功能」(他還是可以好好上班),自己也不覺得痛苦(不構成個人主觀痛苦),但他違法的行為確實造成了社會危險。讀者可善用這些指標作為輔助,來觀察、思考本書裡的不同案例。
·
此外,我對這堂課還留下另一個印象。當時總覺得不少課本裡的描述,好像就是在講自己。後來發現,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會出現在不少修習變態心理學或醫學系的學生身上,被稱為「醫學生症候群」。我們時常看著看著,就不小心「對號入座」了。
·
也許,讀者您也會在某段文字中,看見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們也和書裡提到的各個主角一樣,身上多少都有些「非典型」的存在,不管你稱為怪癖、異常,或「怪」都好。這些我們與其他人不一樣的地方,或許正構成了我們每個人自己獨特的樣子。
·
因此,我們不需要急著替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反倒是要記得,正常與異常之間的界線真的很模糊。書中不同角色也為我們示範了,他們如何善用了自己身上與他人「不一樣」的特質,將之轉化為力量,成就了自己獨特的生命故事。這是我想提供讀者,可以輔助您閱讀本書時的第一種觀點。
·
再來我想分享的是,本書以「真實人物」做為書寫主體的這部分。
·
過往閱讀心理相關書籍時,不免會看到許多「模擬個案」。礙於倫理考量,書籍在介紹個案時,往往必須從真實案例來改寫或改編。有時為了要精確地呈現出症狀的特色,示範的案例有時過於「完美」與「單純」。讀起來總有種隔靴搔癢的「間接感」,常感覺某些案例不夠立體。
·
本書以真實人物為主角,透過資料回溯,一步步從史實資料分析他們的性格面貌。這種切入角度讀起來別有另一種滋味。畢竟,這些人物都曾經是真實、活生生的人啊!雖然分析起來複雜,也難以用一套簡單的理論來企圖完整歸納他的一生。但這種複雜性,其實更接近人類心理的本質。
·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心理會理論會如此多元、百花齊放了。在每個行為——不管它是所謂正常或異常——的背後,我們總能找到不同角度與理論去理解與詮釋它。
·
這也提醒了我們,既然人類行為能用各種理論與觀點去詮釋,那本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心理學分析,也就只是其中的一種詮釋而已。同樣的人物,交到不同專家手中,很可能會寫出不同版本的《怪癖心理學》。
·
閱讀本書時,偶爾你會覺得作者的分析很有道理;而有些時候,你可能對作者的詮釋不這麼有感覺。這是非常OK的。我們對於作者分析是否認同,背後可能源於每個人自己生命經驗與成長背景的不同。
·
在探索人性時,這種允許「百花齊放」的開放性是格外重要的。我自己的經驗是,當我們願意放下預設立場,開啟「好奇心模式」,我們的重點就不再是「支持或反對」某些觀點,而是想去知道,這種觀點與理論是如何發展出來的?透過這種觀點,能幫助我們更深入探究出人性的哪些面貌?
·
若能採用這種方式來閱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練習探索人性,相信這趟閱讀之旅,會變得更加樂趣。祝福您,閱讀愉快!
···································
···································
本文出自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所著之《#怪癖心理學》(あなたの中の異常心理)一書之推薦序,由心理師想跟你說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撰寫。
·
天才如何為異常心理所苦,又如何因怪癖而成就非凡?
歷史上的天才,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怪癖:
·
●榮格童年逃學,自陳有「雙重人格」;
●三島由紀夫有著致命性的「完美主義」,自殺前還交了最後一篇稿;
●甘地節食禁欲,是出於罪惡感、近乎「強迫症」的潔癖;
●尼采、叔本華、海明威、王爾德,皆因母親的掌控欲引發身心問題……
·
完美主義、控制欲、潔癖、強迫症、囤物癖、暴露狂……有些怪癖能讓一個人走上成功的道路,但也可能反成傷害自己的利器。即便是身心健全的人,也會在某一瞬受到「異常心理」的影響,而做出常人無法理解的舉動。
·
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暢銷作家岡田尊司舉出大量名人案例,分析日常裡無所不在的異常行為,帶領讀者認識其背後的心理機制,了解生而為人的基本欲望,藉此自我覺察、釋放執念。
·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1usoclyo
本書由寶瓶文化發行
醫師執照學分 在 張耀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總統牌醫師」占比高 中市議員盼嚴加把關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608004005-260407
台中市80歲以上的醫師有52位,總統牌醫師就有17位,市區佔目前全市比例約1/3,尚未含統計原縣區範圍;市議員張耀中、何敏誠今天為民請命,要求衛生局要儘快去函衛福部,將「特考字號」提供給中市主管機關,就能夠找出目前還在執業的「中正牌醫師」。
衛生局長呂宗學表示,該局為積極保障民眾就醫安全,已清查高齡醫師人數及名單,將進行追蹤及輔導,並與中央衛福部密切聯繫溝通配合不定期稽查;也研議將高齡執業醫師列入年度督導考核稽查名單,並將名單另函健康保險署,勾稽醫療執業能力有疑慮的醫師,加強追蹤。
台中還有多少「總統牌醫師」?市議員張耀中、何敏誠說,日前桃園楊梅地區發生針頭重複使用,致使C型肝炎群聚感染,出問題的診所負責人是高齡90歲的退役軍醫,該軍醫被指出就是當年軍中醫官或醫療士官透過巧門轉任而成的一般醫師。
張耀中指出,「總統牌醫師」又稱「中正牌醫師」。依「國軍退除役醫事人員執業資格考試」條例而來!民國52年共有16名通過考試、62年147名、63年434名、64年339名;64年亦有透過「額外檢驗」通過考試者有365名。由考試院發出的字號就可以追查「總統牌」醫生,即特字1462至1787號。
衛生局強調,依據《醫師法》及「醫事人員執業登記與繼續教育辦法」規範,醫師需6年檢附120個學分的繼續教育證明,才能換發執業執照繼續執業,以維醫療專業;目前中央衛福部已重視此問題,衛生局將持續與衛福部密切聯繫、溝通,配合不定期稽查,確保民眾醫療照顧權益。
張耀中在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aichungBe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