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號,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攜手發表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的照片,不只讓平常關注天文、科學的社群興奮不已,更透過網路直播吸引了廣大的群眾的目光。
官方新聞稿的副標題指出,這次黑洞觀測具「典範轉移」的意義,但當我跟家裡的長輩(還有一些同輩)談論此事時,他們第一個反應是:「蝦毀?」「黑洞是啥,有意義嗎?」
確實啦,一個離我們遠的要命的宇宙吸塵器,跟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當下我也很難解釋這個發現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何在。
好在我們有網路,有人能解釋得更好。
---------------
以下節錄自PTT上發文者Brian2315 (o.o)的論述:
最後,大家很關心的是這個發現對我們實際上有什麼用?
這次直接的黑洞觀測可以提供廣義相對論再一次的驗證,跟幾年前的重力波甚至更久之前 的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一樣,這些發現都是基礎科學理論發展的基石,所以問題可能變成: 基礎科學有什麼用? 基礎科學是在了解我們所身處的自然界的運作規則,我們莫名 其妙的被放到這個宇宙,自然會想了解宇宙怎麼來的,自然界的規則是什麼等基礎問題, 就像電影移動迷宮裡大家都沒有到迷宮前的記憶,一切只能自己摸索迷宮的規則,找到自 己的出路,而科學家就像是電影中的飛毛腿,在已知的前沿不斷往未知探索、邁進。
當然,基礎科學不只滿足我們的求知慾,現代科技發展也是奠基於基礎科學,科學理論的 發展絕非一蹴可及,前沿的科學發現往往沒有直接的應用,就像湯木生剛發現電子時,沒 人當他一回事,現在電子的相關應用已經無遠弗屆,我聽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基礎科學就 像賺錢,應用科學或工程學是在花錢,把錢變成我們實際看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停止了 基礎科學的研究,那錢就有花光的一天,人類的科技發展也就會停滯。
此外,基礎科學研究有時也會“直接”促進科技發展,就像是以前天文望遠鏡的技術普及化後就用到了相機、X光探測機上,高能物理的研究機構CERN甚至為了研究需要還發明了網際網路,沒錯就是你現在在用的這個網路。
---------------
上面這問題的格式,有沒有覺得有點眼熟?
「去爬山有什麼用?去冒險有什麼用?還不是送命或破壞環境?」
我們莫名其妙的被放到這個星球,自然會想了解身遭的環境。以登山來說,山區裸露的岩層和礦物正是絕佳的觀察場地,先人的好奇心於是造就了地質學發展和影響深遠的板塊飄移論,除了使西方人逐漸脫離了神學史觀,更直接革新了我們對於地球時間軸的看法:原來高聳入雲的群山,也有崩塌消失的一天!原來人類文明,不過就是漫漫長河中的一粒細沙!
板塊飄移論起初不乏質疑者,但隨著更多證據逐漸浮現,他就成為了教材,成為了學子瞭解萬物運作之理的鑰匙之一。
沒有冒險的基礎精神,就不會有這一切。我們未嘗不可比喻培養冒險精神為賺錢,而文明的進步是在花錢,把錢變成我們實際看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社會不鼓勵冒險精神,那錢就有花光的一天,文明的發展也就會停滯。
如果我們不斷告訴孩子,爬山很危險、游泳很危險、飛翔很危險,我不讓你去都是為了你好,其實不只抹煞了他們砥礪身體、心志的機會,更是奪去了讓幼苗茁壯的太陽。
老人家都說,與其給他錢,不如給他賺錢的工具;同理可證,與其禁止,不如教導他如何安全的從事!
你說是不是呢?
---------------
PTT原文網址:https://bit.ly/2Z4ul46
官方新聞稿:https://bit.ly/2DcicAO
Credit: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et al.
重力波ptt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年4月10號,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事件視界望遠鏡(Event Horizon Telescope)攜手發表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的照片,不只讓平常關注天文、科學的社群興奮不已,更透過網路直播吸引了廣大的群眾的目光。
官方新聞稿的副標題指出,這次黑洞觀測具「典範轉移」的意義,但當我跟家裡的長輩(還有一些同輩)談論此事時,他們第一個反應是:「蝦毀?」「黑洞是啥,有意義嗎?」
確實啦,一個離我們遠的要命的宇宙吸塵器,跟我們的生活一點關係也沒有,所以當下我也很難解釋這個發現對人類文明的重要性何在。
好在我們有網路,有人能解釋得更好。
-\-\-\-\-\-\-\-\-\-\-\-\-\-\-
以下節錄自PTT上發文者Brian2315 (o.o)的論述:
最後,大家很關心的是這個發現對我們實際上有什麼用?
這次直接的黑洞觀測可以提供廣義相對論再一次的驗證,跟幾年前的重力波甚至更久之前 的希格斯粒子的發現一樣,這些發現都是基礎科學理論發展的基石,所以問題可能變成: 基礎科學有什麼用? 基礎科學是在了解我們所身處的自然界的運作規則,我們莫名 其妙的被放到這個宇宙,自然會想了解宇宙怎麼來的,自然界的規則是什麼等基礎問題, 就像電影移動迷宮裡大家都沒有到迷宮前的記憶,一切只能自己摸索迷宮的規則,找到自 己的出路,而科學家就像是電影中的飛毛腿,在已知的前沿不斷往未知探索、邁進。
當然,基礎科學不只滿足我們的求知慾,現代科技發展也是奠基於基礎科學,科學理論的 發展絕非一蹴可及,前沿的科學發現往往沒有直接的應用,就像湯木生剛發現電子時,沒 人當他一回事,現在電子的相關應用已經無遠弗屆,我聽過一個有趣的比喻,基礎科學就 像賺錢,應用科學或工程學是在花錢,把錢變成我們實際看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停止了 基礎科學的研究,那錢就有花光的一天,人類的科技發展也就會停滯。
此外,基礎科學研究有時也會“直接”促進科技發展,就像是以前天文望遠鏡的技術普及化後就用到了相機、X光探測機上,高能物理的研究機構CERN甚至為了研究需要還發明了網際網路,沒錯就是你現在在用的這個網路。
-\-\-\-\-\-\-\-\-\-\-\-\-\-\-
上面這問題的格式,有沒有覺得有點眼熟?
「去爬山有什麼用?去冒險有什麼用?還不是送命或破壞環境?」
我們莫名其妙的被放到這個星球,自然會想了解身遭的環境。以登山來說,山區裸露的岩層和礦物正是絕佳的觀察場地,先人的好奇心於是造就了地質學發展和影響深遠的板塊飄移論,除了使西方人逐漸脫離了神學史觀,更直接革新了我們對於地球時間軸的看法:原來高聳入雲的群山,也有崩塌消失的一天!原來人類文明,不過就是漫漫長河中的一粒細沙!
板塊飄移論起初不乏質疑者,但隨著更多證據逐漸浮現,他就成為了教材,成為了學子瞭解萬物運作之理的鑰匙之一。
沒有冒險的基礎精神,就不會有這一切。我們未嘗不可比喻培養冒險精神為賺錢,而文明的進步是在花錢,把錢變成我們實際看得到的東西。如果我們社會不鼓勵冒險精神,那錢就有花光的一天,文明的發展也就會停滯。
如果我們不斷告訴孩子,爬山很危險、游泳很危險、飛翔很危險,我不讓你去都是為了你好,其實不只抹煞了他們砥礪身體、心志的機會,更是奪去了讓幼苗茁壯的太陽。
老人家都說,與其給他錢,不如給他賺錢的工具;同理可證,與其禁止,不如教導他如何安全的從事!
你說是不是呢?
-\-\-\-\-\-\-\-\-\-\-\-\-\-\-
PTT原文網址:https://bit.ly/2Z4ul46
官方新聞稿:https://bit.ly/2DcicAO
Credit: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et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