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資深總監易思安:中國擬用民間大型船艦運輸軍隊,最可能登陸台中港】
3Q辦公室編譯,同步刊載於 沃草 Watchout
《中共攻台大解密》作者、美國華府智庫「2049 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資深總監易思安( Ian Easton )近期發表 “Hostile Harbors: Taiwan’s Ports and PLA Invasion Plans” 一文,表示若解放軍要在侵臺戰爭中取得優勢,至少要讓 225 萬的軍隊登陸臺灣。為了實現這個戰史上從無前例的「超大型」登陸作戰,解放軍正積極研擬動用民用大型船艦運輸軍隊,以及奪取、佔領臺灣港口讓攻臺需要的超大規模登陸可能實現。高雄港、台北港等大型港口都可能是解放軍亟欲拿下的目標,但如果以港口設施及周邊地形地貌能為登陸帶來最大效益為考量,台中港最有可能是解放軍奪取與嘗試登陸的地點。
#超大型規模的侵略行動
易思安認為,中國對臺可能的侵略行動將是「超大型」規模,即便是人類歷史上最宏大的兩棲作戰如諾曼第登陸、沖繩島戰役,都無法和中國侵臺相比,因為前兩者的地形環境條件都相較臺灣容易登陸。臺灣的沿海地形除了易於防守外,全島僅有14個小型的海灘適合登陸,且都與懸崖或人口密集的城市接壤,況且由於長年受颱風、地震襲擊,臺灣的建物和橋樑都設計得足夠承受劇烈震動。
而這個擁有極端地理環境的島國,也充滿著武裝防禦的力量。文中指出,臺灣於戰時可以動員至少45萬反入侵部隊,雖然只有19萬的常備軍力,但擁有龐大後備軍力,並且在國家後備系統中有著大量民間機構和公司的人員,包括航空公司人員、推土機操作員、司機、船員等。同時,臺灣和中國分別擁有的籌碼,例如遠程導彈、網路及電子戰武器、無人機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生物、化學、放射物質)以及削弱對方經濟的能力,都讓臺海可能發生的衝突充滿難以量化的複雜因素,遑論雙方都有大量的公民居住在對方的領土上。
可以預期的是,在侵略臺灣的戰役中,中國將動員數以百萬計的武裝力量。為維持進攻的優勢(攻方比守方多3到5倍的人數)並考量臺灣的地形因素,假設臺灣有45萬守軍,中國可能要出動接近 225 萬人的軍隊,這便需要規模龐大的船艦數量來運輸作戰部隊穿越臺灣海峽,而這也是中國近年透過制定法律、催生國有企業主導的全球海運集團,以推進軍民融合戰略(military-civil fusion)的關鍵所在——掌握大量民用艦船,為支持對臺動武做準備。
#侵臺關鍵和解放軍戰略
根據解放軍內部研究分析,港口將是侵略臺灣的核心支點,因此中國投入大量資源研究並計畫如何佔領臺灣的港口,並評估臺灣防禦港口的計畫及能力。而解放軍研究人員判斷,臺灣軍方將把保衛本島的港口視為重中之重,除了在戰時將港口設為防禦據點、以射擊陣地網絡包圍港口外,若解放軍突破臺灣軍方設下的屏障,臺灣會採取非常措施確保港口的安全,包括以封鎖港口、摧毀碼頭等手段阻絕入侵者。
而中國也計畫了6種奪取臺灣港口的戰術,並評估其優缺點,包括:直接兩棲攻擊(Direct Amphibious Attacks)、間接兩棲攻擊(Indirect Amphibious Attacks)、掠海突襲(Sea-Skimming Raids)、空襲(Air Assaults)、橫向攻擊(Horizon Attacks)以及特種部隊滲透(Special Forces Infiltration)。根據各項戰術的優劣,中國軍事研究將其組合成一個綜合作戰方針,而其目標不僅在於奪取和佔領臺灣大型港口,更要盡快開放和使用港口以支持全面的侵略行動。
#解放軍在臺灣的準備和佔領目標
易思安指出,過去20年來中共在臺灣的主要港口設立代表辦公室、投資臺灣的港口建設項目、並獲得部分臺灣港口基礎建設的直接使用權,例如:在 2018 年中國中遠海運(COSCO Shipping)收購東方海外(Orient Overseas)後,取得了高雄「高明貨櫃碼頭」的控制權,高明貨櫃碼頭更使用與中國軍方關係密切的上海振華重工(ZPMC)製造的自動化智慧型起重機。除此之外,其他臺灣的港口,也大量使用來自中國中央直屬企業——中國交通建設集團(CCCC)子公司振華重工的起重機,去年夏天,CCCC 因其和解放軍的關係而被美國國防部列入黑名單。
易思安也示警,振華重工採用的自動化指揮和控制系統、卡車和貨櫃位置追蹤系統等自動監視數據,可能會被傳回中國,使中國軍方能持續收集臺灣港口的即時情報,中國官員和代理人在臺灣主要港口和當地商界建立關係,更可用於情報搜集和心理戰行動。
而臺灣有哪些港口可能成為解放軍的主要佔領目標呢?易思安評估,由於中國軍方會將目標擺在可以快速卸載主戰坦克和其他重型裝備的港口,並考量周遭相對平坦、輕度城市化的海灘及三角洲地形,「台中港」似乎會成為解放軍主要嘗試登陸的地點,而高雄港、麥寮港、台北港和安平港也在潛在目標之列。另外,由於臺灣的軍港基礎設施非常適合佔領後的推進行動,因此即便防禦嚴密,包含左營港在內的軍港也會成為解放軍全面攻擊、佔領的目標。
#臺灣的因應之道
從這份報告檢閱的研究和文件素材中,可以發現中國對侵略臺灣行動持有高度的重視和準備;對臺灣而言,則凸顯了保護自身免於中國脅迫的各項挑戰。易思安在文末提到,臺灣政府可以關閉中國控制的代表辦公室、檢視關鍵港口基礎設施、並為可能的解放軍港口入侵計畫做好準備,這包括部隊的訓練、後備戰力的改革、對公眾的教育等等,讓公民能識別、抵制解放軍的政治作戰,並在戰時做出貢獻。
易思安認為,美臺安全關係是兩岸領導人決策中最重要的戰略考量,美國和臺灣應該朝著正常、穩定和建設性的關係努力,美方可以派遣海軍陸戰隊和特種作戰部隊到臺灣執行長期訓練、聯絡任務,派遣高級將領參與和規劃港口的防禦演習。他也呼籲,美國應該持續擺脫過去在外交上孤立臺灣的政策——就像臺灣實際上是一個具有國際重要性的獨立國家一樣。
圖片為漢光36號演習臺中港防反特攻操演,軍聞社拍攝。
量化研究缺點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從奧運談根部中心】
2020東京奧運終於在剛過去的星期天落幕。在環球疫情肆虐下舉行的這次奧運會,本身已經極具歷史意義,透過自身就已經盡顯不屈不饒、堅持不懈的奧林匹克精神。而更值得高興的,當然是香港與台灣皆獲得了前身未有的好成績,相信能夠在這動盪不安的大時代,帶給大家一點安慰與振奮。
能夠踏上奧運這終極舞台,並最終贏得獎牌的選手們,必定每位都是身經百戰的戰士,擁有常人無法媲美的強大心臟(拳擊術語,代表無法阻擋的求勝意志,如何被擊倒都有力量再次站起來)。然而,看著選手們的精彩比賽,不禁讓我疑惑到,他們的Human Design 人類圖設計究竟長甚麼模樣?根據Human Design人類圖的區分系統,有說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空根)比較不擅於抗壓,那奧運奬牌得主是否會比較偏重有定義根部中心的人呢?
在好奇心和市場調研職業病的驅使下,我決定做一個客觀的研究分析,挑選了6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歷屆奧運奬牌得主,跑他們的圖來看看他們的設計差異。
這60位選手皆曾經在奧運比賽中贏取過奬牌,也橫跨了不同的年代、國籍與比賽項目,以求盡量減低sampling bias(取樣偏誤)。此外,除了少數能夠找出準確出生時間的選手(依據 Astrodatabank),其餘大部份選手我都會替他們每隔6小時跑一張圖,確保得出的結果具可靠性。
在這60個樣本當中,有31位選手根部中心有定義,其中包括「台灣聖筊」麟洋配二人、為香港拿下第一金的張家朗、100米世界紀錄保持者牙買加飛人Usain Bolt(保特/博爾特)、以及曾拿下三面奧運銀牌的「大馬羽球一哥」李宗偉等。
開放根部中心的則有16個,其中包括為香港拿下兩面銀牌的飛魚何詩蓓、被譽為羽球壇GOAT(Greatest of All Time)的林丹、曾於2016里奧奧運拿下四金一銅但這次因為精神健康而選擇臨場退賽的美國競技體操選手Simone Biles(比列絲/拜爾斯)等。
另外的13位,由於無法呈現出一致結果(同一天的部份時間為有定義,部份時間為開放),所以無法解讀。
➡️➡️ 如果有興趣知道詳細分析結果,歡迎前往網頁版並滑到最底下查看明細:https://bit.ly/3yK0xLS
驟眼看來,31比16(66% vs 34%),奬牌得主看來彷彿真的比較傾向擁有有定義根部中心。然而,當考慮到人口中根部有定義的本來就偏多(60-68%),剛好與以上選手有定義比例相符合(fair share的概念)。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似乎並不影響這選手在奧運做出好表現並贏得奬牌的機會。
若是如此,那我們又該如何理解有定義與開放根部之間的差別呢?
首先,開放根部中心,並不代表一定無法在壓力下發揮,只是代表他們比較沒有穩定的方法去面對壓力,因此在面臨壓力的情況下,反而會呈現出兩極化的表現,要不超水準,要不失場。
在近代NBA中,出現了三位歷史級超巨,分別是Michael Jordan(佐敦/喬丹)、Kobe Bryant(高比/柯比)以及 Lebron James(大帝占士/詹姆士大帝)。他們經常被球迷拿來作比較,而且就算不太懂籃球的人大概也聽過他們的大名,所以用來作例子正好。
Michael Jordan 與 Lebron James 兩者的根部中心皆有定義。在他們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大約是27-30,歷史最高單場得分分別為69和61,而得分少於20的場次只佔總場次的14-18%。
相比之下,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則有著很不一樣的表現。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場均得分為25,略少於前者,但差異並不算太明顯。但有趣的是,他的得分更顯兩極化,他曾經單場砍下81分(1963年後的最高記錄),但得分少於20分的場次卻佔總場次的30%,比例明顯比前者高。
當然以上只是很片面的數據分析,既沒有理會數據的完整分佈(data distribution pattern),也無可避免忽略了很多難以量化的影響因素(傷患、職業生涯的長短、關鍵時間的得分)。
但無論空根也好,兩極化的得分也好,我以上所說的,並沒有意圖否定Kobe的偉大。剛好相反,我反而覺得Kobe的偉大,正正在於他能夠從自己的不穩定中,領悟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打球智慧。
面對壓力的不穩定性,只是開放根部中心的一個特質,並不代表比較不厲害,也絕非甚麼需要改善的缺點。現實是,只要能夠讓自己回到內在權威與策略,開放根部中心的人其實也能夠減低壓力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在轉化壓力成為推動力的同時,不會被壓力壓垮。
擁有20-34通道的Kobe正正是這樣的一位偉大球員。他曾說過,當他專注在比賽中,他會忽然進入一個心流的境界(being in the zone)。時間會放慢,你再也聽不見週邊的聲音,只專注在當下眼前這事情上,彷彿一種入定的狀態。就是這樣的一套打球心法,讓開放根部中心的Kobe最終成為了籃球世界中的傳奇。
換句話說,根部中心有定義與否,影響的並非最終的表現或成就,而是你展現才能的模式。
回到這次的奧運賽事觀察體驗中,上星期看著小戴與陳雨菲的羽球冠軍戰,也同樣讓我得到很深刻的感受與領悟。
看著小戴不斷猛烈進攻,和陳雨菲的穩守突擊,讓我不禁好奇他們有著怎樣的Human Design人類圖設計。我本來最想看的就是小戴的圖,但偏偏因為出生時間不明,只知道她必定是顯示者,卻無法確定她根部中心是否有定義。但她的對手陳雨菲則一整天都是開放根部中心。這確實讓我感到挺訝異的。
雖然我也很想小戴可以擊敗陳雨菲,拿到金牌,但無可否認的是,陳雨菲的防守真的很厲害。尤其無論落後或領先,她總是一直能夠穩定地、不慌不忙地執行相同的策略,就是一直防守等待對手出錯。
這不禁讓我疑惑到,開放根部中心的人,面對壓力時真的能夠如此穩定嗎?壓力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然後我發現到,壓力其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全看個人的心態。
同樣的一位奧運選手,如果他覺得自己能夠走到這裡已經很滿足,真心相信輸贏與否已經不再重要,因此只想盡情享受高手過招,那壓力應該會比較少;但如果他覺得自己非拿到奬牌不可,就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再加上如果他更自覺能力比不上對方,那壓力就自然更大。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壓力絕非一個可以由旁人客觀量化的指標,也因此可以透過心態的改變作出調整。
一個空根的人,或許可以透過作出充足的準備,讓自己壓力減少。當他已經把對方的招數研習清楚,當他認定雙方實力程度有明顯的差距,那壓力自然會降低。
同樣地,一個空根的人,也可以透過接受抗壓鍛鍊,讓自己對壓力變得麻木,去提升自己的抗壓力。(當然這只是一種可以提升抗壓力的可能性,或許的確能夠讓選手在大賽中獲得好表現,但對空根的人來說,絕非好的做法,因為長期下來身體或許會付出代價)
當然,我們都不知道陳雨菲在背後經歷了甚麼,經過了甚麼鍛鍊,才能夠在壓力下保持穩定,但從她、Kobe和其它空根奧運選手的例子中應該能夠看出,空根絕非弱點,擁有這設計的人更不一定無法承受壓力,做出驚人的表現。
只要學懂跟自己的身體相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用適合各自的方法,把壓力轉化為推動力。
#東京奧運 #Tokyo2020 #小戴 #戴資穎 #陳雨菲 #Jordan #喬丹 #佐敦 #Kobe #柯比 #高比 #Lebron #大帝 #根部中心 #空根 #定義與開放
---
✨✨ 若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 若對走進Human Design人類圖的世界,對學習基礎知識很感興趣,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Living Your Design 人類圖初階課程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livingyourdesign
.
💪💪 若渴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好好運用自己的薦骨權威,或想認識薦骨的運作,歡迎按以下連結,了解【薦骨健身房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acral-gym
.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 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量化研究缺點 在 國研院科政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GRB
🤓可診斷乾眼症的智慧隱形眼鏡
👉為解決目前乾眼症不易量化評估之缺點,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邱俊誠教授研究團隊開發出智慧隱形眼鏡系統,此系統由智慧隱形眼鏡感測系統及外部讀取器組成,整合傳輸天線、感測元件及訊號與能量處理晶片等,嵌入至輕薄的軟式隱形眼鏡中,同時考量使用者配戴的舒適性,以水膠為主體,讓使用者配戴時眼睛不會直接接觸到感測器。
🔺完整內容:https://user23215.psee.io/3hgqk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