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吃到最美味的檸檬塔:https://bibilo.tw/blog/post/353965573
我想,這應該是我近期吃到的甜點裡,讓我印象極深的了,尤其是樹豆雪藏檸檬塔,整個驚為天人耶我!竟然沒有蛋味,且塔皮很棒,我後來自己又訂了五顆檸檬塔,這味道實在讓我太想念,好讚!!位在台東金峰鄉的少妮媱手工烘焙坊 ,甜點多以當地傳統食物為主且加入創新的新口感,堅持使用台東自產的紅藜,檸檬,小米,樹豆,薄荷香料等等,除了讓我很喜歡的樹豆雪藏檸檬塔外,像是人氣麵包刺蔥佛卡夏,樹豆檸檬麵包,我吃一口也不禁發出,這麵包也未免太好吃了吧!
店家資訊:
少妮媱手工烘焙坊FB:https://www.facebook.com/sauniyau0211/
少妮媱手工烘焙坊 介紹:https://ttstylefood.com/sauniyau/
台東部落食尚官網:https://ttstylefood.com/
台東部落食尚FB:https://www.facebook.com/ttstylefood/
少妮媱手工烘焙坊訂購表單:https://reurl.cc/YOrggl
突然羨慕起住在台東金峰鄉的居民們,可以每天吃到超威檸檬塔跟刺蔥佛卡夏,可惡!
還是要分享一下!
今年10月 台東部落食尚 會辦一個市集活動,在市集內可以吃到更多店家一口食的美食,10月份歡迎大家前來市集一口享用~
#台東部落食尚
#台東美食
#宅配美食
#飲食文化
#市集
#culturetripfood
台東部落食尚
金峰鄉 小米 在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KAME X GREEN & SAFE永豐餘有機生活管家 的樹豆排骨湯
今天忙忙忙,到要吃晚餐的時候有點晚了,剛好昨天收到永豐餘寄來的新產品(表定明天 5/27 上市 😅)是跟有南台灣最難訂的餐廳稱號的 AKAME 研發的食品,趕快打開來吃~
年初工作的關係拜訪山海樓的時候,跟公關經理們聊天,她們提到在去年跟名廚陳嵐舒和林泉合作後,在 2021 年會有很棒的廚師合作!我那時猜了幾個名字,她們都含笑說不能透露,這個新聞一出來真的是萬萬沒想到呀!卻覺得太讚了!
AKAME 的主廚 Alex 把餐廳開在遙遠的新好茶部落裡,用自家砌的直火窯,料理出一道一道精彩絕倫的美味。但實在是太難訂了!我好運氣吃過幾次,但如果給我自己訂,慢吞吞的我絕對是訂不到 😂
我收到了紅藜豬肉小米粽(180元/包)、煙燻刺蔥牛肉燥(120元/包)、相思木煙燻雞腿排(320元/包)和勇士樹豆菱角小排湯(165元/包)。都是有道地原鄉媽媽風味、和 Alex 料理風格的菜色,然而家常、實吃。
最後我選了煙燻刺蔥牛肉燥和樹豆排骨湯先開來吃 ☺️ 樹豆排骨湯熱好入喉就覺得心有一塊就軟了——還在讀書的時候,我曾經在台東金峰鄉的部落做過農作物相關的紀錄,那是個排灣人為主、但有幾戶魯凱人的聚落。吃了不少魯凱人拿手的小米粽(阿粨)、也包過、樹豆和大鍋煮的野菜小米「搖搖飯」。是美好的回憶。
樹豆我覺得有個特殊的樸拙味道,拿來煮湯就是要加肉骨頭才對味,然後要有耐心把樹豆煮軟。湯會看起來濁濁的,不過樹豆很營養,沒關係的,反而對湯裡的肉沒什麼興趣(但永豐餘自家品管出來的豬肉品質真的好)。
牛肉燥輕手輕腳加了原生香料馬告和刺蔥調味,然後用甜甜的柴魚風味醬油燉煮,我覺得在 87.5% 台灣人的好球帶。香香、肉肉、甜甜、鹹鹹、下飯。我煎了一顆荷包蛋、撒上花椒油(爽)、和香菜(耶)來配。
是很不錯的一餐 😃
——在荷蘭的朋友看到我收到這些食物,有感嘆,「為什麼在台灣lockdown 吃好好」,我也這樣覺得~
金峰鄉 小米 在 宜手作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吃小米嗎?你都怎麼吃小米呢?
今天跟著 #綠色餐飲指南 到台東部落拜訪小米產地,第一站來到金峰鄉歐媽媽的小米田,看看小米如何耕作,如何收成,還有,如何吃。
小米是部落裡重要食材,舉凡各種重要節慶與活動都會有小米製成的各式美食,歐媽媽說,小米也是部落裡彼此連繫的重要介質,要是沒有小米,很多事都談不成也辦不成。
但是隨著生活型態改變,作物變更,種植小米的人越來越少,於是歐媽媽努力保留小米的保種,希望能將小米永續的種植下去,如今已保有14個品系,非常了不起。
耕種小米幾十年,歐媽媽說種植小米最大的問題除了天氣,最擔心的就是被成群的小鳥吃光,因此田裡有自製的趕鳥裝置,就是將瓶罐用繩子綁住,分佈在小米田上,每天都要定時搖一搖,製造噪音驅離鳥群。
好不容易種好,採收小米時也要小心,不是直接拔下就好,而是要將最上層的兩瓣葉子剝除,再稍微彎折取下,處處都是學問。
歐媽媽今天也煮了小米請我們吃,加水拌煮的小米,煮到熟後沾花生粉,又香又甜,完全天然美味,非常好吃喔!
金峰鄉 小米 在 小米學堂 的推薦與評價
過去原住民婦女會將山上採收到的農作物(小米、紅藜、地瓜、芋頭等)放置於竹編的籃子裡,再利用頭頂的技巧將竹籃上的農作物帶下山。可見過去傳統婦女刻苦耐勞勤儉持家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