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在尖沙咀 – 無敵海景 品嚐優越富藝術的𝗙𝗶𝗻𝗲 𝗗𝗶𝗻𝗶𝗻𝗴
————————————————————
𝗖𝗢𝗕𝗢 𝗛𝗢𝗨𝗦𝗘位於𝗞𝟭𝟭 𝗠𝘂𝘀𝗲𝗮 𝟲樓,飽覧壯觀維多利亞港景色,餐廳主題將創意與美饌融合,給客人嶄新食藝文化體驗。餐廳由兩位本地餐飲界新星𝗥𝗮𝘆 𝗖𝗵𝗼𝗶及𝗗𝗲𝘃𝗼𝗻 𝗛𝗼𝘂 攜手主理,每六星期轉換一次神秘菜單,為客人帶來新鮮同驚喜!今期初夏已經黎到第五章,以水果作為主題的「餐刀與湯匙」── 𝗣𝗢𝗠𝗢𝗟𝗢𝗚𝗬,由 𝟳月𝟭日至𝟴月𝟭 𝟳 日期間,客人可以去一嚐初夏水果藝術體驗。
-
🧸𝟴粒自家製Gummy Bear 等於𝟴道菜所帶出既水果主題,建議食完每道菜再嚐一粒Gummy Bear回味菜式果味~
-
🥖餐前麵包
德國香草麵包配自家製黑蒜牛油,麵包質感煙韌,外脆內軟,蘸上牛油增添麵包香口感。
-
【𝟏】
第一道菜以麒麟果、石榴汁、池魚、生蠔同青醬相互配搭,清新開胃~
【𝟐】
第二道菜係大樹菠蘿三食,第一食係煎堆,用上大樹菠蘿白肉加入日式烤雞汁做餡料,口感好似手撕豬肉配上香脆煎堆,再伴以果核製成的大樹菠蘿醬泥。第二食係用上菠蘿黃肉切成鮮果肉片,再打成果醬,果肉的新鮮與清甜中和煎堆的油膩感!最後一食係好似鳳梨酥既菠蘿包,鹹甜味平衡得宜,香酥又入口即溶。
【𝟑】
第三道相對清新一點,用上日本新鮮北寄貝與花蛤,配上白色的日本白蘿蔔,同綠色的萵苣,再配搭百香果、白咖哩泡沫,整體清新爽口。
【𝟒】
第四道係黑糯米酒紅麴豬頸肉配日本蒿菜飯餅!最上層係一片片鮮釋迦果肉,中層有豬頸肉與香煎鰹魚汁,而最底層係飯餅。飯餅中加入日本蒿菜然後炸香,口感好似菜飯的味道~ 最後配上客家黑糯米酒同釋迦醬泥,增加整道菜的濕潤感,既香口又juicy。
【𝟓】
日本清蒸石斑魚伴柚皮,魚質呈半熟狀態,食落口感嫩滑,並伴以牛尾湯,令味道更香濃帶油香!而旁邊鰹魚柑橘汁,亦可蘸作調味。
【𝟔】
兩款食法,首先用上低溫慢煮法國鴨胸肉,伴山楂,青蘋果醬,同鴨汁,口感軟嫩富有鴨肉香,而且外層輕輕煎香,口感香脆;第二款食法, 法國鴨腿餛飩,賣相好似中式小籠包,再用上金桔油醋汁、川椒,有出油醋酸甜和川椒麻香,層次豐富!
【𝟕】
主食係羊架,先用上柚子同傳統法式蛋黃醬,製作沙巴雍,再用上咖啡,配搭紐西蘭羊架,低溫慢煮,同樣肉樣軟腍Juicy,再伴以魚汁提鮮!
【𝟖】
最係一道為甜品 — 山竹厥餅伴雪糕配香脆西班牙多士伴冬瓜蜜。有紅毛丹、山竹作水果,另伴有山竹雪糕、冬瓜蜜、法式西多士同日式黃豆粉厥餅,建議互相配搭進食,增添風味!而最後最後亦會有青梅製成的馬卡龍作結,味道酸香,口感鬆化。
-
淺嚐體驗 (四道菜):𝗛𝗞$𝟲𝟴𝟬
抽象點嚐 (六道菜):𝗛𝗞$𝟭,𝟭𝟴𝟬
完整品味 (八道菜):𝗛𝗞$𝟭,𝟰𝟴𝟬
-
✨整體黎講,每道菜式精緻富藝術感,𝟴道菜份量剛剛好,建議套餐可包菜/咖啡作結。環境舒適,空間感十足,更可望住維港,適合生日/慶祝/紀念日等日子,黎呢度食一餐精緻有情調既浪漫晚餐,打卡影相!
-
👅味道: 7.8/10
🍽賣相: 8.5/10
🏰環境: 8.5/10
🙇🏻♂服務: 8/10
💎CP值: 6/10
⚖人均: $1500
🔺服務費: ✅
🍽用餐時段:午餐(星期日)
↩回頭值: 80%
———————————————————
📍COBO HOUSE
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Victoria Dockside K11 Musea 6樓602號舖
🚇 港鐵尖沙咀/尖東站 J 出口, 步行約2分鐘
🕓星期一至三、五12:00 - 16:00;18:00 - 22:00
星期四12:00 - 18:00
星期六至日11:00 - 16:00;18:00 - 22:00
📞26563088
-
🔎✨ #hkfs尖沙咀 #hkfsfinedining
金梅浪漫體轉換 在 咖啡空少 world coffee shop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森悅高峰咖啡莊園 - 台灣南投 |
過去我是一名空服員,透過飛行穿越100多個城市,拍攝超過千間的咖啡館,全職投入咖啡產業後,我開始深入產區,找尋精品咖啡迷人風味的奧秘。這幾年去過世界幾個咖啡重要產區,像是巴西、哥倫比亞、瓜地馬拉等,我發現台灣不僅有種植著風味不輸國外的本土咖啡豆,還有一群充滿熱情和浪漫的咖啡農們。
就在今年二月底我造訪了位於南投縣仁愛鄉的森悅高峰咖啡莊園,但在印象中前年我就在 台中 Mojo Coffee 主理人 Scott 所舉辦的杯測會中喝過森悅高峰的咖啡,風味有著明亮的黑醋栗,厚實的體脂感,多層次的變化,讓我非常的驚艷,實地走訪後才知道,原來這些風味是莊園主吳振宏吳大哥多年來在栽種、管理、採收、後製、加工所用心而來的。
【放下高薪轉換人生跑道】
說話不疾不徐,有著特殊氣質的吳大哥與妻子在種植咖啡之前都是在建築行業,而吳大哥擔任銷售經理的身份,年薪相當高,但同時也有無法避免的工作與業績壓力。小時候住在雲林縣水林鄉的他,每次大雨過後就可以看到嘉義山區層疊的山林,非常的嚮往,所以長大後他紓壓的方式就是與太太往山上的森林小徑去放鬆心情。
大約在8年前,他的最後一個建案在斗六,由於斗六離古坑很近,因緣際會認識了谷泉咖啡莊園的劉易騰先生,到訪了他的咖啡莊園,品嚐所種植的台灣咖啡,園區的咖啡品種大多是以前日本人來台種植所留下來的,因為他的影響,讓吳大哥真正開始接觸和喜歡上咖啡。
【品種、海拔、滴灌系統】
在決定開始種植自己的咖啡莊園後,吳大哥開始做大量的功課,他先到了當時華山有開咖啡種植和烘焙的課程,講師就是業界相當知名的專業咖啡人,吳原炳和胡元正老師,讓他獲益良多。而所決定種植的品種SL34來自於得獎無數的嘉義梅山陳皇仁大哥的咖啡,SL34的這咖啡品種帶有烏梅、柑橘和肯亞獨特黑醋栗的風味。
種植環境的選擇也是非常大的考量,在過程中他遇到了一位在清境山上種花的朋友,知道他想種咖啡,於是帶他到了海拔高達1500米的清境山上去,看幾棵年齡相當大,品種為鐵比卡的咖啡樹。發現咖啡結果相當漂亮,於是他最後選擇在仁愛鄉的親愛村 1100-1200米和霧社1400米以上的高海拔的地區所種植咖啡。品種與海拔是影響咖啡風味非常重要的因素,我認為吳大哥所做的功課讓他奠定了非常棒的基礎。
由於兩個莊園都位於高海拔地區,灌溉水源取得不易,所以他建構了咖啡莊園不常見的滴灌系統,相較於噴灌系統,滴灌能只針對咖啡樹,不會灌溉到其他雜草,同時達到節水的功能。
【原始森林環抱的咖啡莊園】
在咖啡種植的第三年後,由於他覺得可以挑戰更高的海拔,於是他尋尋覓覓,透過當地的原住民朋友,找到了這塊位於霧社高峰約1400米以上海拔的地區,也就是今年二月我所造訪的咖啡莊園。整個莊園與森林結合,有超過600公頃的原始森林環抱,日照充足和溫差大的環境讓咖啡可以慢慢養成,造就高密度高品質的咖啡果實,第一次採收就獲得2018年國產咖啡評鑑示範賽頭等獎,之後還至少刷新了兩項紀錄:創下「台灣生豆賽非藝伎品種的最高分」和「冠亞軍豆的最高海拔紀錄」,相當不容易。
【過去的挫折與未來的願景】
我問到吳大哥在咖啡種植中,有沒有特別難忘的事情,他說到在2016年1月22日的霸王寒流,當天他特別跟朋友上咖啡園看溫度下降到幾度,才下午3點就已經降到了零下1.5度,同時下著冰霰跟雪花,當下友人還拿出手機開始拍照和堆雪人,可是他心情完全沒有因為看到雪而興奮,反而是在淌血,因為咖啡容易受到寒流霜害的影響,那年受損非常的嚴重。
這些挫折和成就也讓吳大哥有許多人生的啟示,他分享在山中工作與生活讓他體認到「 平常心 」看待生活中的大小事,收成的多寡和好壞都需要用平常心面對,學會順天、感恩、知足。
最後我問吳大哥對於這樣咖啡人生的願景和規劃,他希望咖啡莊園能結合森林原始的樣貌,規劃咖啡休閒農場,在林道中聽森林中的鳥叫聲,呼吸芬多精和負離子,分享森林植物和生物的多樣性,當然,還有一杯美味的咖啡。
南投森悅高峰莊園獎項
2018年國產咖啡評鑑示範賽頭等獎
2019年國產咖啡評鑑金質獎 ( 蜜處理 )
2019年國產咖啡評鑑金質獎 ( 水洗 )
2019年南投咖啡評鑑特等獎 (蜜處理 )
2019年南投咖啡評鑑頭等獎 (水洗 )
面積:兩個莊園加起來大約5甲地
產量:每年大約1噸
處理法 : 水洗、日曬、蜜處理
金梅浪漫體轉換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上)
◎小編陳尚季賞析
1.海子的詩歌畫像
海子的詩歌畫面裡,大致上可看到麥地、鄉土、愛情,以及長詩。
麥地、麥子在他詩中的意象,金松林說:「麥子是這個農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們生命中關於麥子的痛苦,在他進入詩歌後便成為折射我們所有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成為貧窮者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寫實。這一富含生殖力的植物,既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生存苦難的見證。」可以知道出生鄉村的海子,「麥」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的填充物。
「麥子、村莊、土地,是海子三個重要的元素。麥子,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村莊,是詩人居住的村莊。土地則是生養詩人的土地。他們以濃郁、本真的鄉土氣息溫暖著詩人孤獨、流浪的內心,是詩人對中國鄉土最本質的把握,但他們又不是以單純的物質出現在海子的詩篇裡,他們蘊藏的是農耕背景下,一切貧窮崇高的生存者理想的追求,生命的喟嘆,生活的艱辛,甚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秘密。在這一觀點上,海子詩歌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逼近中國鄉土的美麗與悲涼。」由麥子的意象,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詩人的鄉愁、理想精神的嚮往和應許之地。結合鄉村的意象,進一步可以看見海子對於現實的一種抵抗。
海德格說過:「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能作為達乎本源的國度而得到準備。」返鄉,對海子而言,不只是回到安慶城外的家,回到那片種植穀物小麥的原野,而是回到精神的故土。家鄉的一切,猶如一個樂園,使詩人得以對抗外在現實世界的殘破不堪。
在海子《詩學:一份提綱》裡他說:「在這一首詩《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去找一個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失去多少東西。」喪失土地與家園其實和喪失靈魂是一體兩面的,土地的悲劇,所折射出的就是現代社會裡人們痛失精神家園,無可依傍的悲劇。所以海子的家鄉意象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抵抗,或許某種角度上也是一股家鄉的殘影,失樂園的緬懷。
海子的長詩,金松林看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到。他說:「以生命類型的角度將詩歌分為「母體」與「父體」。前者以母為本,追求愛與美的結合,無視藝術造型的力量。因此,它把形式、裝飾和心情作為詩歌創作的目的,將詩歌變成一種柔美的抒情。在海子看來,這樣的藝術儘管並不複雜與深刻,並不缺乏可能性,但缺乏完整性,缺乏紀念碑的力量。後者以父為本,這樣的藝術儘管顯得笨拙、粗糙、滯重,卻蘊含著巨大的造型力,能夠創造出神殿般的壯麗人格。」由此可知,海子創作長詩的動機是想追逐更加有力量,足以撼動人類精神的大詩。
《斷頭篇》是海子詩歌全面轉向的標誌,在代後記《動作》一開篇,海子就這樣寫道:「如果說我以前寫的是她,人類之母,詩經中的伊人,一種北方的土地和水,寂靜的勞作,那麼現在我要寫他,人類之父,我要寫楚辭裡的東皇太一,甚至是奧義書裡的大梵。」
海子的好友駱一禾曾評論海子的長詩。他說:「海子生前真正感奮的軸心是從浪漫主義詩人自傳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谷、尼采、荷爾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詩歌-——史詩,並且在這種詩歌取向上,他是獨自挺進,不但充滿危險而且潛伏毀滅性的道路,這樣的詩歌理想是猛進且孤獨的。」在一禾看來,海子的大詩創作是以西方古代史詩為背景而逐向《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式的東方古代史詩背景轉換,印度大詩不同於西方史詩系統性的統攝,而更多百科全書式的繁複總合與不斷豐富,但他同時也保留了西方史詩的構造與創造力。
海子創作大詩的原因,是因為他決定在更高的層面展開生命與詩歌的較量。他不再朝向傳統中苦苦尋索,而是背轉身來,以悲天憫人的火熱心腸關注著人類的當下生存和終極命運。有感於當下科學化、制式化的社會,人類的靈性之光逐漸黯淡,而海子想做一位「沙漠的引路人」,為了拯救迷途的人類,寧可孤獨地行走於道上。他已經意識到,悲劇性的抗爭和抒情,本身就是人類的存在最為壯美的詩篇。金松林:「海子的理想,即是為貧瘠時代的靈魂重新找到神性的根基。」
2.海子的語言觀
Hans-Georg Gadamer說:「語言是我們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動模式。」意味著語言與生存間的不可切割。何謂語言,海德格對於語言本質的探究,他說,「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既還原語言自身的物性,同時又將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人的生存,徹底完成從觀念化的理性語言像靈性化的生存語言的詩意轉換。」海子受到海德格這「生存論語言觀」影像甚深,在詩中也對於語言與存在做了自我的辯論。
《語言與井》是海子一首對於語言本質的辯證。語言和井,語言與井在此不只是兩個概念,也是兩個並排的事物。而語言與井的關聯為何,金認為,語言與井都是生存之必須,生存需要水(井)的庇護,好比語言,只要每天說話或是思考,必觸及語言,就像是生活在語言的家中。
再者,井是一口幽暗,如同語言,我們其實沒有真正進入與看見語言的本質,我們只是使用它,本真的語言總是像井一樣有部分的遮蔽。井水的自然湧現,如同語言的自由敞開與湧現。用海德格的話說,語言言說。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言說,人說話,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這樣的解釋,再現了語言的物性,同時也喻示了語言與生存的密切關係。
語言與井 ◎#海子
語言的本身
像母親
總有話說,在河畔
在經驗之河的兩岸
在現像之河的兩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水落在遠方
語言的本身,意味著是站在語言的角度去對語言進行思考,所採取的是以物觀物。這樣的本體論的方式去思及語言,「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東西。
像母親,母親先於我們存在,如同語言,而我們只是學習著「語言」的表達。
但真正的語言,我們無法本真地去說。
所以與母親所說的本真的語言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經驗上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有明顯的界線,前者是本質的、純粹的,後者是經驗的、現象的。詩中,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都表示著難以跨越的邊界。雖然我們說話,但我們卻永遠無法觸及語言的本質。(就像我們也永遠不知道山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山也是經驗上的。)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作為自然界敞開的景色,他即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它的靜默絕非無聲,僅是在無聲中保持的是聲響的不動,不動的本身也不是真正寧靜,不動彷彿只是寧靜的背面。一朵花朵的綻放與凋謝,都可以是自己的世界裡語言的表達,也象徵了語言的另一特質,作為寂靜之音說話,不說卻說得更多。
省略掉形容詞後,「花朵像妻子」。若說語言就是一種事物,它就像樹木與青草一樣在大地自然的生長。海子透過這個比喻,維護了語言的物性,更將其帶入人的生存面。「柔美的」形容詞,緘默、無聲地說出了語言,表現出語言的敞開性。富有詩意的比喻,將語言的本質表達出來。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海子在詩中,運用了兩次傾聽,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在面對語言時應保持的狀態,即在順從語言的聽中,跟從被聽來道說。「受難之水」,是對語言的暗喻,意味著道說的語言並非隨時現身,在特定狀態中才能顯現,大地上的心靈並非隨時在道說。
「水落在遠方」
這單獨隔開的詩行,進一步強調聽者通達語言的艱辛。遠方與聽者拉開了距離。為了通達語言,傾聽與領會語言的道說,金松林認為海子奔行在去遠方的途中。這條道路既是通向語言的道路,同時也是人歸屬於存在之真理的道路。海德格說:「語言,它是存在之真理的家。」
在海德格的啟發下,海子擺脫了長期禁錮的流俗語言觀,將語言上升到存在層面,將語言本身與生存連結在一起。金松林又談到,梅洛龐帝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人之所以將語言視為表象工具,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語言的雙重性質。語言具有散文性,同時也具有詩意。前者對應的是被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透明的,它的詞語與詞語之間有著對應關係。後者對應的是能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傳遞含意的同時,又創造新的含意。於是詩人便是在語言的不透明性中,建構出自己生存的應許之地,使我們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真摯流瀉而出。
80年代,中國國內掀起了「存在主義」熱潮。眾西方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如尼采、薩特、海德格等等著作譯介進來。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這就意味著,本質是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人是透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海子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本體論生命詩學。」
「生存」是海子整個詩學的主旨。所謂「生存」,它是人的生命展開的狀態。「生存」與「實存」,實存「經驗地」存在於此,而生存卻僅僅作為「自由」而存在。前者在俗世中,是一種當下的生活狀態,而後者則突破日常世界的界限而趨向更高的境界。實存是有限的,生存是無限的。
金松林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話,雅斯貝爾斯認為,「生與死是實存的界限,它扶搖於時間之流的暫時存在,而生存則在跟無限的契接中超越了世俗的時間。」生存作為自由而存在朝向超越,即是「生存最終總是走向超越存在」,對生存而言,「超越存在」是它可以在其中停靠的他者。生存與超越存在的關聯在於,「超越存在」是生存的超越活動,是在世生命的自由展現。
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總是懷著無限的溫情默默望著虛靈之際。金松林再提到幻象之於海子。海子的詩學中,「幻象」是比「生存」更高的維度。類似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超越存在。即是追求「此時此刻最為美好的經驗生存」。甚至連超拔於實存之上的生存都是經驗的,唯有幻象才能「提高生存的深度與生存的深刻」,雖然它「並不提高生活中的真實與真理」,但是它以無限逼近那些「偉大而徹底的直觀」。
金松林談到《觀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將詩、思和語言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存在在思想中達乎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詩者乃是這個寓所的看護人。只要這些看護者通過他們的道說把存在之敞開狀態帶向語言並且保持在語言中,則它們的看護就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態的完成。」金認為海子後期的詩作,不再注重意象、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放棄了語言的創化功能,但是他通過對生命的高揚以及對詩的本體的追求,最終還是切入了語言的本質。因此,他們是純粹之詩,是澄明之詩,是關於語言的真詩。
3.海子的詩學觀與詩意的組構方式
實體、元素與主體是海子文論最核心的問題。在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一書中,他提到對實體的指涉,用來指涉和描述詩歌的動機、詩歌的特質、詩歌是什麼等問題。海子在此書中對於時體有兩個舉例,一個是塞尚的畫,一個是對自己長詩《河流》所做的意象之解讀。
塞尚的畫裡可以看見一種能帶給世界「質量」與「體積」的力量,海子將其稱為「實體」的力量。塞尚的畫中結實突出的幾何結構,厚重沉穩,色彩平鋪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都強化了物體的概念,對物體的高度凝視為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建立信心。臧棣對海子的判斷從另一方面證明這一點,海子的內心太脆弱,我想它在長詩中過多的借用力的修辭與意象,都和它已意識到並試圖彌補它的脆弱有關。
第二個例證是對於《河流》一詩的自釋。對於「土地」與「河流」,海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宏大事物的傾心:我希望能找到對體地與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通過以上二例,能夠初步判斷海子的「實體」即是能藉由質量與體積給予人力量的樸素物質,其中,海子特別看重土地與河流這樣體積龐大,且具有源頭意義的實體:
詩應是一種主體與實體間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詩應是實體強烈的呼喚和一種微微顫抖。
實體就是主體,是謂語誕生前的主體狀態,是主體的沉默的核心。
由此海子自己對於主體與實體的解釋之後,可以發現「實體就是主體」的表述顯現出黑格爾的觀念對於海子的影響,將實體帶向哲學的思考維度裡。然而無論是從黑格爾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觀出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西方重要的哲學論點,如何給予海子的論述以邏輯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子論述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海德格 #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