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司機原來已經是兩子的媽媽,子女仍然年幼,未夠十歲。是甚麼讓這個媽媽於晚上丟下子女,一個人開車出來接陌生人回家。
她淡淡然說,子女由丈夫看顧,而且星期一要上學,已經睡覺了。她有點自信地說:「我開車技巧不錯嘛」。
她解釋到,整場運動,她自己沒膽子上前線,開車接送年輕人安全回家是她可以做到的事。「我一生人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這陣子全做了。」
有美國記者千辛萬苦找到另一部的士從機場回市區,最後埋單計數800元,天價的士交易,昨天在北大嶼山出現了一宗又一宗。
我坐了這程車,安全、舒服、而且完全免費。然而這不是錢可是買得到。下車的時候,女司機溫馨地問大家,塞了三小時,要不要去洗手間?要不要吃一點東西?車內各人都感激不盡,表示沒有需要。
整程車,我很不好意思,採訪了整天,我嗅到自己身上發出的酸臭汗味。而女司機的車子,簇新的皮沙化,讓我們這群陌生人登上她的車,護送我們足足三個小時,一點怨氣也沒有。香港人,在這個夏天展現出來的面貎,一次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
[圍城]
昨天下午4時,所有通往機場的交通停頓。我從東涌站開始徒步往機場,有熱心人士指點:「走路大概一小時」。起步時有點迷失找不到路,很快就看到人潮就跟着走,最有趣的是,人潮是向我相反方向走的。而且越走越多人,最初估計是幾百,後來變逾千。跟隨他們的記者們跟我解釋:「他們是潮水式的走,走近機場,聽聞警察清場,又走回來路,來來回回的,堵塞交通」。
想起圍城那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我作為一個記者,拼命想到達機場,然而真正的現場,原來在通往機場的公路上。
示威者築起路障,放在5公里的機場路上,也可以看到大量私家車塞在中間,司機都是嚮應運動,慢駛堵塞交通。
老東涌人發短訊過來:「東涌其實是最危險的地方」,走在路上,就會明白。通往機場只一條路,離開也只這條路。和市區其他衝突現場比較,這裡開揚得像一片沙漠,沒有小巷橫街商場提供逃路。這群人,走進來,明知有可能被一網成擒。
越走,人潮越擠,男女老幼,有帶着小摺椅坐在馬路邊的婆婆、有穿着絲質長裙的女子、有中年夫妻來。走過天橋底,「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口號震天。這裡是不毛之地,喊起來,只有自己聽到,自我壯膽。是甚麼,讓這班人出來?肯定831太子站警察進入車廂揮棍事件有影響。不少人告訴我,徹夜難眠。心中的怒氣,讓他們沒再想太多,又再走出來。
混在其中,有拖着巨型行李的澳洲旅客,有從歐洲飛了十幾小時回港的香港教授,有拖着大包小包的外傭,有在機場下班的食店員工,有穿高跟鞋的空中小姐,也有制服筆挺的飛機師,人人都拖着行李艱苦前行。有人讚揚示威者有禮貎,即使自己受苦也體諒,但也有人臉色很難看,對示威者行動不表示認同,只肯吐出「唔想講,唉」的回應。
那幅畫面超現實,氣氛奇異,空曠的公路上,在三號風球下刮起了陣陣怪風,層次分明的雨雲壓頂,千人步行,各有籌謀。越走近機場,可聽到隆隆的飛機聲傳來,舉頭可見雪白的機肚,飛機依然在升降。我經常出外旅行公幹,從沒從這個角度,看過熟悉的機場。
下午5時許,黑衣人遊走的公路旁,一個鐵絲網之隔,清楚見到20輛警車移動,百計防暴警下車列陣。黑衣人看着警察,也沒有說甚麼。有人安撫:「他們在裡面,幹不了甚麼。」
然而十分鐘之後,第一批防暴警察就出現在公路,向前推進,他們先行清掃路障。黑衣人群聞風已經後退,然而兩個戴口罩的少年,依依不捨,上前拍攝,擔當哨兵的角色。一對中年男女勸喻他們:「快點走吧,別被警察看到。」
後退的少年,告訴我:「東涌在抓人」。這消息後來證實是誤傳,但當我徒步回到東涌,百計人龍已經在東涌碼頭排隊。同一時間手機傳來消息。「因為東涌港鐵站的設施被破壞,東涌鐵路站封站」。雖然封港鐵站不是未發生過,但這消息,這天影響異常巨大,如同噩耗。
東涌位處偏遠離島,距離市區廿多公里,鐵路停駛,意味千計示威者,滯留孤島。我記得是晚上6時,天開始黑,頭上看到一架盤旋的直升機。直升機是令人感到心寒的事情。就是一天之前,港島才第一次出現在示威區不斷盤旋的直升機,警方在金鐘清場行動前,一直有直升機在上空盤旋,很可能是高空觀察示威者移動路線,部署下一波行動。警方有大量資源,示威者只有路面的哨兵,人傳人告訴他們的「手足」如何撤退。
直升機出現,預言着警方正收集情報,部署行動。千計示威者,無處可逃。有人說,不如爬山,大東山,是香港其中一座最高的山。有人說,走往水鄉大澳,也有人上了大澳的巴士,發現大澳已沒船離開,有人轉巴士往梅窩。
15歲的AMY,終於登上了通往中環的快速船上,以為鬆了一氣,距離泊岸20分鐘。船上有人大嗌:「中環碼頭有防暴警察呀!」小女孩回憶到,當時她害怕得渾身打冷顫。
「我一直在運動中站得很後,這一次我才知道,原來我也有機會被捕。」船上的人不斷商討如何應對,在手機刪掉通訊軟件程式,構思如何向查問警員解釋到梅窩的原因,到洗手間換掉衣服,連一件她和一位好同學一起購買的心愛「情侶款式」黑衣服也逼不得已放棄,其他人又把口罩等防護裝備丟掉在船上。(後來警方也把垃圾袋拿走)。
船泊岸後,AMY被警察放行,她說,警察只是檢查年輕男子的行李,被抄下身份證也被拍攝樣子,但過程對她來說,頗驚嚇。
陸路呢,又是另一個驚心動魄的過程。風球下,大風夾雜大雨,有人竟決定徒步走上高速公路,行路回市區。這不僅是體能上的挑戰,更嚴峻的問題是,公路只有一條,進出均此一途,警察可以在公路上大舉拘捕。早陣子,我就曾在觀塘和黃大仙目睹過防暴警進入公路,穿插奔走於移動的汽車之間,並在車隙之間追捕示威者,司機們也看傻了眼。
如今大批人士如此走上公路,只要警方決定如此法拘捕,示威者也沒有躲避之處。然而不知道是否因為公路異常擠塞,還是有其他原因,讓警察打消這個念頭。(警車也要考慮到場和離開的情況?)
晚上8時,我決定離開東涌,剛下起大雨,我聽聞還有極少量巴士復開,但我先嘗試找義載車子。我找了一會,終於在一個迴旋處看到幾架車子,第一架車是男司機,我再看看第二架車,看到司機是個女的。今天早上,特意從台灣來港採訪運動的記者很好奇的問我:「你怎樣找到義載?」我答:「眼神」。
那位女司機的眼神,在大雨中與我遇上。我當時穿着記者的反光衣,她搖下車窗問,要車嗎?我答,要,只要把我送到市區就可以。我坐在司機位旁。談兩句,十分投契,沒想過,這個偶遇如此美好,原來女司機就住在我的隔壁。
女司機說,這個晚上她塞了一個小時的車,出來「接仔放學」(義載),等了好久,也沒人上車。始終掌握不到把車駛到那裡才找到需要的人。後來我和她在大雨中的巴士站,再接了另一個記者,和幾個陌生人,就這樣,離開東涌。
沒想過,本來短短二十分鐘的車程,一塞就塞了三小時。整個北大嶼山公路,因為有人徒步行走,因為有巴士要調動,因為港鐵關站,塞得水洩不動,車龍像螞蟻一像慢慢蠕動。我看到旁邊的巴士塞滿人,站或坐在玻璃門上打瞌睡;有塞滿行李箱的機場巴士,可憐的旅客們,有些是老年人,也塞在這條公路上。
有一些奇異的畫面,公路上有像牌坊的指示路牌,距離地面非常之高。竟然也有人爬上去留下塗鴉。有人在港珠澳大橋的指示牌的「珠海、澳門」的前後塗上了「光復、革命」的字眼。
時間一分一秒過,幻想中的警察大抓捕沒有發生,反而是一幕一幕感人畫面。義載車隊前仆後繼來接人離開東涌,有人笑說是港版「Dunkirk鄧寇克大撤退」。當時我立即告訴身旁的義載女司機,她不明白,原來她沒有看過這套電影,也不熟歐洲二戰歷史。
女司機原來已經是兩子的媽媽,子女仍然年幼,未夠十歲。是甚麼讓這個媽媽於晚上丟下子女,一個人開車出來接陌生人回家。她淡淡然說,子女由丈夫看顧,而且星期一要上學,已經睡覺了。她有點自信地說:「我開車技巧不錯嘛」。她解釋到,整場運動,她自己沒膽子上前線,開車接送年輕人安全回家是她可以做到的事。「我一生人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這陣子全做了。」
有美國記者千辛萬苦找到另一部的士從機場回市區,最後埋單計數800元,天價的士交易,昨天在北大嶼山出現了一宗又一宗。我坐了這程車,安全、舒服、而且完全免費。然而這不是錢可是買得到。下車的時候,女司機溫馨地問大家,塞了三小時,要不要去洗手間?要不要吃一點東西?車內各人都感激不盡,表示沒有需要。
整程車,我很不好意思,採訪了整天,我嗅到自己身上發出的酸臭汗味。而女司機的車子,簇新的皮沙化,讓我們這群陌生人登上她的車,護送我們足足三個小時,一點怨氣也沒有。香港人,在這個夏天展現出來的面貎,一次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
金鐘國媽媽下車原因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圍城]
昨天下午4時,所有通往機場的交通停頓。我從東涌站開始徒步往機場,有熱心人士指點:「走路大概一小時」。起步時有點迷失找不到路,很快就看到人潮就跟着走,最有趣的是,人潮是向我相反方向走的。而且越走越多人,最初估計是幾百,後來變逾千。跟隨他們的記者們跟我解釋:「他們是潮水式的走,走近機場,聽聞警察清場,又走回來路,來來回回的,堵塞交通」。
想起圍城那句話:「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我作為一個記者,拼命想到達機場,然而真正的現場,原來在通往機場的公路上。
示威者築起路障,放在5公里的機場路上,也可以看到大量私家車塞在中間,司機都是嚮應運動,慢駛堵塞交通。
老東涌人發短訊過來:「東涌其實是最危險的地方」,走在路上,就會明白。通往機場只一條路,離開也只這條路。和市區其他衝突現場比較,這裡開揚得像一片沙漠,沒有小巷橫街商場提供逃路。這群人,走進來,明知有可能被一網成擒。
越走,人潮越擠,男女老幼,有帶着小摺椅坐在馬路邊的婆婆、有穿着絲質長裙的女子、有中年夫妻來。走過天橋底,「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口號震天。這裡是不毛之地,喊起來,只有自己聽到,自我壯膽。是甚麼,讓這班人出來?肯定831太子站警察進入車廂揮棍事件有影響。不少人告訴我,徹夜難眠。心中的怒氣,讓他們沒再想太多,又再走出來。
混在其中,有拖着巨型行李的澳洲旅客,有從歐洲飛了十幾小時回港的香港教授,有拖着大包小包的外傭,有在機場下班的食店員工,有穿高跟鞋的空中小姐,也有制服筆挺的飛機師,人人都拖着行李艱苦前行。有人讚揚示威者有禮貎,即使自己受苦也體諒,但也有人臉色很難看,對示威者行動不表示認同,只肯吐出「唔想講,唉」的回應。
那幅畫面超現實,氣氛奇異,空曠的公路上,在三號風球下刮起了陣陣怪風,層次分明的雨雲壓頂,千人步行,各有籌謀。越走近機場,可聽到隆隆的飛機聲傳來,舉頭可見雪白的機肚,飛機依然在升降。我經常出外旅行公幹,從沒從這個角度,看過熟悉的機場。
下午5時許,黑衣人遊走的公路旁,一個鐵絲網之隔,清楚見到20輛警車移動,百計防暴警下車列陣。黑衣人看着警察,也沒有說甚麼。有人安撫:「他們在裡面,幹不了甚麼。」
然而十分鐘之後,第一批防暴警察就出現在公路,向前推進,他們先行清掃路障。黑衣人群聞風已經後退,然而兩個戴口罩的少年,依依不捨,上前拍攝,擔當哨兵的角色。一對中年男女勸喻他們:「快點走吧,別被警察看到。」
後退的少年,告訴我:「東涌在抓人」。這消息後來證實是誤傳,但當我徒步回到東涌,百計人龍已經在東涌碼頭排隊。同一時間手機傳來消息。「因為東涌港鐵站的設施被破壞,東涌鐵路站封站」。雖然封港鐵站不是未發生過,但這消息,這天影響異常巨大,如同噩耗。
東涌位處偏遠離島,距離市區廿多公里,鐵路停駛,意味千計示威者,滯留孤島。我記得是晚上6時,天開始黑,頭上看到一架盤旋的直升機。直升機是令人感到心寒的事情。就是一天之前,港島才第一次出現在示威區不斷盤旋的直升機,警方在金鐘清場行動前,一直有直升機在上空盤旋,很可能是高空觀察示威者移動路線,部署下一波行動。警方有大量資源,示威者只有路面的哨兵,人傳人告訴他們的「手足」如何撤退。
直升機出現,預言着警方正收集情報,部署行動。千計示威者,無處可逃。有人說,不如爬山,大東山,是香港其中一座最高的山。有人說,走往水鄉大澳,也有人上了大澳的巴士,發現大澳已沒船離開,有人轉巴士往梅窩。
15歲的AMY,終於登上了通往中環的快速船上,以為鬆了一氣,距離泊岸20分鐘。船上有人大嗌:「中環碼頭有防暴警察呀!」小女孩回憶到,當時她害怕得渾身打冷顫。
「我一直在運動中站得很後,這一次我才知道,原來我也有機會被捕。」船上的人不斷商討如何應對,在手機刪掉通訊軟件程式,構思如何向查問警員解釋到梅窩的原因,到洗手間換掉衣服,連一件她和一位好同學一起購買的心愛「情侶款式」黑衣服也逼不得已放棄,其他人又把口罩等防護裝備丟掉在船上。(後來警方也把垃圾袋拿走)。
船泊岸後,AMY被警察放行,她說,警察只是檢查年輕男子的行李,被抄下身份證也被拍攝樣子,但過程對她來說,頗驚嚇。
陸路呢,又是另一個驚心動魄的過程。風球下,大風夾雜大雨,有人竟決定徒步走上高速公路,行路回市區。這不僅是體能上的挑戰,更嚴峻的問題是,公路只有一條,進出均此一途,警察可以在公路上大舉拘捕。早陣子,我就曾在觀塘和黃大仙目睹過防暴警進入公路,穿插奔走於移動的汽車之間,並在車隙之間追捕示威者,司機們也看傻了眼。
如今大批人士如此走上公路,只要警方決定如此法拘捕,示威者也沒有躲避之處。然而不知道是否因為公路異常擠塞,還是有其他原因,讓警察打消這個念頭。(警車也要考慮到場和離開的情況?)
晚上8時,我決定離開東涌,剛下起大雨,我聽聞還有極少量巴士復開,但我先嘗試找義載車子。我找了一會,終於在一個迴旋處看到幾架車子,第一架車是男司機,我再看看第二架車,看到司機是個女的。今天早上,特意從台灣來港採訪運動的記者很好奇的問我:「你怎樣找到義載?」我答:「眼神」。
那位女司機的眼神,在大雨中與我遇上。我當時穿着記者的反光衣,她搖下車窗問,要車嗎?我答,要,只要把我送到市區就可以。我坐在司機位旁。談兩句,十分投契,沒想過,這個偶遇如此美好,原來女司機就住在我的隔壁。
女司機說,這個晚上她塞了一個小時的車,出來「接仔放學」(義載),等了好久,也沒人上車。始終掌握不到把車駛到那裡才找到需要的人。後來我和她在大雨中的巴士站,再接了另一個記者,和幾個陌生人,就這樣,離開東涌。
沒想過,本來短短二十分鐘的車程,一塞就塞了三小時。整個北大嶼山公路,因為有人徒步行走,因為有巴士要調動,因為港鐵關站,塞得水洩不動,車龍像螞蟻一像慢慢蠕動。我看到旁邊的巴士塞滿人,站或坐在玻璃門上打瞌睡;有塞滿行李箱的機場巴士,可憐的旅客們,有些是老年人,也塞在這條公路上。
有一些奇異的畫面,公路上有像牌坊的指示路牌,距離地面非常之高。竟然也有人爬上去留下塗鴉。有人在港珠澳大橋的指示牌的「珠海、澳門」的前後塗上了「光復、革命」的字眼。
時間一分一秒過,幻想中的警察大抓捕沒有發生,反而是一幕一幕感人畫面。義載車隊前仆後繼來接人離開東涌,有人笑說是港版「Dunkirk鄧寇克大撤退」。當時我立即告訴身旁的義載女司機,她不明白,原來她沒有看過這套電影,也不熟歐洲二戰歷史。
女司機原來已經是兩子的媽媽,子女仍然年幼,未夠十歲。是甚麼讓這個媽媽於晚上丟下子女,一個人開車出來接陌生人回家。她淡淡然說,子女由丈夫看顧,而且星期一要上學,已經睡覺了。她有點自信地說:「我開車技巧不錯嘛」。她解釋到,整場運動,她自己沒膽子上前線,開車接送年輕人安全回家是她可以做到的事。「我一生人也沒有做過類似的事,這陣子全做了。」
有美國記者千辛萬苦找到另一部的士從機場回市區,最後埋單計數800元,天價的士交易,昨天在北大嶼山出現了一宗又一宗。我坐了這程車,安全、舒服、而且完全免費。然而這不是錢可是買得到。下車的時候,女司機溫馨地問大家,塞了三小時,要不要去洗手間?要不要吃一點東西?車內各人都感激不盡,表示沒有需要。
整程車,我很不好意思,採訪了整天,我嗅到自己身上發出的酸臭汗味。而女司機的車子,簇新的皮沙化,讓我們這群陌生人登上她的車,護送我們足足三個小時,一點怨氣也沒有。香港人,在這個夏天展現出來的面貎,一次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
金鐘國媽媽下車原因 在 雙寶娘 (譚惋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孩子,我們一起來抱怨!」
(1)
#抱怨真的是負能量嗎?
連續假期帶孩子出遊,最怕的就是碰上塞車,每次一塞車除了大人會感到焦躁,孩子也會跟著不耐煩。有時候時間久了,孩子難免會開始抱怨,以前我都會跟孩子說「不要抱怨好嗎?媽媽也沒辦法改變塞車的情況啊!」孩子聽到之後,表面上真的沒有抱怨了,但可以想見的心裡還是不怎麼舒服,會在車後小聲地啐啐唸。
小時候認識一個鄰居A,A非常討厭他媽媽,他說每次跟媽媽說話,就是一直聽媽媽抱怨,最討厭的是他好心給媽媽意見,幫助她解決所抱怨的事情,媽媽還會不開心,久而久之,他看見媽媽下意識就會躲開,不幸被逮了正著就充耳不聞,媽媽也感覺他的有意疏遠和態度冷漠,在他面前漸漸變得沉默不語,只剩交代生活重要事項。
雙寶升上三年級之後,開始上游泳課,因為上海冬天氣溫偏低,孩子上游泳課消耗的熱量是夏天的好幾倍,一開始校長提議在孩子的游泳包裡準備巧克力,來補充孩子失去的熱量,結果真正開始上游泳課後,班導卻以不好管理拒絕家長幫孩子準備巧克力,一時家長們無法接受學校規定上的反覆無常,紛紛抱怨連連,老師自然也很不開心,覺得家長未能體諒她的難處,只會抱怨。
從上面三個故事看來:大家都非常排斥「抱怨」這件事情,只要身邊有人抱怨,我們就會覺得這個人很負面「只會抱怨」,除此之外還會希望對方「停止抱怨」,然而抱怨真的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嗎?身為父母,我們除了叫孩子不要抱怨之外,還能教養孩子什麼?
(2)
#抱怨是想抒發情緒尋求情感上的認同
首先,我們來想想看為什麼人會想抱怨,其實大部分抱怨的人只是想抒發心裡的不愉快,拿文章第一個例子來說,孩子抱怨塞車,大人其實也會想要抱怨,只是我們身為父母,被社會正面文化所影響,不敢在孩子面前大肆抱怨,以免形成不良的身教。但是,我們還是有些不愉快在心裡壓抑著。
抱怨本身沒有錯,錯的是壓抑它,我們要求自己不要抱怨是不人性的作法,叫孩子不要抱怨是違反人性的教養。我們壓抑了人性,不允許自己以及孩子偶爾抱怨,最後的結果是親子間都不斷累積自己的不愉快,然後有一天這些不愉快就會引起火山爆發,一發不可收拾。
那麼,抱怨的人需要的是什麼呢?既然抱怨的人只是想抒發心裡的不愉快,他所需要的則是情感上的認同與理解,如果沒有沒有做到這一步,就直接單刀直入給抱怨者建議,這是難以被對方接受的,就像我的鄰居A,他覺得自己好心給媽媽建議,媽媽卻不領情的道理一樣,大部分的媽媽抱怨,其實只需要說聲「媽媽,辛苦妳了。」給予她言語上的認同和撫慰,比任何建議都來得有用。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抱怨的人往往也是發現問題的人,所謂嫌貨的人才是買貨的人,如果不是真心真意想買某樣東西,還懶得花時間在抱怨和嫌棄上面。就拿上面第三個故事來說,那些抱怨學校規定反覆不一的家長,其實正是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如果老師可以跟家長好好解釋,禁帶巧克力的原因是為了什麼,或許家長就能坦然接受停止抱怨了。
上游泳課的場所並非自己學校而是租用外地,時間有限,沖洗吹乾頭髮換衣服分秒必爭,之後還得集體搭車返回學校,租車公司更是禁止學生車上飲食,這些過程老師其實承載很大的時間壓力和安全上的顧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作法也是可以體諒的。只是除了學校上下層級溝通出了問題,導師又未能同理家長愛護孩子的想法,及時做出解釋,都是引發家長集體抱怨的主要原因。
(3)
#孩子我們一起來抱怨
2017年12月,韓國人氣男團SHINEE中的成員金鐘鉉燒炭自殺,引發海內外粉絲的震驚,這樣一個從不抱怨的陽光大男孩,卻讓人忽略他的心理健康,最後演變成陰陽相隔的悲劇,或許他就是因為有公眾正面形象的顧慮,所以痛苦無處宣洩,只能隱藏在心裡。
所以,與其叫孩子不要抱怨,不如邀請孩子「一起來抱怨」吧!盡情把心中的不滿宣洩出來,事情說出來就解決了一半,接下來再和孩子一起集思廣義,思考如何解決當下的困境,例如遇上塞車很無聊,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無聊呢?聽音樂、玩PAD、看風景,不然就乾脆倒頭睡覺,上車睡覺下車尿尿是台灣人從小培養的好習慣呢!😂😂
抱怨,盡量對事不對人,如果忍不住想抱怨人的時候該怎麼辦呢?英國心理學家海慕提出了一個「XYZ法則」,教大家如何高級地進行抱怨,方法是:「當你做了X,我感到Y,我希望你能做Z」
例如你覺得孩子天天玩手機不像話,可以這麼跟他說
「你每天玩手機,我感到自己很擔心你的視力,我希望下次你可以玩20分鐘休息一下。」
#溝通的重點是表達情緒,而不是直接責怪孩子,孩子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當然也可以把這個方法和孩子分享,讓孩子學習應用。
(4)
#抱怨是一種信任的表現
身處在壓力如山的當今世界,不抱怨是不可能的,尤其如今的孩子課業壓力一年比一年大,難免會有情緒和怨言,在不傷害他人的基礎下,適當給孩子一點抱怨的機會吧!
孩子會向父母抱怨,未嘗不是因為信任父母,才向父母尋求情感上認同,孩子的抱怨藏著他的心理需求。等到孩子不抱怨了,什麼事都藏在心裡,父母才真的要擔心了,因為那些不能言說的抱怨往往是可怕的大事,能說的都是小事,往往說出來得到安慰認同就能解決。
在家人之間,抱怨不是負能面,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流,一種信任的理解,因為信任家人,你才有辦法敞開心扉,毫不保留對他抱怨生活上的瑣事和心情;反過來說,如果你真心愛著家人,也會願意花時間傾聽他的抱怨,給予理解和安慰,這中間必須有強大的情感做為後盾,如果不夠了解信任,抱怨將形成災難,拉遠彼此的距離。
也要提醒孩子,抱怨不是錯,錯的是沉溺其中,一個永遠只會抱怨,而不會自省或想辦法解決問題,甚至怨天怨地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的人,就別希望會有人願意傾聽你的抱怨,繼而安慰你鼓勵你了。
所以,在不沉溺抱怨的前提之下,偶爾有人可以傾聽抱怨,證明孩子是被人好好愛著的,與其教出一個畫著假面具,永遠堅強正面從不抱怨的聖人,不如期望孩子做個,有人愛、有人性、有地方抱怨,幸福的普通人。
#順著人性來教養 第16篇
PS.照片是過年回娘家塞在路上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