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與死鬼女友同床》(藍色見鬼眼)第二十九章.原諒我嗎?
小夕的空棺之謎,已得到了解答。而失落的遺體也已經找到了。
神之左右手已跟我解說了,我在兩年前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了的,小夕過去的悲慘經歷。而小夕透過殘存思念傳達給我的遺言,亦印證了她兩年前自殺的原因:被父親長期侵犯無法逃脫,無人理解,無法面對男朋友的恥辱和抑鬱。
然而,即使過去的故事已經說通,被盜的遺體已被發現,仇人也早就已經死了,小夕的靈魂還是無法擺脫現世牽絆而成功被超渡。證據就在於那切切實實被我拿在手中的頭髮,那不是死者的頭髮,而是屬於殘存思念的(只有我和神之左右手能夠看到這些頭髮,其他警察根本看不到任何東西,這是殘存思念的特性:凡人無法目測)。
那即是說,小夕還有部份殘存思念仍未找到屬於它的『緣起』。她還有心願尚未完成,仍未可以往生。
神之左右手解釋說,這也許是遺體尚未安葬的問題。
三天後,小夕換了鎮上的另一個墓地重新下葬。這次在安放棺材之前,我特意要求先放置一塊鋼板,以防盜屍。棺材覆好泥土之後,再放置一塊大理石當陰宅的平台。
為防葬禮做得不好,我們又請道士做了法事,找牧師祈禱,叫來堪輿學家在墳頭設置了個『五行往生水晶安息陣』。基本上可以做的都已經做過了。
但被我存放在一個玻璃瓶子裏的頭髮,依舊沒有化掉。殘存思念依舊存在。
由於牽涉各種複雜事件,而主要涉案人物早已死去,為免引起不必要的騷動,這次葬體是以秘密形式舉行。神之左右手在警局裏做了些工作,讓這事甚至瞞過了小夕的親戚,讓他們以為小夕的遺體還在原本的墳頭裏,一直相安無事。
葬禮就只有我和神之左右手兩人參加。
我跪在墳前看著小夕的照片,在心裏不斷發問著:小夕,你到底想要我為你做甚麼?
我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小夕最後留下給我的幾句話。
『至少…我的嘴唇是乾淨的。吻你的時候,我的嘴唇是乾淨的。老公…你要相信我…』
『老公…對不起…』
「傻瓜。不用對我道歉啊,這又不是你的錯。」每次我回想到那句『對不起』時,就很自然地這麼回應道。
「小弟…快下雨了。」
突然一陣迎面的強風吹來,還夾帶著雨粉。我的回憶漸漸混亂起來,生和死,殘存思念和腐屍,兩年前和兩年後,一切的回憶都紛紛從腦海湧出。
我記得,闊別了兩年之後,在我十六歲生日的那天晚上,小夕的殘存思念終於找著我的那次震撼的邂逅。那時候她就站在房間的正中央,拿著我當年的空手道腰帶,繞著頸上一拉緊,頭顱便掉下來了…
「對了!對了!」我轉身對神之左右手說,「我的空手道腰帶呢?」
「甚麼腰帶?」
「我記起來了!我在兩年前是怎麼發現小夕的屍體!那天我的空手道腰帶又遺失了,便知道是小夕的傑作,一股腦兒跑到道場後山上去問她要回來。我去到我們平時碰面的大樹前,發現她用我的腰帶上吊了!我的腰帶!我的腰帶還扣留在警方那裏嗎?」
神之左右手聞之大驚。「對了!我讀過當年的報告,裏面有附注道:當年小夕用來吊頸的腰帶,因為同僚的疏忽而遺失了!」
「遺失了?」
「書面報告說,好像是突然刮起了大風,把腰帶吹走了,找了幾天都找不回來。由於這腰帶跟案件關係不大,再說這又是自殺,於是這失物便不了了之。」
我馬上跑回去空手道場的後山,那裏還是像當天一樣綠草如茵,大樹依然葉片茂盛。
神之左右手很興奮地發現了,離大樹不遠處有一個被混凝土填埋了的洞。「果然是在這裏灌漿下去的!我們腳下就是小夕藏屍的混凝土牆!這樹對你們不是有很重要的意義嗎?就是這樹的樹根把混凝土牆撐破,讓證據溜出來讓我們發現的!早說過世事沒有無意義的巧合!」
我心裏對解謎已全無興趣。「那麼,請你告訴我,那條腰帶該往哪裏去找?」
「很簡單。我不是說過,醫院、墳地和這棵大樹,三點可以用一條直線貫穿的嗎?沿著直線找下去,保管可以找到最後的答案!」
我確認了山下小夕舊墳的位置,再朝相反方向走,走不了幾步就發現眼下是一道懸崖似的徒坡。
這是叫我去死的啟示嗎?
我拿出了裝著小夕頭髮的玻璃瓶子,那頭髮依然烏黑柔亮。正不知如何是好之際,一把聲音從腦海中傳來:(傻瓜,別聽他說。世事的確沒有無意義的巧合,可是世事往往也不是直線進行那麼簡單的。)
「黃嘉倫!」
(你想想,要是你是小夕的話,你最希望把腰帶送回甚麼地方?)
我馬上跑回家裏,打開房間的衣櫃,把已擺著很久不用的舊背包拿出來。那正是我在兩年前使用的背包。小夕每次都能夠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我包裏的腰帶。
我打開背包。
一條咖啡色的腰帶,正靜靜地躺在背包的底部。原來最後的答案,早就潛藏在故事最初始的地方!
對了,是兩年前的那個黃昏。那一天,她又偷走了我的腰帶,害我失去了初中時代參加公開比賽的最後機會。在那棵樹下,我當著她面前哭了起來。
『…你真的有那麼想要參加比賽嗎?』
『跟我同期的同學都入選了!就只沒有我的份兒!』
『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可以跟你一起去給教練求情,坦白說是我連累了你的,並發誓說以後都不會再偷走你的道袍了?』
『沒有用的!入選名單已經上交給賽會了!我的努力全白費了!我的空手道生涯完了!』
『有那麼誇張嗎?』
『嗚~~我只是想跟上大家的進度而已!幹嘛要插進來搞和啊?』
『你想知道為甚麼嗎?』
『…』
小夕輕輕一跳,直直站在我的面前。好近,她的頭髮好香。『我害你失去了參賽資格,想我怎麼補償你啊?』
『…』
她哄上前來,把嘴唇深深印在我的唇上。
『原諒我嗎?』
『…我愛你。』
…因為我當天的回答是『我愛你』,而不是『我原諒你』,所以你一直都懷著歉疚,以為我一直都把這事在放心上嗎?
你寧願從來沒有拿過我的腰帶,想要讓我看到腰帶還好端端的在背包裏,這就是你最後的願望嗎?
你最後向我說的『對不起』,原來是指這件事情嗎?
「小夕,我原諒你。我原諒你了!你聽到嗎?你聽到嗎?小夕!!!」
我從來都沒有恨過你。你所給予過我的愛,早就已經超過了我應該得到的補償。既然沒有恨過,又何來原諒呢?
要是你當天沒有拿過我的腰帶,我又怎麼能夠得到你?
「小夕…你又何需如此執著呢?」我拿起玻璃瓶子,對著裏面昇華的白霧,留下最後一滴愛別離之淚。
(第一卷 完)
鋼板吊夾 在 威豐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福利全新商品(無NG)
OA-40L三層公文檔案可鎖活動櫃
市價$1882-2080
福利全新價1400
數量:1(無NG)
中鋼一級鋼板粉體烤漆
0.6mm厚鋼板
第三抽屜為高牆可直接放公文夾。
底層加裝第五輪裝置,穩定性高。
附文具盒及插板、附鑰匙2支。
A4/B4/A3 吊夾均可使用。
鋼板厚度0.6mm。
附輪子需自行安裝
尺寸:寬40x深56x高66(Cm)
顏色:灰白色
#可自取
鋼板吊夾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臺北市忠孝西路與中華路口的「北門廣場」啟用之際,我特地剪輯製作了這段長達80分鐘,回顧北門(承恩門)近半世紀以來歷史影像的紀錄片,邀請各位慢慢觀賞,也希望大家將影片分享給更多朋友知道。(播放時,別忘了按畫面右下角的 HD 喲!)
1965 行車於臺北車站前與北門周圍
1967.4.8 北門平交道取締違規
1968 北門圓環一帶
1971.3.9 忠孝西路的交通問題
1975.9.27 北門一帶的交通問題
1976 臺北車站、北門圓環、中華商場、西門圓環
1978.7.9 北門圓環高架橋興建中
1978.9.7 北門圓環高架橋竣工
1979.2.25 改善忠孝西路交通之措施
1983.2.23 文建會臺北市一級古蹟勘定小組勘查北門
1988.5.21 臺北郵局遭到縱火 北門平交道柵欄被毀
1993.12.5 臺北捷運南港線施工 挖到臺北城基石遺構
1993.12.6 捷運工程挖出的古城牆將遷移展示
1994.5.20 捷運南港線之北門下方工程
2000.10.22 昔日北門駐軍之塗鴉
2016.2 北門高架橋之最後巡禮
2016.2.7~2.13 拆除北門高架橋
2016.2.19 擺脫高架橋桎梏的北門
2017.7.25 北門廣場完工前夕
《關於北門》
清末,隨著北臺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臺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臺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臺北城。
清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之際,從基隆進軍北臺灣的法軍,在進軍至暖暖一帶即被清軍擊退。為抵禦外敵而於1884年趕工完成的臺北城,幸運地在此戰裡免受戰火試煉。不過在11年後(1895年)發生的臺民抗日乙未戰爭中,臺北城卻也沒發揮原本應有的防禦功能,便被侵臺日軍「兵不血刃」地輕易入城。
1895年6月7日,由辜顯榮為前導的日本侵臺軍到達臺北城北門之外,城內老婦人陳法與家眷冒著城內動亂之險,登上北城城牆,放下竹梯打開城門,日軍於是輕易進了臺北城。同月17日,日軍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臺灣。
日軍進入臺北城後,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原來設計中帶有防備日本性質的臺北城之存在價值,初始也曾有過不同議論;後來在1897年成立的「臺北市區計畫委員會」裡,開始研議拆除臺北城之城牆。之後,在1899年公告的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之中,臺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將臺北城的部份城牆連同城內原有清朝時代的建築物,如文廟、武廟等,一同予以拆除。
1900年,臺灣歷史上的首次正式實施的都市計劃當中,臺灣總督府的「臺北城內市區計畫」所進行的市區改正,不但將臺北城的所有護城河填平,並將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更以增闢九個城門為由,開始小規模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城牆,而西門(寶成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遭到拆除。
真正開始大規模地拆除臺北城的城牆,是在1901年公告「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之際,該計畫的重點乃是加快原本已在進行中的拆除城牆工事;於該計畫中,臺北城的所有城門本應該全數拆除,不過因為拆除西門後的民間反彈壓力,致使臺灣總督府改變原計畫,留下了尚未拆除的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以及小南門(重熙門)。
1904年底,除了刻意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臺灣總督府幾乎已將臺北城的所有城牆拆光,而拆除城牆時所卸下的石材則大多運往東門附近,用以建造臺北刑務所(今日之臺北監獄遺跡)與兵營區(後來曾成為陸軍總部之所在,然後該地改建為中正紀念堂)。
北門、東門與南門這三座城門原本是中國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臺北市政府於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風格迥異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原本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後,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讓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所以北門便逃過了此劫,成為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
1983年12月28日,臺北城僅存的四座城門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名稱為「臺北府城之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
《關於北門圓環高架橋》
圍繞著臺北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10月10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為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臺北端,所以也被臺北市政府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
在臺北市區的鐵路地下化之後,北門高架橋已不再被需要,加上為了重塑北門及忠孝西路景觀之需要,臺北市政府遂於2008年開始評估北門高架橋之拆除,最終在2013年決定於2016春節期間進行拆除工程。於是,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自2016年2月7日凌晨動工,並於6天後(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
1966年,臺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
1976年3月,時任臺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
主橋沿著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為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為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
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為「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為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
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著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台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為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為4.3公尺。
連接三重地區與臺北市的忠孝橋由國際知名的橋樑結構工程師林同棪(音炎)設計,外型呈上T(橋樑)下Y(橋墩),主橋長1,145公尺,寬31.5公尺,往返各有3個快車道、1個機車道、1個人行道。1978年,由臺北市政府開始動工興建臺北市端的626公尺路段。1979年,由臺灣省公路局開始動工興建臺北縣三重市端的519公尺路段。1982年5月1日,忠孝橋全線完工通車。
忠孝橋之上構為每跨11支的預力混凝土T型樑,下構在牆式墩柱兩端向四角斜伸出四支柱子呈Y型,末端串以短樑構成框架,延長跨距以減少落墩數。忠孝橋的上構為T型梁,下構為Y型柱,設計師林同棪巧妙地將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 T. Y. 融入設計之中。
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為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
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
隨著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臺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臺北市政府確定拆除銜接忠孝橋臺北端之北門高架橋,並排定在2016年2月的過年期間進行拆除,屆時,被困縛在高架橋下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便可重見天日。
臺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北門高架橋、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為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
750公尺長的北門高架橋,於2016年2月7日(除夕)凌晨開拆,原預計8天拆完,最後提前在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僅花了6天多的時間便完成拆除工程,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為歷年之最。而為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則祭出號稱「金鐘罩、鐵布衫」之措施,並設置高架平台「北門觀」,讓民眾見證歷史。
北門高架橋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為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
在高架橋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
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峯表示,北門高架橋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臺鐵站,為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
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
黃治峯說,北門高架橋的拆除工程分為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期間,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第二階段」是拆除橋身,北市府選在春節期間(2月7日至14日)施工,以期能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在8天施工期間;施工期間每天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多達900餘人,日夜輪班作業,並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與高空作業車等機具。
「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關於北門廣場》
基於「西區門戶計畫」,臺北市政府於2016年春節期間拆除了北門高架橋,卸下北門長久以來遭受的桎梏之後,北市府公園處隨即進行「北門廣場景觀工程」,經過一年半後,終於大功告成;「北門廣場」於2017年7月26日正式完工,廣場周圍的六支特效照明燈會在晚間啟動,以呈現不同於白天的北門風華。
北門「承恩門」為現存的清代臺北府城四座城門裡唯一保有閩式碉堡原貌的城門,其周圍環境經工程拓寬改造後,已成為占地約0.68公頃的綠地廣場,名為「北門廣場」。
面對外界認為受到照明燈柱圍繞的北門廣場看起來像是棒球場,建築師徐裕健表示,北門的屋瓦與屋脊是閩南式建築的重要元素,若使用地燈將無法照亮該特色,因此才決定採用高角度的照明方式。
為讓民眾能了解北門的歷史,廣場內設置了十一處歷史解說碑;至於在北門高架橋拆除前,被安置在北門北側地面的原北門甕城橫額之「巖疆鎖鑰」石碑,最後並未被擺回北門廣場,公園處解釋,因為該石碑是古蹟,被文化局依照「文資法」保存在剝皮寮辦公室裡,目前廣場上則是擺放其複製品供民眾欣賞。
北門廣場啟用典禮原定7月29日上午舉行,但因尼莎颱風來襲,順延至8月3日;臺北市政府希望見證臺北133年歷史的北門,未來能以「臺北凱旋門」之姿,重現這座城市的歷史風華。
臺北市政府改造北門周邊景觀風貌,不僅讓北門重現,附近的臺北郵局、鐵道部博物館等古蹟也同時被點亮,藉由人行步道加以串連,西區門戶計畫軸線從北門經過撫臺街洋樓,到達南端的中山堂,往北連接昔日臺北後站商圈一帶、西至西門町、東南到臺灣省城隍廟,形成具有歷史人文氛圍的徒步空間。
北門廣場啟用後,將扮演這一帶的軸心,串聯起周邊古蹟,甚至可以銜接較遠的建成圓環與大稻埕歷史街區,成為臺北的文化重心,扮演帶動西區繁榮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