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上映前,寫過一篇《#沙丘》電影的前世今生,而今上映後兩週左右,補上了完整影評文章,這裡的《沙丘》系列尚未結束,下週還會從原著小說的角度來談談這部作品。但是,眼見觀影首選的美麗華 IMAX 即將隨《007:生死交戰》上映而換檔,依然覺得相當可惜,周遭好多朋友因一直買不到票而怨聲載道,希望還有機會見到《沙丘》重回 IMAX 影廳。
⠀⠀⠀⠀⠀
⠀⠀⠀⠀⠀
「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總是耳聞 ── 成功改編《沙丘》有如天方夜譚。換言之,這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也因此,當務之急必須證明一部賣座而美麗的電影確實可以存在,我想我達到了這個目標。」
⠀⠀⠀⠀⠀
── 導演 Denis Villeneuve
⠀⠀⠀⠀⠀
此部系列小說的改編難度相當高,無論是於鋪陳、美術、場景、娛樂性、世界建構等方面,是必須在各個技術層面皆臻至成熟時,方能打造出滿足書迷與科幻迷、既未來又傳統的想像國度。換言之,這部水到渠成的二十世紀科幻史詩,就如同故事中的亞崔迪家族,不斷死去,不斷重生,不斷進化,才演變出今日的樣貌。
⠀⠀⠀⠀⠀
法蘭克.赫伯特的原著出版於六〇年代,其傳統文學敘事方式賦予小說珍貴且獨特的美感,科幻小說的外皮包覆著生態、政治、宗教、歷史、希臘悲劇,絢麗交織出歷久彌新的史詩冒險旅程。綜觀過去相關作品,任何一個導演都可以告訴觀眾沙漠的遼闊與壯觀,但至今唯有 Denis Villeneuve,讓我們感受到沙漠的致命與美麗,從靈魂深處回應沙漠的聲聲呼喚,揉合整部《沙丘》故事,以影像藝術的魔法娓娓道來,並展現屬於這個世紀的商業鉅獻應有之氣魄與風範。
⠀⠀⠀⠀⠀
「夢是來自意識深處的訊息。」
⠀⠀⠀⠀⠀
Dreams are messages from the deep.
⠀⠀⠀⠀⠀
電影裡片片段段的夢境彷彿有自己的生命,隨著敘事節奏呼吸、起伏,就如《銀翼殺手 2049》、《異星入境》,伴隨傾頹蒼涼而生的詩意,從難以察覺的絕望深淵與黑暗之心緩緩蔓延。小說每一篇的開頭,都有旁觀者已知視角的一段引文,提供一種近似史書或詩歌的記載,正文則是意識、夢境、幻象與預言穿梭其中,畫面將「意識深處的訊息」化為縹緲而真實的故事,我們就這麼睜著眼走入了漫天飛揚的滾滾沙塵。
⠀⠀⠀⠀⠀
改編之下,忠於原著的手法各有利弊,私以為最出色的是將文本完整吸收,以自己的方式重述之,既蘊含作者的靈魂,又融入另一位創作者的視野。赫伯特筆下的荒漠奇景等同地球表面覆蓋的海洋,有沙浪、沙霾、沙霧、沙塵與沙暴,「經沙塵折射的的陽光下,一排機翼泛起一片迷濛的橙光」,「二百公尺深的下方是一片沙漠,綿延不絕,像靜止的海洋躺在那裡,佈滿銀色波浪」,超越人類的未知力量以及潛伏於沙漠大地的死亡氣息,Denis Villeneuve 的鏡頭語言如實具象了無以名狀的覺醒歷程。
⠀⠀⠀⠀⠀
而如此內在覺醒的歷程,幾乎不可能單憑劇情推進給予觀眾具有說服力的合理解釋,無怪乎赫伯特的兒子會形容《沙丘》是靈性的熔爐。也因此,在倚靠獨白輔助的前車之鑑下,肉眼無法觸及的,先人類而生的,導演直接從保羅的凝視予以凝視,從保羅的感知予以感知,將萬物的模式,宇宙的一環,看不見或看得見的一切如實呈現在觀眾眼前,此為一場先感受方能相信的體驗,縱使等在前面的是危險及死亡,也無從閃避。
⠀⠀⠀⠀⠀
故事中的人們既生於戰爭,電影裡的藝術亦孕育於美,帶領觀眾在失去方向的沙霧中漂流,重新認識命運、思索時間,重新尋找人類的生存意志。
⠀⠀⠀⠀⠀
⠀⠀⠀⠀⠀
⠀⠀⠀⠀⠀
🗡️ 完整全文寫於 釀電影 :
⠀⠀⠀⠀⠀
《沙丘》:生於戰爭,亦孕育於美
https://bit.ly/2Yau6ZF
⠀⠀⠀⠀⠀
⠀⠀⠀⠀⠀
🏜️ 延伸閱讀:
⠀⠀⠀⠀⠀
夭折、毀壞與重生:《沙丘》電影版的前世今生
https://bit.ly/397OTPs
「鏡頭語言 左右」的推薦目錄: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路徑影像- Thu.鏡頭語言「自左至右的動作在心理上顯得自然 的評價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教學】電影四大鏡頭運動PAN TILT DOLLY TRACK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電影鏡頭術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鏡頭語言 左右 在 電影鏡頭術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鏡頭語言 左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的關鍵字,仍舊是疫情,但在亂世之中, 2020 年自己與 360 部電影共同走過。由衷覺得在台灣是幸運且幸福的,還能輕鬆走進電影院,於漆黑的場域之中,和無數陌生人共享光影魔法,而除了電影院之外,串流的發達與普及,也讓電影在疫情之中有了其他生存的空間。因此,在台灣,在世界各地,影迷與電影邂逅的方式,就無拘無束,也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自己今年 360 部的電影之中,藉由年底回望今年,梳理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留存為 2020 年自身的時代印記,更有幸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作為 2020 年的回顧。
去年也同樣寫了年度電影推薦,當時的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但由於 2020 年全球受到肺炎疫情影響,許多片子少了商業映演的機會,故今年更改評選規則,影展、串流皆納入考量,唯一限制為今年首度在台灣看見的作品(不包含舊片和數位修復)。順道一提,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
整理了今年的觀影紀錄,發現讓自己最有感觸的,還是在於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怎麼共處的作品,世界已經夠亂了,但透過影像我們好像還能奢侈地去反思,還能去醒悟,雖然某些時刻對於諸多議題有種無能為力的失能感,但在電影之中,或許人們終能找到一絲避世的位置。
🎬以下排名有分喜好順序,並附上短評。1 至 5 名後天刊出。
10.《#曼克》,【#Netflix】
名導大衛芬奇沉潛 6 年,在動蕩不安的 2020 年交出《曼克》。1941 年,劇場與廣播界的金童奧森威爾斯執導了震古鑠今的《大國民》,縱使《大國民》在 1942 年的奧斯卡僅拿下一座奧斯卡,但時至今日,《大國民》在影史的地位已不辯自明。當時的好萊塢有《亂世佳人》這類的大製作電影,而《大國民》的出現,走出與古典好萊塢截然不同的嶄新道路,是時代的開創者先鋒之一。
《大國民》讓觀眾跟著記者視角,透過回憶錄的方式不斷帶出主角凱恩的過往,拼湊可能的人生模樣,更重要的是,片子從媒體帝國巨擘之中,反映美國自由資本主義以及英雄主義;而《曼克》在大衛芬奇的視野底下,聚焦於《大國民》的編劇曼克維奇,他嘴巴凌厲,酒氣熏天,但才華過人,以筆為戈,觀注政治,反映社會概況。大衛芬奇在杯觥錯影、吞雲吐霧間試圖梳理出《大國民》劇本的生成原因,大衛芬奇同樣在解構神話,從財團的資本面向,到個人的英雄樣態,都是《曼克》拆卸的細節之一。
說到底,《曼克》是世人愛看的「小蝦米對抗巨人」的故事,曼克維奇是狂傲不羈,唾棄商業鉅子的編劇,奧森威爾森則是初出茅廬,亟欲證明自我的金童導演,兩者在片廠掌權的體制之中,不斷對立與斡旋,才有了曠世傑作《大國民》。大衛芬奇找到巧妙的切入點述說曼克維奇這位真實存在的人物,不刻意歌功頌德,反而聚焦於小人物在時代浪潮下的掙扎與失敗,大衛芬奇毫筆一揮,將人性的各種面向融於一爐。
而觀眾乘著《曼克》劇組匠心打造的時光機,返回 30 年代的好萊塢,橫跨在一戰後的經濟大蕭條、二戰時的風起雲湧,大衛芬奇遊刃有餘地刻畫紛擾的政經局勢,更在《曼克》後段花了篇幅勾勒加州選舉,並劍指官商間的操弄,與人心動盪,而當時代的政治概況回看今年,美國大選的擺盪與鬥爭,就有了某種趣味,《曼克》的出現能在美國大選中增添一絲解讀趣味。
至於手法上,《曼克》中隨處可見對於《大國民》的致敬。首先,兩部電影雙雙採用倒敘法,從這樣的形式來看,大衛芬奇對奧森威爾斯的挪移是顯而易見的。再來是分鏡,舉例來說,片中能看到主角曼克躺在病床上,從手中將酒瓶摔下,而後酒瓶在地上滾動,此處的剪接與攝影機運動對應到《大國民》,就成了主角凱恩躺在病床上,從手上將童年時的水晶球摔下而破裂,這是《大國民》的經典之一,「玫瑰花蕾」(Rosebud)就從這裡延伸而出。
最後是符號象徵,在《大國民》中,空間場域極為重要,冰冷的檔案室、夫妻間的餐桌距離,都暗示人與人之間的疏遠關係;在《曼克》中,主角曼克來到好萊塢權貴們的重要聚會,在此也出現了狹長餐桌,曼克在此發起酒瘋,而後被拒於門外,並被譽為「猴子」,此處的影像語言,與《大國民》遙相呼應,並對戲劇產生關鍵作用。而「猴子」一詞也是《大國民》中的經典台詞。
從這幾點來看,《曼克》巧妙掌握《大國民》的手痕印記,並準確在新的故事中賦予意義,並非為了「致敬」而「致敬」,大衛芬奇的導演功力依然無庸置疑。但平心而論,《曼克》並不是那麼容易入口的作品,片中複雜的人物關係,後設的趣味性,都要對於影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才能知曉箇中奧妙,但倘若能稍微理解《大國民》與當時的好萊塢狀況,《曼克》會是一部相當過癮的「影迷作品」。
《曼克》走到最後一幕,最後的台詞說道:「這就是電影的魔力。」替全片畫上最佳註解,在 2 小時 11 分鐘過去後,觀眾自然能明白,影像可以左右政治,干涉政權,而曠世傑作也可能僅是一個失勢、酒醉之人寫出來的奮力一搏,電影的魔力在《曼克》中展露無遺,並從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再度提煉而具現。大衛芬奇並不亞於奧森威爾斯,《曼克》是獻給編劇的作品,但在浪漫的說詞之中,觀眾望見的是不堪、醜陋與血淋淋的真實。
最後,有趣的是,1940 年走過 80 個年頭,當代電影產業的軌跡也發生巨變,尤其是在今年,串流大肆崛起,好萊塢傳統大型片廠應該沒想過,電影產業已經逐漸脫離電影院,人們在家中已然就是全世界,於是從今年的環境之中,Netflix 恰巧推出《曼克》,若用一種後設的角度解讀,《曼克》或許可說是大衛芬奇的《大國民》,藉以諷刺傳統掌權者,又是一種油然而生的趣味。
9.《#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繁盛映畫 Wild Green Films】發行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是一部冷靜、克制的作品,但靜下心感受,能在表面之下挖掘出極富情緒的底蘊,巴勒斯坦電影代表人物伊利亞蘇萊曼不發一語地透視世界,熟稔「以畫面說故事」之道,輕點影像魔力,帶著觀眾心領神會,望見當代社會。
綜觀全片,蘇萊曼經常選擇從一顆用於觀察事物的鏡頭切入,然後帶回蘇萊曼「觀看」的動作本身,並不斷在這兩者間擺盪、轉換,點出「觀看」的主動/被動,同時拋出客觀環境,觀眾在此模式下,帶著些許超現實「被動地」共同「觀看」巴黎、紐約以及巴勒斯坦的處境與氛圍。
猶記得《一一》特愛拍後腦勺的孩童洋洋,這是屬於此年紀對世界產生好奇獨有的觀看方式,觀眾平常看不到的,洋洋(楊德昌)拍給我們看。然而,在《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中,伊利亞蘇萊曼和洋洋一樣,拍著背影,似正在對世界提問,這也恰恰為蘇萊曼提供觀眾另一種看世界的方式,觀看永遠是事物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過與洋洋不同的是,蘇萊曼拍下的背影,少了點好奇心,取而代之的是深刻的省思與從容的凝視,在優雅中透著擔憂與諷刺。
「It Must Be Heaven」,天堂無處不在,此刻蘇萊曼外表仍克制,但激動之情早已溢於言表,透過畫面與音樂穿過銀幕傳遞出來。世人的確不能選擇出生的地方,但能選擇觀看世界的角度與方式(巴黎、紐約、巴勒斯坦的對比),「觀看先於言語」(Seeing comes before words),或許是導演先生挪移約翰伯格著作的溫柔提醒。
📝全文請點👉https://bit.ly/34QuTPz
8.《#誓血五人組》,【Netflix】
史派克李延續上一部作品《黑色黨徒》的風格,開場便開宗明義地使用歷史畫面,將砲管對準美國歷史上的戰爭污點──「不知為何而打的越戰」。《誓血五人組》開場呈現一段段黑人前往戰場的真實畫面,史派克李善用交叉剪輯,靈巧地在當中倏地剪進阿波羅 11 號登月的歷程畫面,聽著旁白說起:「這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是縹緲的登月計劃,人類對外太空虛無的想像;而越南戰場中流血、送命的軍人,則是血淋淋的真實──兩相對比之下,當時美國的登月輝煌、軍備競賽中的勝利,與越戰的失敗並置,更顯諷刺。這是史派克李熟稔剪輯的力量,送給觀眾一記當頭棒喝。
《誓血五人組》是一部專屬於黑人的公路史詩電影,當年血氣方剛的英勇青年,經過歲月洗滌後轉為白髮蒼蒼的老人,然而,這些老兵就算帶著瘸腳的傷疾或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到了熟悉的叢林,縱使地雷滿佈,仍舊對地形、環境記憶猶新──這是時間帶不走的歷史傷痛、戰爭遺毒。史派克李透過角色的傷痕,暗示越戰如同幽靈鬼魂般,纏繞著老兵,同時也籠罩於美國之上,揮之不去,也無法抹滅。
更驚喜的是,史派克李巧妙地透過攝影媒材的轉換,拉出今日與往昔的對比:電影中只要是「現在」的時空,畫面比例大都以 1.85 : 1 或 2.39 : 1 拍攝,進入回憶後,便限縮畫面比例,改以視覺風格較小的 1.33 : 1,藉此呈現出當時越戰壓迫、緊繃的氛圍。而本片攝影師 Newton Thomas Sigel 再透過 16 釐米底片獨有的顆粒色澤感,拉出舊回憶的時代感,光是媒材的轉換,便能窺見史派克李的用心。
綜觀全片,《誓血五人組》對於種族議題的力度,每一場戲、每一句台詞都是直球對決,且史派克李雜糅各類型的影像,鏡頭語言豐富、視覺風格強烈,在公路類型中醒覺、成長、找到救贖,並與人性對抗,重口味卻不鹹膩、直通人心,進而反思越南戰爭。史派克李透過手中的鏡頭直面剖開美國底下的醜陋面紗,其情緒是鏗鏘有力,如同片中「美國欠我們的」那句台詞一樣,擲地有聲。
最終,《誓血五人組》結尾收在馬丁路德金恩博士逝世一年前的真實演講畫面,開場是拳王阿里,結尾是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史派克李透過兩名黑人平權運動且反越戰的英雄做出首尾呼應,更將真實歷史畫面和虛構故事合一,將劇情片與紀錄片兩者形式疊合,強調了這部作品的真實性,可謂神來一筆。
更重要的是,透過這段宣言可以識讀史派克李現今對美國的態度,從電影拉回現實,美國目前正處在「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的平權抗爭風暴之中,歷史過了幾百年,種族歧視的警察暴行等事件一再上演,美國或許正搖搖欲墜;美國或許離平權還有一大段路要走;美國或許永遠抵達不了和平彼岸,但史派克李仍舊期許美國能成為理想中的樣貌,堅定帶著各種膚色的觀眾共同見證。
📝全文請點👉https://bit.ly/3rzZEC5
7.《#悲慘世界》,【海鵬影業 / Swallow Wings Films】發行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 19 世紀問世的名著小說《悲慘世界》,在 21 世紀成了法國新銳導演拉德利(Ladj Ly)鏡頭下的犀利映襯,一本書、一部電影,不同媒材但核心異曲同工,盤根錯節的結構性問題、人性不斷的對立、來自社會底層貧窮的掙扎,仍舊不斷重演。人類文明看似不斷前進,卻被拉德利拆解成停滯,甚至是倒退;雨果筆下的革命百年之後,對於拉德利來說或許近在咫尺,全片擲地有聲,令人膽戰心驚。
拉德利聰明地透過這三位個性鮮明的警察視角,遊走(巡邏)在充滿犯罪、危險氣息的底層街頭,觀眾得以紮實地一窺與警察處在對立位置上的各種小人物,拉德利也進而描繪出這些小人物們不同的求生輪廓,拼湊出郊區的完整樣貌,難能可貴的是,拉德利並非一味地批判,在這樣的灰色地帶中,「善」與「惡」當然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
《悲慘世界》是一部生猛有勁的作品,拉德利展現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剛強氣勢,在巴黎郊區中完成了一場艱難的衝突,隨時充滿箭在弦上的挑釁,引人入勝,且其暴力筆觸也神似賈克歐狄亞在 2015 年拿下坎城金棕櫚的《流離者之歌》。
《悲慘世界》雖然發生在巴黎,卻能打破文化藩籬,因為此種對立走出巴黎,在世界各地、社會的角落上仍舊不斷上演。但或許,拉德利並不想極為悲觀地認定人性的無可救贖,開放式的結尾以及開場的人心凝聚就是很好的證明。
「親愛的朋友,請謹記。沒有壞種子或惡人,只有壞的耕養者。」雨果百年前提筆的嚴厲警示,到了當代,拉德利巧妙地挪用,鏗鏘有力地奏出一曲法國當代的底層荒涼悲歌。
📝全文請點👉https://pse.is/3avndj
6.《#殺戮荒村》,【捷傑電影】發行
《殺戮荒村》由巴西名導克雷伯曼東沙費侯和長期藝術指導合作夥伴胡里安諾杜內耶斯聯合執導,很難想像這部帶著些許科幻感的民族記事,在風格上會展開成昆汀式絕地大復仇中的暴力美學,且在轉場上皆有 70 年代西部電影的味道,開頭便替這部時間軸定於未來的電影注入矛盾的衝突美感。
敘事上則在名為巴庫勞(Bacurau)的小村落中,殘酷劃分社會、種族間的階級地位,透過一群由美國白人組成的殺手集團,埋下政治操弄後對窮人村落進行的屠殺,由此來看,巴庫勞可以視作過往歐洲帝國主義對巴西的殖民以及文化上主導地位的典型。
然而放眼未來,高科技更可能使人們認為有「權力」將人命視為屠宰遊樂場,編導對於歷史傷痕、現今局勢、未來發展,有著細膩、透骨的觀察,這些不斷上演的掠奪,無時無刻發生,不管是在從前,或是未來,且背後原因令人寒毛直立。
《殺戮荒村》是一部充滿幻想的當代寓言故事,但其核心主題,可能更是這群無力的個體們對企圖剝削其利的強國們的終極反動(白人、遊客),是政治上的、文化上的、經濟上的,也正如同昆汀塔倫提諾的《決殺令》般,在影像中出了口惡氣,大快人心。《殺戮荒村》真實的可怕。 巴庫勞是極為渺小的貧瘠窮鄉,或許世人不會注意到它是否存於地圖中,但在這座小村中政客與強國卑劣的荒謬事,極有可能發生於當代地球的每一寸土地,自然也能這樣看待台灣了。
📝全文請點👉https://bit.ly/3nRmrXX
#2020年度片單
鏡頭語言 左右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金馬獎總評(劇情短片):新人輩出,生死血戰】
【最佳劇情短片】
王逸帆《伏魔殿》
林亞佑《主管再見》
郭臻《夜更》
羅晨文《幽魂之境》
李宜珊《手事業》
.
雖然劇情短片類往往是普羅大眾最容易忽視的項目,但其實本項自1996年頒發以來,有無數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入圍導演都成為現在產業的中流砥柱,包括林書宇、沈可尚、鄭有傑、張榮吉、柯貞年、黃進、詹京霖、柯汶利、程偉豪等人皆曾經經歷過短片獎的洗禮。因此如果要看見華語片的未來,從最佳劇情短片入手,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
偏偏今年又是競爭特別激烈的一年。例如有三位導演是二度入圍,其中包括曾以《亮亮與噴子》(2016)獲獎的李宜珊,以及曾以《洞兩洞六》(2017)提名的王逸帆,兩人這次分繳出自己生涯的巔峰之作《手事業》與《伏魔殿》。在如此海量短片競爭之下能夠提名一次金馬獎,已經不容易,何況提名兩次,而且還能再自我超越,簡直不可思議。
.
李宜珊的《手事業》(如附圖)的母題就是「手」,中年婦人阿音為了謀生可以用手作各種事情,包括為男人打手槍、化屍妝甚至做電工,她說:「女人的手可以做很多事情,最不應該就是用來擦眼淚。」表面上她與女性夥伴的生活並不寬裕,但她們卻知道如何握住男人的命根子。
.
這回與《亮亮與噴子》一樣生猛有力,李宜珊式的幽默感依舊(警察走近屋內與雞群的蒙太奇),也同樣抓住了草根的韌性。但這次格局更大,對女性命運的關照也越深刻動人。
.
最難得的是,李宜珊從來不賣弄悲情,不去迎合都市人對鄉下甘苦人的想像,她的角色總是如此隨心所欲,恣意而自在,面對男人/權力對她們的欺凌,絲毫不妥協。近日去看蘇匯宇的錄像作品《女性的復仇》,他說他很想見到2020年的人會如何詮釋「女性的復仇」,也許在《手事業》中能找到答案。
.
李宜珊已經透過兩部作品證明了自己完全有能力拍攝一部長片(不過這的確未必是短片導演的當然目標),敘事節奏與演員調度可觀,幾場頗具諷刺性的象徵物(橋下的巴黎鐵塔)令人著迷。然而,本項過去從未有導演兩度獲獎,在作品品質在伯仲之間時,評審若想鼓勵新人,有可能優先選擇其他作品。
.
同樣二度提名的王逸帆以《伏魔殿》則是他的才氣集大成之作,以極速的剪輯風格與狂放的手持攝影、超寫實的血腥動作戲為基調,拍出了一部台灣影史前所未見的奇作。
.
劇中,魔君轉世的太保與阿輕為了逃避承擔罪孽的命運,展開了追逐與殺戮。過程中鮮血四濺,斷肢橫飛,有些人看了過癮,有些人看了作噁想吐,但既然故事是在如此玄妙的宗教/神怪世界觀之下展開,道德不該作為影片的考量要件,理應客觀看待導演所欲達到的意圖是否有被完整地呈現。
.
有許多觀念保守的電影人批評《伏魔殿》太過挑釁與炫技,但我個人只在乎這部作品的情節是否適合在這個體裁之下用使用這個方式來表達。就此來看,這部片的確就是該被這麼拍,而王逸帆做到了最極致。
.
《伏魔殿》今年影展運不順,首先在台北電影獎失去角逐最佳短片的機會,後來更被高雄電影節直接排拒在外。雖不知評審考量具體原因,但確實可以想像如此狂野的敘事、鏡頭語言與故事情節,恐怕遠遠超過大多數資深評審的底線。它容易是那種有人極愛、有人極厭惡的作品,而重視討論的評審團制度本來就比較容易產生折衷的結果,像這樣的作品,能入圍已經非常難得,拿獎是難以想像的事。
.
相形之下,林亞佑的《主管再見》堪稱氣勢如虹,今年一連在金穗獎、台北電影獎、社會公義獎、桃園電影獎與高雄電影獎都有斬獲,五部入圍作品之中載譽最多。故事以少觀所為背景,新進菜鳥筌仔因犯下殺入罪入所,總是閉口不與旁人互動,識途老馬YAMAHA主動照顧他,友情漸漸滋生。特別可觀的是,片中主要演員的影視經驗欠奉,但在林亞佑的指導之下,卻能活靈活現。
.
其實是他妥受利用角色外型特質的本色,將人物故事予之盛裝。片中幾場戲,相信這群年輕演員也並未用力,但一個鏡頭的擺放、角色一個眼神(例如YAMAHA哥哥未接電話的戲),就能讓情感傾瀉而出。與其說林亞佑了解演員,更可以說他太了解觀眾,他確實具有引導觀眾入戲的特質。
.
作品本身對青少年的觀察也是極其精準,好比氣焰高漲的YAMAHA何以透過吹牛來掩飾自己的孤獨。這群青少年脆弱的自尊在林亞佑的觀察下無所遁形。從各個角度來看,本片都是展現完整且富有餘韻的佳片,屆時無疑是領跑之作。
.
就在金馬獎前一週,郭臻的《夜更》榮獲了南方影展南方獎殊榮。許多台灣影迷對郭臻未必熟悉,但談起《十年》(2015)中由他執導的《浮瓜》,相信就有一定印象,他也曾以《流放地》(2012)提名過本項一次。比起台灣創作者還有餘力坐下來思考明天要拍什麼,這一批站在抗爭前線的香港導演可是別無選擇,他們有著紀錄眼前所見的強烈迫切性。
.
導演在2019年反送中(全名為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示威現場實景拍攝,故事全發生在一間計程車之中。這位中年司機蔡志強(以司機身分參演本片之後,他選上了議員)看見黃絲(支持佔中者)學生時,不假辭色地要他們不要亂,但在遇到藍絲(支持政府與警察者)發表的極端言論時,他卻又想為黃絲說點話。
.
立場不定、只在乎自己利益的騎牆派,在每個時代都有,導演大可以以一個前線的熱血青年為角度,但他卻偏偏選擇拍攝一個中立的司機。端看周圍人物命運的轉變,是否能夠喚起他從未見識過的自己,那個更柔軟、更富有人性面的自己。作品後段,司機對無家可歸的男孩的凝視,可謂無聲勝有聲。
.
郭臻並不是以中立角度來呈現這個故事,他讓觀者很清楚地區分善惡,藍絲母女便是臉譜化的呈現。不過既然這已經是大是大非的事,也未必非要追求絕對的中立。不過郭臻雖然已經有了立場定見,卻沒有以煽情場面來左右觀眾情緒,整部片的調性特別寧靜而輕柔,比起《浮瓜》而言,也有更上一層樓。金馬獎評審不需要因為以聲援香港人為由而將獎項頒給《夜更》,因為真的論作品本身,《夜更》確實就有得獎相。
.
反觀上述四部,羅晨文執導的《幽魂之境》雖然也在稍早的台北電影獎與女性影展獲獎,但無論是論述主題與作品資質,都難有競爭力。本片記述了中緬邊界娃娃兵的命運,孩子因為大人之間的政治角力而無端捲入戰亂,甚至必須披上戰袍、攜帶槍械上陣。導演以溫柔的視角注視片中姊弟的命運,並以幽魂之題帶出孩子們對自由的渴望,因為在幽魂的世界,自然不存在邊界的概念,更能無拘無束。
.
作品抓住了一個極好的概念切入,且帶有濃厚的人道主義的關懷色彩,作品本身確實是台灣導演很少觸及的題材。但就技法上或者敘事的處理,本片都是蜻蜓點水,未能深入議題與人物本身的骨髓,實難與其他四部整體更具複雜性的作品匹敵。
.
結論看來,今年可以看好得主從《手事業》、《主管再見》、《夜更》三部之中產生,雖然私心仍然期望《伏魔殿》也能在考慮之列。
——————————————————
11/21第57屆金馬獎線上直播就在myVIdeo
想線上掌握金馬第一手消息或回顧歷屆金馬作品就上myVideo https://www.myvideo.net.tw/event/GHFF/
——————————————————
.
.
本屆金馬獎延伸閱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827694697333255
【金馬57完整入圍名單統計】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5682
影爆點/翁煌德:港片孤軍奮戰 國產四強鬥陣搶金馬(劇情長片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2782
影爆點/翁煌德:喜劇重磅來襲 5帥發功搶金馬(男主角預測)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84266
影爆點/翁煌德:怪咖齊拚后冠 60年老將力戰菜鳥搶金馬(女主角預測)
https://theinterview.asia/sharing/34561/
〈2020年金馬獎的東南亞電影〉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1709705931753
【2020金馬獎總評(男演員):男主獎歸喜劇演員?男配三強鼎立!】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51826021477
【2020金馬獎總評(動畫片):亮點盡在短片類】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479231619770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本):無聲勝有聲,孤味一支獨秀】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0760995026624
【2020金馬獎總評(新人):演員與導演,各是五取三】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5732521196138
【2020金馬獎總評(女演員):淑芳阿姨拚雙獎】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58415707594486
【2020金馬獎總評(紀錄片):中國背景之作傲視本項】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2151160554274
【2020金馬獎總評(劇情長片+導演):有情人終成眷屬】
https://www.facebook.com/nofilmnome/posts/2960899530679437
【2020金馬獎的19個如果】
#王逸帆 #伏魔殿 #林亞佑 #主管再見 #郭臻 #夜更 #羅晨文 #幽魂之境 #李宜珊 #手事業 #金馬獎 #金馬影展
金馬影展 TGHFF myVideo 影音隨看
鏡頭語言 左右 在 【教學】電影四大鏡頭運動PAN TILT DOLLY TRACK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Pan 和tilt 是兩種最常見,而且經常一起用的運鏡技巧。方法:Pan 指水平( 左右 )移動 鏡頭 ,tilt 則是垂直(上下)移動 鏡頭 。最好配撘一支好的腳架, ... ... <看更多>
鏡頭語言 左右 在 電影鏡頭術語2023-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推薦與評價
轉場方式〈Swish Pan〉 · 二、前移後退拍攝〈Dolly〉 · 三、左右移動拍攝〈Truck/Crab〉 · 四、左右弧形移動拍攝( ... 電影鏡頭語言術語大集合,學會就算半個電影人! - ... ... <看更多>
鏡頭語言 左右 在 路徑影像- Thu.鏡頭語言「自左至右的動作在心理上顯得自然 的推薦與評價
Thu.鏡頭語言「自左至右的動作在心理上顯得自然,反之,從右至左的動作則顯得緊張和不快。」—認識電影書中說敏感的導演會利用這種細微的心理現象加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