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堂
寧信成見 不信真相?
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發現,社群媒體上假新聞的散播速度比真相快六偣,觸及人數更多。路透資料照片
去年二月,針對數位時代資訊傳播的速度與規模,我曾經有一篇專欄,名為:「後真相」就會埋沒真相。文中對當時Post Truth的現象,提出觀察與建議,由於社群媒體的導入,消息產生、傳播的速度與規模,倍蓰於往日。而群組間又存有一定的的信賴關係,錯誤或虛假訊息乃經由此一途徑滋生、散播,形成所謂的「後真相」時代。
文章發表後,巧遇主流媒體負責人,也曾向其建議可否以常年建立的信譽與聲望擔任Fact-check角色,倣國外專門提供真相的網站,協助現代網民發現真實,不為虛假訊息所誤導。當然這是吃力的工作,相信該主流媒體需要時間研議,不過同時也因此持續注意觀察社會上「後真相」的發展脈絡。
「後真相」在美國總統大選及英國脫歐公投中愈演愈烈,甚至因此被牛津詞典收錄為2016年度字彙,成為「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同義詞。「後真相」更凸顯訴諸情緒與個人確信(appeals to emotion and personal belief)高於對真相的探求,前述十五個月前的拙文,就舉出實例,縱然已在群組中指出某一訊息不實,甚至舉證歷歷,但信者恆信,有時還自嘲用意良善,甚而繼續轉發。事實顯示,後真相在台灣意識型態鮮明乃至對立的時刻,更為顯著。
物極必有反,鑒於社群媒體間錯誤或虛設資訊頻傳,許多國家開始採取行動,馬來西亞上月於大選前通過新法,規定凡發布或散播不實新聞、資料、資訊乃至報告者,最高可處六年徒刑並科五十萬罰金。這當然引發是否危害言論自由的物議,卻未阻卻其他國家跟進,新加坡國會特別委員會亦正進行研究各界建議與聽證會結果,以決定是否引進立法禁止網上錯誤消息散播,而且認為此係新加坡憲法所容許。而在今年二月菲律賓杜特蒂總統更關閉一個長期批評其施政的新聞網頁,理由即為「虛偽消息」。誠然,此等追殺「不實新聞」的舉動,其實很難與妨礙言論自由清楚劃清界限,因此印度政府由發布類似措施到撤回不過二日,就是因為各界反對。相對而言,法國所採措施係由法院在選舉期間審查新聞報導真實性,反較接近傳統法制觀念,而且也相對較節制。
有趣的是,以上針對後真相或偽造新聞的反射動作,其實都相當符合傳統的「供給面」觀念。換言之,歷來處理誹謗或虛構消息,都以消息供給者為制裁對象。但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的M. Gentzkow及布朗大學的J. Shapiro聯手提出研究報告,認為出刊者(即供給者)固然有在塑造讀者的觀念,但同時也會回應閱聽者的偏好,甚至這些現代讀者常有定見或對某種意識形態的堅持,會抗拒出刊者的「洗腦」,反迫使出刊者調整口味配合。
而英國的Nyhan及Reifler兩位教授的研究更指出,民眾傾向採信符合其性向的訊息。以伊拉克是否藏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例,多數保守派的受訪者堅定認為確有發現該等武器,而且縱使出示不存在的證據後,反而促使受訪者更確信其成見。
各種研究也發現,「團體學習」(group learning)效果在社群媒體時代發揮淋漓盡致,親戚朋友同僚透過群組交互影響形成群組的世界觀,甚至會排除在性質上礙眼(dissonant)的訊息,從而某些媒體也受影響,甚至透過數據行為分析,刻意去產生滿足特定意識形態的新聞報導。
如此觀之,去年我建議某主流媒體可試圖扮演Fact-checker角色,難免有點唐吉軻德,難怪該負責人近日仍表示尚在研究中。不過任由後真相時代的社群訊息橫流,對主流媒體的健康發展其實相當不利,如由政府出面澄清(例如行政院上周宣布的小組),表面上義不容辭,但效果一定最差,因此主流媒體不僅不能曲意配合產生符合讀者偏好的消息,更不應放棄成為「假新聞」(fake news)終結者的角色,這也是另一種「供給面」改革,更是賦予新聞「供給面」嶄新的生命。(作者為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鑒於同義詞 在 洞見國際事務評論-Insight Post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洞見社會眼] 諾基亞賣掉手機專心投入未來競爭
150年前,諾基亞(Nokia)開始為芬蘭工人生產膠靴;上世紀90年代,它成為流動電話領域的領頭羊,富於創新精神;如今,諾基亞正在再次轉變。
手機業務被微軟(Microsoft)收購後,諾基亞依然存在。儘管微軟收購的是諾基亞最有名的業務,但這家芬蘭公司保留着兩項主要業務:網絡和地圖。
「這麼做讓我們心情複雜,」諾基亞首席財務官蒂莫·伊哈莫蒂拉(Timo Ihamuotila)在接受採訪時說,「過去20年,諾基亞一直是手機的同義詞。儘管很難,但這項交易將會為芬蘭帶來兩家強大的科技公司。」
上世紀90年代,面臨財務困境的諾基亞開始把精力集中在手機上。在20世紀末互聯網熱潮的最高點,諾基亞是全球最大的手機生產商。其市值約為2500億美元。但由於諾基亞未能開發出一款足以與蘋果(Apple)的iPhone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基於Android的設備相匹敵的智能手機,根據調研公司高德納(Gartner)的數據,其市場份額從2009年的30%左右暴跌至去年的不足4%。2013年,三星取代諾基亞,成為最大的手機生產商。
儘管諾基亞的流動電話業務一直在縮水,但餘下的業務卻並不落後。將核心業務賣給微軟將帶來充足的資金,全新的諾基亞可能會以合適的定位參與競爭。消費者可能不知道,諾基亞年收入中的大部分都來自其網絡業務,其中包括銷售給電信運營商供其運行無線網絡的設備。
諾基亞的地圖技術也是微軟不想要的,但該技術有一個寶貴的全球地理信息數據庫。諾基亞可以將這個名為Here的數據庫授權給其他希望打造地圖周邊產品和服務的公司使用。
新諾基亞不用再擔心要為參與手機行業殘酷的競爭,而開發受歡迎的軟件和時尚的手機,現在它可以擺脫限制,從餘下的業務中打造出一家盈利的公司。但尚不清楚這些業務能否很好地獨立運行。而且,即便沒了手機業務部門,諾基亞依然要在日新月異的移動通訊產業中競爭。而在很久之前,諾基亞就被這個行業甩在了後面。
諾基亞地圖可能對設備製造商還有一定吸引力,因為諾基亞不會與其競爭。(微軟表示,在未來大約10年的時間裡,其智能手機將繼續使用諾基亞品牌。)
但由於諾基亞不再有配套的設備業務,其地圖的價值或許會降低。隨着智能手機的流行,數字地圖變得更複雜、更精密,因為人們會從隨身攜帶的手機上,而不是在電腦上查找地點和路線。地圖製造商會從人們的智能手機上收集信息,讓地圖更準確,更有用,它們也的確是這麼做的。
諾基亞地圖服務的競爭對手谷歌(Google)把使用谷歌地圖軟件的數百萬部智能手機當做數據探測儀,用以提升其數據庫的完備性,然而,鑒於有這麼多移動設備依賴谷歌的Android系統,有這麼多的智能手機依賴三星的部件和技術,這家芬蘭巨頭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拿出真正能吸引人的東西。
Alekstra分析師庫伊蒂寧說,即便還有諾基亞剩下的其他業務,諾基亞售出手機業務總的來說還是給芬蘭留下了一個空白。芬蘭的許多大學開設數學和軟件工程的課程時,就是在想着諾基亞日後會成為學生的僱主,現在,如果想進入手機軟件開發行業,他們就必須要考慮其他國家,比如美國。手機軟件開發是最受工程師歡迎的技術領域之一。
轉自紐約時報
http://cn.nytimes.com/technology/20130907/c07nokia/zh-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