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無常變化,學員每週薰習佛法,可以為身心帶來安定的力量。」常用法師並表示,佛學班是混齡班,學員從10多歲到80多歲,對科技、數位經驗落差很大,去年溫哥華班因海外疫情嚴峻,率先推動線上授課,經驗值得借重,「無論講師們面對空教室弘講,對著鏡頭保持視線,以及與學員線上靈活互動,都是一種全新學習」。
===================================
📰 聖嚴書院開學了 近5千學員線上相見歡
為了因應疫情變化,法鼓山海內外聖嚴書院佛學班、禪學班,本學期首度以線上方式全程授課,從8/30~9/3期間,共39個班級陸續開學,有近5千位學員、關懷員透過視訊分享上課喜悅。今年新加坡班初次招生,120位新生雲端相見,也寫下歷史新篇章。
為了讓開學日順利進行,法鼓山信眾教育院從7月中旬開始,就製作軟體使用說明手冊,針對佛學班講師、各班代表,辦理15場軟體使用說明會、7場連線彩排測試。在班級總彩排前,每個小組還要測試、演練。多數學員在短時間內快速上手,除了感恩班級關懷員,還有兒孫輩與親友從旁教學力挺。
「很意外看到許多年輕面孔來學佛,尤其還挑戰佛學班這種比較進階的課程。」謙稱是宅男工程師的新竹班班長洪進福說,親近道場當義工改變他的生活,但在疫情衝擊下又變回宅男,幸好報名了學佛班,可以在雲端上和同學交流學習。
「避免線上有同學跑錯會議室,或是好幾個同學帳號同名,還有提前發現通訊問題。」新竹班王貴枝分享,關懷員會先進行線上培訓,協助同學改正確姓名、開關視訊與麥克風,以及「舉手發言」功能,因為是一年級,大家彼此都不認識,因此出現不少趣聞,她說「疫情讓人無法回到道場,因此有個歡喜學習佛法的平台,是很需要的」。
「我這輩子從沒想到用視訊上課。」63歲的汪麗雪是農禪甲班班長,透露剛開始接到網路上課任務,只能用「壓力山大」來形容,但經過法師培訓後,發現沒有想像中可怕。副班長黃淑雯則說,白天班年長的學員較多,多半沒接觸過線上數位互動,特別感恩關懷員的與耐心付出。
汪麗雪表示,他們遇到不熟悉軟體操作的同學,就約在捷運站教學;有3位沒有親友協助的長者,就請關懷員協助上課,看著他們戴耳機專注模樣,以及表現出跟上時代的成就感,令她感動地笑說:「可以學先進的東西,我們還是很厲害唷」。
「要將佛學班順利轉為線上授課,我們為了不讓學員退怯,就將晉級門檻降低,最大的期盼就是不停課。」信眾教育院監院常用法師分享,因為配合線上的作業方式,本學期特別放寬出勤標準,先讓每個學員都能安心上課,同時能提昇數位學習經驗與技巧,也是一種成長與收穫。
「面對疫情無常變化,學員每週薰習佛法,可以為身心帶來安定的力量。」常用法師並表示,佛學班是混齡班,學員從10多歲到80多歲,對科技、數位經驗落差很大,去年溫哥華班因海外疫情嚴峻,率先推動線上授課,經驗值得借重,「無論講師們面對空教室弘講,對著鏡頭保持視線,以及與學員線上靈活互動,都是一種全新學習」。
信眾教育院說明,受疫情影響,今年長青班、福田班雖然停辦,但鼓勵大眾多參與法鼓山線上課程、講座與法會,並可定期線上收看法鼓講堂,放慢生活步伐,好好沉澱身心、充實自我。
#聖嚴書院
#線上課程
#疫情
#法鼓新聞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90的網紅陳慧敏Vivian Ch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一連幾集,由陳慧敏訪問香港不同''小人物''。 你可能不認識他們,但他們所付出的貢獻,卻燃亮了香港的一部分人。 「遇上困難不等於沒有出路,只是生命中一個逗號」 陳衍泓(逗點),英文名Comma(逗號),認為失明不代表人生句號,今日的他也能重新站起。 Comma 自小受濕疹困擾,長期滴類固醇藥...
長者義工培訓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在長照中心認識了楊奶奶〉
萬芳蓮馨長照中心門外是多株綠色植物,拐进去,粉色牆壁瓷白色地板,一座立櫃佛龕供着水墨彩繪觀世音菩薩像,點著橙黃色的小香燈,綠紅糖果各三五顆。輪椅一字排開,上面坐著許多爺爺奶奶,吊瓶的,發呆的,看電視的,陣仗一直延伸到走廊,我踩進來,小心翼翼往前走,爺爺奶奶抬起頭來打量,我時刻提醒自己要記得微笑。
來之前,社服團進行了十分鐘的小培訓,教我們推輪椅的方式,與長輩們溝通的技巧等。我的活動流程卡片上寫著「玉珍,失智」。
走啊走,盡頭轉角便是「交誼廳」,不到二十尺的小廳,左右不對稱排著十多臺輪椅,有的爺爺奶奶東倒西歪,需要用背帶固定身子。
#見到奶奶#
「海珊在哪?」我急忙應道「這!」「玉珍在這。」這就見到了玉珍奶奶。
奶奶留著短髮,頭髮是麥當勞麥旋風色,個子不高,如一般老人的身子隨著時間越縮越小。「奶奶,我是海珊,待會我們去公園。」兩個社工負責一位長者,負責玉珍的,是明慧和我。
玉珍奶奶點點輪椅,問我和眀慧誰會。我問她怎麼了?她說她要拿東西,我便把輪椅兩邊手剎拔掉。她又點點自己胸前一條用於固定身子的皺皺碎花布帶,「把它解掉。」我繞過她,手探到輪椅背上解開。
#楊奶奶的房間#
奶奶沒有直接告訴我們去哪裡,只是往前指,我也沒問,照她說的做。原來是要回她的房間。十五尺左右空間,有四個床位,輪椅在其中通行扭捏艱難,窗戶很大,直到晚上,房間裏都用自然照明。
到了自己的床位旁,奶奶伸手摸摸床鋪,又摸摸枕頭下,我把輪椅貼到床邊,防止她跌倒。「奶奶要找什麼?」她沒回應,顫巍巍著手摸摸這裡摸摸那裡,在被子裏翻來翻去,又費力地拉開床頭櫃,還是沒找到想要的東西。
櫃裏是幾件初秋的薄衫,看護小姐提醒我幫添一件衣服。奶奶拿了灰底紅花針織羊毛衫,自己要穿,卻找不准方向,我們趕緊幫忙。
穿好衣服,我說:「奶奶回來再找吧。」順勢轉向輪椅。這時,進來了一位大嗓門阿嬤,她扶著輪椅起身,用臺語罵罵咧咧。走道位置只夠過一人,只好等等了:阿嬤褲子脫到一半,露出鬆垮的紙尿布,氣味彌散,越南護衝我們笑笑。我的眼睛不知該往哪裡擱,週轉間看到楊奶奶床底下的鞋子,我俯身問:「奶奶要不要換一雙鞋子?」她看著角落的黑色平底軟皮鞋,夢醒了一般,說哦,要的,是的,要換。原來奶奶找的是鞋子。
我和明慧一人負責穿一邊。奶奶的指甲很厚,堆積近半釐米,跟瑪瑙塊似的。「奶奶你要剪指甲了,不然襪子會壞的。」她說是啊,是啊。把腳完全推進去後,指甲太高鞋頭頂了起來,我問會痛嗎?奶奶說不痛,不會。
#去小公園散步#
推二十多座輪椅下樓,要排長隊。快輪到我們了,奶奶突然說不去了,要跟朋友在一起。我問看護小姐朋友是誰,她聳聳肩,轉過來跟奶奶說:「朋友已經在下面了。」讓我帶她下去就對了。
電梯窄小的四方型空間裏,沈默格外長久。「奶奶,今天的天氣特別好哦,太陽特別旺。」奶奶的指甲淺粉色,她自己塗的。我誇奶奶指甲好看以後,她一直忍不住摳指甲縫裏的污垢。
推著奶奶前往公園,她說:「每天都要來這裡。」奶奶膩了。我們排著隊在公園裡緩慢繞圈,前後都有爺爺奶奶在跟義工講話,很熱絡,像好久沒説話了。
楊奶奶不愛說話,我只好使勁找話題,「前面那棵頂上冒紅色的是臺灣欒樹,前些日子落下黃色小花,越深秋越變紅。」「奶奶你認識楊玉環嗎?你是楊玉珍,你是貴妃的妹妹,你們都是傾國傾城貌!」「奶奶我現在大三了,快畢業了,畢業我就要離開了,現在準備期中考試呢。」到後面已經變成自言自語碎碎念了。
咕咕,「奶奶我肚子好餓。」說話是耗費能量的活,陪伴老人真不容易啊,我一下就餓得不行,奶奶說這附近連一家吃的都沒有,歎一口氣。我忙說,但這兒安靜,很舒服,世新大學周圍倒是很多吃的,但是很吵喔。
公園裡很多小朋友,附近一所國小有童軍團穿著迷彩服帶活動,朝氣聚集在滑滑梯和蹺蹺板周圍,「奶奶你看,現在小孩的衣服好好看,五顏六色的,我們小時候還要穿哥哥姐姐留下的。」「奶奶你聽得出來我不是臺灣人嗎?我是廣東人哦。」奶奶是北方口音,她說自己是河北人。
我問奶奶,中午都吃什麼呀?她用手點點輪椅前綁的一面牙白色小桌,說這個位置放素菜,這個位置是魚。那有沒有下午茶啊?奶奶說沒有。餓了怎麼辦啊?餓了就叫她們給,會給點稀飯。那你的朋友呢?奶奶轉頭看一圈,說沒找到。
那跟朋友在一起都幹嘛呀,聊天嗎?奶奶說不會,都不講話。我問奶奶,「那你會不會覺得我們很煩呀,又要說話,又要拍大合照。」奶奶沒回我。
#第一次這樣#
第二個活動--種植小盆栽。一位爺爺坐不住了,發出呼嚕嚕的聲音,有的爺爺奶奶興致好,繼續跟義工講自己年輕的事情。二十多座輪椅排成一個圈。一直單膝蹲地跟奶奶講話,累了才換邊,奶奶說:「你起來吧,別蹲了。」后面的青芒树咚砸下一颗小果子,我捡起来给奶奶看。
社團給我們發迷你塑膠花盆,又撒上半滿的土,再發小的仙人掌,任務是把它移植到花盆裏。旁邊一位札辮兒的奶奶看到土裝進盆子的過程,不斷拍手鼓掌。
楊奶奶突然對我挥挥手說:「餓了你就先吃吧。」我笑出聲,「奶奶,這個不是吃的,這是土這是仙人球,你看,種進去,每天澆水它就能長大哦。」
每個小組拿到一張白色卡片,我問奶奶你的願望是什麼?她說沒有願望,兩個兒子兩個女兒都長大了。我說哇真好,兩個兒子兩個女兒是兩個「好」字,好事成雙哦!我拿出筆在小卡片上寫「楊玉珍奶奶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旁邊的一位同學問爺爺,你的心願是什麼?爺爺講不順暢,但我聽得很清楚,他說:「孫子孫女...要平安。」同學是基督徒,他說:「神一定會聽到,會給世人平安喜樂。」
音箱播放歡快音樂,大家用彩條裝飾盆栽,陽光照耀,場面很溫馨。玉珍奶奶說:「第一次這樣子⋯」奶奶你不是說每天都來這裡嗎。我問那你喜歡嗎?她說,不喜歡⋯我看到奶奶的眼角滲出淚光。奶奶喜歡,得以拽著無聊的生活往前跑兩步,奶奶不喜歡,觸景生情愁更愁。
拍大合照時奶奶沒看鏡頭,只是望鏡頭後面一棵大樹,很高很高的樹,枝繁葉茂的樹,她說:「這棵樹好,種在家裡好。」我說種在家裡不行呀,會把天花板撐開的。後來又想到,奶奶說的,大概是以前村子里有院子的家。
#一塊蛋糕#
回到長照中心,我們把奶奶的輪椅復原到位,在觀世音菩薩正對面往右一格。奶奶說:「沒什麼事你們就先回去吧。」奶奶,我們還不能走,我們要幫一位爺爺慶生,今天有人過生日。社團在行前說明裡跟我們講了,唱生日歌的時候要盡量大聲盡量熱情哦!
每位老人分得一份生日蛋糕。奶奶細細地吃,看得我直流口水。誰知,還剩一小塊的時候,她突然停住了,說「剛剛你們兩個誰說肚子餓,我忘了。把它吃了吧。」我和眀慧愣住,見我們誰都沒動,奶奶說「就剩一小塊,兩口就吃掉了!」可是我自然是不想吃老人吃過的蛋糕。
我把碟子拿起來,猶豫地看著這一塊黏糊糊的膏狀物,實在沒法咽下去,便走到前臺交給看護,說奶奶不吃了。前臺接過去,隨手就扔掉了。我轉身發現奶奶正看著我。當下羞愧,難過,後悔交雜而來⋯那塊蛋糕是奶奶念著有人肚子餓才留下的,而我卻把它浪費了。
#誰在陪伴誰#
奶奶想去廁所,她示意我把她松開,我以為是要扶她站起來,結果她鉚足了勁也站不起來,才委屈地問:「不能用這個去嗎?」我才明白是要推著去,奶奶現在是沒辦法離開輪椅的。
社工攙她坐到馬桶上,出來時也沒有幫奶奶關廁所門,也許都是不用關門的吧。廁所外是交誼廳,我站在三米外隔著人群和奶奶眼對眼。時間差不多了,我們是在等奶奶出來跟她說拜拜。說得很匆忙,都沒有靠近了說,隔著幾米揮揮手就完事了,我實在受不了煽情。
回想今天跟奶奶互動時,我給她講現在的中國大陸、互聯網購物,台灣新興外賣行業,大自然變遷,我的心事,所有這些,奶奶都不感興趣。只有在講到與自己相關的事情,她才會抬起頭來。「奶奶你去過碧潭喔?我看到了你的照片,你看,牆上貼著呢。」她有些害羞地說是啊。
後來又聽說,今天不只為一位爺爺慶生,是這個月好多人的生日一起過。人老了,就是模糊掉一切,模糊掉姓氏,模糊掉生日,模糊掉性格,模糊掉喜好,模糊掉羞恥心,模糊掉自尊,每個人成了一個編號,一個需要被服務的對象,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模糊掉了。
對個人的定位只剩下名字和代表精神狀況的概括詞:正常、失智、重度失智。
我總覺得,這個下午,不是我們陪伴,而是老人在陪伴我們。我們來消遣午後時光,獲得特殊回憶、寫作素材、思路靈光和人生感悟雲雲,但是對老人來說,只是無欲無求例行公事的一個下午。
這些爺爺奶奶,都只是別人家的爺爺奶奶,我們這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大學生,能為「別人家」做的,實在有限。
我們該做的,是把眼光收回,收回到自己家,認真考慮以後如何對待自己年長衰老的父母。要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送到養老院,再寄希望於某些不諳世事的年輕義工,「陪伴」、「照料」、「關懷」、「感動」他們嗎?這麼做難道不更像是把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送出去陪伴、關懷、感動一群義工嗎。
當然時間的輪軸是公平的,說誰陪伴誰都不恰當,老人們因為義工的到來獲得了新鮮的刺激,我們因為參與老人的日常而多得了一些生命的體解。這樣的良性互動長期延續下來,意義將非常深遠。
#他鄉遇知音#
台灣的老人院特別的地方在於這裏會有台灣社會末梢的初代外省人,甚至有很多從前的眷村老兵,大家五湖四海,口音各不相同。今天參與活動的陸生交換生很多,異鄉遇知音一事實在很妙。
#認識奶奶,還是認識未來的自己#
現代社會對於家庭有千百種定義,倫理標準架不住時代的波濤洶湧,如何規劃創造家庭、如何營造其氣氛,是自己的功課,這是多元和個人主義帶給我們的自由。少子化和高齡社會的矛盾迫在眉睫,老人的長期照顧和福利保障問題日漸膠著,這除了是政府需要解決的,更是我們這些社會公民需要面對的。35000單人房,32000四至五人房,這是一個人的債,還是一個家的債,政府會補助多少,別人和自己又要承擔多少,我算不明白。
是去認識楊奶奶,還是去認識未來的自己,這一點我們誰也講不清楚。
多去長照中心、臨終關懷所慰問,會讓自認為年輕氣盛、不爭朝夕的我們打起精神,珍惜時光,勇往直前。接觸老人,是為青年人過熱的頭腦注下清涼劑,提醒自己:每個人都會衰老,青春更是轉瞬即逝,唯有愛的循環能在世間永不凋零。
2019.10.29
文中人名為化名
廖小花
長者義工培訓 在 記者陳曉蕾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明天八月一日是林建康Henry猝然離世一周年。
我認識的,是他的妹妹。過去一年看著她非常傷心,自責沒有留意哥哥的健康,痛苦失去知心家人,同時還要安慰和照顧媽媽。這幾天快到哥哥離世的日子,妹妹尤其難過。
在此刻,我想認真說聲謝謝,但願遺憾可以變成祝福,妹妹捐了三萬元給大銀——我用這筆錢剛去台灣買了超過三百本書,連用過去八年一直採訪安老好走議題的參考書報告和各區社福醫護資訊,建立起這相中的「大人站」Carers Station。
「大人站」是給照顧者的資源中心,很近油麻地地鐵站,有約千本書,主題由人口結構改變、照顧技巧、醫護政策到最後一程,還有大量記者採訪時收集的單張、小冊子和報告書。這也是希望讓照顧者可以休息的空間,有講座、工作坊、義工聊天,必要時可聯絡不同的專業人士個別支援。
我們還在整理收拾,八月會試辦一些活動,包括月初的義工培訓、月中的大智飯局、月底關於長者精神健康的讀書會,詳情請留意大銀面書。「大人站」九月一日才會正式開張,有興趣知道最新消息的朋友,可在這貼文下留名。
「大人站」的部份租金,也是一位有心人捐出來,這是另一個故事稍後再說。由二零一五年創辦慈善機構大銀Big Silver,一七年出版《大人》月刊,一八年編製「大人叢書」、一九年成立「大人站」,未來還有好些計劃,靠的都是大家的支持,一步一腳步地走出來。
衷心謝謝。
妹妹想對大家說:
「希望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要學會釋懷,因而可以有這種關係是緣份,也是雙方的一份福氣。在還有機會的時間相對相依,要開放彼此的心。不容易,但很重要。加油!」
。
#買書或捐款 bigsilver.org
成為「大人站」義工 https://forms.gle/h53EUdxxLuzNSPBc7
like 大銀 Big Silver
有興趣知道大銀最新消息,可在這貼文下留名
長者義工培訓 在 陳慧敏Vivian Ch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一連幾集,由陳慧敏訪問香港不同''小人物''。 你可能不認識他們,但他們所付出的貢獻,卻燃亮了香港的一部分人。
「遇上困難不等於沒有出路,只是生命中一個逗號」
陳衍泓(逗點),英文名Comma(逗號),認為失明不代表人生句號,今日的他也能重新站起。
Comma 自小受濕疹困擾,長期滴類固醇藥物,結果導致青光眼。當時才26歲的他,正常視力逐漸減弱,開始喪失視力同時失去工作及女友。家人出於擔心的行為卻令他反感,從前的那個他與家人惡劣關係持續多年。
他之後為了改變,去了報讀盲人課程。Comma 坦言當時花了長時間去調整自己投入「盲人圈」的心態,直至有一次跟小朋友
說故事,從此萌起踏入劇場工作的心,成為後天失明的劇場工作者。過去積極參與中、港、澳三地的藝術活動。尤熱衷推動共融藝術。
他現為共融劇團「小島傳奇」的主席,曾與無數不同能力人士合作,演出超過100場故事劇場。2013年他成立「黑暗劇場」,利用以黑暗創造獨特的劇場經驗。除公開演出外,「黑暗劇場」曾參與勞工及福利局計劃,製作推動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為主題的劇目《無聲的歌》。
陳衍泓樂於與大眾分享他人生故事,現為香港「黑暗中對話」企業培訓導師、網上電台「開心頻道」主持,2008年獲選「香港十大再生勇士」及2012年獲選「香港在職達人」。
經驗:
2014
「2014香港精神大使」,香港精神
《無名義工》,糊塗戲班無障礙劇團
《能者舞台仲夏日》,勞工及福利局,香港電台合辦,香港展能藝術會參與
《無聲的歌》 導演,黑暗中對話黑暗劇場
青少年話劇班 導師,香港盲人輔導會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
2013
《哈姆雷特的秘密》,澳門青年挑戰中心
《相輔‧傷融》 編劇及監製,鄰舍輔導會賽馬會大埔北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
《看不見的聖誕禮物》導演及演員,黑暗中對話黑暗劇場
成立劇團「黑暗劇場」
2012-2013
故事工作坊 導師,香港盲人輔導會視障兒童家長資源中心
「老有所為活動計劃」長者話劇工作坊及演出 導師,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林植宣博士老人綜合服務中心
「深圳灣國際藝穗節」(演出劇目《小烏龜學飛》),深圳市南山區政府、深圳灣藝穗節組委會
《邁步人生路》,澳門青年挑戰中心
「世界木偶迷你藝術節」(演出劇目《我要高歌》),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無耳兔的自畫像》,你好劇社
2009-2012
《美麗的醜小鴨》,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我家有隻小怪蛋》,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悶爺爺的禮物》,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我要高歌》,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我不知道我是誰》,明日藝術教育機構
2011
「澳門城市藝穗節」(演出劇目《視野》),澳門特別行政區民政總署
2010
巡迴演出《勁窮神》,康樂及文化事務處
「開放工作室─我家有只小怪蛋」 導師,香港展能藝術會
(資料來源: 香港展能藝術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