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明天!🎉🎉🎉
爸媽們殷切期盼的日子終於到來
大家可以送寶貝進校園上課囉
經過史上最長的暑假
你家寶貝的作息是否已慢慢調整回正常作息?
我從上週開始將週間鬧鐘調到6:50讓孩子適應早起
希望明天開學能順利接軌囉
今晚也準備讓寶貝們早早上床睡覺
就用podcast成語故事來陪伴寶貝們進入夢鄉吧~
_
投桃報李
這個成語是比喻好友間互相餽贈禮物表示友好
希望孩子收聽這集時
能接收到正確的含義以外
也能理解這不是透過禮物等物質來交換友誼喔
#podcast #成語故事 #五分鐘學成語 #免費學習資源 #ApplePodcast #PodcastsOnAmazonMusic
開學禮物的含義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失敗者回憶錄0723)
畢生受用的禮物
1952年我16歲生日那一天,父親送了一套《魯迅全集》給我作生日禮物。他那時知道我喜歡看文學著作,在學校的中文作文成績也較好。這套全集我一直保留到現在,許多本都佈滿蟲蛀的痕跡,紙頁也很有點脆了。
這套《魯迅全集》是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初版,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三版的版本。民國二十七年是1938年,魯迅去世後二年。全集二十冊,前十冊是他的著作,後十冊是他的譯作。
父親送我時,大概沒有想到,這套全集是我思想和寫作的瑰寶。我至今仍然感懷父親給我這個畢生受用的禮物。
看慣現在的白話文的青年朋友,讀魯迅的白話文書寫可能稍有扞格,但我16歲時卻讀得津津有味。從他的小說開始讀,繼而雜文。讀魯迅,大大提升了我的中文水平和文學修養,開拓了我的視野,對社會、政治、人生有了新的思考。魯迅舊學根底深厚,又留學日本,博覽西方文學和思想論述,在他的小說和雜文中,有傳統文化的底蘊,西學的淵源,和針砭時弊的邏輯思維。離開學校進入出版界工作,我繼續讀魯迅的書。通讀了全集前十本他的著作,後十本譯作只讀了一小部分,原因是他主張忠於原著的直譯,而直譯委實讓讀者難以消化。
那時候讀到他早期著作《熱風》中的一篇「隨感錄三十八」: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個人的自大』,就是獨異,是對庸眾宣戰。除精神病學上的誇大狂外,這種自大的人,大抵有幾分天才,也可說就是幾分狂氣……。但一切新思想,多從他們出來;政治上、宗教上、道德上的改革,也從他們發端。所以多有這『個人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多福氣!多幸運!」「『合群的自大』,『愛國的自大』,是黨同伐異,是對少數的天才宣戰;——至於對別國文明宣戰,卻尚在其次。他們自己毫無特別才能,可以誇示於人,所以把這國拿來做個影子;他們把國裡的習慣制度抬得很高,讚美的了不得;他們的國粹,既然這樣有榮光,他們自然也有榮光了!……所以多有這『合群的愛國的自大』的國民,真是可哀,真是不幸!」
這篇發表在1918年11月18日《新青年》雜誌的文章,使我反覆思考了好久,也在筆記本中抄了下來。這段寫於100年前的話,當時使我對「愛國主義」有了新的思考。而七十年來的中國,「個人的自大」一直被「合群的愛國的自大」所壓制,是更「可哀」、更「不幸」了。
摘錄這小段文字,就明白為什麼魯迅的雜文在今天讀來都不覺過時,也明白為什麼這位在延安時期備受毛澤東稱道的作家,他的小說、雜文近年在中國的教科書中不斷被剔除了。中國歷代的專制政權,都是植根於這種「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中,也利用這種「自大」去凝聚民眾的奴性,經久不息,延綿至今。
魯迅在雜文著作中,多方面多角度批判中國人的國民性,而在小說《阿Q正傳》中,就樹立了中國人劣根性的典型。在個人權利被漠視的社會,這種劣根性有時甚至不是作為負面的人性而存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被迫在農村勞動20年的小說家高曉聲(1928-1999),在1979年獲平反後,有一次來港時自我嘲諷地說:「這麼多年,如果我沒有一點阿Q精神,我怎麼撐過來呀?」在座的包括我在內,都明白他這句話的苦澀含義。
文革時中共把所有的中外文化都批判為「封、資、修」,但因毛澤東曾經極力推崇,因此香港左派書店除了大量毛著之外,還有魯迅著作。我這時期又把魯迅所有的小說和雜文再讀一遍,並寫過一本叫《和青年朋友談魯迅》的書,編輯過他的語錄。魯迅晚年參加中共幕後領導的左翼作家聯盟,但他沒有被中共體制收編,反而批判左盟領導者為「拉大旗·作虎皮」的「奴隸總管」。魯迅自始至終保持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魯迅晚年最接近的胡風,在中共建政後的1955年,被打成「反革命集團」。
在我幾十年寫的評論文章中,常會引用魯迅的語錄,也貫徹他的思想。魯迅的人道主義、否定「合群的愛國的自大」,使我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侵蝕下,思想上有了抵禦的堡壘。
更使我畢生受用的是他的這句話:「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我後半生的思想認識的轉變,正是秉持這種批判現實也批判自己的精神而來。(40)
圖1,1968年編集出版的魯迅語錄《魯迅論文藝》。
圖2,1957年麗儀春節假期回港,攝於上海書局編輯部,時年21歲。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開學禮物的含義 在 響琴-張雅晴的小提琴世界 Ya-ching's violin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蔡淩蕙老師傳藝金曲最佳編曲獎獲獎感言】
(一位謙虛、低調、純真的 composer+關心所在環境的學者)
能在編曲上得到鼓勵,實在感謝傳藝金曲獎有此獎項,更是感謝評審的注意與肯定。
從12歲進入國中音樂班開始到念完博士,我在學校裡主修作曲有16年之久,28歲離開學生身份之後,主要是「北藝大傳統音樂學系」給我的刺激與環境,讓我能慢慢地將「寫音樂」這件事的定義鬆動,尋找與外界的互動方式。記得有位學姊曾說:「做創作,愛自己;做設計,愛別人。」我是在「傳統音樂」的環境中,很幸運地學到如何以音樂愛別人,又能夠發揮自我的風格。
「海翁繪」Hái-Ang Paintings的命名, 首先是因為我非常喜歡將台灣地圖橫放,所隱含的台灣主體、海洋國家意念,此時台灣地圖類似「鯨魚」的形狀--台語的鯨魚唸作hái-ang(海翁)。有個很有名的台灣文學網站就是以海翁為名。其次「翁」又剛好符合小提琴家張雅晴,以女兒角度出發,追尋父親足跡的含義與形象。「繪」當然就是指「下港畫家張金發」在五六十年前就走在時間先端,以原住民老人、小孩、少女為題材的大量畫作,點出我們現在還在討論的社會議題,在那個年代很多是禁忌,不能說。
因此「海翁繪」這個結合「畫冊」與「演奏」的專輯,簡單來說就是許多關愛著台灣、以台灣為主體的繪畫,這些繪畫被音樂包覆了一層新的詮釋。如果是現場演出,則又再多一層影片上對音樂的詮釋,因為影片是依照音樂的走向,提供看畫時的視覺引導。在我的感覺,這好像是三層同心圓,核心那圈就是張金發的畫作。
雅晴老師和我一開始的工作方式,是把幾幅畫選為一組,搭配雅晴老師親自走訪古調傳唱人,錄音了原住民古調。張金發的畫裡面已經有些密碼,有些沈重與哀傷,提供我接下來處理古調的切入方式。編曲上必須讓聽眾很容易辨認與跟隨曲調,符合演奏家的技藝所以不能太簡單,要耐聽,並且希望能表達我所能理解到的,畫家想說的含義。(為了寫得夠難,有一天還夢見小提琴家林昭亮在演奏Paganini,居然就想到某一段怎麼寫了,這也打破我之前完全不信任靈感的寫作方式...)
報名金曲獎的時候雅晴老師問我要報名作曲還是編曲的項目?我想,既然曲調必須很清楚,那毫無疑問應該就是編曲,即使我使用了作曲的規格。
其實我做的只有「寫音樂」,雅晴老師做得太多了,外界看不到的背後努力,包括她帶著畫作走進部落甚至找到當年畫中的人物,也為此學習排灣語並通過檢定,還有因此凝聚了很多人的力量,顯示了愛台灣的許多不同方式。外界看不到的「副作用」,也包括雅晴老師現在居然在學南管音樂,以及我家多了兩隻貓。
在頒獎典禮時是有點慌,光是「走紅毯」這件事情,基本上已經是我很不擅長的項目,真的幸好我妹妹在台灣,用她高超的技術包辦了我的服裝和化妝,讓我看起來不是平常的熊貓樣。前幾天才在網路上看小提琴家林品任的影片(以前他的同學剛好是我的作曲學生,就曾向我預告林品任一定在國際上大放異彩),這次竟然在典禮上被他頒獎,也真是太驚喜的禮物啊!
最後一定要說的是「香港加油」!現在台灣有安穩的環境做創作,可以專心欣賞藝術,可以吹著冷氣參加藝文頒獎典禮,說想說的話,搭捷運不用擔心哪站有安全疑慮,穿衣服不用考慮黑衣/假的黑衣/白衣/假的白衣,這樣的幸福好像很普通,但是看看香港,要失去也很簡單!我們真的要珍惜台灣的民主與自由!請台灣人明年一月好好投票!
#出自Ling-Huei Tsai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