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想打的文章是關於
#作家
我時常覺得閱讀
是最便宜 最低消費之一的活動
書能夠啟發自己之餘
亦令過往那個極幼稚的自己
心靈上作一點好的轉變
過往極之缺乏安全感的我 依賴任何一個人
包括訴說自己的情感
以及 我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
現在生活方式轉變了
大多是晚上獨個兒看書為樂
不向身邊朋友親口訴說太多負面的事
因為我知道
要一個人接收另一個人的負能量或煩惱
其實頗辛苦的
用心交流聆聽後
訴說者 釋放了負能量
但聆聽者 接收了負能量
有一刻 是真的會感覺沉重
我與朋友在現實見面中 若朋友不主動問及到
我希望都盡是分享「正面快樂」的事情
不希望增加好朋友的負擔和壓力
有一陣子在書店中我去找尋一些書
想解決心裡存在多年的問題
其中一個問題
例如「為什麼女孩長大後會缺乏安全感
必須從伴侶身上尋回那份安全感?」
某書中說到 也許是因成長中缺乏父愛所致
我想應該是時候改變一下自己
因為缺乏安全感這一點
很多時候 我會為對方帶來困擾
我希望漸漸能夠獨立 不再依賴安全感
談回作家
作家以其他人的自身經驗 用文字記錄前事
我用心細看他們的文字 並加以幻想細節
每次看完一本書 讀完他們的故事後
我都會發呆好一陣子
我去假設書中情節 某些慘無人道的事
假使是發生在自己身上
我又能否堅強面對下去
我很感恩活在當下 因為有很多人
不能選擇「生活」而是「掙扎求存」
他們看不到頭上的一片藍藍天空
在病房經歷著 與病魔折磨而飽受痛苦的每一天
健康 就是最大的財富

另外 大家都知道所謂的作家
真是一個既辛酸又難以致富的職業
在這個資本主義制度下
這年頭亦有電子化趨勢
人們都選擇用智能電話或電子書閱讀
也有很多免費網上閱讀資訊以及渠道
而很多實體書 我認為是很便宜 價值亦很高
我心想著:其實也正常不過啦
用心寫的文字 這價值對世人來說有多高?
答案是:一點也不高 如書中只有純文字的話
也許更低 更低 文字不值多少錢
社會 只會支持數據化 電子化 金融 房地產投資
一切有關於數字
文字 美術 音樂 唱歌 攝影 演藝文化 街頭藝術行為
創作類別 在大多數人眼中 通通一文不值
價值如世人眼中的乞丐
又打一個譬如如果兩本書並排在一起
一本是女性的性感寫真集
一般是作者嘔心瀝血製作出來的小說
那一本銷量較高呢?答案呼之欲出
但這就是社會現實
一個以「視覺優先」為首要的殘酷社會
吃兩、三次快餐店就能買到一本好書
所以我從不吝嗇買書的錢
有些人 說:去圖書館借吧 免費的
但我不想把它想成是消費
我覺得 如果我能力範圍做到 我會支持購買
當作支持他們的創作動力
支持他們寫下去的一份少少心意
當我僞善也好 我這個人很少去做善事
只會懂得向好的一方面想
而仍然肯堅持去當一個別人口中「不能掙錢」的作家
美其名是作家 但也許在一些人眼中
他們跟街頭行為藝術者並沒兩樣
只是為喜歡和興趣就去做
工作 對大部份人來說
薪酬數字 事業前景也許是首要條件
但是亦有一些人 單純只為喜歡而一直做下去
遇到瓶頸位也不放棄
奉獻時間去做令自己認為「值得」的工作
當然 現實歸現實
「金錢與快樂」之間 亦要取得個平衡點
如果生活有負擔就不能只以興趣為優先考慮
亦要顧全現實所需的
以正面快樂的態度去對待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相信 工作的成功率會更大
每天去面對一份厭惡的工作 相對失敗率亦較大
作家花大量時間 去創造一顆顆文字
堆砌成一篇篇的文章
如果奉獻一生時間以作家為職業的人
我更加敬佩萬分 文字 是會創造奇跡的
這晚 我看著手上的書 是一本真人真事的記載
當文中講述到一個不幸患有惡性腦癌的媽媽
生產小朋友一個月後
對 小朋友僅只有一個月大而已
要面對再一次上手術台做開顱手術切除腦瘤
而寫著這個故事的作家正是爸爸
記錄著堅強而美麗的妻子 與病魔對抗的每一天
妻子在抗癌期間
努力地寫出「留給兒子長大後的信」
這本書 作者在其中一頁寫道
#謹將此書收益連同作者一切版稅全數撥捐兒童危重病基金
亦在書中提及到 懇請作為讀者
給一個機會這些兒童 他們的願望很卑微
只求一個生存希望
用社交網把這本書分享出去
不要小看一點一滴積少成多的力量
感激這個作者
以自身痛苦的經歷中忍痛寫成文字
仍不絕望 不怨天尤人
不忘初心 亦不忘多做善事
今天我在此分享這兩本書給大家
《遇見你是我最大的福氣》
《親愛的小雨果》
我自小就看他的書長大 —— 天航
#上文所説到一些關於作者的心聲
#是我看完他的書後所得出啟發
#歡迎分享我的文章
#每一次我有動力去寫長篇大文
#不是為搏取一個或兩個點讚
#想用文字抒發自己的情感
#生育小孩後如果不能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
#只處於每天以育兒為中心會很大壓力
#當媽媽後亦想保留做回自己的片刻
開顱手術成功率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痔瘡 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人類文明的老朋友,數千年來,大量文獻提出其成因和治療方法,現代醫學提供了大約 20 種不同的醫學和手術治療方法。然而,對這老朋友,即使如病理學教授 Claus Fenger 也要嘆曰:「不幸的是,我們仍然不知道它們有多常見,是甚麼產生它們,以及甚麼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
詳細全文:
https://goo.gl/SfHY7S
延伸專題:
【癲癇史】
https://goo.gl/WSLJQz
【膀胱、腸、手套:那些年用過的「安全套」】
https://goo.gl/u6lTZP
【李衍蒨:古人比內戰時期成功率還要高的開顱手術】
https://goo.gl/TGZ3Kg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 http://bit.ly/2XdWXqz
開顱手術成功率 在 俠醫楊智鈞/ 苗栗大千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老爺子又幫我們帶來新知識,不過我稍微更正一下:
1. 心臟手術沒有危機四伏,至少在我這裡動刀,成功率幾乎 100%。
2. 你講的那個像是「TAVI 經皮主動脈瓣膜置放術」,嚴格來說不算「開心手術」。
3. 至於主動脈瓣膜狹窄要怎麼治療的議題,我近期會彙整一下寫一篇分析。
#科技發展總體來說是好的
#但不代表每個面向都是有幫助的
#當然我能體諒科技公司採取比較炫的說法可以募到比較多的融資
復活死亡大腦、在心臟“自動駕駛”……醫療科技正在重新定義死亡
有史以來,人們對於“死亡”的理解和定義在不斷更新。
最早判斷一個人是否死去是大喊患者的名字三聲,或者把鏡子貼到他們鼻子下面,看鏡面是否會生成霧氣。到了19世紀,法國科學院甚至推出了一項“明斷生死,防止活埋最佳方法獎”,集思廣益,來幫助醫療機構確定死亡標準。
今天跟大家分享近期醫療科技取得的一系列進展:機器人引導心臟瓣膜手術、腦波合成語音、AI工具能預測病人死亡時間、豬大腦在“死亡”4小時後復活……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更多不治之症被攻克將是大勢所趨。這些突破一次次刷新人們的認知,讓人疑惑並且期待著——在未來,醫療科技會不會再次推進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重新定義死亡?(耐心看,文末有彩蛋哦)
▍機器人引導手術,在跳動的心臟裡“自動駕駛”
心臟是人體循環系統的核心,是脊椎動物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為心臟做手術危機四伏。目前,治療心臟瓣膜疾病需要進行導管插入術,要求醫生手動把導管送到心臟瓣膜的漏點。人類醫生在手術中會受到心跳的強烈干擾,稍不小心就會出現差錯。
近期,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用機器人自動完成導管的引導至心臟瓣膜的漏點,完全不用人類醫師的導航。
心臟這樣複雜的環境裡,機器人是如何找路的呢?
科學家說,是蟑螂和老鼠給了他們靈感。當然,也少不了機器學習演算法的助力。一方面,機器人具有視覺處理能力。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基於機器學習的圖像分類器,可以區分血液、心室壁組織和生物假體主動脈瓣膜,準確率高達97%;另一方面機器人具有蟑螂觸角一樣的觸覺。研究人員在前端加入了“光須”(optical whisker),機器人可以像蟑螂用觸角、老鼠用鬍鬚探測物體一樣,通過力的大小來計算導管前端與心臟內壁的距離。結合視覺、觸覺兩種感知能力,它可以在心臟內自動遊走,尋找心臟瓣膜洩漏的位置。所以科學家們把它叫做“觸覺視覺自主機器人”。
機器人導管在跳動著的豬心臟裡進行了測試,在完成時間和效果上表現可媲美人類醫生。但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技術進入手術室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一旦觸覺視覺自主機器人導管技術成熟、投入使用,可能給心臟外科手術帶來不小的變革。將為醫生省去手動導航的步驟,專注在更加關鍵的手術步驟上,避免疲憊造成的動作變形,保證手術品質。就像飛機的自動駕駛,解放了飛行員那樣。
另外,雖然現在這項研究是用於心臟,但“在人體裡自動駕駛”的做法,還可以有許多其他用處。研究團隊指出,腦血管、氣道、胃腸道、腦室系統等不同部位的病症,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做微創手術。
▍腦波合成語音,語言障礙者的福音
只要靜靜坐著,世界就能聽到你的聲音,這樣的畫面你可曾想像過?
是的,不必動手,也不必開口,只要你的腦波流轉,AI就能以每分鐘150個詞的速度幫你說出心聲。
2019年4月24日,Edward Chang團隊在Nature雜誌發表了腦電波合成語音的研究成果。據悉,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神經解碼器,採用迴圈神經網路的方式將記錄的皮質神經信號,然後編碼咬合關節運動的表徵,以合成可聽語音。也就是說,不需要任何一塊肌肉參與,機器就能直接讀懂大腦,解碼腦中所想,實現流暢交流。
Edward Chang團隊也放出了一段清晰可理解的語音例子:前半部分是參與實驗的閱讀者讀出的句子,後半部分是通過記錄患者大腦活動,自動產生的句子的。
用外部設備生成輔助語音輸出早已有之。我們之前所熟知的,例如霍金使用的語音合成器,是通過人類眼睛和面部動作來拼寫單詞,在理想情況下,可以説明癱瘓者每分鐘輸出多達8 個單詞。但這個新的裝置每分鐘能生成150 個單詞,接近人類的自然語速。
語音障礙者廣泛存在。由於各類事故、中風或神經退行性疾病(如肌萎縮側索硬化症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症)中受傷而導致言語能力喪失,成千上萬的人無法進行正常的交流。這些病患可以使用基於該技術的產品通過大腦皮層活動更有效地向任何人發送文字資訊,必須說明的是,這項技術使用的腦電電極陣列需要通過開顱手術來放置到大腦中,對於飽受疾病、意外之害而失去語言能力的患者來說是福音天降,但更大範圍的臨床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AI工具預測病人死亡時間
2018年1月,斯坦福大學與互聯網巨擘Google,合力研發出一套革命性的人工智慧系統。該系統透過醫療記錄、年齡、種族、體溫、呼吸率和心跳等資料,設計全新演算法預測病人的死亡時間。
很多病人臨終前希望在家裡度過,但大部分會在醫院中死亡,如果能提前知道病人的死亡時間,醫院和患者家屬就能及時做一些準備,給病人更好的關懷。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團隊用醫院的健康記錄訓練了一個深度神經網路,資料包含200 萬名患者,這些實際資料可以説明建立一個「死亡預測」模型,結合醫生的評估,就可以在病人臨終前做出更合理的規劃。
斯坦福大學團隊希望系統收集更多資料後,可正式投入使用。當資料規模足夠大時,就可以建立一套全死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預測系統,而非只局限於某種疾病或某些年齡段。
▍死亡似乎不再神秘,成了可以被計算、被預估的事情。
毫無疑問,人工智慧將在個性化醫療的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這項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醫生進行更精准的判斷。但我們也希望在這個過程中,能夠保證的是病人從AI 技術中受益,而不是面對更多面對死亡臨近感的壓力。
死亡豬大腦復活,“腦死亡”能否宣告生命終結?
4月19日,Nature封面重磅發佈耶魯大學最新研究:豬大腦在死亡4小時後成功“復活”,恢復了腦迴圈和部分細胞功能,並維持了至少6小時。
該系統名為BrainEx,是一套類似透析機一樣的體外人工迴圈程式,研究者將大腦從頭骨上移開放入一個特殊的腔室,然後用導管將實驗溶液泵入大腦。研究人員測試了豬大腦在六小時內的功能。結果發現,神經元和其他腦細胞重新開啟了正常的代謝功能,不斷消耗糖並產生二氧化碳。而且,大腦的免疫系統似乎也在發揮作用。
1950年,腦電圖(EEG)誕生,顛覆了人們對死亡的認知,“腦死亡”被學界認定為判斷死亡的新標準。從那時起,腦死亡即宣告著生命活動的終結。這個觀點在醫學界和法律界也盛行已久。但復活死亡大腦的實驗卻對“腦死亡”的不可逆轉性提出質疑。
目前而言,這項技術雖不能讓人長生不老,但在醫學領域是一項重大突破。該技術並非旨在實現腦移植或大腦功能的長期維持,而是用於提高我們對大腦組成和功能的理解,並為昏迷患者、癌症患者和患有癡呆症的人以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開發潛在的療法。同時這項技術未來有潛力對人類心臟病或中風等疾病導致的腦死亡發揮作用。在世界大多數國家中,當大腦活動停止或心肺停止工作時,可以認為人已經“合法死亡”。
但現在,技術正在攻克越來越多的不治之症。也許到了未來的某一天,心臟停跳與腦死亡也不再是生死的界限。到那時,人類必須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才是不可逆轉的“真正”死亡。
▍One more thing
one more thing,給大家介紹一下創新工場人工智慧工程院醫療AI實驗室和醫療投資團隊,及聯繫方式。
醫療AI實驗室關注“AI + 醫療”領域中多門類大健康資料的積累與標注,並在此基礎上利用AI技術幫助醫生提升診療效率和效果,幫助患者提升健康認知水準,幫助醫療機構提升就診過程中的醫患整體滿意度。
醫療AI實驗室涵蓋醫美整形、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病理切片病灶識別、人體骨骼關鍵點檢測、人體行為估計、腫瘤基因圖譜基因拷貝數變異分析等多個領域,涉及電腦視覺、3D建模、AR & VR、自然語言處理等核心技術。
尋求跟醫療AI實驗室合作可聯繫:zhangxiaolu@chuangxin.com
醫療創業公司融資BP投遞通道:healthcare@chuangxin.com
開顱手術成功率 在 台中榮民總醫院- 腦手術的精準醫療時代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腦手術的精準醫療時代○ 李小姐因大腦額顳葉的腦腫瘤導致語言和邏輯理解功能障礙,經中榮神經外科團隊評估建議施行清醒手術,雖然稱為清醒手術,但是開顱和關顱步驟皆 ... ... <看更多>
開顱手術成功率 在 不可思議地的遠古開顱手術古代醫學手術成功率甚至高於近代醫學 的推薦與評價
現代開顱手術是顱骨外科手術的一種。手術過程中,實施者通過機械設備打開患者顱骨進行非常規治療。開顱手術難度大,存在極高的風險,醫生的任何操作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