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這次要分享的文章,出自中國作家張煒,主要談個人如何鍛鍊自己的寫作能力。
他從西方盛行的「創意寫作」這門新興學科談起,聊到創作一部好作品,需要具備哪些閱歷、能力與技藝。
一起來看看他如何深刻解剖「寫作」這件事吧。
-
寫作訓練:從創意寫作說起 / 張煒
「創意寫作」興於西方,「創意」二字可能是翻譯中的再定義,直譯比較難,大概也不是「文學寫作」和「寫作學」。西方創意寫作的授課老師主要是具有寫作實踐的詩人、小說家和散文家。教寫作必須具備創作體驗,必須從寫作經歷和實踐出發,不能空談。在教授過程中,會慢慢概括出一些關於寫作學、詩學的問題。中國的創意寫作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是大學文學院設置的一門新課程,還未走遠。
寫作訓練是漫長的。通常講,如果沒有五六百萬字以上的訓練,一支筆是不會聽話的,無法累積出基本的書寫體驗。寫作教學主要針對技術層面,它固然重要,也能夠傳授,然而決定一個人寫作成敗的關鍵部分,卻往往不是技術層面。要寫出一部好作品、成為一個好作家,需要許多高於技術之上的東西,那些大致是不可以學習的。每個人的先天能力都是既定的,後天學習所能做到的,只是喚起先天的能力。許多寫作者面對的常常是技術,即語言表述、結構關係等。這是最基本的知識和能力,沒有一定的寫作量,也很難掌握。
關於藝術的判斷是非常複雜的精神活動,學習寫作需要在有創作經驗的老師帶領下,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看看好作品是怎樣完成的、其中蘊含了什麼規律。比如同樣是成功的作品,有的氣質單純,有的複雜斑駁;有的浪漫飛揚,有的樸拙內向;有的寫得很實,有的想像奇異。藝術自身的複雜性,決定了學習和理解的困難,這就需要非常寬容和通達,需要很深的感悟力,需要有一定寫作經歷的人來引導。通過個案分析,回到局部、細部,從詞彙、標點講起,指出作品成功和失敗的原因,並通過進入作品獨特的語言系統,回到作家個體,回到個人,一步一步去接近和感受。總之,創意寫作就是關於寫作技藝的教授,非常依賴寫作經驗,解決的主要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有時,一部作品似乎寫得很好,有吸引人的情節,有人物,表現的生活底蘊也比較豐厚,但讀起來還是覺得缺了很多,令人不能滿足。總體上看,它寫得還不夠「美」,不能給人一種審美上的深刻愉悅,比較粗糙。首先是,閱讀中無法讓人享受語言之美,而失去了這種美,也就偏離了文學的本質。語言藝術謂之文學。作品本身不能夠提供審美,因為它在把握人物、細節、思想方面,特別是語言,還沒有進入審美。一部作品從構思到形成,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從一開始就要極度地追求完美。一篇萬字左右的作品,裡面有多少標點、詞彙、分句、複合句,要從這些細微處開始推敲。詞與詞之間的調度,每一個標點的含義,都要到位、準確,而且要有個性,不是按照新聞和公文的方法,不取最大公約數。
標點符號在語言表述中有獨到的、重要的作用,它們有情感,有溫度,有層次感和邏輯關係。不能輕易就來個驚驚嘆號、分號、破折號,沒那麼簡單。逗號和分號都是強調層次的,都是平等的關係,但有區別。為什麼有人寫了二十萬字,連一個驚嘆號都沒用,三十萬字連一個分號都沒用,而為什麼有人在很短的篇幅裡就有了許多驚嘆號、雙驚嘆號、問號加驚嘆號?它們自有緣故,有時這是利器,不能隨意使用。即使全篇沒有一詞不妥,沒有一句不精,沒有一個複合句不恰當,這樣的作品也未必就是好的,因為這不過是在解決技術的問題,而比技術更難的東西還有很多,它們更需要解決。比如感悟力、思想力、情感敏銳度、性格反抗性,不同的生命衝力,這些東西會在更大程度上決定著一部作品的品質。
寫作學強調的多是技術層面,翻閱一個時代的文學期刊,會發現其筆調、詞彙、表達方式、語感語境都差不太多。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刊物,翻一下就能把握那個時期的文學氣質,簡單點說就是語言氣質。翻看今天的雜誌,便可以清晰地把握現在的語言氣質。而今,學習外國,一點點欲望並勾兌幾滴小資的悲喜淚,就被當成了傑作,被人稱道。但這種勾兌和模仿的文字,這種消費和娛樂的文字,無法成為傑作。目前最有市場的就是這種「勾兌酒」,摻一摻攪一攪就是一篇作品。這也算一種能力,有一定文學歷練和文字調度能力,寫一個大致過得去的長中短篇小說似乎很容易。一個作家寫了四十多年,寫了上千萬字,像這樣一個巨量的文學訓練,單憑慣性和經驗,一年中就能寫出許多文字,而且從技術層面上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可是這些全都沒有意義,它們一定會淹沒在更巨量的文字垃圾中。
此外文學寫作技術上要過關,還有運氣的問題。生命在某個階段的一個激靈,一個領悟,就會產生出人意料的表達。它也許有些神秘,隱在字裡行間。然而這種運氣只會光顧那些技術出色、有刻苦訓練的寫作者。所以世界上的優秀作家,技術上都是非常好的。現在刊物上發表的作品,包括一些有影響的作品,僅看技術上就有很多問題,使用語言、調度詞彙的能力很差。文學閱讀市場十分龐大,嚴格講還是供大於求。現有雜誌砍掉十分之九,出版量減去百分之九十,也許才與基本的文學創造力匹配。而且即便如此,能夠經受時間考驗的、留下來的文字,也只是其中的十分之一。每個人都讓文字乾淨、苛刻起來,文學環境才會清潔和嚴謹。
一個作家創作欲望熊熊燃燒時,揮筆而就,但冷靜下來,就恨不得把寫出的東西全部燒掉。一個日益成熟的寫作者會越來越苛刻,文字越來越少、越來越好。有人說他出版了幾百萬文字,今天看有些東西大可不寫。那麼這其中「可寫」的部分,如果沒有那些「大可不寫」的東西墊底,沒有這種巨量的訓練,還會存在嗎?人在藝術方面的覺悟非常緩慢,不能一下就達到高點。
任何一個優秀作家都會貼近底層,站在弱者的立場上,這是仁善之美,人性之美,是匯入藝術審美的至美。然而這並不等同於簡單的呼號和抗議。有些文字除了描寫底層的憤怒、反抗和激烈之外,幾乎再也沒有其它內容。這種強烈的情緒與意念覆蓋了一切,自由、活潑、愉悅、幽默和柔情,全都被壓迫被剔除了。它甚至能夠覆蓋無所不在的愛,變成一種僵化、呆板、膚淺的情緒宣洩。憤怒和激烈壓倒一切,豐富與智性變成了乾癟。詩性是豐瞻的、深廣而曲折的。文學當然可以有反抗、有憤怒、有訴求,但要有一個詩性的品質和基礎。
在教科書裡魯迅先生常常被貼上「反抗勇士」的標籤,作品不是「匕首」就是「投槍」。其實這是誤讀,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細讀魯迅先生的作品,就知道他是一個多麼柔軟和幽默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犀利的人。魯迅曾致信山西榴花社,信中說既然是作文藝,就不要只急著呐喊和衝鋒,先要把文藝作好。有人要你們勇敢陷陣,他自己為什麼不衝上去?馬奎斯的政治立場是左派,左派陣營就指責他疏離革命,為藝術而藝術。馬奎斯在巴黎全身心地投入專業技能的訓練,吸取歐洲乃至世界的文學營養,學習和借鑒各種文學技法,以提高個人的寫作技能。他回答那些可愛的同志說:一個作家既然選擇了文學創作,那麼他最大的革命責任,就是把作品寫好。
作家的勇氣表現在許多生活的關節,時時都有考驗。但最大的考驗、日常的考驗,也要交出合格的答卷,這就是忠於藝術原則,這也需要堅韌和勇氣,也是最大的擔當。放棄藝術原則,其實就是放棄對真理的追求。真理不僅僅是社會層面的,也是藝術層面的。真理是普遍的,是全方位的。優秀的小說家既然熱愛真理,滿腔正義,卻熱衷於粗糙的文字和思想,會給人一種兩面人的感覺。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老甜媽咪手繪私房造型饅頭」介紹 訪問作者: 王甜芳 內容簡介: 自從當了媽媽以後,隨著時間過去,我好像漸漸地,沒有了自己。 某天在朋友家,第一次摸到麵團,這觸感…好像黏土? 基於好奇心我開始大量的嘗試,冒險的探索著未知, 什麼都不會的從學習...
閱讀 越 愉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在一個以貌取人的社會裡,把自己打理到妥當十分必要。當然了,你可以堅決,對勢利的世界不屑一顧。但你的不屑一顧,根本不值一提。因為,所有被你蔑視了的,都將可能回你以蔑視。
你蓬頭垢面,沒人會以為你是隱在民間的高人、你衣衫襤褸,也不會有人認為你是遁世的大俠。現實情況是,別人唯恐避你不及。因為,在眾人眼裡,你不是叫花子,就是神經病,走開,髒鬼!
注重自我形象與活到灑脫逍遙並不矛盾。隨心所欲的生活,不是事事都不在意,而是凡事都不刻意。
在意是為了保全必要的體面,不刻意是為了扔掉綁縛的繩索,從而避免囚禁自己。
是的,必須要有所在乎。直到,在別人的眼神裡,看到對你在乎的在乎。
一個整潔乾淨的自己,既是給這個世界的一份爽心悅目的饋贈,也是一天美好心情的開始。
看到帥哥美女、看到鄰家女孩、看到白面書生,你乾淨愉悅,世界就靈動。一個人優雅的氣質,也必然是從外在的乾淨整潔出發的,那是一場下在人世的雪,一輪照徹穹宇的月,潘安「妙有姿容,好神情,挾彈出洛陽道」、「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我想大概便是這般詩意的清秀和聖潔。
世俗是一個強大而無所不在的存在。
人與人初見,一個世俗的判斷,便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彼此從對方的樣貌、身材、衣著打扮、精神氣象推測收入、家境、社會地位甚至性情等,進而敬重、平視或者不拿你當回事,把你當空氣。——就是這麼直接,世俗的特點就是粗暴、外露、無遮掩。這一刻顯露的,是各自的真實。
一切真實本身,都是可愛的。赤裸裸的勢利比裝模作樣的勢利,更顯得有真性情。
見世俗而不世俗,是很難的。那些真正超越於世俗的人,從不遠避山林,也不用隱匿古寺,他們活在鬧市,很自然地與販夫走卒,引車賣漿之人在一起,不嗔,不怨,不畏,不念,渾然無覺。
這就是所謂的,人在其中,卻在其上。
請拿自己的皮囊當一回事。
於外在,要贏得世俗;在內裡,要飽讀詩書。
前者,獲得世俗的敬意,後者,獲得內心的通達。
最後,表裡兼修,通往人生的輕鬆。
一個人乾淨,就容易讓人親近。其形體精神共生的舒服感,會生成天然的親和力。親近乾淨,其實是一種生命自覺,抑或可以說是一種慾望需要。
一見鍾情,本質上就是這種慾望需要,然後,才回歸到情感和愛。
如果在乾淨的基礎上投射出氣質,就會被人欣賞。欣賞是一種彼此的濡染,精神影響大於耳目所娛,就會從心底生出趣味和情致。這時候,陌生人會被折服,身邊的人容易仰望。
如果一個人能夠在氣質之上自帶優雅,且從年輕綿亙到年老,他一定會成為征服人心的力量。
當然了,至此不易。
這需要一個人在自我的精神天地裡,無論順境逆境,無論富有貧窮,一輩子的堅守和修行。
有沒有想過,其實我們真的可以把生命經營到內清靜,外蓬勃,熠熠生光,自在高處。
「草木有本心,何須美人折」,這時候,別人怎麼看,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
因為,活著的意義盡在這裡。於內,能安妥內心,於外,對得住寄居的皮囊。對得住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在花園的樹底下,捧卷靜讀,過往的人向你微笑致意,而你,沈浸其中而又超然於外。
從適當地活給別人看,到用不著給誰看,生命從容,安靜活出自己,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功。
►台灣地區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reurl.cc/gWgaNz
游祥禾簽名本 越早買越有機會獲得作者親筆簽名版
►新馬地區 城邦閱讀花園
https://is.gd/IeuMuv
游祥禾簽名本 越早買越有機會獲得作者親筆簽名版
閱讀 越 愉悅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七月中開始微解封,回到健身房,規定非常地多。要提前登記時間,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運動,不能提早入場,時間到了也不能滯留;又要戴著很悶的口罩運動;兩個月三級的時間,運動量減少,體力大幅退步,一回到健身房,整個做的很爛的感覺,沒力氣、又喘又累。等等匯聚了各種很差的感覺。
老實說,去到健身房運動實在讓我提不起勁、意興闌珊。
要求自己堅持下去的是對自己的期許與願景,去跟上述負面的感覺對抗。去運動這件事,心中總是在天人交戰。初期的1-2個禮拜,真的很心累很折磨。
這次我決定換個方法,不要再依靠「意志力」跟「鬥志」這類的力量。因為根據經驗,這股力量確實很強,但不穩定。而鬥志消散的時候,又變得超廢。我不想要自己再陷入這種起伏不穩定的狀態。
所以我開始閱讀很多書本,學習其中的想法與方法。
原本設定八月底時深蹲要回到160公斤。而就在今天,提早並且超越地達到了,做到了170公斤兩下,甚至比三級解封以前做得更重(當時做到160兩下)這個成果令我自己都感到很驚訝。
我今天要分享我受益最大的一個方法- 複利累積的力量
假設努力進取,一天能進步百分之2,進步至1.02倍這樣,看似微乎其微。直到第六天才進步1.1倍,進步一成而已。
以前的我感覺成效不彰,就很容易放棄,難得有鬥志高昂的時候才能撐過去,但難保總是有鬥志,所以很難維持在一個穩定持續的狀態上。
但事實上,以這個公式,堅持下去,連續不間斷,只要持續一個月,進步就達到1.8倍!相當的可觀,也相當的顯著。
一個月就可以進步1.8倍!不是很棒嗎?但這其實只是持續每天百分之二的複利結果而已啊。
OK,所以重點在於, #如何堅持每天持續行動並追求渺小的進步。
1.我給自己一個量化表
每天做完20件事,每完成一件就給自己打勾✅肯定自己,創造成就感。哪怕是清貓砂、餵貓咪、吸地板、記帳這類的小事。
2.目標聚焦在最初始的那個指令
我要喝下肌酸,我要換上運動服,我要走去健身房,我要熱身10分鐘,我要抓起啞鈴。
這些指令都簡單到爆,小朋友也做得來。但重點在於 a.藉由完成每個指令,給予自己肯定。b.專注在當下的那個指令意念上,將其發揮到最好。c.因為指令很明確而簡單,排除掉了任何不確定性、擔憂與恐懼。
3.欲求不滿
完成了前面的這些小指令,不斷地讚賞自己,怎麼捨得停下來呢?啞鈴抓起來還不給他做好做滿。
重量次數總數,順勢紀錄下來,再次給自己肯定。
而每次的練習,都在追求著自己的進步與自我肯定。而渺小的複利進步就這樣一點一點開始累積了。
4.尋找更多渺小的進步機會
以前我都覺得羅馬椅是女人、初學者或長輩在做的。突然有一天我就想要加強我的核心力量,我就嘗試做做看,哇靠,腿後弱爆,空手12下就不行了。我就開始乖乖將其納入課表之中。
我深蹲抓槓的方式嘗試做了改變。
很不可思議的,上個禮拜做好的表現是155一下。今天做170兩下,竟然感覺比當時155還輕鬆,只因為我加強了一個禮拜的羅馬椅跟改抓槓方式。
結語:
看待一件事情,同時充滿了各種負面的感覺與正面的感覺,當負面的感覺較多時,容易懈怠、放棄、抗拒、排斥、厭惡、煩惱與擔憂;當正面的感覺較多時,就感到熱血沸騰、躍躍欲試、充滿希望、喜歡、開心愉悅等等。
人的天性,很容易將好事理所當然,而對於壞事耿耿於懷。記住壞事壞的想法多於好事好的想法。時不時,負面的感覺就多了起來。
提醒自己也勉勵大家,時常閱讀。從書本中學習新想法與新觀念,幫助自己轉念,獲取正面思想與正能量。讓自己活得快樂有能量。074/100
閱讀 越 愉悅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老甜媽咪手繪私房造型饅頭」介紹
訪問作者: 王甜芳
內容簡介:
自從當了媽媽以後,隨著時間過去,我好像漸漸地,沒有了自己。
某天在朋友家,第一次摸到麵團,這觸感…好像黏土?
基於好奇心我開始大量的嘗試,冒險的探索著未知,
什麼都不會的從學習揉麵開始,每天趁著孩子睡著之後才開始屬於我的練習。
日子一天一天過了,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如同魔法般的夜晚,
嘗試、失敗、嘗試、失敗,
某天夜晚終於…初嘗成功的喜悅!
我興奮地搖醒丈夫與孩子,
當孩子看到我第一次的作品,
兒子的笑臉,我現在都還深深的記得。
「這是一本充滿魔法的療癒食譜,它照耀了我的心,把我從深淵中拉出來。」
我太幸運,在這種時刻遇到了饅頭。
那些無處訴說的思緒、苦悶、心慌,
都在孩子那瞬的笑容中化為烏有。
這本書,希望大家用輕鬆愉悅的心情閱讀它~
它是我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也是我真心想回饋給大家的寶物。
用充滿炙熱情意的手繪食譜,燃起手做熱情!
就算是職人,也有所謂的「新手時期」
並非科班出身的我,是在因緣際會下才開始做饅頭的。
這其中數不清多少次的失敗,
一 次 都 沒 有 擊 垮 我。(…大概吧?)
從懵懵懂懂,到現在的獨立開店接案。
接下來,要與你/妳分享我「失敗」的路程。
PART 1、饅頭的故事,所有關於「做好饅頭」的大小事,都在這個單元中。
精心製作了了每個步驟的精華解說,用一貫的熱血與不服輸,把我所有慘痛失敗的經歷,都化成句句叮囑,融入文字。
PART 2、一起做饅頭,深深相信「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這句話。
「饅頭是有生命的」當我們觸碰它、看它發酵長大時就可以感受到。
本單元循序漸進的準備許多可愛的小饅頭與大家相見;
有用模具就可以製作的「No.1微笑小星星」,
萌到捨不得吃下的「No.7可愛柴犬饅頭」,
日本料理師傅精心製作的「壽司系列」,
走在路上保證詢問度破表的「卦包系列」,
神明誕辰怎麼少的了它?快來朝聖「神明系列」吧!
作者簡介:王甜芳
從小就是個充滿想像力,愛畫畫的女孩。因為父親過世得早,加上母親生病,所以很早就出社會工作,沒有機會在自己的天賦上發揮跟學習,直到當了全職媽媽後,因為勤儉持家,加上剛好有一陣子有許多食安的問題,為了讓老公小孩可以吃得安心,因此開啟了烘焙之路,在做饅頭時想著如何讓饅頭好吃、好看,同時又用天然食材製作,並保有口感與色澤,從此對造型饅頭產生了密不可分的情感。
不管是漂亮、獨特的成品,還是失敗、有趣的作品都會放在各大烘焙社團,與廣大的烘友們分享。成功的作品常讓大家驚喜甚至是驚豔;失敗的也常讓人會心一笑,充滿歡樂。無論是哪一種都讓大家跟自己有滿滿的正能量,在這樣越做越有衝勁的創作之路上,也重拾畫筆,把兩者結合在一起。
無論是畫出來的,或做出來的,都讓人感到非常的療癒舒服,就跟本人一樣充滿著正能量。在此感謝廣大烘友的敲碗期待,因為你們才有了本書的誕生。
感謝,
感恩,
感激。
老甜媽咪造型饅頭創始人
老甜媽咪手繪烘焙食譜實驗室創始人
作者粉絲頁: 老甜媽咪手繪烘焙食譜實驗室、 老甜媽天然手工造型饅頭
出版社: 上優文化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閱讀 越 愉悅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艾莉絲‧孟若作品
https://rebrand.ly/d93a7
伊格言作品
https://rebrand.ly/rg2brg
────
☞〈與上帝討價還價的後果──艾莉絲‧孟若〈柱和樑〉〉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3/07/%E8%88%87%E4%B8%8A%E5%B8%9D%E8%A8%8E%E5%83%B9%E9%82%84%E5%83%B9%E7%9A%84%E5%BE%8C%E6%9E%9C%E2%94%80%E2%94%80%E8%89%BE%E8%8E%89%E7%B5%B2%E2%80%A7%E5%AD%9F%E8%8B%A5%E3%80%88%E6%9F%B1%E5%92%8C%E6%A8%91%E3%80%89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孟若 #小說 #諾貝爾文學獎
─────
伊格言說,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是他心目中的「最強老太太」,而〈柱和樑〉則出自她的短篇小說集《感情遊戲》。故事是這樣的:十八歲的美麗姑娘羅娜嫁給了三十歲的大學數學教授布壬登,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孩(伊莉莎白和丹尼爾),也因此和布壬登的天才學生來諾相識。來諾原本是個數學天才,卻在畢業數年後患上精神病,不得不放棄了所有學術野心,窩在一個教會小刊物編輯部裡當編輯混口飯吃。來諾偷偷愛戀著美麗的師母羅娜,安靜、純真而絕望。他每星期偷偷寫詩給羅娜。而羅娜從不回信,但也未曾將此事告知丈夫。
比起丈夫布壬登,羅娜和來諾其實更有些soulmate的意味。或許比soulmate還更多些──當布壬登走出他們的視線,羅娜會輕聲告訴來諾:「謝謝你的詩」。然而這句話卻也堵住了兩人所有對話的可能;因為來諾實在太害羞了,只會回答「喔」。對,他真是個名副其實的句點王啊。而羅娜則有點困惑。她才二十出頭,以她的外貌,若是沒這麼早嫁人,或許能在更多情愛遊戲中游刃有餘,顛倒眾生,體會更多她未能體會的青春浪漫情事。但她畢竟已是人妻了。於是來諾成為她的出口、她心靈上的工具人。她不會對來諾出軌──她還是謹守分寸的;但那是獨屬於她自己的,一項隱密而自私的自我安慰。伊格言說:「終究,事件停滯於此,愛戀停滯於此,一切都懸浮於張力邊緣,靜止於針尖之上。」
一切混沌未明;彷彿空氣中一條透明的,懸吊的絲線,始終未曾越界繃斷。而在那許許多多次的會面中,羅娜曾向來諾提起自己童年的片段記憶。她告訴他,她唯一記得的過世母親的事,以及一齣廣播劇:
一個冬天,小女孩羅娜和母親在鎮上,人行道和街道間有雪。她才剛學會看鐘,抬頭看郵局的鐘,發現正是她和母親每天都聽的廣播劇時間。她深切關心,不是因為錯過了故事,而是因為收音機沒打開,母親和她自己沒收聽,不知道故事裡的人會怎樣了。她感到的不只是關心,而是恐懼,想到出於某種不經心的缺席或巧合,東西可能丟了、沒法發生。而即使是在那記憶裡,她母親也只是腰臀和肩膀,裹在厚外套裡。
在這個「廣播劇事件」裡,畫面寒冷灰暗,母親面目模糊,而小女孩羅娜的心思既可愛又恐怖──如果我們忘了開收音機,未曾追問廣播劇裡那些角色們的下落;那麼,那些人會往哪裡去呢?
伊格言說,容我們稍稍多想些──這段白描,其實極幽微而含蓄地隱喻了個人面對巨大命運的惶惑:冷冷的冬天,一個孤獨的人:剛學會看鐘,無能於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關係,甚至連母親的具體形象皆無法掌握。這正是生命本身的困境。未知的恐懼無始無終。你不會知道那擺佈著你的究竟是什麼。一如羅娜與來諾──他們的愛情如此危險, 生命的不確定性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的雙人探戈正踩在紅線上。他們真能踏出試探的那一步嗎?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
閱讀 越 愉悅 在 伊格言Egoyan Zhe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全文連結:https://www.egoyanzheng.com/single-post/2020/02/08/%E6%88%91%E5%8F%AB%E4%BC%8A%E6%A0%BC%E8%A8%80%EF%BC%8C%E9%80%99%E4%B8%8D%E6%98%AF%E6%88%91%E7%9A%84%E6%9C%AC%E5%90%8D%E2%94%80%E2%94%80%E4%BF%9D%E7%BE%85%E2%80%A7%E5%A5%A7%E6%96%AF%E7%89%B9%E3%80%8A%E7%B4%90%E7%B4%84%E4%B8%89%E9%83%A8%E6%9B%B2%E3%80%8B
☞IG:https://www.instagram.com/egoyanzheng/
☞請記得按讚、留言、分享、訂閱、小鈴鐺喔。
#保羅奧斯特 #紐約 #文學
─────
你相信自己是個特別的人嗎?還是你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真是這樣嗎?這是本集的主題,來自伊格言老師的文章〈我叫伊格言,這不是我的本名──保羅‧奧斯特《紐約三部曲》〉。你可以在影片下方的頻道資料處找到全文連結。
美國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的《紐約三部曲》由〈玻璃城市〉、〈鬼靈〉與〈禁鎖的房間〉三部中篇所構成,〈禁鎖的房間〉為壓卷之作。小說以第一人稱「我」作為敘事者;故事環繞著「我」與失蹤的童年摯友范修展開。作者奧斯特刻意隱去了「我」的名字──讀者們只知道「我」是小說中向讀者訴說故事的人,但並不知道「我」的具體姓名。請注意:這件事有著關鍵性的意義。
故事描述「我」的童年摯友──天才作家范修留下了兩大箱作品手稿,拋下美麗動人且即將臨盆的妻子蘇菲,突然消失於茫茫人海之中。這極可能是個預謀,因為「我」和范修長大後其實早已失聯許久,唯一可知的共同點是,二人同為作家。當時「我」寫作事業堪稱順利,是個小有名氣的雜文作者,被視為「評論界的明日之星」。然而儘管頗受器重,「我」可不見得那麼瞧得起自己。他是這樣說的:
剛開始,我也期待自己成為偉大的小說家,能寫出撼動人心的作品。隨著時間的流逝,我漸漸明白,這個可能性越來越小。我並沒有與生俱來的天賦,可堪寫出曠世巨著。有時候我甚至會告訴自己,放棄這個春秋大夢吧!就這樣繼續寫些雜文,容易多了。賣力一點,一篇接著一篇,好歹可以餬口飯吃。
我還不到三十歲,卻已經小有名氣,也開始寫作詩與小說的評論。電影、舞台劇、藝術展、音樂會、書,甚至球賽,都有人來找我寫評論。世人給我的評價是「評論界的明日之星」,但在我的內心,我覺得自己心態老邁,而且江郎才盡。我所做的,不過是一些無用之物。好像一盤散沙,風一吹,就會灰飛煙滅。
伊格言分析:這些關於「我」的背景細節設定其實意味深長──一位覺得自己一輩子寫不出偉大作品,高不成低不就的作家。在此,「我」的「個體殊異性」在這樣的身份設定中被徹底壓縮,成為幾何上無體積無重量的一個點。對,我們其實並不特別;這世上絕大多數的人,很可能都不特別。事實無比殘酷:只有極少數人具有驚人的才能。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庸的,他們的生命歷程也難免平庸;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匿逃於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平庸命運之外。
─────
伊格言,小說家、詩人,《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8月號封面人物。
著有《噬夢人》、《與孤寂等輕》、《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拜訪糖果阿姨》、《零地點GroundZero》、《幻事錄:伊格言的現代小說經典十六講》、《甕中人》等書。
作品已譯為多國文字,並於日本白水社、韓國Alma、中國世紀文景等出版社出版。
曾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華文科幻星雲獎長篇小說獎、中央社台灣十大潛力人物等;並入圍英仕曼亞洲文學獎(Man Asian Literary Prize)、歐康納國際小說獎(Frank O'Connor International Short Story Award)、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台北國際書展大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小說家等獎項。
獲選《聯合文學》雜誌「20位40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家」;著作亦曾獲《聯合文學》雜誌2010年度之書、2010、2011、2013博客來網路書店華文創作百大排行榜等殊榮。
曾任德國柏林文學協會(Literarisches Colloquium Berlin)駐會作家、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WW)訪問作家、中興大學駐校作家、成功大學駐校藝術家、元智大學駐校作家等。
Readmoo專訪1:如果在YouTube,一個小說家
https://news.readmoo.com/2020/01/07/200107-interview-with-egoyan/
Readmoo專訪2:那些關於孤寂的問題,以及......
https://news.readmoo.com/2019/03/21/190321-lonelieness/
────
小說是什麼?我認為,好的小說是一則猜想──像數學上「哥德巴赫的猜想」那樣的猜想。猜想什麼?猜想一則符號系統(於此,是文字符號系統)中的可能真理。這真理的解釋範圍或許很小,甚至有可能終究無法被證明(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早就告訴我們這件事);但藝術求的從來便不是白紙黑字的嚴密證明,是我們閱讀此則猜想,從而無限逼近那則真理時的智性愉悅。如若一篇小說無法給我們這樣的智性,那麼,它就不會是最好的小說。
是之謂小說的智性。───伊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