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知道思覺失調嗎?」
今年初認識很投機的好友在我詢問她消失的這個月住院是發生了什麼事後淡淡回應我。
一兩天後我才撥打電話跟她一起打掃屋子一邊聊聊消失的那個月發生了什麼事。
「我聽到幻聽一陣子了,總感覺有人在敲打我的門或是有人在窺視⋯好像我的生命安全一直受到威脅」
「我經常把自己泡在水裡想讓自己清醒或是冷靜」
「很滑稽但是後來我還試圖想要在大熱天下出門把自己曬死」
「最後我是某一天在路上暴走了⋯被送醫院的」
「但其實我只記得片斷」
「有個護士還問我怎麼住院一直戴著太陽眼鏡?問我不害羞嗎?但我覺得很帥啦!」
因為發生的太突然,送醫院的那一天她戴著的是有度數的太陽眼鏡。就這樣在醫院華麗過了兩週才等到朋友送來眼鏡。
那一開始的症狀是什麼呢?
「我原本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好一陣子對什麼都提不起勁。去醫院醫生也只說我是憂鬱而已吧」
「還說我說的毛病是要送醫院的,可能認為我想太多」
原來開頭是連醫生都覺得稀鬆平常的小事
「進醫院了才知道是思覺失調」
-
我第一次認識這個精神病是因為前些年的社會新聞報導與知名電視劇才有初步的認識。
在聽她敘述的時候我們說說笑笑,像是在談論一個小感冒。
但可以明白開朗聲音的背後其實當下發生的時候她有多無力與害怕。
儘管現在出院可靠藥物控制,也還是擔心影響工作或未來。
畢竟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對精神疾病的包容度比我們想像的低很多。
於是我跟她提議我們寫出來吧,讓多一點人了解思覺失調,也許這些偏見會少一點。
她二話不說答應,也把一些參考資訊分享給我。
-
思覺失調症以往稱為精神分裂症。
過去失調症患者遭受不當對待甚至曾經被迫接受腦葉切除手術,
而一般社會大眾也對這樣的患者充滿疑懼和誤解。
但其實思覺失調症有很高機率是基因遺傳。
造成他們情緒起伏不定的原因是因為患者腦中的多巴胺分泌濃度高於常人,
多巴胺原本是尋求獎勵行為、情緒反應、學習和運動等功能的關鍵調節物質,
而患者的大腦被過多的多巴胺淹沒,導致失去這些關鍵的神經連接。
主要控制得靠藥物治療控制多巴胺異常,也是保護過度激活的腦不要受傷。
不過《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思聰因為藥物所導致的遲緩、講話不清、流口水等副作用其實也在科技進步下已經可以避免。
現今的常見副作用有胃口大開、嗜睡、血糖跟血脂上升等症狀。
-
患者發病時的幻聽幻視,難以分清現實與幻想。
除此之外它還會伴隨躁鬱或憂鬱。
當然有很多患者都是非常正常的過著日子,但它是一個長期戰,不是幾週幾個月就可以痊癒的大惡魔。
關於治療,除了藥物控制也會有定期療程。
但最最最重要的部分,
是分享者很多強調是身邊的親友成為他們的保護傘,才能夠正向努力的克服它。
朋友也提到「在醫院我發現,能夠越快戰勝它的關鍵就是要去面對它。」
而讓她可以勇敢的很大原因就是她的家人與朋友對她的愛讓她可以安心的去面對。
就算不是痊癒,他們也能很勇敢的走下去。
-
我想若不是今天遇到了可能也不會有機會主動去查詢資料,好好理解它。
謝謝朋友的勇敢讓我可以分享出來。
也謝謝看完的你們。
希望有天當不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時候都能被溫柔接下。
#思覺失調症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
關於治療 在 無境文化-精神分析系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無境文化9月新書,全面上架!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我們相信,無風不起浪,
在人生旅途的波折顛簸裡,
我們在尋找風......
在心身醫學科和一般精神科裡,除了現有的門診和住院之外,為了建構處理精神官能症的模式,我們開始有了精神分析對「團體治療」的想像;雖然生物學因素已經是目前精神醫學的強項,但距離能真正解決精神官能症問題,仍有一段長路。我們將以「創傷與精神官能症」為主軸,偏重強調其中的心理因子。「起風了」是方案的名稱,內容除了「團體心理治療」模式,也將會有教學、訓練和研究的功能;我們想要建構長期門診式的深度心理團體治療,不只以人際關係處理為焦點,更是往內在心智探索,如同現有的個別心理治療。
#一個人的內心戲
#自我本我超我
#爸爸媽媽與我
#個體團體一體兩面
◆ 推薦序〈一個人的團體〉,劉佳昌醫師
「.....蔡榮裕這本新書包羅萬象,是他揉合精神分析及團體治療的心血結晶。Winnicott主張孤獨是一種能力;Bion的團體理論說到三個基本假設(註:依賴、配對和打帶跑),會妨礙團體成員一起工作;蔡榮裕主張,孤獨的能力和與團體一起工作的能力是一體兩面。稍做思考即不難發現,個人和團體其實有著有趣的辯證關係。
依A. Ferro的「舞台理論」,一個人的內在就像住著一大群人,那是活潑的內在客體關係。而依團體治療理論及經驗,整個團體往往又可以被視為一個整體,彷彿是擁有生命的一個人。於是,加上精神分析的深度心理學,我們在看待個人心智、人與人的關係及互動、乃至個人組成的團體時,都增加了更寛廣且多樣的視角。一中有多,多也可以是一。在這樣的反思下,個人與團體的區別變成只是表象上的不同,個別治療與團體治療的對比,某種程度上也只是相對的了。
蔡榮裕的寫作,似乎也體現了個人與團體間的辯證關係。當他創作時,他是孤獨的,似乎也早已安於那種孤獨。但他的創造成果,他所展現出來的行動,卻往往朝向廣大的群體,他的專業生涯也見證了他創造出一個接一個的工作團體。這些實踐的足跡比任何理論都更具有說服力。
就內容而言,本書有許多深刻的省思和見地,關於人、關於人的創傷和症狀、關於團體、關於療癒和痊癒之分辨、關於治療的目標等等。......」
《內心荒涼地帶起風了》
作者:蔡榮裕
▶ 線上購書
博客來:https://reurl.cc/q1dWr0
誠品:https://reurl.cc/r1xOrN
金石堂:https://reurl.cc/mvnKMj
關於治療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曾經看過抗憂鬱的藥物上面的副作用解著「可能會增加自殺意念」、「失眠」而感到很困惑嗎?(欸,不是,我來求助就是為了要減少這些東西呀,這麼不減反增呢?)
人類的大腦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對於藥物的作用跟了解也正在進展當中。根據我的了解(如果有錯也請不吝指正我),只要研究過程當中,人體試驗曾經有發生過的副作用,基本上都要寫在仿單上面,就算發生的機率超級低也是要寫。換句話說,可能10000000個憂鬱症的病人裡面只有一個用藥後(相較於雙盲對照組),自殺、失眠的風險增加,就必須寫上去。可是,身為病人的我們看到了,還是會有困惑、害怕的感覺——我一向運氣那麼「好」,命運多舛,會不會我就是那一個衰鬼?甚至有些人會「期待」自己就是那一個人,這樣就可以一了百了了⋯⋯一次吞很多顆會怎麼樣呢?可是吃了是不是就代表自己「承認」自己是憂鬱症患者了?
關於憂鬱症的書籍很多,憂鬱症患者自傳的書籍也很多,但這一本是少數我看到,從阻抗(resistance)到接納(acceptance)每一個歷程都寫得很清楚的作品。
大多數的人在得知自己獲得憂鬱症的時候,都會面臨下面一些過程:
● 否認:我這樣算憂鬱症嗎?應該不算吧?
● 困惑:為什麼是我?
● 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要去諮商嗎?要看醫生嗎?要吃藥嗎?吃藥會有副作用嗎?一開始吃藥之後會不會就停不下來?需要一輩子吃藥?會不會有藥物上癮的狀況?
● 污名化與標籤:走進精神科/身心科診所,別人會不會認為我是神經病?家人、伴侶、朋友、小孩、公司同事會怎麼看待我?
● 無奈放棄:無奈地接受治療,或者是在極度痛苦的情況下還是求助,但一開始看不到狀況好轉,很容易氣餒。
● 擔憂恐懼:日子比較晴朗的時候,心情好一點,但有些時候又會心情不好,從此之後變得不安,過得還不錯的時候就會害怕自己什麼時候會掉下去⋯⋯
● 對於未來的無望感:會不會自己一輩子就要這樣子下去了?會不會永遠都不會好了?
其中,我覺得作者在描寫「關於治療的種種疑問」特別深刻,例如有一些藥物在副作用的地方會寫出非常驚人的內容「可能會引起自殺意念」、「可能造成憂鬱/焦慮」、「性慾增加或減少」等等,會讓服用的人很困惑,怎麼感覺好像不吃比較好?事實上,據我所知,副作用的規定其實是只要在研究上面出現過的症狀都依照規定必須列到裡面;換句話說,仿單上面寫的副作用是「可能發生但是不一定會發生」,對於某些人來說會有這些症狀,對某些人來說不會有,而且許多副作用出現的機率非常低。儘管如此,你依然可以想像,當你的狀況已經很糟糕的時候,還看到自己吃的藥上面的副作用寫「可能導致焦慮」,這樣的感覺有多不舒服。
#生病以後的自我概念
上面談到的種種過程,其實在這本書裡面都有詳盡的描述,跟許多正面勸導的書籍不一樣的地方在於,裡面也寫了很多作者的OS,包含一開始對於治療的不信任,對於其他人眼光的在意、還有對於自己是憂鬱症患者身分的厭惡等等。如果你本身也是憂鬱症患者就會知道,這些本身和憂鬱症的症狀並沒有直接關聯,但卻都是在你被確診憂鬱症之後,會接二連三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坊間許多的書籍會談憂鬱症相關的症狀、以及這些症狀要如何面對和因應,但很少談到「與憂鬱症相關的自我概念」會如何隨著時間變化,例如:
● 生病之後,我還是我嗎?
● 我的家人和朋友可以接受憂鬱症的我嗎?
● 我的人生難道就只能夠這樣了嗎?
● 我的工作、生活會不會就此一蹶不振?
可是隨著病程的推進,治療的介入,這些自我概念相關的事件,也會隨著時間有所改變,就像這本書的作者金正源,一開始非常抗拒憂鬱症患者的身分,但後來慢慢可以跟「憂鬱症」當朋友,透過正念、身邊朋友伴侶的支持、還有穩定的服藥,慢慢找回生活的正軌。
#就算下雨還是能夠等待天晴
對我來說,憂鬱症患者最辛苦的部分並不在於症狀本身,而在於 #失去對於未來的盼望 。當你無法想像往後的日子是否每一天都會過得如此悲慘,這種很無力的感覺,會讓你每一天都覺得舉步維艱。就好像外面下著滂沱大雨,而且這輩子雨都不會停一樣。
有些時候,我們只是需要一些方法,來安頓自己的身心,例如書裡面的作者常嘗試使用寫作、記錄自己的情緒分數,甚至因為用藥沒有辦法喝葡萄酒,所以用葡萄汁取代,倒倒高腳玻璃杯裡面,搖晃葡萄汁來想像自己正在啜飲葡萄酒,這些一個又一個過度的、替代的、甚至輾過憂鬱的方法,我相信都是許多在病情當中掙扎的大家,勉強涉水求生的方式。所以,在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有一種不孤單、有人和你一樣、原來不是只有我這麼辛苦的同感。
我相當喜歡這本書,它把生病的人對於標籤、用藥、還有整個歷程的改變,從抗拒接受治療,但慢慢接受和憂鬱症一起相處,人際關係的轉變、對身邊的人猜疑等等,描寫得非常淋漓盡致,刻劃得很好。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朋友,或者是你自己就是憂鬱症患者,也正在面臨和它「打仗」當中,那麼這本書雖然不能夠讓你很快地接受自己的「身分」和「標籤」,但或許是陪伴你走過這條路的好朋友。
#那一天憂鬱症找上了我
#憂鬱症 #憂鬱 #憂鬱症日記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1214
關於治療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幸福工作坊》當愛情卡遇見能力強項卡工作坊~2020/01/04 開課(僅剩四位名額)
讓你長出享受「愛」的體質,迎接你想要的親密關係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1903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11/17(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我過去在業務單位待過很長的一段時間,業務單位在某一些結算日之後喔,都會有一些「激勵」跟「表揚大會」。
然而這些「激勵」跟「表揚大會」當中,都有一個橋段叫做「目標設定」;也就是我們要對眾人,大聲的說出自己接下來的目標。
理論上來說,當我們許下了公眾的承諾之後,會激勵自己更勇往直前、更負責任對自己的承諾;但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
其實就有心理學家叫做「彼得.哥維哲」,他懷疑這件事;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很有趣的題目。
透過這個題目的實驗來看看,當我們向他人公開自己的目標的時候,會幫助自己更容易達成嗎?
他和他的同事喔,就找了一群大學生進行四個不同的實驗。其中一個實驗,找了心理系的大學生,先讓他們填寫一些問卷。
內容是包含「是否有意願成為一位臨床心理師」?還有自己的意願有多高?
其次呢,再問他們「去觀看治療現場的影片,來學習關於治療的技巧」這個意願,到底有多高?
而在裡面呢,有一部分的學生,他的意願會被實驗者看過;而另外一部分,是沒有人知道他們寫下來的意願到底有多高?
接著呢,請他們看一部大概40分鐘的治療影片,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治療者,跟個案的眼神接觸情況,並且把他們記錄下來;而他們可以自行決定,要看這一段影片看多久。
按照道理來說喔,那些希望成為臨床心理師,而且動機很高的人,應該有比較高的意願,來觀看影片來學習。
這樣的狀況跟他們自己的目標,是否有被別人知道並不相關。但是研究結果就發現,那些「目標沒有公開」的那一群人,他們平均看了39分鐘的治療影片。
這一段影片全長也才40分鐘哦,幾乎他們看完了所有的內容。但是那些「目標已經被大家知道」的那一群人,卻只看了27分鐘,足足少了11分鐘多。
而在其他的實驗裡面也發現,當我們的目標讓其他人知道的那些參與者,在不同的任務完成度,都明顯的比較差,而且比較容易放棄。
反而是沒有把目標說出來的那些人,實際完成的比例會高出許多。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理論上有大家的監督,不是應該會比較認真嗎?
所以呢,這個研究者「哥維哲」喔,他就認為一旦當我們把目標說出來之後,就很容易在同時,得到他人的讚賞或者是回饋;這時候會獲得一種滿足感,彷彿目標已經快要完成了。
而這樣的讚賞跟回饋,原本應該是要在目標真正完成的時候才獲得;而且回到人性,我們也正因為有這樣的獎酬,而持續努力著。
但是一旦我們把目標說出來之後,等於提早得到滿足、提早兌現了這個獎酬,因而消減了持續努力的動力。
所以我想這樣的實驗結果,應該是讓你腦洞大開吧!跟你原本想的,真的不一樣!
這就讓我回想到,當年我在業務單位裡面,每一次在「目標設定」的時候,站在台上,對著所有人喊出自己的目標,你就會得到如雷的掌聲;然後就有很多人覺得你好棒!不管在語言上、眼神上,各方面的環境氛圍。
所以我想這樣子太早得到的爽感,也就是能夠去說明,為什麼業務單位在目標設定完之後,幾乎多數的人都不會達成?說白了都是喊爽的!
那麼回到你身上,當你聽到這裡,你有沒有一些目標呢?你該用什麼方式,讓它完成呢?
或許關鍵不在於你是否有進行公眾的承諾,關鍵在於你是否知道自己的心智是怎麼運作的;並且怎麼樣幫自己優化出,最有效率的達成方法?
那關於這方面的學習,我很鼓勵你,可以參與我的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這一門課呢,會回到心智運作的本質,幫助你找到去優化自己的時間使用,跟效率提升的方法。
從這一門課推出到現在,已經有很多朋友得到了很大的前進,也期盼你能夠加入學習,幫助自己完成你生命當中,想完成的任何事情。
那麼今天的內容就可以分享到這裡,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我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關於治療 在 盾牌牙醫史書華- 「關於治療的價值」 多年前的文章拿來再跟 ... 的推薦與評價
「關於治療的價值」 多年前的文章拿來再跟大家衛教一下不ok的假牙與植牙與ok的假牙與植牙如果看的都是一顆假牙多少錢而不去看背後的內容裡面的治療是不是合乎水準治療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