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30
【高雄市漁電共生執行進度暨未來規劃說明會】
#非先行區範圍提前至10月初公告
#短期推動3案漁電示範案場
#長期推動大型案場集結升壓
#目標111年底達成210MW漁電申設容量
能源局透過環社檢核機制於中南部縣市推動漁電共生專區,事先排除爭議區位並減輕地方政府審核負擔,而高雄市漁電共生專區正坐落於北高雄,包含去年底公告的先行區622公頃,以及預計今年底公告的非先行區2,775公頃(尚未定案)。因此,為確保漁電裝置容量如期達標,在推行能源轉型同時也為地方養殖漁業加值,本月26日我便邀集能源局長及海洋局副局長至立法院進行討論。
能源局說明,去年和今年的環社檢核,已將高雄全市魚塭面積全數納入評估,而非先行區的環社檢核作業因疫情緣故,遲至8月中旬才舉行意見徵詢大會,目前已加緊辦理,預計9月中旬提送審查,10月依審查意見修正計畫,11月公告非先行區範圍(含優先區、關注減緩區、迴避區三類)。
海洋局則表示,在我去年底成功爭取開辦費補助後,高市府順利於今年2月初成立全國第一個漁電共生推動專案辦公室,目標於111年底達成210MW漁電申設容量。短期內將於岡山及茄萣推動3案漁電示範案場,降低周邊民眾疑慮、提高養殖戶對於漁電政策的信心;中長期目標則是推動大型案場集結升壓,充分運用北高雄輸電線路餘裕量,協助周邊大型漁電案場開發。
對此,我向能源局長強調,目前高雄市漁電申請案件共28件,有27件皆位於非先行區內,其中不乏橫跨先行區與非先行區的大型案場,顯見過往先行區規模尚不符合市場期待,能源局應當加快行政作業,盡早完成環社檢核作業。所幸幾經協調磋商,能源局承諾將提前至9月初提報審查,目標10月第一週會銜農委會公告非先行區範圍。
關注減緩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灣第一個示範漁電共生環社檢核的議題辨認報告正式出爐囉❕
經濟部環社檢核示範案從去年9月開始,在學甲展開議題辨認,作為漁電共生區位選址快篩的基礎🐟
經過圖資挑選與套疊➕現場勘查與生態情報圖繪製➕圖資比對與調整建議➕利害關係人盤點➕深度訪談➕環社協作圈的履勘/意見回饋➕意見徵詢會,完成了🐟702.01公頃的魚塭區位辨認,希望透過快篩,引導綠能去對的地方,快篩後的分區包括:
☀️優先區(等同於先行區)358.16公頃
☀️關注減緩區320.74公頃
🌿報告下載:臺南市學甲區漁電共生環社檢核議題辨認報告(公開版)
www.sfea.org.tw/meetinginfo.html
關注減緩區 在 關注減緩區的目的,就是太陽能光電板可能會影響生態 的推薦與評價
3.1K views, 147 likes, 8 comments, 3 shares, Facebook Reels from 蔡易餘家己人: 漁電共生與 關注減緩區 高度重疊, 關注減緩區 的目的, ... ... <看更多>
關注減緩區 在 【蔡易餘家己人】拒絕光電包圍村莊落實漁電共生養殖責任經濟 ... 的推薦與評價
漁電共生與 關注減緩區 高度重疊,然而漁電共生案件申請在前,關注淺緩區公告在後,理論上漁電共生的申請案件,就該由核准內容去執行,不該受到關注減緩 ... ... <看更多>
關注減緩區 在 [新聞] 「漁電共生」髮夾彎,為補足2025 年光電- 看板Tainan 的推薦與評價
「漁電共生」髮夾彎,為補足 2025 年光電缺口,漁塭可逕直種電不養魚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85591/
政院設定 2025 年太陽光電需達 20 GW 目標,目前仍有 2.15 GW 缺口。在總統蔡英文的
指示下,農委會將進一步釋出土地,擬定開放「漁電共生」中 5000 多公頃非「養殖生產
區」漁塭,由經濟部遴選業者,得免依漁電共生規範,設置高達 70% 至 90% 覆蓋率光電
,名為「農光共存」方案。
農委會另在台 17 線以西 評選出 5000 多公頃低地力地區,規劃作為「綠能發展區」,
第一階段優先釋出彰化大城鄉及雲林沿海鄉鎮 1122 公頃,比照「農光共存」方案,由遴
選業者設置 70% 至 90% 覆蓋率光電設施。
方案曝光後,已在產官學界引發爭議,養殖業界擔憂「養殖規模縮減恐傷及產業發展」,
學界更直言已失去「漁電共生」的本意。
大城鄉低地力地區設置後,引發地方反彈至今仍未平息,業界人士認為草案相當粗糙,恐
難以順利推動。(攝影/林吉洋)
經濟部另闢「農光共存」,打破農委會「漁電共生」原則
據悉,本次方案由總統親自指示,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銜命協調經濟部、農委會、內政部
三部會,自去 (2022)年底研議新的土地釋出方案,目的為補足 2025 年光電 20GW 尚餘
的發電缺口 2.15 GW, 今年 4 月 27 日甚至邀集光電公、協會召開座談會,拍定調整方
案。
依據農委會與經濟部研議的「農光共存」方案,獲遴選資格的光電業者可在現行漁電共生
公告區位內、非養殖生產區的一般農牧用地上,採地目變更或容許方式於漁塭上設置
70% 至 90% 覆蓋率的光電設施,適用範圍包括台 17 線以西「低地力」地區,含台西
236 公頃、四湖 230 公頃、口湖 120 公頃、大城 536 公頃,皆可以「綠能發展區」參
與農光共存方案。
為衝刺光電,政府研擬放寬漁電共生區位之非養殖生產區,以及低地力地區,設置光電覆
蓋率至最高九成。(截圖自經濟部簡報檔)
「農光共存」不受「漁電共生」40% 遮蔽率限制、也無須有養殖事實,而是循內政部「非
都市土地容許使用」(下稱「非都容許」)開發遮蔽率 70%,或依「農地變更」途徑開發
遮蔽率 90% 的光電設施。能源局太陽光電組組長林文信指出,本案已交由內政部就《非
都市土地使用管制規則》規範「非都市土地容許使用」範圍,研議修改規定。
由於漁塭屬於廣義農地,過去農委會限定漁塭必須經由漁電共生模式,先取得農業設施容
許使用資格,才能利用漁塭架設太陽光電。但本案透過內政部開放非都市土地使用容許,
等於另闢蹊徑,讓光電業者無須以漁電共生為前提,即可在漁塭地設置光電,恐將挑戰現
有漁電共生規範的公平性。
農委會證實,為能源達標, 5,000 公頃漁塭彈性處理
農委會企劃處處長莊老達向《上下游》記者證實,相關方案確實是為了加速能源轉型達標
而採取的作法,「在限定區域、限定資格,有條件採取的彈性作法。」在台 17 以西低地
力地區以及漁電共生區位內的非「養殖生產區」,未來將加速綠能開發,只要合乎經濟部
遴選辦法的業者,可在區域內走開放「非都容許」或「變更」,開發比現行農業容許
40% 遮蔽率更高的光電設施。
莊老達強調,經盤點漁電共生區位約 20,000 公頃,扣掉「養殖生產區」及生態敏感的「
關注減緩區」,剩下約 5,000 公頃漁塭,這些區位多半是養殖條件不佳或長期停養漁塭
,「對這些區位的漁塭採取適度彈性作法,對國內水產市場影響有限」。他並強調在此條
件區域內,「如果原養殖戶要續養殖也可以」,政府會把資源更集中在已投入資源改善進
排水等硬體條件的「養殖生產區」內。
農委會此舉等於開放讓遴選業者整合漁電共生區位內的漁塭後,直接脫離農地限制,逕自
設置光電,讓農委會近年主導的「漁電共生」走入髮夾彎,也象徵 2020 年 7 月 7 日以
來宣示關閉「兩公頃以下農地變更」,維持農地農用、防止農地零碎變更的政策,即將跳
票。
面對漁電共生專區不養魚也可種電的離譜調整,莊老達竟委婉稱為「彈性作法」。他解釋
,即便是漁電共生區位內,原本亦有變更途徑(准駁權在中央),農委會僅針對「綠能發
展區」彈性修正《農變要點》,以加速能源轉型。他也強調:「並非全面開放,而是限定
在特定區位、限定資格的廠商,須通過環社檢核才可以變更這些小面積的農地(漁塭)。
」
不過這套新制度讓長期觀察漁電共生的學界人士怒批:「這種作法根本是黑箱作業,突然
告知,對農漁民都不公平。」
光電業者在學甲大規模變更漁塭,曾引發爭議,促使農委會修法關閉「小兩甲」農地變更
,並將審核權收回中央,不過大規模的土地變更申請案,據悉從未中斷。如今為衝刺綠能
,農委會修法放寬,無異自毀長城。(取自大亞集團官網)
不用養魚即可發電,養協:恐危及產業發展,請官方提出配套說明
目前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等六縣市 共有 20,905 公頃漁塭為公告「漁
電共生」區。新制放寬業者不須養殖即可設置光電,恐將加速土地脫離農漁使用,更可能
鼓勵光電業者為增加光電效益而放棄漁電共生,加速產業空洞化。
中華民國養殖協會執行長侯彥隆指出,「漁電共生是有(養)魚才有電,若研議的新制開
放漁塭設置 70% 或 90%,已是脫離養殖,導致部分漁塭消失。」他也指出,過去內陸漁
塭開發過多,現在淡水短缺、內陸養殖條件較差,他雖不反對養殖規模和產量適度瘦身,
「但養殖業分工細密,如果過度縮減規模,也不利於產業發展,將導致產業鏈中斷。」
他也直言,因應兩岸關係變化,未來石斑魚跟午仔魚會有更多內銷需求,他認為官方似乎
在考量調節國內養殖水產市場。然而養殖水產受產季時間限制,不能隨心所欲調節。他也
建議政府應在新制推動前,說明國內養殖市場的評估與配套。
漁電共生變成「農光共存」,恐將傷害台灣養殖產業。(攝影/林吉洋)
學界:政府自打嘴巴,養殖縮減傷害外銷競爭力
「漁電共生」精神是「養殖為本,綠能加值」,光電業者投資光電循「農業容許」辦法,
須保證養殖產量維持原有七成。得知本案研議中,養殖界人士忍不住批評,漁電共生專區
可以種電不養魚,等於脫離養殖。相較此前農委會宣傳「養殖為主,綠能價值」,更稱「
藉由光電資金提升養殖環境設備」,幾乎是「自打嘴巴」。
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郭建賢指出,目前有許多光電業者已在「漁電共生」區
位內整合土地,業界普遍不想承擔養殖責任,紛紛把漁業管理委外出去。對業者而言,現
在官方研議的方案正中下懷。
郭建賢擔憂新制若真的上路,將使得原有光電業者放棄漁電共生,開始找「養殖生產區」
外的漁塭,因為「農光共存」提供 70% 甚至變更可達 90% 的光電覆蓋率,效益遠高於漁
電共生 40%。然而養殖生產區外的漁塭多是內陸淡水漁塭,養殖物種以台灣鯛(吳郭魚)
跟虱目魚為主,一旦規模縮減,恐危及產業發展。
身兼台灣鯛協會理事長的郭建賢指出,近年台灣鯛因為品質不斷提升,在國際市場已經取
得一席之地,但若因規模縮減、產量減少而拉高價格,加工廠很可能失去國外訂單,導致
產業萎縮。
能源局:彈性作法會尊重地主意願
林文信指出,經濟部與農委會研議的方案是希望整體開發機制更彈性,「讓沿海地區不適
於耕作、風頭水尾的地區,可保留原有的農漁發展機會,也能走變更模式發展光電」。
他強調這種彈性作法來自台西綠能專區,既維持農漁使用,亦可發展漁電共生,同時兼具
綠能發展空間,最重要還是尊重地主意願。不過即便要走非都容許,在現行容許範圍就是
再生能源設施及公用設施兩類,需繳交農地變更回饋金,等同於脫離農地資格,未來也不
會再回復農業使用。
大城鄉低地力地區仍有農業活動,就連經濟部能源局也認為農委會必須拿出客觀數據及評
估標準,才能讓外界信服。(攝影/林吉洋)
衝擊:農委會自毀長城,恐難以約束漁電共生業者
能源轉型 2025 年目標,光電缺口還有 2.15GW,相當需釋出於兩千多公頃土地。為了衝
刺光電達標,農委會對能源開發的土地釋出要求幾乎是照單全收,甚至不惜打破原本制定
的「漁電共生」遊戲規範。
不願具名的業界人士指出,「業者兵分各路,都付出過開發土地的成本,能源局要如何協
調將空間讓給遴選業者?」此外,2020 年麥寮就曾規劃上千公頃低地力地區,遭民眾反
彈而停擺,「政府有沒有考量過地方反彈?光是將發電業籌設給遴選廠商,也不代表低地
力地區公告後,綠能專區就能順利推動。」
農委會倉皇修改規定,業界不僅不看好,更有如看破手腳,認定現在政府衝刺發電第一,
不惜打破原則。對於目前已推動上路的漁電共生案場,恐怕更難以約束管理,養殖事實認
定將形同具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7.168.4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ainan/M.1683206828.A.6A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