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的李登輝──兩難的改革者,穩健的調整者】
編按:前總統李登輝逝世今天滿一週年了,他接任總統時,甫解嚴的臺灣亦面臨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的衝擊,作為總統的他必須讓臺灣進入國際市場,一方面要舒緩農民壓力、回應農民訴求。農經學者出身的他「對農業感情不一樣」,到退休卸任後仍持續關心臺灣農業。
--
李登輝接任總統,正好是國際情勢最嚴峻的時刻,他除了要挺過政壇的驚濤駭浪,政務也面臨內外交迫的處境。1986年,GATT烏拉圭第八回合談判將農業自由化列入議程,再加上美國301法案的壓力,臺灣被國際逼得不得不走向貿易自由化,農業自然面臨衝擊。
對貿易自由化的不安引發了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也是解嚴後首次警民激烈衝突的社會運動。同情農民處境的李登輝,隔年立刻實施全面農民健康保險、降低肥料售價、增加稻米保價收購價格,部分回應農民訴求;不過他也深知,臺灣不可能永遠閉關自守。
為因應臺灣申請加入GATT,李登輝請農委會成立專案小組,找來經濟、法律、農業等各領域的學者專家,了解GATT的規範和談判進度,並針對各種狀況沙盤推演,研議對臺灣的影響。當時小組成員包括現任總統蔡英文、前大法官羅昌發、臺大農經系教授吳榮杰、前工總副秘書長蔡宏明等人。
吳榮杰表示,李登輝總統非常具有國際觀,也很有遠見,知道臺灣加入國際組織,勢必對各種產業造成衝擊,必須及早因應;他認為農經學者和經濟學者最大差別,就是「對農業感情不一樣」,李登輝非常重視農民的福利,知道市場機制不是萬能,農業的價值不只生產,接受國際規範開放市場的同時,一定要積極論述農業的多元價值,才能保有國內農業。
--
https://www.agriharvest.tw/archives/45219
#李登輝 #臺灣農業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在 鄭宏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李登輝總統讓台灣收穫美中貿易戰的甜美果實
台灣智庫最新民調指出,台灣歷任4位民選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民眾對於兩岸事務或國際經貿方面,最滿意李登輝的能力。
其中,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獲得壓倒性支持,台灣民眾普遍認為「戒急用忍」政策成功避免了台灣產業迅速流失空洞化,保護了台灣產業的獨立性,更促使台灣科技的產業升級,進而產生了領先全球的半導體產業鏈與台灣的驕傲台積電。
「戒急用忍」政策避免台灣的技術資金全部流向中國的同時,李登輝並沒有閉關自守使台灣故步自封,他推動了台灣參加APEC(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加入GATT(關稅暨貿易總協定),在解除關稅壁壘的全球經濟大勢中為台灣找到了一席之地,奠定了台灣貨行銷全球的基礎。
2018年7月6日,美國政府對第一批中國輸美商品課徵25%關稅,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從此世界局勢進入一去不復返的歷史節點。
為了抵制中國製造,美國不僅僅課徵關稅禦敵於國土之外,從2020上半年開始,美國公開表示希望和台灣、日本、歐盟合作,打造新的科技製造供應鏈,避免國際社會被中國綁架。因為中國動輒以龐大的供應體系作為威脅,藉以達成自私的政治目的。
台灣之所以能成為與日本、歐盟相提並論的經濟體,就是因為李登輝的「戒急用忍」政策替台灣保住了獨立且強大的科技產業及製造供應鏈,台灣才能成為美國「重組安全供應鏈」及「乾淨網路計畫」的重要夥伴。
「戒急用忍」政策養大了台灣科技業,再加上美國政策的偏愛,造就如今台股超過萬四的榮景。台積電市值一舉突破4100億美金,擠身成為世界十大公司,知名大廠如AMD、APPLE,都使用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可謂是台灣的護國神山,半導體製造業因此成為台灣穩固不敗的科技矽盾。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又是如何走到今日盛況呢?
1990年代,李登輝前總統執政時期,台灣面臨台幣升值壓力,勞動力成本亦大幅上升,台商為了壓低成本選擇出走,正好中國正在沿海城市進行改革開放,大量勞力密集為主的台商跑去中國投資,甚至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也蠢蠢欲動,認為中國前景一片大好,其中就包含當時被稱為「晶圓雙雄」的台積電和聯電。
台商想到中國賺錢,想要利用中國便宜的土地人力,想要中國近乎零管制的污染排放,這樣就不用進行有風險的產業升級和技術研發,進而零風險的發大財。但是時任總統的李登輝先生越過眼前發大財的誘惑,看到的是台灣產業空洞化的未來,沒有實業的經濟將會失去動能,非常有可能邁入收入陷阱,甚至是如同日本的失落十年。
李登輝前總統因此發布「戒急用忍」政策,禁止高科技及基礎建設赴中投資,單一投資在 5,000 萬以上的項目則需專案審核。而政策目的正是要讓實業留在台灣,尤其是最可能讓台灣進行產業升級的半導體科技產業。
事後證明,「戒急用忍」政策讓半導體產業根留本土,今日的台灣才會有蓬勃發展的科技園區。也因為「戒急用忍」,台灣才得以保持相對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與科技供應鏈,進而符合美國的需求,成為2020年安全供應鏈重組的重要夥伴,以及5G乾淨網路的預備成員。如果當初台灣產業一股腦地前往中國,不僅會造成國內產業空洞化,更會使台灣與中國的水乳交融更加徹底,台灣也必然會成為美中貿易戰的犧牲品,而非從中獲益成為東亞經濟成長居冠的國家。
大舉前進中國的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在 2020 年初表示,「如果能重來,我希望我們沒有到大陸協助設廠」。這句話,對照 24 年前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時所說的「台灣的晶圓代工廠能晚一天去大陸,就晚一天,這樣對台灣來說才是好事。」
李登輝前總統留下的治國思維,我們應該要好好研讀利用,藉以照亮目前混沌未明的國際局勢。早在20年前李登輝前總統就說過以自由化/國際化為包裝的全球經濟體系需要改變,這個體系太過便利中國從中上下其手,這點也在美中貿易戰的背景下獲得證明。
在登輝伯過世時,我稱阿輝伯為台灣國父,不僅僅是因為他對台灣民主的偉大貢獻,更因為他為台灣方方面面留下的決策,至今仍嘉惠台灣人民。李登輝學為台人指明前路,我相信阿輝伯會在天上一直護佑著台灣人民。天佑台灣。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在 政經八百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八百回合經濟談
〔#想不到我們現在才要講美豬吧嘻嘻 #不開放政府可能會被告!? ft.WTO〕
總統蔡英文在 8 月 28 日宣布,從明年元旦起將開放進口美國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及 30 個月齡以上的牛肉。
先不管是否有政治考量,政經八百今天跟壯士們聊聊——關稅暨貿易總協定 GATT 其中一項協定—— SPS 協定,與美豬開放進口之間的關係。
▌ WTO成立宗旨
1995 年 WTO 成立,目的是開放市場,使商品自由交易。
為了預防外國農產品進口帶來的外來動植物、疾病害蟲危害本國國民及破壞國內自然生態,在特定條件下,國家可採取限制性措施限制外國產品進口,以保護本國人民及自然環境。
因 WTO 仍是以自由交易為原則,各國限制性措施應越少越好,因此在烏拉圭回合談判中,訂立「 SPS 協定」來規範食品、動植物的檢疫與限制措施。
▌ SPS協定?
為預防各國以安全衛生的名義行保護之實,SPS 協定包含三原則。
❶國際標準原則:會員國不可對已遵照國際標準的農產品課以更高的國內標準。
❷科學證據原則:要進口限制,需提出關於健康風險的「科學證據」。
❸必要原則:進口限制僅限於安全、健康等必要性考量。
上述三原則中,最重要的是「國際標準原則」。
WTO 會員國若想對某項爭議物提出暫時性限制性措施,首先需考量該爭議物是否有國際標準。
若有,則應按照國際標準訂定 SPS 措施,若會員國不依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規定,必須提出科學上正當理由或經過適當風險評估,才可以設立比國際標準更為嚴格的適當保護水準。
依據 Codex 的評估,許可的萊克多巴胺殘留量,換算每位 60 公斤成人每天的安全攝取量,必須吃 6 公斤以上的豬肉才會超過許可的殘留量。
這也是大多數 WTO 會員國之所以開放進口含有瘦肉精的豬肉所採用的評估依據,認為符合國際標準,且認定對於人民的健康沒有危害。
因此台灣身為 WTO 會員國之一,在不考慮台美之間的政治利益關係下,理應遵守 SPS 協定下的相關規定,開放符合規定之相關產品進口。
既然相關檢驗結果已證明含有瘦肉精的豬肉對於人民的健康沒有危害,為何開放開放進口美國含有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豬肉,以及30個月齡以上的牛肉會在國內產生這麼大的反彈?
▌ 民眾反彈為什麼這麼大?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此次開放進口將對國內相關豬肉廠商造成打擊。
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因 93% 的國人牛肉消費量係來自於進口,本國牛肉產業規模較小,且以供應生鮮溫體牛肉為主,與進口牛肉有明顯市場區隔。
故即使開放飼料中添加萊克多巴胺的外國牛肉進口,對本國同類產業也不致造成重大影響。
相較之下,國人豬肉消費約有 92% 是本土生產和飼養,只有少量為國外進口,若是開放進口,對國內產業將會造成巨大的影響。
▌ 結論
開放美豬進口的議題無疑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有助於推動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但一方面對於國內的產業將產生不小的衝擊。
兩者間沒有絕對的對錯,端看我們是站在何種角度下去思考這個問題。
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如果喜歡今天的 #八百回合經濟談 記得按愛心,還有分享給你的朋友們,讓大家一起成為壯士的一分子!
#經濟 #經濟學 #台灣 #科普 #科普經濟學 #政經八百 #懶人包 #大學生 #美豬 #萊克多巴胺 #美國 #豬肉 #牛肉 #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