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電力出了什麼問題-終章篇
《 現今台灣電力系統的各項問題,相關部會應該有所改革 》
前二天我在臉書貼文討論台電513大停電,雖然有媒體報導台電內部的檢討報告。但在正式報告未出爐,還是要語重心長的呼籲台電,要全面檢討,檢討到位。絕不能拿包商墊底,該負責的單位還是要負責的。電力也不是台電公司說了算,主責單位也不僅台電公司。期待全方位的檢討報告,也更期待台電公司能承擔與面對,相信百年老招牌的台電底子是夠硬的。
1.地方政府把火力發電廠當作自己的政治籌碼,阻礙煤轉氣機組的汰換,同時也使發電效率降低及機組使用年限大幅延後。如斷然停止燃煤的發電,也不轉氣,勢必會影響發電量。地方的阻礙,經濟部與台電應該硬起來將政策說清楚,台中市政府不應該面子裡子都要,中央與地方有衝突,涉及到國安層級或影響全國權益時,中央該如何處理或有任何機制化解這些衝突。(主責單位:行政院)
2.陸域風機因為最初選址問題(以雲林縣政府來說,當初同意的選址位置實為錯誤),導致爭議不斷,同時也會影響推動風力發電建置的進程。(主責單位:能源局、地方政府)
3.公民電廠、合作社不被政府重視和鼓勵。(主責單位:國發會、能源局)
4.從「防災型微電網」到社區微電網。現在的微電網是針對經常性災害導致斷電形成孤島的地區,結合當地政府與學校等防災避難處所,打造在沒有外來電源時也能自主運轉的電網。從這次停電的經驗,微電網應結合公民合作社理念、儲能設施讓社區的能源更具自主性,藏電於社區,減少不斷電的風險。(主責單位:能源局、台電公司、國發會)
5.台電相關電廠歲修的排程和管理,為何台電搞不定自己的台電和包商,是台電調度的專業人才和現場管理累了嗎?(主責單位:台電公司)
6.如何因應極端氣候,如長期缺水乾旱,導致水力發電的短缺;炎熱高溫的天氣亦會增加電力的使用。發電的短缺加上用電的增加,正負間的差距,則會增加電力調配的困難度。(主責單位:台電公司、水利署)
7.政府對地熱發電的開發不夠重視,導致台灣對地熱開發的進度大幅落後鄰近國家。(主責單位:國發會、經濟部、能源局、台電公司、中油公司、地調所)
8.有循序漸進而穩健的能源政策嗎?能源局具有足夠的權限和能量主導能源政策嗎?能源局管得動台電嗎?舉例來說,地熱發電涉及台電公司及中油公司,若能在投入地熱開發前能夠有齊全的探勘資料,增加對地熱資源的掌握,也會增加民間開發的意願。但目前這些地熱條件都是空白的,使得地熱開發在政策上缺席,更甚者台東、花蓮的地熱開發是以1970年代的評估做為地熱開發潛能的依據。(主責單位:行政院、經濟部)
9.饋線不足,現在排隊的案場約有1100件,裝置容量400MW。但實際上還有更多數量是卡在饋線不足而無法申請的潛在數量,台電及能源局要如何加速饋線的佈建速度?(主責單位:能源局、台電公司)
10.根據台電的資料,在2021年台電準備的儲能是49MW,預計2025年儲能達到590MW。但2025年的綠能裝置容量預計有25GW,依照比例,儲能應要有1GW較保險,然台電僅有準備0.59GW,顯見儲能政策是需要大大檢討。(主責單位:台電公司)
#終章篇
#治芬一直都在
#治芬心存感激
防災型微電網 在 蘇治芬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的電力出了什麼問題-上文
《 台電五月大停電,
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
在五月肺炎疫情的最高峰,臺電接連發生513與517兩次大停電。正如同總統所說,讓人無法接受。而在野黨發動的公投在即,擁核勢力蠢蠢欲動,行政團隊若無法徹底檢討,拿出兼顧務實與前瞻的能源發展論述說服社會,恐讓這些年施政的成果,淪為「只打上半場好球」。作為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委員,治芬將各種專業意見進行整理,希望與大家共同討論,作為能源政策滾動檢討基礎。
一、 精進臺電管理,政府責無旁貸
今(21)天媒體已經披露,513大停電臺電內部調查報告,源頭指向外包廠商中興電工的工頭未依規定恢復管制狀態,導致設備防呆設計失靈。不過臺電數十年來皆仰賴專業外包商進行各項工程系統服務,出事的時候,卻往往只針對單一事件進行檢討。經濟部與臺電實有必要對於臺電的委外管理機制,徹底檢視,才可能帶來系統性的改變。
而社會大眾更關切的,恐怕是「電到底夠不夠用?」然而這牽扯到的是兩個層次的問題:規劃與緊急調度。513大停電時,一次跳機就少掉220萬瓩電力,而因時間點發生在下午,剛好是太陽能供電量下降時。解決之道原本是透過抽蓄發電所進行的儲能,但是受到水情影響,抽蓄發電減少達100萬瓩。
但從規劃的角度,正如同經濟部長坦承,臺電在安排機組規劃時,並未參考近年的天氣變化,而氣象是個持續變遷的過程。所有發電設施本來就要輪流進行歲修與預檢修,如被在野黨誤為「神主牌」的核電,因為設施老化檢修時間就越拉越長,但這類的歲修與預檢修都是事先安排的行程(並非壞掉了拿去修!)。而作為儲能及應變主力的抽蓄與慣常水力因水情能量不足,今年初即已掌握,為何仍無視主客觀條件進行調整?以能源跨部會級的重要性,行政院應該要好好檢討!
二、 技術日新月異,儲能與調度也該精進
電力基礎設施的新建與維護,都是數以十億起跳的龐大金額,就算如在野黨網軍宣稱的,大舉拉高所謂的「備用容量」與「備轉容量」,不考慮調度的彈性與設備的妥善率,關鍵時刻電才真的發不出來。以先進國家近年配合電力技術革新的成果,除了蓋綠電與新型天然氣機組,也要重視儲能與調度。
根據臺電資料今年臺電儲能目標值是49千瓩,2025年目標值590千瓩。在已實現的部分,設在台電變電所的聯合再生15千瓩與華城電機15千瓩,再加上對外購買儲能服務5處設施,應已達45千瓩,惟2025年綠能裝置容量目標值為25百萬瓩,若以10%即2.5百萬瓩計算儲能需求,超過儲能設施與抽蓄水電加總。
用來維持電網穩定的另外一種方式,是加速傳統發電廠的調整速度。天然氣不但是相對低碳排的發電方式,啟動時間3小時更比燃煤電廠快一倍,然而如麥寮電廠推動煤轉氣就遭到雲林縣政府的冷對,不但不顧民眾健康,其實也有害用電安全!
三、 電源開發相關工程,應得到更多重視
必須要承認的是,各種綠電設備的建立,在工期上與目標值仍有一段差距,我們要給第一線工程人員更多鼓勵,但政府也必須拿出方法,讓民眾與開發單位能夠有效對話、有制度遵循,而不是如許多陸域風機在開始施工後才發現問題,進而影響電源開發進度。
而現在不是威權時代,所有的公共建設都會有不同利害關係人必須要協調,綠電如此,火力發電水力發電核能發電一樣如此。擁有最多資訊的行政團隊也應該要主動說明提供資料,一切都搞神秘,才是對能源政策許多誤解的起因!
四、 公民參與電力發展的機制仍待建立
從國際能源轉型的歷史來看,藏電於民的公民電廠、合作社非常重要。然而因其併網調度困難,目前全國僅有5家綠能合作社,其所建置之公民電廠總裝置容量不過約1000瓩。政府對合作社以及社區公民電廠的獎勵推廣真的需要加把勁!尤其社區微電網規模雖小,但臺灣山高水深,「防災型微電網」對許多地區是有用且經濟的。針對經常性災害導致斷電形成孤島的地區,結合當地政府與學校等防災避難處所,打造在沒有外來電源時也能自主運轉的電網,讓在地居民得以安全等待後續生活機能的恢復。
而現在臺灣民間熱錢眾多,民間資金若能引導投入基礎建設、賺取合理利潤,可創造更大的效益。然而針對大型綠電與儲電投資,一般民眾就算有意願,也缺乏完整合理的投資分潤機制,政府在規劃後續能源政策時,也應同步思考。
五、 對新型發電方式欠缺重視
臺灣投入太陽能發電較早,而風力發電則是目前成本效益最高的發電方式。然而除了相對成熟的太陽能與風力外,雖然過去能源國家型計畫從地熱、生質能、可燃冰列舉洋洋灑灑,相對鄰近國家已明顯落後。以地熱而言,目前對地熱資源的探勘,往往仰賴1970年代的探勘資料,這和當前的技術是否相符呢?又比如當前先進國家紛紛投入將離岸風電等便宜的再生能源電力轉成易儲存可運輸的氫能的研究,我國這時的未來發展圖像又在哪裡呢?
改革總是艱辛的,光是相對單純的太陽能饋線,目前就有400瓩、1100個案場在排隊。但改革也是必要的。根據國際知名經濟學家Claudia Kemfert博士的研究,能源轉型顯著有利於經濟發展。在改革的過程中,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引來疑問,管理失當更會引起對改革方向的全面質疑。希望行政團隊要徹底檢討,不要輕忽、不能心存僥倖。(上文)
防災型微電網 在 屏東環保go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安居之所在-屏東
攜手產學研落實永續能資源發展 創綠屏東接軌國際
為推動屏東縣永續能源及資源發展,屏東縣政府環保局自109年進行環境總顧問計畫,攜手產學研各界專家,在空氣污染防制、再生能源推動、韌性水資源管理等面向,提出相關推動策略、措施與轉型方向,於12月22日「安居之所在屏東-環境總顧問期末成果發表會」與能資源相關專家及縣府分享成果與交流。
縣長潘孟安表示,當今全球城市在面對永續成長和氣候變遷的雙重挑戰時,把環境治理納入到社會發展之中的核心戰略,就是推動友善氣候的發展政策。屏東縣政府也正在環境總顧問計畫的指引中,努力轉型並推動相關的創綠政策,以躋身為全球永續的「綠色氣候城市」 ( Green Climate Cities)行列之中,而接軌國際的最佳方式,就是從「創綠屏東」做起。
潘縣長說,屏東擁有開發太陽能、風力、洋流、沼氣、生質能等綠色能源的潛力,是臺灣最先推動綠能發展,成為全臺灣第一個受邀加入國際組織ICLEI「全球100%再生能源倡議」的縣市。秉持因地制宜原則,長期在氣候變遷調適與溫室氣體減緩等面向努力。為解決畜牧業異味問題,持續推動沼氣發電。為調適氣候變遷,率先全國在嚴重地層下陷四個鄉鎮區設置光電專區,也在偏鄉設置太陽能防災型微電網。而為了有效善用水資源及降低下游沿海鄉鎮致災風險,也在林邊溪上游闢建亞洲面積最大與全世界補注量最大的大潮州人工湖。在減緩方面,不遺餘力地規劃第二期溫室氣體管制執行方案,共80項具體作法,這些都是屏東友善氣候的具體創綠行動。
正因縣府從創綠屏東做起,也使得台灣有接軌國際的機會。今年屏東縣的偏鄉防災微電網,榮獲全球最大的永續城市網絡ICLEI徵選的全球最佳城市案例,並被撰入2020全球智慧解決方案報告(Global Smart Solution Report,GSSR)之中。此外,縣府今年(2020)也更首次在全球500多個城市的角逐中脫穎而出,獲選至被世界經濟視為「環境黃金標準」的碳揭露計畫(CDP)的全球A級指標城市,成為台灣六都以外,唯一獲得A等級(最高級)「具領導力」城市的殊榮。這一切都絕非僥倖,而是縣府全體團隊及縣民們共同為永續發展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