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阿凡達 人物 關係 在 老爹談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魔物獵人:另一個電玩改編的瓶頸】
雖然今年以及去年都曾出現《名偵探皮卡丘》、《音速小子》等口碑相當不錯的電玩改編電影,但很顯然的《魔物獵人》再次出現了同類型改編的瓶頸。
《魔物獵人》的改編雖然沒有很出色,但它至少還是一個有娛樂性的電影,然而在玩家眼中存在不少問題,但是這些問題不全然都是不符合原作玩家的期待,而是這個題材存在了許多複雜的因素。
【奇幻題材的困境】
《魔物獵人》的成本只有六千多萬美金,跟華納發行的電玩改編電影《毀滅大作戰》一億兩千萬美金比起來有懸殊的差距。我想導演保羅安德森尋找投資者的過程,大概也因為題材的關係而碰上許多阻礙。
《魔物獵人》的世界觀非常龐大,它與《魔戒》系列類似是一個完全架空的世界,改編上就非常重視取捨的技巧。然而《魔戒》與《哈利波特》問世之後,就很難出現同樣賣座的奇幻世界作品,《納尼亞傳奇》、《強卡特戰記》與《黃金羅盤》相繼滑鐵盧。
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遊戲》之所以能開拍,是因為小說讀者的數量基數比電玩玩家的數量還多,所以他們能估算出可以執行的潛力,電玩消費者相較於其他的族群是壁壘分明,沒有接觸電玩的消費者一定不熟悉電玩作品的IP,再加上並不是全部的玩家都會去看改編電影,種種因素估算下來,資方對於奇幻題材就沒有那麼大的信心。
改編自暴雪公私製作的《魔獸爭霸》系列的《魔獸:崛起》(也是奇幻題材),原作電玩雖然創下驚人的產值,但電影票房相當慘澹,就可以知道玩家數量並不能符合票房的期待。
【為什麼搞穿越?】
《魔物獵人》改編電影剛放出消息的時候,最讓玩家詬病的就是「穿越劇」的設定,電影安排了美軍穿越到了充滿怪獸的異世界,跟電玩原作直接出現設定在奇幻世界有點差距。這個因素與前段資方對於奇幻題材沒有信心也有些關連。
因為資方對於奇幻題材缺乏信心,在只有少許的資金下無法鋪陳構築龐大的世界關,穿越的形式比較不用鋪陳複雜的世界觀。《納尼亞傳奇》藉由主角用衣櫃穿越到奇幻世界的設定,,主角冒險的過程中就能逐漸鋪展世界觀的細節,適度減少了必須刻意鋪陳世界觀的篇幅。今年叫座又叫好的《音速小子》也是走穿越劇風格,在短時間內迅速拉進奇幻與現實的距離,讓觀眾不必費心思去理解故事後面複雜的世界。
事實上《名偵探皮卡丘》與《音速小子》都用了很貼近大眾生命經驗的職業當主角,前者是保險業務員,後者則是小警員,這兩種職業讓觀眾不會覺得電影裡的世界離他們的生活常識太遠。《魔物獵人》電影安排了大家熟知的美軍,藉由他們的專業技能來引領觀眾認識這個陌生的世界。《毀滅大作戰》也是用了動物學家與生技學者這個廣為人知的職業,增加電影原作設定的熟悉感。
【劇本還是有很大的問題】
《魔物獵人》另一個任原作擁護者詬病的,是怪獸出現的時間太少。這讓我想到《侏羅紀公園》第一集恐龍出現的時間總長大約十五分鐘,2014的《哥吉拉》也只出現十二分鐘,但優秀的劇本文戲讓觀眾足以忘卻怪獸登場時間的短促。《魔物獵人》的劇本很平庸,除了保羅安德森導演本身的能力,還有題材本身的局限性。要完整呈現《魔物獵人》電玩原作的世界觀的規模,必須要類似於《阿凡達》的技術,但《阿凡達》的製作經費兩億多美金,跟《魔物獵人》的六千萬美金可以說是天差地遠。
《侏羅紀公園》為了彌補製作經費的不足,大場面的恐龍畫面沒有很多,大部分都是跟小型恐龍「迅猛龍」玩貓捉老鼠的驚悚遊戲。《魔物獵人》受限於經費,跟大怪獸戰鬥的場面只有關鍵的三場,其餘的都是跟小蜘蛛戰鬥的劇情,但尷尬的是小蜘蛛在電玩裡並不是很有魅力的怪獸,所以原作玩家看了難免失望,而且人物跟蜘蛛玩貓捉老鼠的鬥智過程又設計的不夠精彩,給人一種拖戲的感覺。
《侏羅紀公園》被恐龍追逐的場面老實說沒有很多,但角色互動的火花上很精彩,然而《魔物獵人》真正有在互動而產生衝突的角色只有兩個,雕琢上就顯得單調乏味一點,反倒是東尼嘉的喜感增添不少電影的亮點。
雖然《魔物獵人》的劇情很平庸,但就至少跟近期的電影比起來娛樂性還是蠻高的,基本上我並不討厭《魔物獵人》,《惡靈古堡》系列讓我如坐針氈,但《魔物獵人》至少讓我享受到跟怪物打鬥的期待,但對於保羅安德森的作品評價,永遠都還有「還能做的更好」的空間。
阿凡達 人物 關係 在 BeautiMode創意生活風格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虛、實之間,如人生寫照的封面】
在生態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的當下,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最迷人的動植物已不復存在,只能以CGI創建虛擬的美麗國度,遙想與動物的親密接觸......
正如同科幻大師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所言:「任何事情都不必為真,但必須令人信以為真。」5月,《Vogue》用CGI電腦繪圖技術在真實與虛擬之間說故事,關於人類和動物未來的共存關係。
帶來這些靈感的初衷,其實來自《Vogue》總編輯Leslie的另一個疑問句:如果未來沒有動物了,我們下一代是不是只能透過電腦,才會知道某些原本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種長甚麼樣子?才能再次看到牠們?
一本平面雜誌的封面最普遍的做法就是「拍攝」,如同大家熟悉的運作方式:封面人物的妝髮打點好、服裝造型穿戴好,在某個現實生活中的環境或是攝影棚內,由攝影師按下數位相機快門得到照片。但《Vogue》五月號的虛擬封面: Future in Transit,沒有實際的場景,而是以3D電腦繪圖技術,無中生有地為讀者架構出一個又一個的虛擬世界。有些模特兒、衣服和環境空間是虛擬的,與真實的人和服裝一起相互交織出未來的共存藍圖。
攝影師Poyen Chen提到這次的創作:「這次的封面我們想隱喻和詮釋的是人類和其他生物的新關係,以前都是人類在掌管大自然、人類在看動物,但這次我們把人類限制住了。也許說是被我們制約在電腦裡,或是在視覺上看起來是在一個框架之中,但透過創作,我可以讓動物變得無限大、變得很奇幻,很像電影阿凡達那樣的狀態,把虛擬世界實體化,讓看到畫面的人覺得這個世界就像真的在我們的環境中,似真非真。」
📍期待被新故事填滿的留白封面>>https://bit.ly/2W8u6pk
📍充滿台灣清新魅力的《Vogue》>>https://bit.ly/2L5Wmmk
#BeautiMode #Vogue #CGI #虛擬 #封面故事 #歡迎加入搶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