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了代表自己不好? 】
#人心中的渴望是什麼?
上一篇分享和輸贏有關的議題
有許多網友問我,如果孩子真的認為
「輸了代表我不夠好」該怎麼辦?
在薩提爾的冰山理論中
一個人對一件事所產生的看法
存在於 #觀點 的層次
也可以說是一個人信念的源頭
不管是「輸了代表我不好」
或是「不管輸贏我都很好」
都是從這裡生出對自己有益的觀點
並因著這樣的觀點做出相對應的選擇與行為
(像是為了不想輸所以作弊或是賴皮等等)
而我們會好奇,這樣的觀點從哪裡來的?
答案是--更深層的期待與渴望
#人渴望的是什麼?
很有意思的是
心理學家阿德勒與薩提爾
都不約而同提出類似的學說
阿德勒的4C原則
👉Connect(有連結)
👉Capable(有能力)
👉Count(有意義)
👉Courage(有勇氣)
薩提爾的6個核心正向意圖
👉愛與被愛
👉自由
👉被尊重
👉被接納
👉有意義
👉有價值
不管你住在哪裡,是什麼膚色講什麼語言
世上男女老少的人類
在內心深處的渴望都是一樣的
#我們的孩子渴望什麼?
孩子內心也渴望上面提到的這些
渴望被愛、被接納、被尊重、被肯定
渴望自己有價值、渴望存在是有意義的
簡單來說,就是渴望擁有 #歸屬感 與 #價值感
既然是內心所渴望的,自然會想去追求
但 怎麼追求?
人會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驗
去觀察並形塑成自身的思想與觀點
舉例:孩子因為怕輸而作弊
作弊是冰山表像所看得見的行為
而冰山之下的感受、觀點、期待與渴望是什麼?
「輸會讓我感覺很丟臉、很沮喪」
「我覺得輸代表我不好,我不夠優秀」
「我期待我是一個優秀的人」
「我渴望被肯定 被認同」
(以上不代表所有人的冰山
單純分享可能產生的冰山路徑)
渴望都是對的、正確的
但當觀點與信念出了錯
很容易就會產生錯誤的行為
而什麼樣的經驗可能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觀點
如何將之導正?
下一篇再來分享
✏️本日金句:
「行為只是冰山表面所展露出來的一角
冰山下方所蘊藏的瑰寶
才是值得我們去深入探究的部分」
阿德勒4c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豆爸:3C成癮的孩子,在真實生活中被家長過度照顧,生活能力也低下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2339
幾乎在每一場的演講當中,都會有父母提出和「3C」相關的疑問。
所謂的3C,維基百科的解釋是對電腦(Computer)及其週邊、通訊(Communication,多半是手機)和消費電子(Consumer Electronics)等三種產品的代稱。
面對3C議題,有的父母採取「禁止」的方式:家裡沒有電視,孩子沒有手機、平板和電腦;有的父母「放任」孩子使用3C:沒有限制時間、地點,也不清楚孩子在看的內容。
然而禁止3C,孩子就可以擺脫3C的誘惑嗎?的確我有認識的孩子,因為家庭的禁止,他們對於3C沒有任何的興趣。
然而更多在家裡被禁止接觸任何3C產品的孩子,有的會約有手機的同學一起放學,然後在捷運站裡請同學播影片或玩遊戲給他看;有的在假日喜歡到親戚家,然後看一整天的電視;有的孩子經過廣告牆、或看到捷運站裡的安全宣導影片,就像是飛蛾撲火般的被吸引過去,然後盯著不離開。
而放任孩子使用3C的家庭,孩子沉迷3C的機率又更高了,加上行動網路的普及,孩子會在網路上搜尋各種影片,而家長又沒有設定過濾或篩選模式,像近期有很多以卡通角色為名,實則以暴力或色情為內容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若家長沒有協助孩子進行篩選,孩子很容易就會受到影響。
「讓孩子擁有自主自律面對3C的能力」
我建議以「常規」有限度的開放3C的使用,家長和孩子召開「家庭會議」,針對彼此的想法、意見、感受、擔憂、底線⋯⋯等進行討論與溝通,最終雙方取得「彼此都能接受的共識」,執行並且每周進行檢核,如有需要調整則再討論後修正。
家長的目標和焦點不再是「能不能使用3C」,而是放在「如何讓孩子擁有自主自律面對3C的能力」?
然而這並不是件簡單容易的任務!因此過程中仍會發生各種狀況:孩子違反會議承諾、超時、偷偷玩、玩同學的3C⋯⋯,也請家長不要氣餒,持續以「溫和而堅定的態度、自然或合理的結果」,陪伴孩子逐漸養成自主與自律。
我也觀察到會沉迷於3C的孩子,通常是因為在「虛擬世界」得到比「真實世界」更多的「歸屬感」。
我認識幾位孩子,在真實世界裡得不到正向的關注、甚至處於被霸凌的人際關係裡,但在虛擬世界中,孩子可是一呼百應的領導者;還有幾位孩子,在學校的成績差強人意,還是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但在虛擬世界中,孩子的遊戲分數與能力,可是完勝任何一位大人。當孩子的成就感、自信心、優越感、領導力,在虛擬世界才能獲得肯定時,要叫孩子如何不沉迷呢?
因此我鼓勵家長,在家庭生活中營造和落實「阿德勒的4C」,讓孩子從真實世界得到歸屬感,此時3C產品就可以成為孩的的墊腳石、而非絆腳石了!
阿德勒提出每個孩子心中有4個渴求,分別是:
一、有連結(Connection),感到有所歸屬、自己有一席之地;
二、有能力(Capable),自制自律,有能力自立;
三、有意義(Counts),有貢獻,感到有價值;
四、有勇氣(Courage),有信心面對挑戰。
一、有連結(Connection)
現代社會的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家長也愈來愈忙,很多孩子和家長的互動一天不到四小時,而在這有限且珍貴的時間裡,卻往往因為食衣住行、功課考試…等生活瑣事引發親子衝突,長期下來,親子之間不但沒有相處的「量」、連「質」都令人擔憂。
網路上有一則影片,孩子拿著一顆足球去找爸爸,希望爸爸可以陪他踢足球,爸爸說:「我有一份重要的工作要完成,改天再陪你踢球」,在廚房的媽媽也搭腔說:「是啊!要讓爸爸工作才能賺到錢呀!」
孩子回到臥室,把裝零用錢的盒子打開,倒出所有的零錢,然後把錢放到爸爸的工作桌上,爸爸嚇一跳問:「這是什麼?」
孩子說:「我要用這些錢來買你的時間。」
爸爸想了一下,回答孩子:「不,你不能這麼做,因為我陪你的時間是免費的!」然後爸爸陪孩子去踢足球。
孩子要經由和父母的互動過程中,感受到親子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因此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要避免各做各的事,也要避免直接在孩子身旁滑手機。而是找到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或活動,親子雙方一起進行,過程中有說有笑,營造出愉悅的氛圍。
二、有能力(Capable)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開展和測試自己的各種可能性。
從嬰兒時期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仰頭、再到後來學會爬行、學會走路…,父母都是給予孩子鼓勵和肯定的回饋,絕不會告誡孩子說:「走路會跌倒受傷喔!你不可以走路!」
但曾幾何時,我們開始用「危險」做為禁止孩子拓展能力的理由,而不是提供孩子合適的環境讓孩子發展?
孩子再長大一些,我們則和孩子說:「你只要把書唸好,其他事都不要做」,於是我們教養出只會唸書、不會生活的下一代。
唯有孩子有機會發展能力,並且從當中衍生出「我能感」,孩子對真實生活才會更有自信心,也就更有勇氣面對真實生活的挑戰。
三、有意義(Counts)
「你只要把書唸好,其他事都不要管」,這樣的話經常出現在親子對話當中,父母或許是出於善意,希望降低孩子在唸書以外的負擔。然而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反而剝奪了他們對於家庭頁獻的機會,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對於家庭有什麼意義和價值,若此時無法達到父母對於課業的期望時,就會容易自我放棄,甚至放棄自己的生命。父母需要提供孩子的,是讓他們經由對家庭的貢獻找到身為「團體一份子」的意義和價值。
我認識幾位被父母認定3C成癮的孩子,他們在真實生活中被過度照顧,因此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是低落的,也因沒有能力,父母更不願意放手、也無法放心讓孩子為家庭做出貢獻。
然而這幾位孩子,卻在虛擬的3C世界中呼風喚雨,可以帶領數百位玩家合作完成任務。雖然這些任務在父母眼中一文不值,但對孩子來說,卻相當具有意義,孩子在當中獲得極高的價值感,相較於真實生活,當然虛擬世界更加吸引了。
四、有勇氣(Courage)
勇氣,是阿德勒心理學中很重要的核心,勇氣雖然與生俱來,卻也很容易在生活當中被消磨殆盡。回想孩子在學習走路的過程,跌跌撞撞、搖搖晃晃,但孩子卻總是有勇氣再爬起來,從不放棄讓自己學會走路的任何可能性。
父母的態度也會影響著孩子,當孩子在蹣跚學步時,父母一定是以鼓勵、肯定、協助的方式,積極的陪伴孩子一起面對挫折和失敗。但曾經何時,當孩子日漸長大,面對著各種挫折和失敗時,父母卻是以嘲諷、責罵、處罰、戲謔等方式回應孩子!學校或團體生活,也沒有積極地協助孩子維持或提升勇氣,而是以分數、名次、成績、比賽來區分和標籤孩子,落後的孩子自然信心降低、勇氣盡失,得勝的孩子也沒有產生內在的勇氣,甚至為了保持勝利而不擇手段。
「用阿德勒的4C,讓孩子不再沉迷3C」
每一款3C的遊戲、或每一檔電視節目,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滿足人們的感官刺激,甚至在遊戲的關卡中,孩子可以不需代價的獲得連結、能力、意義、勇氣。
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孩子花了很多的「時間」,而「時間就是金錢」也是多數大人的認知,但對於孩子來說,他們並無法感受到時間的珍貴價值,他們只會覺得時間不夠用而已。
禁止、防堵、限制、假裝問題不存在,並無法解決3C對於孩子的吸引。唯有父母更加積極地在真實生活中,創造讓孩子感受到「有連結、有能力、有意義、有勇氣」,孩子才有可能不沉迷在3C的虛擬世界當中,而是享受更加多彩多姿的生命!
阿德勒4c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就是這篇了!
當你擔心、煩惱孩子長時間使用3C時
先來確認是否有提供孩子足夠的
連結感、能力感、重要性、勇氣呢?
摘:
或許電子產品只是一個媒介,用來提供孩子躲避現實壓力的工具。當孩子越感受外在壓力,無法從環境獲得內心渴望的滿足,自然越容易朝容易滿足他的目標走去。我們須先思考幾件可能?是什麼造成孩子不想活在「現實世界」裡?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只要活著就會渴望追求「歸屬感」&「重要性」,而這個追求會從四個面向來展現,即是:Connection 連結感、Competency 能力感、be Counted 重要性、Courage 勇氣。不要說孩子,包括身為成人的我們,不論在職場上還是在家庭裡,一但沒有感受到這4C,往往就會有不如離去的挫敗感與氣餒感。同理,孩子往往也是在現實中,這4C未得到滿足,因而轉往智慧型手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