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2016 年 10 月 7 日,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在邀請學者專家研商平埔族群民族身分及權利相關事宜,獲致初步結論:
為回應平埔族正名訴求,落實歷史正義,以修正原住民身分法的方式,認定為「平埔原住民」。
此一決議,讓多年來的平埔正名運動看見遲來的曙光。
然而,平埔原住民此稱謂就字面意義推想,應該是來自二十世紀初,殖民者族群分類中的「平埔族」。
一般認為平埔族是承繼清代番人分類中的「熟番」而來。現今平埔運動者,也主張在日治時期的戶籍登記被登記為「熟」者,應該恢復其族群身分。
那麼,什麼是「熟」?熟番的分類如何轉變成為平埔族並延續至今?
談到清帝國對臺灣的原住民分類,大略可分為「生」、「熟」番。身分的認定,過往都以服膺帝國文明化程度與繳納賦稅為辨別的基準。
也就是說,一般人大概不會反對作為「熟」番群體,一定比「生」番更符合帝國的「文明」。
實際上,回到番人分類的歷史發展過程,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從康熙朝以來,帝國所認知的番社分類系統「野番」、「土番」是延續荷蘭時期以來「贌社」制度下在賦稅原額而展開的認知,並不具文明化概念的投射。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康熙年間甫歸化的岸裡社群生活慣習,在方志中的描繪並不符合帝國「文明」的樣態。
直至康熙末年,官方對番人的分類稱謂才從「野番」、「土番」轉變至「生番」、「熟番」,後來也因界碑、番界的成立,才出現「界內熟番」與「界外生番」的對應。
此一轉變開始排除原本繳納賦稅、卻生活在番界外的番社,例如阿里山社(今鄒族)就從原本的「土番」分類中,被劃歸為界外的「歸化生番」。
然而,熟番族群類屬的確立,則是要遲至乾隆朝才完成。
當時地方官員們為了執行中央朝廷主張的族群政治,因而必須穩定清帝國在雍乾年間形成「生」、「熟」番的分類體系,所以開始制定一系列的熟番政策,用以作為區別不同人群的邊界。
伴隨政策的執行,熟番身分逐漸被固定下來。至此,今日大部分被歸為平埔族的番社,正式定著在「熟番」的範疇。地方社會也開始出現壁壘分明的「熟番」、「漢人」族群邊界。
簡單的來說,「熟番」一詞從清初開始,就不是「自然」或「科學」的族群分類,而是在賦稅架構下,被清帝國逐步以行政規範所產生的群體。
不過,也因為熟番身分具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在十八至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不少漢人藉由轉變族群身分進入番社,以享利益的情況。
例如:屬於巴宰族的岸裡社通事家族潘士萬一系原本是粵人,但經過抱養的方式成為「熟番」。
清帝國由於沒有具備現代國家精確的戶籍制度作為參考,因此官員們識別熟番的辦法,是以具備十八世紀以來帝國規範「熟番特徵」與否為準則(這類特徵最為顯著,是因為居住在番社、進入編屯等符合官方制度規定),而無關乎本身是否具有血緣、外在體徵等生物性特質。
也就是說,一個漢人如果具備「熟番」特徵,很可能就能被視為熟番。
也因如此,到了十九世紀,這些因制度而形塑的「熟番」族群類屬,恐怕早就與清初甫進入帝國版圖的番社人員組成大相逕庭。
如果說清代熟番是帝國對番人分類下的產物,那麼平埔番則是十九世紀地方社會區別族群邊界的稱謂。
平埔番一詞,並不全然是「熟番」類屬的代稱,而是指來自平原地帶的番人。甚至,居住在平原的阿美族也曾被稱為平埔番。
在此舉噶瑪蘭為例,傳教士馬偕在北臺灣的調查,將番人已被清帝國征服與否劃分為「生番」與「非生番」,在非生番中又分為「平埔番」、「熟番」與「南勢番」。
平埔番是指十九世紀初剛歸化的噶瑪蘭三十六社,他們穿著漢服、剃髮留辮,甚至是建立廟宇祭祀偶像、神主牌。
熟番是指西海岸已經非常漢化的原住民部落;南勢番則是居住在奇萊平原,被漢人征服而未開化的部落。
清帝國所遺留的「熟番」、「漢人」人群分類在朝代易幟後,出現不同的變化,並影響日治初期,伊能嘉矩進行臺灣原住民族群的分類工作,且延續至今。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羅妹號事件 #瑯嶠 #瑯嶠十八社 #原住民 #排灣族 #馬卡道族 #生番 #熟番 #分類 #帝國
📖歡迎至網站閱讀【#鄭螢憶:熟番、平埔番與平埔族:帝國對「番人」分類的歷史】完整文章:https://bit.ly/2WO32yq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
阿美族特徵 在 探員m的東京宵夜文事件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事件408 體驗一日Rich People大啖「日本最後的秘境」產巨大沙公!軟嫩林投筍讓人畢生難忘!
探員前陣子造訪剛列入世界遺產,被譽為日本最後的秘境的沖繩「西表島」,悠(曬)閒(死)地在紅樹林中划獨木舟時,導遊今村先生跟我們分享道:「有看到河邊浮著的白色球嗎?那底下都有放抓螃蟹的籠子,拿去高級度假村可以賣到很不錯的價錢喔!」
隨著船划到比較上游的淡水區,兩邊的植物漸漸從紅樹林變成一般植物,出現了台灣也能見到的惡魔果實「林投果」,畢竟探員什麼都想到吃的,就隨口問了「那能吃嗎?」
今村先生說:「果子不好吃,只有莖的嫩芯可以吃,吃起來像竹筍!你們在島上的餐廳偶爾能看到一道叫「アダンの天ぷら」(林投筍的天婦羅)的料理,很好吃喔!」
不過探員既不住高級度假村,也沒機會再回到西表島上找林投天婦羅,只能把這些得不到的美好事物都遺忘了。
過了幾天,我們造訪石垣島上的鄉土料理餐廳「舟蔵の里」,驚見人人桌上都有超巨大的螃蟹!我們也不遑多讓盤下去,牙一咬便叫了一隻8000日圓的大隻仔!店員再三跟我們確認是真的要點,深怕我們事後反悔。
幸好螃蟹沒讓我們失望,即使用手當比例尺都不足以表示有多大,如果被牠夾到我可能會送醫吧。可能是因為不是秋天,或是太長壽了,蟹肉雖然相當鮮甜,有淡淡的海味,但總覺得有一點老。不過能吃到挖都挖不完的蟹肉,還有滿滿的蟹黃,我們都覺得很感動!連港都出身的 #龜龜上菜無國界 都不禁說出「顛覆我高雄人的想像!」
關門之際,店員來收走吃乾抹淨的蟹殼時,我忍不住問了「這螃蟹是在附近抓的嗎?」
店員:「幾乎都是在西表島的紅樹林抓的喔!這隻才8000,我們還有更大的喔~~」
眾人大驚:「豈不是我們在烈日下划船時,今村先生跟我們說過的高級螃蟹嗎!居然被我們吃到了!」
事後研究了一下這種生長在紅樹林的螃蟹「ノコギリガサミ」,也就是台灣也很常見的「鋸緣青蟳」,根據大小和腹部、蟹黃的特徵,探員私自研判這隻可能是所謂的「沙公」。
而且不只沙公,我們也吃到了林投筍炒章魚(八重山方言稱這種長腳章魚為ウムズナー),可說是有始有終,願望全部實現!林投筍軟嫩的口感讓人十分銷魂!據說是阿美族朋友喜愛的珍貴美食!阿美族人真懂吃!
沖繩南部的八重山諸島(石垣島、西表島等群島)在地理上距離台灣非常近,動植物的生態也十分相似,這次能從當地人的角度認識、體驗台灣也有的美味食材,我覺得是非常有趣的經驗。在西表島做自然體驗的時候,我們不時對西表島未經破壞的原始環境感到讚嘆,但是導遊今村先生不停跟我們說,其實台灣才是真正的寶島,只有九州的面積,卻有超過百座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還有無數的台灣特有種生物,他對台灣的自然生態非常有興趣。但是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我們,卻很少意識到這個部分,一方面重新了解到台灣擁有的珍貴自然環境,另一方面,也很感嘆台灣對生態保護、特色文化少有重視,未成普遍觀念的現況。
★沖繩石垣島「舟蔵の里」
★全都是別的地方沒看過的石垣島當地料理,還有日本最南端的鰻魚燒。不要懷疑店員的推薦,墨魚飯最好吃!
阿美族特徵 在 Buan 月亮說話 月亮曆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新聞平台的評論都講得清清楚楚,結果台灣向來以國際觀與新聞先進自居的 中央社新聞粉絲團 ,還在用血統連結天賦,遂行所謂偽科學種族主義。
-----
在世大運後,台灣關於米血堡血型的討論增多。所謂的米血堡血型,是除了A、B、O血型外的血型系統,例如戲劇常出現的Rh陰性血。《巷口仔社會學》引述,Broadberry (1996)與馬偕醫院團隊的資料指出,國際間罕見的米田堡紅血球血型第三亞型在台灣原住民卻有相當高的發生率。擁有米田堡血型的人,「可以容忍體內較多的二氧化碳產生,調節血球酸鹼值能力也較佳」,因此米田堡血型的人體力更好,耐力更佳,有助於運動表現的提升。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輸血醫學實驗室研究員許淳欣博士曾表示,白種人與日本人具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大概只有百萬分之一,台灣人有米田堡血型的比例約3%到6%,台灣原住民中阿美族的比率高達90%,達悟族則是34%、卑南族的21%,台灣阿美族運動選手表現也確實很出色。
但是也有人質疑這樣的推論太過草率將「天賦」與「族群」掛勾,隨著科學的發達,時常可以看到關於疾病、特徵與基因的關聯,但若直接將某基因特色與某一族群進行標籤貼合,恐會陷入種族主義。
-----
#不過小編要補充一下
原研究是說米田堡血型「可能」有助於改善運動表現,請注意是一種基於基因研究的推測,不是定論。不是定論。不是定論。
阿美族特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南島民族廳
聽完了臺灣史前史,再來就是要進入了南島民族廳,邀請到展示教育組 #蔡念儒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臺灣南島文化與臺灣的16個族群。
展覽說明:
臺灣南島民族的文化內涵相當豐富,且各族群的文化有異有同。本項展示採取一個族群一個主題的方式,介紹各種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面向,包含族群關係、族群文化的多元性、建築文化、兩性與親屬、海洋文化、會所制度、生計方式、祭儀、精靈觀念、分合與連結等。展廳中除了呈現原九族文化,亦介紹近年歷經民族識別過程的七族,以完整呈現當代臺灣原住民族的重要發展歷程,及其族群文化,並且延伸介紹世界南島語族跨越海洋的文化連結。觀眾參觀所有的展示廳之後,對於南島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可以獲得一個初步的印象,並且做為更進一步探討的基礎。
社會人群關係:
本展示室為南島民族廳的第一廳,介紹了世界南島語族的範圍以及可能擴張的途徑,試以說明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的關係。透過多媒體的互動,一覽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概況,同時在展廳內迴廊上,還有多媒體觸控語言學習機,以真人發聲,學習臺灣原住民族的基本問候語。本展示室另呈現族群之間的人群關係,諸如透過契約的展示介紹平埔族與外來族群的互動關係。泰雅族與周邊族群的多元文化融合,在文面與織布文化上,又擁有在地的文化獨特性。排灣族的聚落與建築是以大型繪圖介紹部落的選址與空間佈局,而建築生活空間,則是以石板屋立體模型呈現。此外,在族群人群關係中,還介紹了阿美族重要的兩性分工的互動模式。
工藝、生計與社會:
本展示室的主題為雅美族(達悟族)海洋文化的工藝技術、卑南族會所制度的社會組織、魯凱族現代的生計方式等。縮為「工藝、生計與社會」作為展示室的標題。本展示室最醒目吸引人的,即是放置展廳中間的三艘雅美族拼板舟,並採用多媒體播放方式介紹整體架構的組成。展示中有十二人座的大型刻紋的拼板舟,也有小型無紋飾的拼板舟,它各具什麼特性,邀請您來參觀討論。在卑南族會所制度的介紹是運用多媒體播放,同時也放置了少年會所的模型,並且透過大型繪圖介紹了會所內學習的內容。此外,為了讓大眾瞭解臺灣原住民的現代生活情況,特別將魯凱族散布在各行各業的工作照片,製作成大型百工圖呈現在展示室的挑高牆面上。
祭儀與精靈觀念:
臺灣原住民族的原始信仰相當地特殊,本廳採用大型繪圖、文物與看板介紹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並以多媒體播放賽夏族、鄒族的祭典紀錄片。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中述說著族人與矮人之間的關係。這也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
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
分合與連結:
近年臺灣原住民族的民族意識逐漸提升,2000年後政府識別出七個民族。本主題除了用圖文介紹臺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概況,以及識別出的七族傳統文化,同時也呈現七族強化的文化特質。如噶瑪蘭族的香蕉絲文創產業;撒奇萊雅族的重現火神祭;太魯閣族語言文字化的族語詞典;賽德克族文化展演的多媒體運用產物;邵族的觀光在地發展的神話商品;拉阿魯哇族的貝神祭;卡那卡那富族的米貢祭。此外,臺灣原住民族的發展,已跨越到世界南島語族的視野。在最後,以大量的活動照片(包括南島語族文化特徵,以及在臺灣與海外舉辦的各項交流活動「南島文化節」、「世界原住民廣電聯展」、「南島語族至臺灣原住民族部落探尋」、「臺灣原住民族海外南島文化交流」等),呈現臺灣原住民族與世界南島語族的重要關係。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阿美族特徵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
阿美族特徵 在 阿美族 的推薦與評價
然而今日阿美人的社會也日漸受到漢人的影響,入贅婚比較少見。家裡的經濟權也漸漸轉移到男子身上,母系社會的特質已漸漸淡化。 年齡階級組織阿美族社會的另一個特徵是嚴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