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後,回到運動場:復健的各個階段】
.
從完全斷裂的阿基里斯腱,要可以跳起來灌籃。這當中需要許多專業的協助,從0分(嚴重受傷)到100分(頂尖運動表現),每個專業擅長的區塊不同,例如醫師擅長0分到30分的過程,像是骨科手術、注射、影像學檢查等。而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擅長30分到70分的過程,透過徒手治療、運動治療,讓受傷處恢復到足以應付日常生活的強度,能走、跑、跳等狀態。最後的70分到100分,則由肌力與體能訓練師/技術教練,設計能更近一步提升體適能的訓練,並精進運動專項的技術。
.
我們可以將上述的過程,細分成幾個步驟,讓大家更了解從受傷到恢復運動表現。
.
🔸 結構損傷/疼痛的產生(0-30分)
意外發生時、剛受傷時,身體特定的部位大多有明顯的損傷。例如腳踝扭傷就是「踝關節附近的韌帶裂開」,或是跑步時大腿拉傷,可能是「大腿後側的膕旁肌被過度拉開而撕裂」。像是一台電腦被摔壞了,要把不能用的部分拿掉,能修復的部分簡單清理,準備重新安裝。
.
因此,在這個階段的目的是「避免患部再傷害、增加患處修復、減少疼痛」等,例如避免會疼痛的動作(可能拉扯到撕裂的組織)、打針或超音波治療(促進組織修復)、吃藥或徒手治療(減少疼痛)。此階段主要由醫師、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進行治療或醫療處置。
.
🔸 患部功能的重建(30-50分)
當受傷的部位恢復到一定程度,疼痛會減少,但是許多功能會受到限制。例如腳踝扭傷,剛開始走路容易軟腳、或感到特別僵硬等。此時的目標在於「重新建立基礎的功能」,對大部分的運動傷害來說,所謂的基礎功能包括:關節活動度、柔軟度、穩定性、本體感覺」等。有點像是重新組一台電腦,要準備好「硬體設備」如主機板、硬碟、顯示卡等,因為有足夠的硬體設備,接下來安裝的「軟體」才可以使用、熟悉操作。
.
因此,這段期間會進行徒手治療如關節鬆動術、筋膜放鬆、伸展運動、本體感覺訓練、運動治療等,來提升活動度、穩定性等,或者說關節或肌肉應有的功能,這個主要屬於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的範疇,並配合部分醫師的協助。
.
🔸 動作控制/神經肌肉控制(50-60分)
當受傷處有基本的活動度、穩定性,但身體能不能「控制」、「指揮」這些肌肉或關節是另一回事。這是大家最常疏忽的地方,也是最常有的「亞健康問題」。
.
當過去有受傷經驗、肌肉失衡、不適當的使用身體,「原先各司其職的肌肉、各個身體部位,可能會變成部分罷工、部分非常勤勞」。我們又稱為「肌肉失能」、「不理想的動作控制」等。由於這類的問題,時常不會有一個明顯的「結構損傷」,但好像又有點困擾生活,因此大多人會忽略。也就是去診所給醫師看,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回去重訓、跑步,還是會覺得膝蓋、屁股緊緊怪怪的,有時候還會有一些痛。
.
這段期間需要的是「正常化肌肉的使用方式、出力順序、神經反射能力等」,包括:動作控制訓練、肌肉再教育、本體感覺誘發技術、姿勢反射等,主要是由復健專長背景的物理治療師執行。就像給新的電腦安裝開機軟體、驅動程式,讓電腦能基本的運作。
.
🔸 基礎動作能力/體適能(60-80分)
在這個階段,受傷處應該痊癒,並且在日常生活、運動都無疼痛或不適。但就像久坐的上班族、沒有運動習慣的大學生,不是他們想跑10公里的路跑,就可以輕鬆完賽。因為「身體沒受傷、疾病」只是一個最基本的籌碼,但有沒有「基礎體適能、動作能力」如肌力、心肺適能、肌耐力等是另一回事。就像組好電腦,灌好軟體,接著要學基本的word、excel、怎麼上網等。
.
因此,若想要更輕鬆的生活,包括上下樓梯、偶爾爬個山、打個籃球等,若有基本的肌力、肌耐力,以及跳耀/落地的技術、正確的做出蹲、推、拉等動作,是這個階段的目標。並不是以「專項運動員、頂尖運動員」為目的,而是「更健康的身體、預防傷害、延緩失能/老化」,或者具備「玩任何一種運動的基礎能力」。這部分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肌力訓練、體能訓練等,主要屬於教練、肌力與體能訓練師的範疇。
.
🔸 專項動作能力、運動表現(80-100分)
此階段已屬於「專項運動員、職業運動員」的部分,選手需要能舉更大的重量、跑進一定的秒數、靈活的腳步,「維持、促進健康」變成次要目標,「頂尖運動表現」才是王道。需要的能力包括:專項技術、爆發力、敏捷、協調性、轉變方向、速度等能力。專項技術指的是該運動項目需要的動作技巧,例如網球的發球,手腕應該要扣多少、雙腳需要一起發力、身體要比手更早旋轉等。
.
這部分需要的運動訓練包括:重量訓練、體能訓練、運動專項訓練、技術訓練、奧林匹亞舉、敏捷訓練等,各式各樣能增進運動表現的訓練方式。這時,從原本摔壞的電腦,已經變得可以透過「操作各種電腦的功能」讓你能當厲害的會計師、工程師、Youtuber、醫學研究員等。
.
最後,從受傷後回到運動場上,不同的專業擅長特定的階段,專精於光譜的其中一個範圍。當中許多角色都會用「運動(exercise)」的方式來介入或處置,因此相似的名詞「XX運動、OO訓練」,可能代表著不同的功能及對應到的需求。確立自己的病患、學生處在哪個階段,才能給予最適當的治療或訓練方式。重點是專業合作,發揮自己專業的長處,由其他專業補足自己的短處。
.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
.
.
.
#exercise #training #therapy #health #motorcontrol #physicaltherapy #strength #conditioning #physicaltherapist #coach #athletictrainer #returntosports #rehabilitation #運動 #訓練 #治療 #復健 #健康 #動作控制 #運動表現 #物理治療 #肌力與體能 #物理治療師 #教練 #運動防護員 #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陳曉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扁平足 專題 - 廖敬樂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周太的兒子今年3歲,經常說腳痛,且行路時容易跌倒。周太發現兒子的腳板底較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扁平,擔心兒子有扁平足。 (一) 扁平足有哪些徵狀?扁平足有什麼類型?0:32 (二) 周...
阿 基 里斯 腱 哪 一 科 在 湯士萱物理治療師 Suzanne Tang Physiotherapi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跳舞腿變粗?關鍵在肌肉控制力】-物理治療學會合作採訪報導系列
👇全文請往下滑,或是部落格好讀版🔗:https://reurl.cc/V3aAdb
很榮幸受到 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的邀請,與學會合作進行一系列的訪談。
學會非常地用心,特別找了專業的文字工作者、攝影師,協助將我們的專業,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大家。
如果您是治療師,希望您也能為專業盡一份心力,將這些文章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認識我們;
如果您不是治療師,也希望您能讓有需要的人知道,我們可以帶給他或她什麼樣的協助。
一系列的採訪報導即將刊出,
【跳舞腿變粗?關鍵在肌肉控制力 】- 文章連結🔗 https://reurl.cc/V3aAdb
【五十肩】- 文章連結🔗 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1/14/physical-therapy-3
【骨盆底肌】https://buzzorange.com/vidaorange/2021/01/28/physical-therapy-5/
【下背痛】coming 🔜
敬請期待~
---------------------------------------------------------------------——————————————————-
【跳舞腿變粗?關鍵在肌肉控制力】
文/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張靜慧
(文章經社團法人台灣物理治療學會授權轉載,文章來源-社團法人臺灣物理治療學會 http://www.tpta.org.tw/articles.php?type=edu_articles&pid=14 )
曉晴(化名)習舞多年,是舞蹈班學生,明明努力練習並嚴格控制飲食,卻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纖細身材,總是覺得大小腿粗壯,連腰也粗。看著鏡中的自己,實在深感挫折,不知問題出在哪裡。
另一困擾是,她跳舞時感覺很緊繃、費力,無法輕盈跳起、落地,舞蹈表現遭遇瓶頸,難有進步;她同時又有脊椎側彎,穿起露背的舞衣,背部明顯不對稱,老師建議她求助物理治療師。
⭕️學會控制肌肉,舞姿輕盈、纖細體態不是夢
「其實曉晴並不胖,但是肌肉體態偏粗壯。使用肌肉的方式,會影響舞蹈或運動的表現,也會影響身體的線條、體型,」物理治療師湯士萱說。
她教曉晴改變用力的方式,比如做腹部訓練時肚臍內收,啟動深層的穩定肌(腹斜肌),而不要過度使用表層肌肉(腹直肌),腰就不會看起來很粗或是腹部圓滾滾,旋轉的穩定也大幅提升;或者練習芭蕾腳背下壓的動作時,練習放鬆小腿表層的大肌肉、啟動深層的穩定肌,不要那麼緊繃、用力,保持阿基里斯腱的彈性,改善腿部的線條與腳踝的控制能力;在做芭蕾髖外旋時,練習使用深層的臀部肌肉與大腿內收肌,而非一味地用力地夾屁股。「改善對肌肉的控制力,動作就會顯得輕盈,跳起舞不會那麼累、不易受傷,線條也更好看。」
而脊椎側彎的問題,她協助曉晴在訓練時特別注意脊椎是否呈一直線、前後的曲度是否理想,並教導曉晴學會控制脊椎,慢慢改善跳舞時不對稱的狀態。
曉晴的努力沒有白費。2、3個月後,她跳起舞逐漸輕盈、輕鬆,線條從粗壯變成修長,背部不再不對稱,她又可以開心地跳舞了。
⭕️芭蕾動作做不到,問題不只在柔軟度
學會控制肌肉用力的方式,不只對舞者重要,對一般人的運動表現與預防傷害也大有助益。
晨芳(化名)是上班族,出社會後開始接觸成人芭蕾,終於有機會一圓小時候的芭蕾夢。但舉腿時,始終無法抬到理想的高度;大跳時,角度也不盡理想。她覺得是因為太晚才開始拉筋劈腿,所以希望透過改善柔軟度,進而改善舞蹈表現。
近年許多成年女性學芭蕾舞,希望雕塑線條,但常抱怨「腿抬不高也劈不開」,覺得是不是因為柔軟度不夠、筋拉不開?「這些其實也跟肌肉的控制能力有關,」湯士萱說。
她幫晨芳把腿抬到90度,但當她鬆手,晨芳卻無法自己停在90度,只能抬到45度。「這表示其實不光是柔軟度的問題,關鍵在肌肉的控制能力,一味拉筋並不能解決問題。過度拉筋,卻沒有同步訓練肌肉控制能力,反而容易受傷。改善訓練肌肉收縮、協調的能力,舞蹈或運動的表現才會變好,」她運用物理治療專業的知識,結合自身舞蹈經驗,分析學生舞蹈、運動表現不如預期的原因,協助她們改善肌肉協調的能力、加強深層穩定肌的收縮能力、增加表層大肌肉的延展性與高負荷下的爆發力,練習一段時間後,學生不但跳舞時動作更靈活、輕鬆,線條也變得修長、漂亮,也不容易受傷。
⭕️嘗試不同運動,健康又健美
根據 CMS-Kinetic Control物理治療專業理論,人體的肌肉可分為3類:
1、單關節滑動控制肌肉:是最深層的肌肉,做任何動作時都會啟動,幫助穩定關節,避免關節滑動過多。
2、單關節穩定肌肉:做低負荷活動(如站立、坐著、走路、吃飯等)時主要使用的肌肉。穩定肌肉的功能愈好,跳舞時愈不容易累,輕鬆、省能、表現好、穩定度佳,且線條較不會變粗壯。
3、跨多關節的動作肌肉:最表層的肌肉,擅長快速、強力的動作,如跳躍、扛重物、用力丟東西,高負荷下需與穩定肌肉合作完成動作。跳舞時如果過度使用表層動作肌肉,會比較容易累,線條易粗壯、肥大。
湯士萱解釋,運動的種類不同,訓練方式及主要用到的肌肉也不同,都會影響線條、體型。比如重訓者與舞者的體型不一樣;跑步者與游泳者的體型也不同。若以健康為目的,不妨多嘗試不同種類的運動,藉多元的動作讓各肌肉都有機會動到;若想讓體態更壯碩健美或是更修長,可試著改變使用肌肉或訓練的方式,達到想要的效果。
#湯士萱物理治療師
◾️現職
▫️康卓健康 Optimal Control Wellness Center 創辦人/動作健康顧問
▫️英國 Comera Movement Science(CMS) 國際教育機構亞洲分部負責人
▫️英國 CMS - Kinetic Control(KC) 物理治療專業課程國際講師
◾️學歷
▫️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學士
◾️專長
▫️動作健康與訓練、肌肉骨骼健康與疼痛預防、舞者/運動員動作訓練、GYROKINESIS®、Pilates
◾️經歷
▫️前 誠星物理治療所 物理治療師
▫️前 許醫師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一對一物理治療)
更多舞者訓練相關資訊請參考:https://optcontrol.wixsite.com/optcontrol/dance
#舞者 #舞蹈訓練 #舞者訓練 #物理治療師 #動作訓練 #動作 #運動 #訓練 #控制
#健康 #movement #health #exercises #control #動作健康 #健康促進 #湯士萱 #SuzanneTang
阿 基 里斯 腱 哪 一 科 在 恬兒職能治療師-醫學領域的兒童發展專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踮腳尖走‼ 驚?!】#孩子愛踮腳尖的4大原因
📌更多0-2歲寶寶教養撇步👉 https://www.kid-pro.com/0-2-1/
-
孩子2歲前,走路會踮腳尖🦶,需要擔心嗎?
-
孩子在學會走路後,偶爾會出現踮腳尖的情況,
甚至有一陣子會很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走路,大家就會開始擔心,
持續這樣踮腳尖走路會不會造成什麼影響😣?
-
💡那踮腳尖,究竟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1⃣尋求本體覺的感覺刺激.
1歲左右,孩子剛開始學走路,走的不穩,
會不自覺的踮起腳尖,因為踮起腳尖時,
👉小腿肌肉會出力,連帶整個腳跟都會增加本體感覺回饋,
孩子會覺得自己走路的力量和感覺增加。
而且踮腳尖時腳和👉地板接觸面積比較小,
孩子會感覺👉走得比較快。
尤其小小孩剛學習一個新技能時,
就會有一陣子瘋狂愛這麼做,
所以就會有一陣子超愛故意踮腳走路😜~~
2⃣探索更多元的環境:
2歲階段的孩子,也很常因為好奇,
想要看得更遠更高,而踮腳尖站、走。
3⃣腳底感覺過度敏感:
當腳踩在地面上,孩子會覺得這樣的感覺刺激太強烈,
為了減少腳和地面的接觸,而出現踮腳尖的情形。
也可以觀察看看,孩子是否有感覺統合中🔺感覺敏感的狀況,
像是✅對衣服材質過度挑剔、✅對標籤過度敏感
✅不同材質的地板就有不同的反應,像是:不想踩
或是,✅過度害怕刷牙、✅洗頭、
✅怕水、✅對別人觸摸的反應過度激烈…等
若有察覺這些狀況,
可以先尋求專業職能治療師的評估及感覺統合介入喔!
4⃣先天問題:
🔺神經發展異常、🔺張力問題、🔺先天性的骨骼肌肉結構有問題。
像是:腦部神經性損傷、骨骼畸形、
長短腳、阿基里斯腱太緊太短等。
爸媽可以在家做初步的檢查,
像是🔸檢查雙腿的長度有沒有明顯不同,
或是🔸趁孩子不注意、沒有刻意出力的時候,
扳一扳孩子的腳底板,檢查是否可以輕鬆的往上翹?
如果發現異狀,或是不太放心,
🔔建議要盡快尋求專業醫師和治療師的協助喔。
-
其實2歲前,臨床中最常見的原因,多半是原因1⃣和2⃣,
且若是原因1和2的話,通常墊腳尖持續的時間不會太久,
例如:不會超過一個月,且一天之中,很多時候走路是可以踩平的,
會隨年齡在大一些,踮腳尖的情況就會越來越少😊
但如果你不能區辨、或是懷疑是原因3和原因4,
就需要到醫院復健科就診確認,
🔔尤其是原因4,一定要釐清清楚,
是否有腦部或其他神經性的問題唷!
-
📢如果對於孩子還有其他的教養、照顧、發展上的問題,
在我們【0-2歲線上課程】https://www.kid-pro.com/0-2-1/
還有更多詳細的介紹、引導手法、影片親自示範喔!
阿 基 里斯 腱 哪 一 科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扁平足 專題 - 廖敬樂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背景:周太的兒子今年3歲,經常說腳痛,且行路時容易跌倒。周太發現兒子的腳板底較其他同齡的小朋友扁平,擔心兒子有扁平足。
(一) 扁平足有哪些徵狀?扁平足有什麼類型?0:32
(二) 周太聽説市面上有鞋墊可矯正扁平足。請問是否適用和有效?3:48
(三) 需要做手術治療扁平足嗎?什麽時候接受手術最佳?4:59
(四) 為什麽會有扁平足?扁平足會遺傳嗎?(FindDoc 健康資訊) 6:33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