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爸 #阿德勒經典讀書心得 #認識人性
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正是一個「認識人性」的學問,隨著我理解阿德勒的學說愈久、愈深入,就愈能理解阿德勒認為必須「謙虛」看待人性的觀點,因為人性真的太豐富、多元和獨特了,我們不能很簡單地以偏概全,而是要從「好奇」的角度,廣度和深度的來認識每一個個體。
真正的幸福,或許來自於對自己的認識、對他人的認識。親子之間的彼此不了解,往往就是家庭不幸福的根源。
阿德勒很重視「早年回憶」對於人性的影響,他認為童年時期的經驗、印象和立場,會和成年後的狀況存在著必然的關連。
而每一個心理現象,也不能視為單一事件,而是需要將它們當成「不可分割的整體」,進而找出個體的「行動軸線」、「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從這三者的「一致性」,我們就能夠理解、甚至猜測個體的下一步。
我創辦的可能育學、可能非學校、可能親子團,正是以「人性」做為教育的核心,因為在每天的相處互動當中,親師生三方會有很多機會觀察、理解、陪伴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也就有機會協助彼此發展更穩定、健康、成熟的心理狀態。
可惜的是,主流的教育、或是部份的家長,仍然陷在過往「學科重於人性」的教育思維當中(這也來自於家長的生命經驗),重視的是孩子的學業成就與學科能力,採用違反孩子人性發展的方法和孩子互動,因而和孩子衝突不斷呀!
生命軸線——也就是生命風格——是不會改變的,但我們可以透過理解自己的生命軸線,調整自己的行為動向、生命模式和生活方式,讓自己不會陷在類似的迴圈當中。
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是「主觀」的在看待生命的經驗,因此即使外在客觀的條件相同,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解讀。
就像有手足的家庭,父母認為自己很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但兄姐認為父母偏心弟妹,而弟妹認為父母鐘愛兄姐。
儘管每個人對於經驗的解讀都不同,然而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權力,可以自主決定要如何「運用」對於經驗的解讀。
例如手足的例子,孩子可以為了追求公平而哭鬧吸引關注,也可以選擇透過貢獻家庭來得到父母的關注。
雖然每個人都有改變的能力和權力,然而多數的人卻不願意改變行為方式,而是只想要曲解或重新解讀自己的經驗,直到重新定義的經驗符合自己的行為模式。
身為阿德勒學派的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很重大、也很不容易,要協助孩子和家長理解自己已經成形的生命軸線(生命風格),找出不合適的觀點,從「自立、共好」的角度,重塑行為動向和生活方式。
唯有孩子和家長真正體驗到「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而不再信仰「因果論」:都是過去的他人造成我的現況;以及「宿命論」:算命的就說我命該如此,個體就能夠真正的改變,將人生朝向對自己好、對社會好的方向前進!
全文:https://vocus.cc/@jetinchao/5ec0ba17fd89780001aa1c67
#歡迎分享 #邀請訂閱綠豆爸的方格子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阿 德 勒 因果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Re: [分享] 被討厭的勇氣的理論-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本然心- 心理大師佛洛伊德也講「因果論」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因果關係的假象與關係本身的重要性《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因果與目的論誰是誰非|Why Not Both|常遇到的個案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關於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弗洛伊德的因果论&阿德勒的当下论· Issue #701 - GitHub 的評價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口羊太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正向教養|不要讓先天氣質定型孩子一輩子
「這個不好吃!這個味道好奇怪,我不要吃了!」
喬伊皺著眉頭,看著手中的橘子片。
我則是一臉納悶,心想明明昨天還吃橘子吃得很開心,怎麼今天就說不吃了?
阿嬤走過來小聲地說:「那跟昨天的橘子不一樣,昨天的是砂糖橘,今天的是茂谷柑。」
我吃了一片,阿不就是橘子嗎?我吃起來都一樣阿!
但喬伊就是如此敏感的孩子,
連味道上細微的差異也分辨的出來。
不只味覺,嗅覺、聽覺、觸覺也同樣的敏感,
曾經我認為這就是孩子的天生氣質,無法改變,
直到認識阿德勒,
他所帶來不一樣的觀點給了我新的想法。
到底是先天的影響大,還是後天的影響大?
無論先天或後天,無論過去或現在,
以個體心理學的觀點,
都是由個體決定自己的人格,由個體決定「我是誰」,
「人類雖然生活在同樣的事實世界之中,卻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來塑造自己,每個人都根據他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來塑造自己。」-阿德勒
同樣都是貧困人家出生的孩子,
有的發奮向上,成為有成就也對社會有貢獻之人,
也有的自甘墮落,成為遊走社會邊緣與犯罪之人。
同樣的父母,同樣環境長大的雙胞胎,
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性格,
因為個體在看法上的差異造就出不一樣的生命,
如此就能跳脫因果論的束縛。
「因為我的味覺敏感,所以我無法吃下這東西」
👉🏻這屬因果論。
「雖然我的味覺敏感,但我願意嘗試並找到方法吃下這東西」
👉🏻這屬個體心理學。
在有這樣的認知前,
每當喬伊拿了某樣食物說味道很奇怪、很噁心、不想吃時,我都會以「因為他味覺敏感」這個理由,
體諒也允許她不用吃完(或者幫她吃完),
雖然我們家的飲食常規是「自己拿的食物要自己吃完」,
但時常因為孩子先天敏感的問題與其互相衝撞著,
一直到我明白何謂個體心理學,
我們家做了以下的調整:
1. 在夾菜時,或者面對沒有嘗試過的食物,都先拿一點點試味道。
之前所拍攝關於「飲食教育」的影片中有提到,
我讓孩子自己夾菜,也自己決定要吃多少,
愛吃的可以多夾,不愛吃的可以少夾,
同時鼓勵孩子每道菜都可以夾一點點。
(透過共讀繪本讓孩子明白食物被創造都有其目的以及營養,而人體需要這些營養才能正常的運作,健康的成長,所以這也是與孩子一同討論對話過後得到的共識。)
有時孩子真的只夾「一點點」,我也能接受,
當孩子嘗試過她可以決定要不要再夾,而自己夾了的量就是要吃完。
2. 當孩子夾了表示吃不完時,
他可以留到下一餐再繼續吃完,
也有很多時候是夾了表示味道奇怪,不想吃了,
這時我會分享我的經驗也給予一些建議讓孩子參考。
「媽媽以前吃到不喜歡的菜,都會配飯吃,你要不要試試看。」
「配著喜歡的菜一起吃呢?或者吃完喝一口水。」
「你可以想想看有什麼方法讓它變得好吃一點。」
因為「自己拿的食物要自己負責吃完」
是與孩子們一同制訂的常規,
當然對成人也有同樣的效力,
所以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都一同協力遵守常規,
同樣都是吃完自己拿的食物,
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去達成,
通常稍作提醒後,孩子就能自己找到解決的辦法,
偶爾還是會吃不下去也吃不完,就事後再與孩子對話討論。
這篇文章不是要否定先天氣質,
而是讓父母有新的思考觀點,
不要讓先天氣質定型孩子一輩子,
也主動撕掉孩子身上各樣的標籤,
「他就是敏感啦!」
「他就是害羞啦!」
「他就是愛生氣啦!」
「他就是這個樣子!」
你怎麼看孩子都是對的,因為那就是你的看法,
同時這個看法也會默默地轉移、成就在孩子身上。
平時多觀察孩子但不做評論,
和孩子對話與討論,也記得時常鼓勵回饋給孩子,
「雖然你覺得那個橘子的味道很奇怪也不想吃,但你還是找到方法吃完你剝的部分,媽媽覺得你有負責任的能力,對食物負責也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媽媽相信你是有能力的。」
用一個新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因而發現孩子可能擁有不同的樣貌。
(以上為個人教養觀點,如果有不同的意見與想法也歡迎留言或私訊與我討論喔!)
-
補充:在我們家常規是可以討論的,
有彈性也可以變動(透過家庭會議來討論和調整)
都是與孩子討論彼此的想法有共識後一同制定的,
非成人單方面的決策與規範,
也因為孩子有參與制定常規,
所以都會蠻願意協力遵守(人不會否定自己的話),
對於每道菜都吃一點是用鼓勵的方式而非強迫,
平時透過繪本以及參與廚房工作、農事體驗等,
提升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以下為之前分享過的影片及文章,
也再次和大家分享喔!
飲食教育 https://reurl.cc/QpMvVZ
食育繪本 https://reurl.cc/k56z8x
我不想吃南瓜 https://reurl.cc/D10VYj
#擴大高敏兒的舒適圈與適應力
#不強迫不對立的陪伴孩子慢慢練習
#阿德勒正向教養 #溫和堅定
#看見孩子的努力
#相信孩子的能力
#發現孩子新的可能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綠豆爸|好書分享:《你到底是誰?》|歡迎分享
書摘:『你知道,基因和經歷並不能解釋一切。還有第三股力量,也會決定你的人格。而當我們談到這股力量,我們慣常的假設卻是倒果為因,並非可以用「你是怎樣的人」來解釋「你所做的事」,實際情況恰巧相反。』
我們太習慣「因果論」了,習慣到如呼吸一樣難以覺察。
在談論阿德勒的「生命風格」時,也有很多的夥伴會「誤」將生命風格視為「因」,說出類似的話:
「因為我的生命風格偏好『安逸』,所以我就很懶惰呀!」
「因為我的生命風格偏好『取悅』,所以我忍不住要幫小孩做他自己該做的事情!」
「因為我的生命風格偏好『控制』,所以我就要小孩聽我的話!」
「因為我的生命風格偏好『優越』,所以我看不慣小孩那些不長進的行為!」
喔!倒果為因了!
事實上,是我們先決定我們要往哪裡去(虛構目標)、然後決定了要怎麼做(行為動向),最後展現出我們的是怎樣的人(生命風格)。
我喜歡《你到底是誰?》這本書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將阿德勒心理學當中那些「潛意識」的詞彙(虛構目標、行為動向、生命風格⋯⋯都在潛意識裡,看不見、摸不著),透過大五人格的剖析呈現在眼前,可以讓我們有機會一睹自己的人格。
唯有更瞭解自己之後,我們才有了改變的可能呀!
《你到底是誰?》——解開不可思議的人格謎團
作者: 布萊恩.李托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79104
讀墨電子書:https://readmoo.com/book/210085609000101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本然心- 心理大師佛洛伊德也講「因果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心理大師佛洛伊德也講「因果論」: 認為人的一切心理障礙,多來自從小到大心裡創傷所造成; 但他的好友阿德勒卻持「目的論」等反向看法, 認為:人是為了某些自我存活目的 ... ... <看更多>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因果關係的假象與關係本身的重要性《阿德勒教你面對人生困境》 的推薦與評價
阿德勒 教你面對人生困境》https://goo.gl/818n0B同步於臉書討論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osts/1694220353927601. ... <看更多>
阿 德 勒 因果論 在 Re: [分享] 被討厭的勇氣的理論- 看板CATCH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原文恕刪
被討厭的勇氣的核心概念是分離課題,這跟時下流行的情感勒索有很大的關聯。基本上是
要你「做好自己的事」,至於他人要怎麼評價你,那是他們的課題。
舉例來說,你的另一半BMI超標,你可以讓他知道運動的好處或瘦下來的好處,但不要用
情感勒索的方式強迫他減肥。他的身體是他的課題,你可以建議,但無權干涉。等到他哪
天因為心血管問題才驚覺身體健康很重要,他自己會下定決心的。
聽起來很冷酷?這就是你要承擔的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認為如果每個人都能管好自己的課題,同時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亦或者把自己的
課題強加在別人身上。此時心境才會圓滿。
但現實是,太多太多搞不清楚狀況的人,總是不斷逾越課題的界線,而心思細膩的人很容
易因為逾越或是被逾越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例如父母擔心小孩不好好念書,擔心被同事或
長官拗,情侶的價值觀等等)
被討厭的勇氣是,眾人皆醉我獨醒。你們這群人搞不清楚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然
後對我表達不滿?
沒差, I don't care!
以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01.8.198.13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ATCH/M.1497060162.A.EFE.html
整理出來的。不妨參考阿德勒自己寫的「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出版),你會發
現,阿德勒其實很難容忍笨蛋,他認為只有整個社會具有一定共識的時候,才較容易推行
他的理論。所以那兩位日本人針對這部分,才創造了「被討厭的勇氣」一詞,當這個社會
有一堆笨蛋的時候,你就要有被笨蛋討厭的勇氣,如此才能活得坦然。
在這個大前提下,如果你遇到的另一半也是有這些概念的話,你會比較能理解他所謂「把
我變成我們」,實行起來也相對容易。
問題是,這世界上實在太多人不能理解這個概念了囧
※ 編輯: Ailes9527 (101.8.198.135), 06/10/2017 14:39:30
阿德勒跟佛洛伊德最大的不同是,後者是因果論,佛洛伊德認為因為A事件所以造成B影響
,你只能選擇放下或是遺忘;前者是目的論,阿德勒認為A事件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是
你的心理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類似的傷害(目的),而採取B行為(手段)。乍看之下好像
沒有明顯分別,但關鍵在於如果採目的論,在心理治療上只要能夠讓患者相信有辦法改變
自己的目的,是能夠改變手段的。
回到怪罪家庭的部分,家暴,失親都是客觀事件,有人選擇相信自己很可憐所以自暴自棄
;也有人選擇截長補短,更加專注在某些領域(這兩種新聞隨便估狗都一大堆)
至於像被強迫唸書,強迫選某些科系等等,這是父母分離課題沒做好,你也沒做好。如果
你真的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你應該要為自己做打算,承擔被父母討厭的勇氣。(如果父母
也懂得分離課題,相信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
※ 編輯: Ailes9527 (101.8.198.135), 06/10/2017 15:10:10
的禍根,也可以把它當作身體能量的來源。
阿德勒的目的論,的確可以相對容易且有效的幫助那些人克服陰影。
這世界上沒有一種學說是十全十美的,被討厭的勇氣二書我也不認同部分理論。但對我而
言,只要一本書裡面有至少一個理論我覺得受用,那這本書我就不算浪費時間去讀它了。
像第一本我喜歡他的目的論跟分離課題;第二本我喜歡他的三角柱。
但我並不是全然奉行,畢竟我的工作是銀行業的企業金融部,每天都要應對總行審查部和
客戶,要是分離課題太徹底,我根本不用混了XD
我把分離課題和權謀兵法道(江健勇、李民傑著)稍做結合,在某些情況我會擔起別人的課
題,但我不會讓對方覺得我可以「免費」幫他們擔。
只能說,心理學真的非常浩瀚啊XD
※ 編輯: Ailes9527 (101.8.198.135), 06/11/2017 11:31:32
婚姻關係中,婚姻是兩人共同生活沒錯,但維繫婚姻是伴侶二人各自的課題。我只要管好
自己的課題,做好自己份內工作,不要做對不起伴侶的事就好;對方會不會出軌是他/她
的課題,結果也是各自承擔。所以我跟我老婆都有共識,如果對方出軌,也不用留情面,
該離婚就離婚該求償就求償。一切的前提都是「做好自己的課題」,照你說得有外遇有小
三,根本就是那個人沒做到婚姻關係的課題。別忘了,是你有做好自己的課題,但別人逾
越本份干預你的課題,還覺得是你的問題,這種情形下你才要鼓起勇氣說"I don't care"
※ 編輯: Ailes9527 (49.216.246.18), 06/15/2017 13:38:16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