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會質詢 都市發展局】
1.鐵路地下化的進度到什麼階段?都市計畫程序都走完預計要多久時間?而地下化真正動工時在什麼時間?#請實質動工加速完成
2.中壢生活圈二號道路還要規劃多久?這條道路對於中壢有很大的影響。從南園二路→新生路→環北路再到民族路,二號道路打通可以舒緩中壢市區的交通瓶頸。
3.包租代管成效如何?目前有529件但跟台中與其他縣市來對照及桃園市餘屋數量比來算是不是偏低?會不會是民眾對包租代管的政策不夠瞭解?
#附上質詢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5VzQruf0RKk
附上質詢影片連結 在 市議員梁為超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議會質詢 都市發展局】
1.鐵路地下化的進度到什麼階段?都市計畫程序都走完預計要多久時間?而地下化真正動工時在什麼時間?#請實質動工加速完成
2.中壢生活圈二號道路還要規劃多久?這條道路對於中壢有很大的影響。從南園二路→新生路→環北路再到民族路,二號道路打通可以舒緩中壢市區的交通瓶頸。
3.包租代管成效如何?目前有529件但跟台中與其他縣市來對照及桃園市餘屋數量比來算是不是偏低?會不會是民眾對包租代管的政策不夠瞭解?
#附上質詢影片連結🔗...
See More
附上質詢影片連結 在 余宛如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昨日質詢會受到媒體關注進而報導,其實我非常意外。
因為我質詢的重點,在於主計總處面對數位經濟時代的種種跨業跨界趨勢,應該如何調整既有的框架。也就是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的問題。這個議題雖然重要,但實在沒有爆點,向來不受關注,不過我一直從上會期就在追蹤數位經濟的統計。但卻因為我隨口問到愛情公寓,加上朱主計長「愛情公寓是住宅業」的回答,讓質詢擦槍走火、變成焦點。其實我當場雖然傻眼,事前倒沒有處心積慮,要刁難主計長。只是隨著媒體取材報導、網友Kuso加工,這段質詢片段就這樣快速在網路傳播。
網路瘋傳的同時,也開始有人批評民代質詢沒水準、質詢像是出考題、以羞辱官員譁眾取寵......我的質詢是不是在譁眾取寵,大家可以先看看下面的質詢影片連結,我願意接受公評。但是光從社群媒體與網路報導來看這個問題,我覺得未免可惜。因此我針對兩個關鍵點,談談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
先附上質詢影片連結:https://youtu.be/AnCCfM_Fbco
一、為什麼質詢像出考題
立法院的議事流程是這樣的。每個禮拜大概到周五,各立委辦公室才會知道下周委員會要質詢什麼議題、有什麼單位備詢,助理才能針對議題進行準備。最晚甚至到周末才會知道,最快也要周四傍晚。尤其是周一的委員會,時間更是急促,助理必須瘋狂的找議題、查資料、準備質詢談參。每周一三四的委員會都有質詢,在助理人數有限的情況下,通常一個助理負責一個委員會算是最好的(有些助理甚至要顧兩個甚至以上),但也要遭受週末準備週一的質詢、週二準備週三的質詢、週三準備週四的質詢,根本是疲於奔命。
理想中,我們也希望各個議題都能先跟部會充分溝通、交流質詢內容。但落到殘酷的現實裡,這樣的理想其實很難執行。光是要跟部會調資料、讀報告,針對問題再規劃質詢,時間精力就不夠了。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規劃好質詢議題,已經很不容易。對於認真準備質詢的辦公室來說,委員會的質詢,又何嘗不是個突襲測試呢?
這反映的,是行政與立法資源的嚴重不對等。部會首長有龐大的幕僚群,準備資料作為備詢時的談參。但是立委往往只有數名助理,辛勤的準備各種質詢、監督行政部門的施政。我們辦公室因為有自己的問題意識(數位經濟、創業環境),本來就有很多事情要藉質詢的機會和首長溝通,所以質詢內容自問還算對得起良心,也歡迎大家的公評、指教。整體議事流程當然也有改善調整的空間,但現實中有時間、資源的限制,我們只能在既有的條件下盡可能改進。
至於為什麼大家有時候沒事也要登記質詢,就算不關心的議題也要跟首長沒話找話聊呢...這就是台灣民主的另一個謎題了...(遠目)
二、為什麼媒體眼中只看得到「梗」
大家如果有看質詢影片,應該會注意到,媒體挑出來報導的那一段對話,只是整個質詢中的一小段插曲。雖然我問到愛情公寓的事情,好點出「將愛情公寓歸入文創,顯示傳統統計的業別思維,可能跟不上新的數位經濟時代」。但相對於整體質詢,這段對話其實無關宏旨,會被媒體Highlight出來,也是始料未及。
當我質詢結束,回到辦公室,同仁跟我說「質詢上新聞了」的時候,我還真是受寵若驚。但是一看報導,多半是在嘲笑主計長沒常識,只有少數報導帶出我質詢的主軸。尤其在網路傳播當中,質詢的主軸更是完全消音,只剩下對官員的訕笑。我看了,心裡也是各種惆悵。
國會的職責是要監督行政權,但對於熟稔體系、以專業見長的行政官員,我一向敬重。而新聞媒體是所謂的第四權,要在政府體系外超然地監督權力運作才是,把焦點擺在無關宏旨的發言,未免可惜。當然在網路時代,新聞有流量壓力、要搶眼球,這都可以理解。但是吸睛之後,怎麼帶入議題探討?讀者看熱鬧之餘,花多少力氣跟進議題?
所以,有些朋友質疑我譁眾取寵,雖然我不認同,但虛心接受各種批評的聲音,持續督促自己。不過,我希望我們不要把整個質詢,簡化成媒體報導中的愛情公寓事件或者這個那個失言。好好地看ivod、跟進議題,了解民代問政的發言、行政機關的作為,大家就事論事地討論、交換意見。凡此種種,才是開放社會中,社會進步的底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