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所需要的各種微妙技巧中,「傾聽」應該算是重中之重。想鼓勵孩子好好聽人說話,我們可以專心聽他們說話來做為最好的身教。幾點建議:不要偷瞄手機、試著問問題。
曾經為了幫助三個兒子發展出傾聽技能,我跟他們玩過一個遊戲,玩法是我們會一起來一句句編故事—我先起個頭,接下來就是他們一人一句然後我一句地,把故事講下去。這代表他們得聽清楚其他人都講了什麼,才能接得下去。只要你的故事說得好聽,他們就會注意。
學校已經愈來愈意識到要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一個很好的辦法是透過團體作業。小組合作有助於讓孩子「認養」自己的責任,還能讓他們學會:何時別人要聽我的、何時我要聽別人的,何時該調整自己的想法,還有身為團隊一員跟單槍匹馬有何差別。
由於我們多數人的孩子最終都會在團隊裡工作,所以愈早開始學習與人合作,他們就愈有時間練習當一個好隊員。
發展合作的才能,意味著你也得同時去容忍跟自己相左的意見。我們必須親身示範給孩子看,該如何去表達意見,但又不趾高氣揚地去貶低別人或對人大小聲。放眼政壇、演藝圈與商界那些大人,是標準的反面教材。在小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裡,用那些名人的方式去待人處事,將是災難一場,那只會讓你一個朋友都不剩,變成徹底的邊緣人。
遇到有人跟我們意見不合,我們的大腦會將之解讀為威脅。即便是像晚餐要去哪兒吃這種芝麻綠豆大的爭端,都可以讓我們心跳加速且超乎常理地焦慮。
壞消息是我們的文化已經步入到一種部落心態,以至於我們的恐懼反應,如今會因為小到不能再小的爭議而熊熊燃起。原本應該和樂融融的感恩節家宴,已經變成殺戮戰場,逼得不少家庭三令五申不准在那天晚上討論政治。
但合作需要的不是擱置爭議或掩耳盜鈴地直接關閉話題,合作需要的是妥協與同理,是一種宏觀:「等等,這東西真的值得吵嗎?」
合作需要的是在回應前多想兩秒,然後捫心自問:「我真的把話聽完全了嗎?不清楚的地方我是不是該提問一下?」
不過份地說,晚餐餐桌是孩子唯一能練習這門技巧的地方。
.
本文摘自《#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在最近幾次直播,我都談到「專注」陪伴的重要性。抱怨父母、抱怨伴侶的其中一個常見的議題,就是對方根本心不在焉,連眼神接觸都不一定願意,絕大半是聽人講話時眼睛同時盯著電視或手機。
連專注都不一定給了,要好好聽懂話中含意,也就更難了。但說不定對方還硬要說,自己早就聽懂了,然後自顧自地評論說教一番,這時當事人要澄清都被說成狡辯。
最後是能傾聽不同意見,這在現代也變成難題。別人的意見跟自己不同,就以激烈的言辭給予否定,這已經是見怪不怪的事情了。
這些都讓經營關係更困難,對立越來越嚴重,心要平靜也更不簡單。所以我們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可以從基礎建設起—至少吃晚餐的時候可以停止說教謾罵。
祝願您,能開始練習靜心專注,這能讓煩躁稍稍止息,做事也更有效率!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陪伴I世代孩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悲觀到樂觀:改變解讀事情的風格
後天習得的無助有一個特性,那就是我們會相信自己,雖想改變環境,但什麼也做不了。那感覺就像腦子裡有個旁白,在碎念著充滿負能量的評語,而你的自信也因此不斷受到打擊。
我們每個人都有用來解讀事情的專屬風格—我們會習於用這樣的風格來告訴自己事情為什麼發生,以及它們代表什麼意義。
假設你搞砸了工作上的一次簡報。
#樂觀的解讀會是:「這樣看起來我準備得不夠充分,但公司會指派我就是對我有信心,而我也知道自己可以。下次我要更加努力。」這樣的思路會賦予你強大的能動性。
#悲觀的解讀會是:「我就是這麼沒用,我就是個魯蛇。我看我差不多要被開除了吧。」這樣的態度很容易導致後天的無助。
我們解讀事件的風格並非一成不變,但確實每個人都會稍微偏向樂觀或悲觀。對生活的解讀風格,決定於我們如何回應三種關鍵因子:持續性、擴散性、個人性。
#持續性
容易放棄,容易對無助感投降的人,往往認為壞事或逆境是持續的—現在是什麼樣子,以後也永遠會是這個樣子。
「這種事我一輩子都不可能做到啦。」反之那些不願屈服於無助感的人,則認為壞事的成因只是暫時性的。
「今天是不太順利,但明天又是新的開始。」用樂觀去解讀生活的人一樣會短暫地氣餒或放棄,但用負面心態去悲觀解讀生活的人就無時無刻不在放棄(如在小熊維尼故事裡擔任固定班底的驢子咿喔)。
#擴散性
「我做什麼都是錯的。」當失敗襲擊了其生活中的某個部分時,負面解讀生活的人會覺得那是世界末日,他們會以偏概全地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場災難,會因為生活的某一環不順遂就對外宣稱自己的人生整個垮掉了(而且永遠不會有能重建的一天。)
「我確實數學不好,但我的英文還不錯。」樂觀解讀生活的人,不是不會對特定的事件產生挫折感,但他們不會將之推廣到所有的事情上。他們可能會在生活的某個層面上,受到挫折影響而感到困惑,但在其他陣線上他們還是會繼續大有斬獲。高成就且樂觀的孩子無法免疫於憂鬱,但這反而會讓他們更抱持決心在課業上努力,因為他們可不希望在憂鬱過去後才發現自己的學習進度落後。
#個人性
「我是個白痴。」遇上倒楣事,悲觀的人會覺得只有自己會這樣,由此他們會自責(把問題內部化)。長期把問題內部化會導致人的自尊心降低。
「老闆今天吃了炸藥呢。」樂觀的人比較願意去檢討環境(把問題外部化)。
.
本文摘自《#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我記得是大學時學到歸因理論,這幫助了我很多年。除了意識到我如何主觀地解讀這個世界,還有我「選擇」了什麼樣的解讀方式,所以「導致」我內在相應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大概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特別花時間了解正向思考,最後走向全面式的思考方式—也就是可以樂觀,也可以悲觀,各有其價值。我覺察到我選擇抓住哪一種思考方式,以及意識我如何由內而外地影響我所見的世界。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彈性地使用不同的思考方式。父母的思考如果彈性,這身教對孩子有莫大好處,這也是應對焦慮世代的有力策略。
祝願您,能透過樂觀思考,提升自己的動機,並且發展新的可能性!
.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連結請見留言處
陪伴I世代孩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贈書直播_樂觀思考如何幫助我們與孩子面對挫折?
.
在所有家長可以培養於孩子身上的特質當中,希望與樂觀是最可貴的兩樣。少了對當下與未來的熱切展望,生命將顯得黯淡無光。
兒時的悲觀往往預示了成年期的悲觀,並與日後的憂鬱之間存在著某種關聯。我經常建議家長試試看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的ABCDE法來幫助孩子克服悲觀。
且容我簡單介紹一下這ABCDE法,如何在我所輔導的一個家庭發揮作用:
A= #ADVERSITY(困境),也就是當事人客觀遇到的問題
一名十歲的男孩淚眼汪汪地回到家,原因是他被一心想加入的棒球隊給刷掉了。
B= #BELIEF(相信),也就是當事人對事情內涵的主觀認定
男孩的父母問兒子所相信的事情經過為何,他回答:「很多同學都選上了,所以我是個沒用的東西。他們以後大概都不會想跟我交朋友了。我在同學間永遠都酷不起來了。」
C= #CONSEQUENCES(後續),也就是當事人面對困境的反應
他們問起男孩後續是怎麼處理這個令人失望的情形,而他說:「我就一個人坐在角落吃午餐,不理任何人。」
D= #DISPUTATION(論議),也就是促使當事人進行利弊的分析
男孩爸媽給兒子的教育,是用若干例子來說明他可以如何去與內心的負面想法抗衡,並向他保證這麼據理力爭可以讓他感覺好些。他們導引著這名失落的小球員去思考了一系列的問題,就像認知行為療法也會用問題來挑戰並扭轉人生觀。幾輪的論辯下來,成果非常令人振奮。
「好吧,也許我的棒球不夠強,但棒球不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事實上我真正最喜歡的是數學,而我也被挑進了數學競賽的校隊,所以我絕對不是一事無成。」
E= #ENERGIZATION(激勵),也就是當事人如何獲得能量的賦予
等男孩挑戰完自己的悲觀想法後,他的爸媽回報說他已經從失望中振作起來,且準備好了要勇闖人生的下一關。在心情不再鬱卒後,他甚至在交織著輕鬆與熱忱的高亢心情裡化身為小作家。
「棒球球技沒受到肯定,感覺有點掉漆。」他說:「我想我會繼續努力,但數學才是我之後的重心,畢竟我要代表學校去跟人家拚!」
研究讓我們知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替人服務可以增加樂觀的心情,這點就跟對人心懷感激是一樣的。透過服務與感激來提升自己,是值得從事的努力:樂觀並不等於不悲觀;樂觀是一種思考模式,一種世界觀,而這種思考模式與世界觀可以為我們帶來許多好處,比方說樂觀的人比較快樂、比較健康,也比較堅強。他們比較不會鑽牛角尖,比較不會情緒失控,比較能在學業、職場與賽場上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樂觀,其實是一種自我對話的方式
■ 常問自己:「接下來我可以做什麼?」
.
討論書籍:
《#焦慮世代的安心教養》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作者:瑪德琳‧勒文
直播時間:
7/4(日)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陪伴I世代孩子 在 用智慧陪伴i世代的孩子|神氣家族-府城曼波相約在冬季系列 的推薦與評價
I世代 是1995年到2012年出生的這一段的小孩,大概是10歲到27歲,為什麼?因為她出生就有iphone...以前遇到問題,可以跟哥哥姐姐商量,現在是去跟誰 ... ... <看更多>
陪伴I世代孩子 在 放下憂懼,陪伴I世代孩子,共同迎接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的推薦與評價
為什麼這時代的孩子充滿無力感?為什麼不想努力?為什麼厭世又憂鬱? 焦慮的父母養出焦慮的孩子,面對不確定的未來,你更需要穩住自己! 給每一位過度用力的父母,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