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一切起源於2年前...
文字報導👉 https://bit.ly/3h9IZSM
-
🉐加入好新聞社團一起聊📢 https://goo.gl/ZuUS4b
陳姓起源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17
這幾天與當代一位傑出的陳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進行了一段看似戲謔、實則深刻的臉書筆談,內容大概是在討論當前臺灣職業樂手 (Session Player) 的處境與『必要性』--- 起源是來自另外一位傑出的李姓中生代音樂製作人在臉書所發佈的語重心長的喟嘆:https://www.facebook.com/spring21280/posts/10160883348325554
而陳姓製作人提出了另外的想法:好的 Session Player 可以提供音樂產業的 Production (或演唱會方面) 有更多元而優秀的技術支援。而就我對於陳姓製作人在近年的音樂產出的觀察與瞭解,他的確在每一個製作案都不遺餘力地提升 Session Player 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但反過來觀察,李姓製作人則帶出了近年來首屈一指、相當有市場性與代表性的原創樂團。
這裡不存在著歧異點,只是兩位同樣為臺灣的流行音樂產業努力付出的音樂人,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去趨近他們心中更美好的世界;但如果要我說的話,我覺得『應該要有陳姓製作人的鍛鍊,然後去走李姓製作人的絃外之音』。
[二. 樂手教練的實務筆記]_04
真正引發陳姓製作人開始筆談的深層因素,是他覺得臺灣的音樂環境長期以來對於『職業樂手』在各種面向上的不重視,從『Credit』的輕忽一直到工作酬勞的水平 --- 而這剛好呼應了李姓製作人的『特殊條件說』,所以,從我的角度看來,其實這倆位講的完全是同一件事!但~是什麼讓臺灣的音樂工作者會覺得臺灣的環境不尊重『職業音樂工作者』呢?
先來看看究竟應該怎麼定義『Session Player』吧!我想,最具有詮釋話語權的,應該是這一個世代『音樂總監』的代表 --- 呂聖斐先生,他所用力極深的兩篇音樂網誌:
1. 做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81%9A%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10155467605286358/
2. 如何做好一個Session Player 更新版 (II)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5%91%82%E8%81%96%E6%96%90/%E5%A6%82%E4%BD%95%E5%81%9A%E5%A5%BD%E4%B8%80%E5%80%8Bsession-player-%E6%9B%B4%E6%96%B0%E7%89%88ii/10155472331246358/
也來看看維基百科英文版、外國人怎麼解釋這個工作角色: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ssion_musician
用一種最簡單直覺而不負責任的說法,就是『身懷絕技的音樂高手幫其他人作嫁』,他們所貢獻的音樂才華,不是為了自己的原創,而是成就其他『目的性』的特定案件,這也是陳姓製作人覺得 Session Player 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 他們可以讓音樂更『好聽』!這次刊頭所選用的照片,是來自『Session Master』的官網 (http://sessionmasters.com/ ),試以網站內容的一首試聽曲目『Four of A Kind』來解釋 (http://sessionmasters.com/?page_id=387&song=2 ):你可以在吉他大神 Larry Carlt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rry_Carlton ) 一開始向其他『職業樂手』解釋他的原創 Demo 時,聽到原作最樸實的樣貌,以及之後這些樂手一起完成的『Final Take』有多麼不同的色彩被加添進去。
這就是同一時間也加入筆談的江姓優秀鼓手所書寫的『職人魂』!
這些花了一輩子的時間、精進了自己音樂技能的職人,讓音樂表現得更豐富、更有生命力,不是很美好嗎?為什麼在臺灣好像就行不通?
『疑~?年輕人...可是......我們剛開始樂手培訓的時候,我就說【session 這種工作角色已經死了】的呀!我那時是推測~在供過於求的樂手市場,只會引發削價競爭的態勢---後來的確也是如此,甚至包括發案源頭都是這種思考模式;所以我才強調你們一定要投入有【版權分配】的工作形式的呀~~~』我如是回答陳姓製作人。
十年前的第一個階段,我們用了當時市場還能夠提供的音樂製作案、夠預算的大型商業演唱會,著實地鍛鍊了這群年輕樂手,讓他們在專業面向上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歷練了足夠的場面,然後讓他們走向原創樂團的道路,然後得到國家級獎項的肯定,然後回來貢獻給這個培育了他們的產業。
只是…十年間,產業的變化也實在大得嚇人……
我問了他們:『你知道現在的國小學生在聽什麼音樂嗎?』、『國中生呢?』、『你知道北藝大入學的同學們都在聽什麼嗎?』
我覺得,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在於:現在的閱聽人更多尋求的是『娛樂』,而音樂工作者很多都還是在『提供音樂的養分』;套一句我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學到的銘言:『他需要的是一件外套,你卻一直在與他爭論這個麵包好不好吃』。
唱片公司或其他同性質的『源頭單位』需求的是『娛樂』--- 因為那是商業標的,所以他們不覺得、沒有意識『音樂養分』的重要或不可取代性,其實一點兒也不難理解,所以『職業樂手』成為『可選擇性商品』而且『降低成本負擔』,完全是合乎邏輯的標準動作。
只是,如果說到『娛樂產業』(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8%9B%E6%A8%82 ),恐怕還是願意玩『大錢遊戲』的國家或系統 --- 譬如好萊塢、譬如韓國,才有資格在商業台面上說『贏者全拿』;若說臺灣這種習慣以『降低成本』的方式要想切入賽局而且要獲利作收…恐怕是天方夜譚了。
但真的無法將『娛樂』與『音樂養分』放在一起、做到『寓教於樂』的理想嗎?我覺得至少『Session Master』這種音樂網站就做到了『兼顧音樂產業的娛樂性與音樂養分的質量』!你會想到找來這些傑出的音樂家們,從一個作品的最開始、分析解釋,然後用十個攝影鏡頭去拍攝整個音樂演奏的過程,還順便公開 PDF 檔的譜面 (http://sessionmasters.com/smplayer/2.pdf ),來讓任何的網路閱聽人、不論音樂能力與程度如何,都可以更簡單地瞭解『原來音樂是這樣完成的啊!』嗎?
也許,這真的不僅僅是『源頭單位』的問題而已了:身為學有專長的音樂職人們,我們想的事情……會不會~也許還可以更多呢?
------------------------------------------------------------------
後記1. 陳姓製作人最後的結論是:『要努力讓環境更能夠尊重職業樂手的重要性』。關於這一點……我還是同意李姓製作人的觀點,所以在他貼文的第一時間,我就毫不猶豫地按『讚』了。
但心底~我會願意永遠擁護陳姓製作人的那個浪漫的夢想!
後記2. 也差不多在同一段時間,許多音樂界的友人對於現在的小學生瘋狂支持的『聖結石』似乎有若干意見;我注意到的是:如果你有看他那個將近1,800萬點閱的 Youtube 曲目,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到,他在文字說明的欄位放上了所有參與工作的 Credit 名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4NGGqmX_W4
結論A. 他可能比任何唱片公司都更尊重音樂、影像工作者。
結論B. 1,800萬點閱、一隻影音檔,我們可能不能只靠直覺就下任何意見、判斷了。
後記3. 衷心感謝呂聖斐先生先前如此費心的文字論述!期待這樣的資訊,時不時就會再次出現在網路資訊海的浪頭,讓還沒有汲取到養分的年輕後進,得以知道臺灣的音樂人材回饋社會、產業的行動。
後記4. 有趣的是:本文提到的所有臺灣音樂家,其實都有自己的原創樂團。
陳姓起源 在 貝莉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推理迷我本人開始認真研究陳姓女子兇殺案(對我不想用小模兩字),真相還沒底但有幾個想法:
1. 行兇男子樣貌令人不舒服拜託不要讓我看到他照片了謝謝(而且為了狗血還要挑最噁的是怎樣)。然後居然可以讓這種人一犯再犯到出人命,我們司法單位是怎麼了?
2. 女生如果真的要學松島菜菜子的「大和拜金女」劇情(你們太小可能沒看過),至少熟讀一下名人名流版、多看看財經雜誌,了解一下有錢人的樣子,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但拜金也要專業、敬業。別人吹牛就信、分不清楚真偽,就不要妄想,好好腳踏實地,沒那屁股不要坐那個位子(這樣就被騙,媒體真的確定她真的在厲害酒店上過班很有手腕?我小時候知道的酒店名花都很強啊啊啊,她的確承認在酒店上班過但我想離女帝那種等級很遠吧)。
3. L女年紀輕輕也挺漂亮,個人臉書講正經事時明明口條很好,幹嘛一直注音文,不好好說話沒辦法完成交往有錢人的心願啦,不好好說話當妳真的想好好說一件事的時候,信妳的人就少了(但我看即便妳是冤枉的之後在臺灣也難了,而且交男朋友眼光也太差,再度想起行兇男子嘴臉⋯⋯)。
4. L女臉書下那些想要洗白自己留過惡毒留言的網友,留的反串文嘲諷度我好怕影集「黑鏡」的編劇都寫不出來。L女多好多壞我不知道,相關人等的臉書逛了一輪我只感受到她拚命想打入受歡迎的那群但沒辦法。而即便她最後是清白,因為與牽線死者去跟兇手工作的關係,我想那些和陳女的共同朋友,也不可能接受她跟原諒她(其實若我也沒辦法)。
5. L女跟陳女看來只是認識並非好友。但女人的友情有時過分粘膩的結局都是最毛骨悚然的,這故事還讓我想起去年台北市區一間飯店有個漂亮女生穿紅衣服上吊自殺,起源是姊妹的惡意背叛,女生們,無論是戀愛還是交友都要睜大眼睛保護自己,最甜的話最虛無的承諾,往往是最可怕的。
現在案情如何,就看檢調單位偵辦,這新聞老實說研究的很辛苦,因為我原先只想看案件不想看臆測,更不想知道L女的起底,後來索性新聞、關係人的臉書都看遍。
一個二十二歲女生爸爸剛過世就要經歷這一切,如果她是無辜的,我兩百萬分佩服她撐過這段日子,希望她可以夠聰明尋求賠償出國進修算了。如果不是,我也不會認為之前罵她就是應該的,畢竟在真正調查水落石出之前,我們無權替任何人定罪。即便她私底下真的人品有多差,朋友多討厭她,都不是我們能跟著定罪的。
然後,這樣的社會新聞,並不值得盤據頭版和跑馬燈如此多版位。新聞要報,但莫忘很多事情更重要,不要被模糊焦點了。
然後,每次只要有這類新聞,就想推薦大家看宮部美幸的「模仿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