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連日暴雨。國民黨主席江啟臣等人,似乎見到機不可失,又發動了一波臉書攻勢。
但在地事終究要問在地人。而從我爸媽、親戚、朋友乃至於同學,問過一輪,在地人似乎對江啟臣的攻擊反應十分冷淡;反倒是我一些北部的柯韓粉朋友,還比較熱衷對高雄發表意見。
其實道理也不難,外地人是跟著媒體和網路操作在跑,而在地人則是從自己的體驗與生活史裡找結論。
在高雄生活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他們的生活史,其實就是一部與夏季暴雨互相博弈的歷史。從現在倒數回去,還有2018連續一個月的豪雨、2010 #凡那比風災、2009 #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2001 #七一一水災(潭美颱風)和1994的 #八一二水災(道格颱風)。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八一二水災,那時候我還在唸國小,大概是吳敦義市長任期的中段。那次是慘到什麼程度呢?我老家住後驛,陳其邁的蕃薯園隔壁那邊,整個地下室被灌到全滿。害我還要跟我老爸到他上班的工廠搬抽水機來抽。
八一二那次受災最慘的,就是岡山嘉興里,地名叫「五甲尾」。不誇張,那次嘉興里水淹超過一層樓高,淹到連中山高都路面浸水、雙向道路中斷。好里加在我爸的工廠在燕巢,比嘉興里早一個交流道下去,不然可能真的要上演中山高驚魂記了。
因為國小唸升學班的關係,班上同學來自三民區各角落,甚至有跨行政區就讀的。打電話跟同學喇賽都可以聽到(舊)高雄市各區的災情。三民區最慘的大概就三個區塊:高醫後面孝順街,寶珠溝匯流進愛河的區塊,滿滿淹一層樓。澄清路靠近交流道那邊,還有本館近殯儀館那邊也是災情慘重。再來就是鼓山靠近火車站(對,當時還有鼓山火車站,相當於今天的鐵路地下化/輕軌鼓山站)也是慘兮兮。
嚴格來說,後驛絕對不是高雄市區最會淹水的地方,如果我家的地下室都被灌滿,那地勢更低窪的,像澄清路、本館、寶珠溝、中都這些地方,慘到什麼程度真是難以想像。
這,就是將近三十年前的高雄。大家都知道高雄有一句俗話叫「不做不錯是我敦義」,而且老實說余政憲也不是多高明的縣長。1994水災過後,吳敦義還是順利連任再做四年市長,而高雄的治水建設也就繼續空轉四年。
到了謝長廷任內,2001的七一一水災,我老家的地下室又被灌滿了。高雄縣市整體的受災程度,與七年前的八一二水災不相上下。怎一個慘字了得。
但(舊)高雄市的治水政策,也是從謝長廷開始引進新思維和新的執行力。一個關鍵詞,就是柯文哲也很愛唸叨的「#海綿城市」。事實上海綿城市在台灣的祖師爺,就是謝長廷,還有他的手下大將、後來當過柯文哲的副市長(據說被柯糟蹋得很慘),現在又回高雄幫忙陳其邁的林欽榮。
當然謝長廷的努力很難一下子看到成效,所以七一一照淹不誤。一直要到謝長廷任期的後半段的2005年,他都已經升任行政院長以後,高雄的第一個滯洪池(本館的本和里滯洪池)才完工告竣。
萬事起頭難,有了示範案例,後續的海綿城市政策就比較上軌道了。陳菊大致上是延續謝長廷的做法,很快地,最嚴苛的考驗-2009的八八水災就降臨到大高雄頭上。
當時高雄縣市尚未合併。這樣講可能會有點傷害到(舊)高雄縣的朋友們,八八風災的時候,縣區受災非常慘重,但市區的狀況就明顯比1994、2001要好上許多。
那時候我家已經從後驛搬到凹仔底的大樓社區,靠近高雄巨蛋那邊。「凹仔底」顧名思義就是個地勢很低窪的地方;我很小的時候都還是一片稻田和埤塘(大概也是因此後來演變成「農」十六重劃區),必然的淹水重災區。
而來到2009八八水災的時候,凹仔底已經不太淹水了,連瞬間暴雨積水的狀況都有限。我記得那時候我在(舊)龍華國小當義工搬運物資,地上都是乾的。時間回到1994、2001絕對不會是這樣狀況。當然八八水災(舊)高雄市也不是完全倖免於難,市區邊陲的前鎮河、後勁溪流域還是有零星災情。但已足以證明,在謝長廷到陳菊這段期間,高雄市區的治水已經有相當的成效。
2010高雄縣市合併,帶來的是更嚴苛的治水考驗。縣市合併升格以後,高雄成為六都裡面面積最大者,也是全台第四大的縣市(前三名是花蓮、南投和台東)。
縣市合併了,正是必須花錢去彌補舊縣市之間的建設落差的時候。尤其治水這件事,河流又不分縣市,一旦合併升格,就沒有理由說我管好市區就好,縣區不關我的事這樣。
但是在馬英九政府苛扣之下,財政資源不增反減。其實都說海綿城市,海綿城市這四個字底下的潛台詞,是 #窮人治水。台北的那種資源無限的優勢,治水政策是這樣的:淡水河、新店溪、大漢溪、基隆河堤防蓋到恨天高,基隆河截彎取直,外加亞洲最大級的玉成抽水站,以人為的方式硬把市區的水抽到基隆河去。還不夠?二重疏洪道跟員山子分洪道,經費給它開下去…
但是台北市是從蔣介石時代就一路暴力砸錢治水,三五十年才有現在的規模。所花的錢,換算到今天的幣值,少說上兆起跳。而高雄升格以後能拿到的治水經費有多少?大概不超過五百億。
但窮有窮的搞法。說白了,任何人為的硬體建設,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硬體建設搞得愈多,就愈要用更多的人為手段、花更多的錢,去防禦天災。台北就是這樣一個惡性循環。高雄沒有台北的資源,但有比台北更多的空間,去重新思考都市與自然的平衡。
所以也就有以滯洪池為主體的海綿城市政策。從財政上講,挖滯洪池比蓋堤防、截彎取直和開鑿引水隧道,要便宜至少一個數量級。從人文和水文講,其實高雄在1970~1980年代的大規模市區擴張,填掉了很多天然埤塘;開挖滯洪池,也不過就是把原本就是埤塘湖泊的地方,還給自然界的水而已。
海綿城市雖然便宜,但是有效。
但任何的硬體建設都是要花時間的,尤其在經費拮据、資源排擠之下,花的時間更久。2010縣市合併,縣市交界區的治水政策,不可能三、五年就收功。
2018韓流崛起的那年,就是建設差一點點還沒到位,而又遇上諸多不幸因素和惡意操作,所造成的悲劇。其實2018~2019之間,是高雄剛好要進入基礎建設完工大爆發的轉折點,偏偏這年遇上了連續下一個月暴雨的不幸天氣。
要知道任何的人為治水手段,都是在阻擋一時的洪峰,但很難阻擋得了持續幾天、一個禮拜甚至整個月的強降雨。憑良心講,2018即便在如此長時間暴雨侵襲之下,高雄市區的狀態,並不比2009八八風災的時候差。而舊縣區的重災區,像岡山靠近典寶溪的白米、劉厝(網路名人四叉貓的家鄉),還有上面提到水淹中山高的嘉興,鳳山溪上游大東、鳳西一帶,仁武市區乃至獅龍溪上游一帶,都有顯著的改善。
比較有歷史感的老高雄人,在2018那個時間點,應該都知道市政府已經盡力了。我不會矢口否認說2018高雄完全沒有災情,像上面提到的嘉興還是淹了一下,茄萣彌陀永安等沿海地區也都有狀況。但,至少大家討論的焦點,已經從「哪裡哪裡淹了一層樓」演變成「路上多了幾個天坑」。這樣講雖然很消極很沒面子,但絕對看得到進步,而且進步不是一點點。
我倒是不怎麼建議檢討韓國瑜。因為韓國瑜在任也就那麼短短的一年半,而市府官僚憑著長年的經驗撐著,市政品質雖然明顯看得到下滑,但還談不上斷崖式的大崩壞。韓國瑜之所以被罷免,與其說是高雄市政崩壞,更多是因為他「吃碗內看碗外」,急著跑去選總統,以及選總統期間的各種誇張言行來的。
但這不代表韓國瑜被罷得冤枉。因為我們知道,韓國瑜是一個既無紀律性,也無責任心的人,是更不折不扣的政治無產階級流氓;他這一年半裡所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擺爛和玩無本的政治博弈。短時間內,市政還可以靠著市府官僚體系的慣性撐持著,再給韓國瑜多做半年一年,「斷崖式崩壞」必然會到來。
時間來到現在,高雄又像2018一樣,遇到長時間的豪大雨侵襲,雨勢比起當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高雄的整體災情,比起當時似乎又輕微了一些。
說高雄完全沒有災情,未免也太粉飾太平,像鳳山區忠義里(算是整個鳳山最市中心的一塊,靠近鳳山高中、舊縣府和聖王公廟那邊)就有淹水一個車胎高的狀況。這邊的狀況比較複雜,畢竟地段太核心,對外排水只有已經水泥化且無任何行水緩衝區的窄窄的曹公圳。而要設置滯洪池的空地更是一大難題。只能盡力去找答案了。
至於山區的部份,我只能說,人定勝天這一套思想是靠不住的。還是一句老話,任何人類的硬體建設,其實都是一種逆天的行為;人為手段或許可以緩解平地都市區的水患問題,但是面對到高山大川,我們所能做的只有避災、救災,部落建設盡量避開高風險區域,而災前撤離疏散要及時。要完全扼止山區災害的發生,老實說,以人類的力量是不太可能的。
講了這麼多古,我只是想表達一個概念,就是不可能完美,講完美太臭美;進步的空間總是有的,但進步看得到,市府過去的努力看得到,市府對未來的規劃也看得到。再無限上綱式地苛責,對解決問題一點幫助也沒有;而無限放大現在的狀況,然後帶「#懷念韓國瑜」的風向,這就大可不必了,只會貽笑大方而已。
「陳澄波淡水印象」的推薦目錄: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Ean 的世界大旅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情報] 「畫我台灣」配樂- 看板againstDam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台語版|【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陳澄波淡水印象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陳澄波淡水印象2022-在Facebook/IG/Youtube上的焦點新聞和 ...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三年甲班- 《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公視影音網- #林生祥的音樂 #黃健瑋的台語配音 #帶你欣賞 ...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高年級社會- 《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淡水夕照 :: 新北社區住宅 的評價
- 關於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Pin on 陳澄波Tan Ting-pho - Pinterest 的評價
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聽說最近臉書粉專觸及率又到了一個歷史新低,趕快PO個文來試試。
昨天是立石鐵臣忌日,貼一篇舊文誌之。這篇文章幾年前受邀刊登過,不過刊出時文字有大幅度修改,以下原文比較放飛自我一點。
--
把自己化為臺灣風土的立石鐵臣
當長澤雅美穿著正常人不會穿的大紅大紫衣物,在充滿飽滿色調的老街或廟宇奔跑轉圈後,「Meet Colors! Taiwan」字幕浮現;這支交通部觀光局拍的宣傳廣告一播出,不但成功吸引日本遊客來臺,臺灣人看了自己土地的美麗風光,也為之興奮起來。
日本人邂逅臺灣強烈的色彩,這分明是向立石鐵臣致敬吧。
立石鐵臣的成長足跡相當特別,他在1905年生於臺灣,不折不扣是個「灣生」,不過,八歲那年又舉家遷回日本。事實上,他對於臺灣風土的熱愛,來自二十八歲時來到臺灣寫生的「再發現」。
隔了二十年重回臺灣,除了追尋八歲前微弱的童年印象,也去大稻埕、淡水等地寫生,這幾幅畫也入選日本「國畫會展」,哼,還不是靠臺灣景色優美才入選的。(硬要沾光)
其實立石鐵臣也覺得臺灣的景物相當適合創作,所以沒等多久,隔年又來,而且不同於第一次來臺寫生只待了三個月,這一次他「只」「暫時」停留了兩年半。
這個決定,影響了他的一生,也影響了臺灣繪畫史、民俗學的走向。
1934年,臺灣畫壇注意到這個年輕的日本人,很能畫出臺灣味,便邀請他共組型男藝術團體「臺陽美術協會」,在陳澄波、李梅樹等八個開山元老中,立石鐵臣是唯一的日本人。然而由於大家都認為,臺陽美術協會多少有對抗日本官方畫壇的意味在,立石鐵臣一個人待在滿是臺灣人的美(ㄈㄢˇ)術(ㄖˋ)團體中(不過協會本身打死不承認自己反日),在外人看來,比新垣結衣出現在復仇者聯盟裡還要突兀。面對日本人質問他「你有日本價值嗎?」立石鐵臣只能無奈表示「你們不要這樣,我只是想畫畫啊~」
強得像鬼,也禁不起眾人嘴。他隔年終究離開了臺陽美術協會,然而臺灣美術史不會忘記這個促成重要美術團體的畫家。而立石鐵臣,雖然離開臺陽美協,卻居然越來越臺,臺到臺灣人都不禁反省自己的臺灣價值幾斤重的地步。
有失必有得。退出臺陽美協的同一年,立石鐵臣遇到了一生中最初最重要的知音,此後十年,他們的名字緊緊黏在一塊,他們的搭檔如同宮崎駿就是要配久石讓一樣對味。
就是那年28歲的西川滿。
西川滿雖然是編輯、詩人、小說家,完全是文學掛的,但其實他真正最大的本領是藏書、造書、玩藏書票、印版畫。他找到了立石鐵臣,與老友宮田彌太郎等八人發起「創作版畫會」。1936年,西川滿一手包辦、逞其裝幀美學私慾(?)的個人風格雜誌《媽祖》第二卷第二冊,封面登出立石鐵臣設計的版畫「將軍騎馬」,就這樣開啟兩人的合作。
西川滿最大的功勞,就是把原本是日本畫、寫實畫、油畫家的立石鐵臣,點歪了他的技能樹,成為一個版畫家。但是歪得好!立石鐵臣的版畫,真正實現了他對臺灣的印象:「強烈的色彩,粗曠的線條」,成為臺灣美術、風俗圖騰的不朽之作。
1936年,立石鐵臣結束了臺灣創作之旅,回到日本。然而次年西川滿的詩集《亞片》仍有立石鐵臣的設計,顯然西川滿這個伯樂並沒有輕易放過千里馬。直到立石鐵臣受臺大理農學部邀請從事「細密畫」工作,在1939年又回到臺灣,這次一住九年,是他一生在臺灣待最久的時光。
前文曾提到立石鐵臣學過「寫實畫」,他的畫作之寫實程度,已經達到「細密畫」的門檻。當時雖然已經有攝影技術,但依舊是黑白照片;能把實物百分百還原臨摹的細密畫技法,是當時生物學相當重視的專業。立石鐵臣就靠這招在臺灣獲得了正職,插畫與版畫則是他喜愛的副業——他的昆蟲細密畫、臺灣風景隨筆素描、民俗版畫,三者風格差別之大,就算拿火箭筒抵著我我也不信是同一個人畫的。
既然都在臺灣找到穩定工作了,還有什麼好客氣的,畫吧!刻版畫吧!描繪出臺灣的風土吧!——不好意思這不是立石鐵臣心中的吶喊,是西川滿對他的吶喊;沒錯,千里馬回來了,伯樂還不把馬榨乾,天理不容啊。從那時候開始,西川滿出版的各種書刊,《文藝臺灣》、《幻塵集》、《七娘媽生》、《羊城新鈔》、《梨花夫人》、《華麗島頌歌》、《採蓮花歌》、《華麗島民話集》、《臺灣文學集》、《赤嵌記》、《臺灣繪本》……處處看得到立石鐵臣的插畫,這是他們大量合作的黃金時代,也是捧紅立石鐵臣版畫藝術的重要關鍵。
1941年,立石鐵臣與好友工藤好美(是男的)的妹妹壽美結婚。這件事情,不僅將立石鐵臣的圖繪推到最高峰,但也造成了他與西川滿戰後不再合作的分歧。
工藤好美是臺北帝大的英國文學教授,但是他的精神理念,給予臺灣人相當正面的影響,例如吳濁流探討臺灣人身份認同矛盾的《亞細亞的孤兒》,就是在工藤好美的鼓勵下創作。工藤好美對於臺灣文化的重視,終於在倡議創刊《民俗臺灣》後開花結果。
一般說法是,《民俗臺灣》為池田敏雄倡議、主導的刊物,但是立石鐵臣的長子立石光夫先生曾經神秘地跟我透露:「其實刊物背後的靈魂人物,大家都不知道,是工藤好美。」工藤好美人脈廣闊,臺灣意識濃厚,每月十五月圓之夜,就約立石鐵臣、呂赫若、龍瑛宗、張文環等好友聚會相談——熟悉臺灣文學史的朋友讀到這裡,或許已經腦洞大開了:「等一下,你是說立石鐵臣,跟呂赫若他們這一票,居然那麼要好!?」
呂赫若這一票人,屬於《臺灣文學》陣營,《文藝臺灣》的西川滿與之極不對盤,甚至引發「糞寫實主義」論戰,批評對方文章到「像大便」這種話都出來了,你看有多麼不留情面。而立石鐵臣,一面為西川滿《文藝臺灣》畫封面,一面又跟《臺灣文學》同仁交好,你到底站哪邊啊!其實此時立石鐵臣的心思,已經不全然在西川滿這裡了。
屬於臺灣的藝術、文學、文化,究竟是什麼?西川滿在書裡塞滿金紙、掛箋、陞官圖、葫蘆問,就算「愛臺灣」了嗎?抑或只是公子哥膚淺的「愛臺遊戲」?比起來,《臺灣文學》那些勇於揭露現實的臺灣作家、《民俗臺灣》努力走訪民間的日本學者,是不是才算愛臺灣到深處無怨尤?
我身為西川滿的收藏者,都曾經這樣掙扎自問過(我幹嘛打破第四道牆現身啊);立石鐵臣夾在三大陣營中間,一定也有輾轉難眠苦苦思索的時候吧。
立石鐵臣雖然同時為《文藝臺灣》、《民俗臺灣》設計封面,但沒有為《臺灣文學》跨刀,算是留給西川滿這老朋友一點面子了。但是很顯然,他並不認同西川滿去脈絡化地欣賞臺灣的事物,他更需要的是深入臺灣生活,與臺灣人共呼吸,更貼近臺灣人的視角……
所以立石鐵臣在《民俗臺灣》中,不只設計封面,還繪製一系列「臺灣民俗圖繪」,也發表文章,探索傳統風俗、欣賞常民器物、描繪在地風貌……這應該是他一生最快樂的創作時光。
可惜好景不長,1944年,工藤好美提前返日,據說是已然預見日本戰敗。同年,立石鐵臣被徵召從軍。隔年戰爭結束,日本人成為戰敗國國民。不久西川滿也被遣送返日,立石鐵臣由於有細密畫專長,被國民政府留用繼續在臺大工作,到1948年年底才離開。
回到日本之後的立石鐵臣,似乎與戰前的他完全斷裂。畫風丕變,用冷峻的超現實主義告別溫暖樸拙的民俗版畫,以創作、教授細密畫維生,從此一步也沒再踏上臺灣,也鮮少再與回到日本後,仍舊孜孜書寫臺灣題材的西川滿合作。
立石光夫先生透露,立石鐵臣想到日本曾經以殖民者的嘴臉,統治過韓國,他就沒有臉面對韓國人;對於臺灣,恐怕也是一樣的心情。唯有在1962年完成的《臺灣畫冊》,把一直壓抑著的思念臺灣之情,一股腦兒在紙上宣洩。最後一幅畫,旁白寫的是坐船離開臺灣那天的情景,終句是:
「吾愛台湾
吾愛台湾」
立石鐵臣。真正的藝術家。人道主義者。思想者。我會甚至說,真正的臺灣人。
臺灣的歷史上,幸好曾經有過立石鐵臣。
(圖為立石鐵臣為《民俗臺灣》雜誌設計的封面,出自我收藏與我的圖像編輯,但此圖偶爾會被盜用,習慣了。)
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Ean 的世界大旅攝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Profoto淡水品味私旅第二站之齊柏林空間逐岸特展
昨日的 #Profoto淡水品味私旅 在 P Café 以藝伎咖啡做 Welcome drink 、打開感官後,帶著大家往 Ean 喜愛的淡水老街後半段走去。
經過馬偕銅像,分享馬偕博士為淡水帶來的貢獻,穿過頗具異國風味的小巷途經偕醫館與 1933 年建成的 #淡水禮拜堂,一個右轉,是 #陳澄波戶外美術館 ,看、眼前這座優美教堂在日據時代就已被大師入畫。
接著,第二站是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的 #逐岸 特展。
早在當時跟 #Profoto 佑晟貿易 一塊策劃本次活動時,就趕緊請館長把時間留下,來幫 Profoto 這團 VIP 親自導覽,很感念...
上次來看展,還是 #見山,今年八月換展,趁著這次活動終於有機會 #逐岸。
每次來總是充滿感動,除了齊導的照片會說話,透過館長時而幽默時而感性的導覽,更讓齊導的空拍作品傳達出對這片土地的讚嘆與憂心。
一走入特展的沈浸式大螢幕投影,就被震撼住,雖非 4D 劇院,但已身歷其境感受到齊導當時空拍所看見的感動...
「我看見的,也很想讓你看見。」齊導曾這麼說過,我想那也是我持之以恆、這粉專明年將滿十週年的初心所在。
這次特展跟上一檔很不一樣的是,互動科技的展現讓我印象深刻,具質感又有深具教育意涵,很棒,有機會推薦親自走訪,會感動。
/ Info. /
齊柏林的飛閱台灣
地址:德忌利士洋行後棟(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 316-1 號)
開館時間:10:00-18:00(週末到 19:00)、週二休館
定時導覽:週末與國定假日 11:00 / 14:00 / 16:00
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 公視看好視:http://goo.gl/N3wfu1 陳澄波 除了故鄉嘉義外,最常背著畫具在 淡水 的巷弄間走動,他所見到的風景,也會和我們一樣嗎? 陳澄波 是一個說. ... <看更多>
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台語版|【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畫我台灣〜 陳澄波 的 淡水印象陳澄波 除了故鄉嘉義外,最常背著畫具在 淡水 的巷弄間走動,他所見到的風景,也會和我們一樣嗎? 陳澄波 是一個說故事的人, ... ... <看更多>
陳澄波淡水印象 在 [情報] 「畫我台灣」配樂- 看板againstDams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2/4-2/9除夕至初五,
公視晚間7:28《畫我台灣-賞畫版》、
公視3台晚間7:53《畫我台灣-完整版》、
公視2台晚間8:57《畫我台灣-短版》
2/4 播出《畫我台灣-陳澄波的淡水印象》
2/5 播出《畫我台灣-廖繼春的河海風光》
2/6 播出《畫我台灣-李梅樹的三峽情懷》
2/7 播出《畫我台灣-顏水龍的蘭嶼所見》
2/8 播出《畫我台灣-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
2/9 播出《畫我台灣-郭雪湖的南街殷賑》
你知道陳進在幾乎都是男人的日本中央畫壇裡備受敬重,是當代最帥氣的台灣女畫家;
具象還是抽象,寫景還是寫意,都難不倒得獎高手廖繼春;
顏水龍不但油彩畫出名,壁畫受歡迎,還是個高明的廣告人;
李梅樹最愛到三峽河邊畫日常的村民浣衣,一去再去樂此不疲;
陳澄波除了故鄉嘉義外,最常背著畫具在淡水的巷弄間走動;
郭雪湖利用奇想把大稻埕變成魔幻寫實的電影場景;
這些故事與畫作,都在《畫我台灣》系列短片,公視以4K超高畫質動畫製作動態擬真與動
畫運鏡,讓平面的畫作活動起來,細膩而生動地表現出畫家的筆觸與畫作的意境,台灣地
景透過藝術呈現,由黃健瑋主述,林生祥配樂,帶領觀眾走一趟藝術行旅,感受前輩畫家
筆下的台灣之美。
#畫我台灣 #生祥樂隊 #黃健瑋
Trail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E65gsXWpC4
--
黃健瑋、林生祥跨界合作!為《畫我台灣》挑戰台語配音超崩潰
記者李欣容/綜合報導
由金曲獎常客林生祥操刀配樂作曲,黃健瑋擔任影片主述的《畫我台灣》系列短片,詳細
介紹了台灣早期畫家的經典作品,包含創作理念,風格,生活背景等等。
黃健瑋表示:「接到這樣的工作十分興奮,透過較為簡單的形式,把台灣一些很重要的畫
家介紹給大眾,為台灣的藝術與繪畫盡一份力,短篇且深入淺出的呈現,讓觀眾在沒有壓
力的情境裡,感受畫作之美。」為此他閉關兩天,老師講一句,他錄一句,用盡全力想要
做到最好。
而談到最喜歡的畫家,黃健瑋說他最喜歡陳進,對於在那個年代的女性,有這樣的成績與
表現,覺得很佩服。之前都是看平面攝影的黃健瑋,這兩年開始接觸繪畫藝術,透過觀賞
,讓自己在戲劇上的表現更開闊,現在也考慮重拾攝影機,紀錄一下日常風景,就像李梅
樹記錄著三峽一樣。
林生祥更為了本節目分別研究各畫家的個性與畫風,讓各種不同調性的樂風巧妙地流入畫
作之中,再輔以動態擬真技術,把畫作裡的每個細節拆解出來看一一認識。
本次「藝起看公視《畫我台灣》」系列短片,依據不同年代的畫家作品,探索當時的人文
背景,找尋畫作的歷史細節與古今變遷的故事,讓現今地貌與歷史、文化作跨時空的對話
。每幅主要畫作也運用4K動畫製作動態擬真,讓觀眾有如親臨實境的觀影感受。
第一階段製作了六支短片,分別是:《陳澄波的淡水印象》、《廖繼春的河海風光》、《
李梅樹的三峽情懷》、《顏水龍的蘭嶼所見》、《陳進的三地門社之女》、《郭雪湖的南
街殷賑》。
https://star.ettoday.net/news/137140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244.185.2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gainstDams/M.1548995377.A.C27.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