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ehl’s 170周年 誠邀你一齊為大自然「SHARE」愛 】
宜家去Kiehl’s Facebook「SHARE」呢個post ( https://bit.ly/2QSeQNE ) 👉🏻Kiehl’s就會捐出HKD 5畀 EcoDrive Hong Kong,推動大眾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 ✨今年嘅籌款目標係港幣二十萬元,簡單撳個掣,就可以出一分力,希望大家都一齊支持❤️
Kiehl’s為慶祝品牌誕生170年🎉今次特別邀請咗 林嘉欣 Karena Lam 同品牌Senior Education Manager Maria 一齊分享Kiehl's 170年嘅成長軌跡🌎嘉欣喺片中提到佢最愛嘅陶藝,材料正正嚟自大自然嘅土壤👀其實Kiehl’s喺研發產品道路上,同樣喺自然界中取材🌿🌸唔單止將大自然嘅治癒力帶畀大家,仲時刻關懷社區同大自然嘅和諧平衡,使用可持續發展嘅方式採購產品原料,及將舊瓶回收再造,永續共生。
憑住依一份愛,Kiehl’s 多年嚟初心不變💪🏻時至今日170周年,希望同顧客一齊 #FutureMadeBetter ❤️
#KiehlsAnniversary #KiehlsGives170 #FutureMadeBetter #KiehlsFutureMadeBetter #FutureMadeBetter2021 #CosmoHK #CosmoBeauty #COSMOselect #cm_ll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只有建築設計才能創造空間嗎?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用土構築空間的製陶人:王瑞竺。 瑞竺畢業實踐大學建築,在創作畢業設計時將「土」作為空間創造的材料。畢業後任職於大涵建築師事務所,期間因緣際會開始學習陶藝、被瀨戶內海藝術祭所展示的日本美學吸引而前往日本武蔵野美術大学進修。 2019年4月畢業後,已在...
陶藝材料 在 阿妮塔 愛生活 愛廚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早安!
前幾天領完出窯的作品後,
都一直找機會使用自己的杯子,
出任務出的不亦樂乎,
可惜不能無限制地一直喝咖啡,
所以每天還蠻期待起床那杯名正言順的早安拿鐵,哈。
-
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釉,就多多尋找。
上週和同學去一間陶藝材料室,
在老闆的釉藥抽屜櫃裡找尋喜歡的顏色,
帶回來幾個,再來嘗試看看效果如何。
-
順便詢問了老闆,為什麼白色化妝土燒出來不如預期,她看了燒前燒後的照片,覺得也蠻奇怪,唯一可以建議我的就是上厚一點。嗯,所以我這一次去噴瓷土時就噴的很用力,實實在在狂噴,再來看看成效如何。
-
做甜點很快就能知道結果,
做的好不好,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口味,
幾十分鐘幾小時就知道該怎麼調整。
做陶完全不是這回事,
一切都需要時間,至少兩個禮拜才能看到,
至於厚一點的化妝土能不能如我所想,
能做的是慢慢等待了。
-
不管如何,畫圖案的時候真的很開心。
陶藝材料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只有建築設計才能創造空間嗎?
這週離島人邀請到在用土構築空間的製陶人:王瑞竺。
瑞竺畢業實踐大學建築,在創作畢業設計時將「土」作為空間創造的材料。畢業後任職於大涵建築師事務所,期間因緣際會開始學習陶藝、被瀨戶內海藝術祭所展示的日本美學吸引而前往日本武蔵野美術大学進修。
2019年4月畢業後,已在台中發展出個人陶藝工作室。希望能將建築空間的經驗與日本陶藝工藝精神、本質做結合,和生長的土地交流分享。
歡迎大家來聽聽這週的離島人播客節目,
來聽聽瑞竺開始陶藝創作的契機 及在日本求學時的經驗。
0:00 Intro
2:33 從建築轉往陶藝創作的契機
4:37 為何去日本進修陶藝
7:48 武蔵野美術大学 工芸工業設計學系?
11:51 工藝工業設計系是學徒制嗎?
11:47 如何選擇指導教授
19:56 建築背景對陶藝創作有什麼影響
22:26 選擇回台灣發展的理由
24:51 在台灣開自己的陶藝工作室?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離島人官網 | https://www.humansoffshore.com
🎬 訂閱Youtube收聽節目 | https://bit.ly/ho_youtube
🌹 Paypal支援離島人生存計畫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paypal
-----
🎙Ep103- 用土構築空間的製陶人:王瑞竺
#台中 #陶藝創作 #武蔵野美術大学 #實踐建築
🔗 https://www.instagram.com/juichuwang/
🏆經歷
- 台灣_王瑞竺陶藝工作室負責人
- 台灣_邱文傑 大涵建築師事務所
🎓學歷
- 東京_武蔵野美術大学 工芸工業設計學系 陶磁專攻 碩士
- 台灣_實踐大學 建築設計學系 學士
陶藝材料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第二十三集:景德鎮:古窯新風(江西省景德鎮市)
攝製組繼續行走在景德鎮。看景德鎮不但有千年的陶瓷文化積澱,更有創意和活力的年輕人所構成的現代元素;在三寶村展現當代藝術家對景德鎮、對瓷文化的理解,開放的、與世界融合的陶瓷文化理念;千年瓷都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什麼不一樣的生活?
景德鎮城東南不遠處有片老式農宅和陶瓷作坊,叫三寶國際陶藝村。整個村子看起來就是很普通很舊的農家小院,進入門內後可看見陶泥標誌物,裡面嵌了很多瓷片、陶藝作品,院子裡有從外面引入的小溪,水清見底,躺著的瓷碗、瓷片,有些部分埋在了土裡。古老的木製農具和日常用品靜靜地放在一邊,原木的門上貼著的大紅春聯。原木的長涼亭,原木的農家米桶是椅子,隨意擺放,簡約大方。由旅加著名陶藝家李見深教授於1995年創建,是一個集陶瓷藝術研討、交流和休閑旅遊的場所,也是景德鎮國陶瓷文化國際交流的視窗之一,內設景德鎮三寶陶藝研修院。這裡有原生態的生活情景、情節:房屋是從村民手中買的,院牆是20年前村民們使用“幹打壘”工藝築成的,屋內陳設也是村民們20多年前使用的生產、生活器具,近10名工匠在這裏用最原始的方法生產陶瓷和制陶工具。看著老窯工手裡的瓷土變成碗,瞭解了上釉修坯等工藝的直觀演示,以及邊上堆放的瓷土材料的各種展示,有對瓷器醍醐灌頂的頓悟,製作區域還有買一些手工製作的瓷器產品。
陶藝材料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 地心隱力立體創作展 藝術家吳宗彥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吳宗彥外,也特別訪問了他的好朋友兼工作室的搭檔 #木雕藝術家陳佩吟,他們從學生時代認識至今,請佩吟來談談宗彥作品的成長與改變。
「原質之圓」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和自然材質與地球對話
吳宗彥以非具象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本次展出以〝圓〞的造形為主要元素,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地球的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以圓的形體和原生材質的結合
吳宗彥,屏東人,一直以來都嘗試著運用最簡化的造型來訴說想法,而本次展覽更是以圓的形體作為主要展出元素,圓是個完美的形,如同人想要達到自己認為完美的境界,去除圖像或外形的直接表達,試著讓觀者能夠有更多的思考與想像空間,藝術家再以圓的造形嘗試與陶、石、木等不同原生材質作結合,並與之對話,呈現出材質和造型本身交集變化後的結果,而這也一直都是藝術家吳宗彥所追求的,回歸自身,在不同地方與不同人們接觸,然後將感受以藝術創作刻劃出來。
來自屏東的兒時記憶
生於臺灣最南邊的太陽城屏東,從小話不多但喜歡親近大自然,吳宗彥因為住在郊區的三合院裡,所以有了許多機會接觸土、木頭等地球的原生材料,其溫潤的手感深藏在吳宗彥的兒時記憶中,而在學習過程前期都是以學業為主,並沒有特別想過未來的事情,但是當大學須選擇科系時,便開始回想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有日文、音樂、美術這三者,最後因緣際會之下,進入長榮大學美術學系,倘若不去算童年自己亂塗鴉或做立體勞作等,大學才是吳宗彥初次踏入藝術的學習之源。
從美術學系到藝術工作室
自長榮大學美術學系開始才算是初步踏入藝術學習旅程,大學中的藝術教育,對以前都沒接觸過的吳宗彥來說,是一件不太熟悉的事,由於大學階段學習的多樣性,不論是平面還是立體,電腦繪圖或者是設計,常在晚上宿舍門禁之前,才從教室忡忡離開,有時候甚至會直接待到早上,而模仿大自然是他最常創作的方式之一,抑或是將同學不要的廢料揀拾起來,並視為重要的材料,學習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選擇自己所喜愛的,便會喜愛自己所選擇的」這句話常提醒著他,大學畢業前,因為想要繼續研究這充滿未知的藝術領域,所以進入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攻讀研究所,在這段期間更是深入探討自我創作,對於立體藝術更是義無反顧地愛上,這也更確定了吳宗彥想走的創作之路,並在畢業及退伍後,與木雕藝術家陳佩吟成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發現生活中的可能,屬於吳宗彥的探索藝術
對吳宗彥而言,藝術是美感的衍伸,也是充滿樂趣的源頭,他喜歡到處旅遊,去經歷不同的感動,或者發現生活中的可能,那些常看到但卻很有趣的事物,回到創作中,吳宗彥嘗試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式作結合,從日常生活中,將任何可能的物件轉換為藝術品,不論是陶土、木頭、金屬還是石頭,以近似貧窮藝術的概念,去引發出那未知的可能,創作是一直存在,但有著許多已知與未知的形式,像是我們身處在地球,看似不變的大自然,卻始終有著無窮的變化,於是乎,以圓作為創作形式的想法漸漸誕生了。
從〝圓〞開始,不斷與陶土、木頭、石材對話
圓球在吳宗彥的創作中,起初是模仿自己所關注的地球,但持續創作後,發現圓球或許有自我的存在,從屏東出生,到了台南與台北念書,後來在澎湖當兵,目前位於苗栗三義開設工作室,在這不斷轉換環境的過程,像是球體般會持續前進與轉變方向,這樣的狀態也像在自己創作時的心態,會總是不斷地做不同的嘗試。而在創作時所使用的材質也都是大家都有機會碰到遇到的土、木、石,除了喜歡它們的色澤與溫潤外,在創作中總是能藉由對話而產生新的火花,這些屬於自然界的源頭,或許也代表著那最純粹的創作初衷。
暗房,獨特的展覽觀看形式
這次在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的展覽,主要是以不同方式展現土木石的原本樣貌,觀眾除了會看到打著燈並將作品放置於檯座上的展出方式外,一處無光的暗空間,搭配上黑色檯座,有別於前者展場的狀態,使觀者將平常所依賴的視覺趨近為零,藉由暗房形式改變展覽整體的調性,並顯示它們平常隱藏的另外一種能量,期望能讓大家在這樣的氛圍下,重新體悟自己所熟悉的自然,就像是地球的兩面,當一面是明亮的白晝,另一面則會是漆黑的晝夜,這兩種差異促使觀者去思考藝術不只來自生活,同樣也來自於新的感受,指的是不同觀看方式或角度的改變,會帶起另一種獨特的生活體驗,這想法來自於藝術家的創作過程與理念,吳宗彥認為藝術是屬於任何人,與觀者應該是非常緊密的存在,創作者只是藉著作品與展覽述說,讓觀者對自己認為熟習的事物有著新的感知與體認,而我們還是會不斷地探索,持續地認識這顆生命之星。
回歸到自然和地球本身
吳宗彥的創作源頭以非具象的造型與自然材質做為創作之初,而自然又回歸於地球本身,他認為的藝術始終出自於生活之中,但或許過於平凡,人們常會因科技資訊的繁多,而無法細細感受這些源自於自然之中的感動,所以藝術家希望藉由來自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材料與材料本身的特性,再去思考如何呈現並凸顯材料的最佳展呈形式,然後經由展覽,讓藝術家與觀者再來一次新的冒險。(文:金車文藝中心)
吳宗彥簡歷:
2007 國立屏東高級中學畢業
2011 長榮大學美術學系畢業
2012~2014 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陶塑》助教
201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2014~2015 服兵役、退伍
2015 與陳佩吟共同創立「心藝十三生活創藝」創作工作室
2015 苗栗縣銅鑼鄉新隆國民小學指導陶藝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