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旅行團 #龍馬之旅 002
坂本龍馬,是在土佐藩,也就是現今的四國高知出生的。
因此如果我們要進行一趟「跟著龍馬的人生」之旅,勢必要先前往高知市。
其實,最具有戲劇性的方式,應該是直接搭飛機,飛往高知的「龍馬空港」;但因台灣沒有定期的直飛班機,日本國內線班次也有限,從經濟上考量,還是買 JR Pass,以鐵道做為主要交通工具最好。(註:後來也曾搭乘巴士,各有利弊)
儘管到現在,我已經去過許多次高知,但印象最深的,始終是第一次。因為那不僅是初次去高知,更是初次跨海「進」四國。
正如地圖所呈現,從京都搭乘新幹線到岡山(藍線部份),再從岡山,轉乘特急「南風」(紅線部份),往南跨過瀨戶內海、穿越四國山地,抵達位於太平洋濱的高知市。
附帶一提,從本州經陸路前往四國,共有三條主要路線。分別是尾道今治路線(島波海道)、兒島坂出路線(瀨戶大橋)、神戶鳴門路線(明石海峽大橋/大鳴門橋),但如果採用鐵道旅行,則唯一的選擇,就是由岡山出發,經由瀨戶大橋進入四國。
岡山,是桃太郎傳說的故鄉,因此在車站購買驛弁(便當)時,特別挑了一個桃子形狀便當盒的「祭壽司」,準備在車上吃。這段車程,因尚未全線電氣化,採用柴油列車,約需2小時45分,可以想像,就好比從台北到花蓮。
原本單純只是一趟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並沒有太多期待,但出發不久,列車開上瀨戶大橋,彷彿是凌空「飛越瀨戶內海」一般的開闊景觀,就令人非常驚喜,相機按個不停。
經過大橋之後來到香川縣的宇多津,那是我第一個遇見的四國車站,特別記得它的名字。或許是心理上的錯覺,總感覺四國的景物,似乎都比本州小了一號,包括田舍建築,均更有鄉村感。
之後就循著「土讚線」(顧名思義,就是來往土佐與讚歧之間),南下穿越四國山地,中間也停靠知名的旅遊景點,如祖谷口、小步危、大步危等站,許多日本的長輩旅客,幾乎都在這幾站下車。
列車在山谷中續向南行,過「新改」驛之後不久,穿出山地,視野忽然遼闊,我們已經進入高知平野。
第一次看到龍馬故鄉時的激動,此刻回想,依然記憶猶新。
高知驛是一座小巧但美麗的建築,由內藤廣建築師設計的造型,有種簡潔洗練、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美感,市民暱稱它為「くじらドーム」(鯨巨蛋)。
從月台下到驛舍內,不用說立刻強烈感受來到了「龍馬之城」;無論是歡迎的大海報、導覽手冊、市內或縣內相關景點的簡介摺頁,在站內的服務台前都可以免費取得。
嗨,龍馬。我來了。
陸路造型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吊橋在山區,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建設,尤其是尼泊爾這種和台灣一樣山高水深的國家,能非常有效的節省時間與體力,也堪稱是山區交通的命脈。
這座吊橋是旅程中唯一的吊橋,是因為梅樂峰的路線大河比較少,多是陸路的緣故。但它的造型在第一時間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沒有台灣幾乎所有吊橋都有的「橋塔」構造,是採取近年來流行的「天梯」的那種吊橋形式,橋的兩端也沒有任何的限重警告標語,甚至整隊運輸驢隊也能悠悠哉哉的過橋。
這讓我有點感嘆,台灣山區步道的吊橋,有橋塔那種,限重好像都不大,而且大多數山區步徑、所有越嶺道的中斷,和吊橋毀壞有著絕對的關係。吊橋本應是一種經濟快速的交通建設,但台灣吊橋建設成本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很貴,於是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橫越中央山脈的越嶺道們,隨著吊橋的消失而中斷、跌落滔滔河水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昨天我受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邀請,一起到五峰鄉漂河時,短短5公里的河道就有2座毀棄的吊橋懸在半空中,讓在河面上飄盪、時而被激流沖翻的我,看著看著,想起了內本鹿越嶺道、合歡越嶺道、丹大吊橋、無雙吊橋... 心中暗暗為台灣山區路網中,那些損毀而不再重建的吊橋們,獻上微薄的感懷之情。
如果有一天,政府願意將台灣打造成一個健行之國,那麼過去前人已開好的越嶺道,就是最好的資產。只待將一座座朽壞垂懸河上的吊橋們重建,必然能搭起一座台灣人通往自然的浪漫橋樑,與原住民們的歸鄉之路。
但願我們都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回到那個山中雖人聲鼎沸,卻能與山林永續共存的美好時光。
---
什麼?你說我怎麼突然跟小飛去玩?
矮油~這種事我通常不會特別說,我都放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喔!有興趣Follow我的一些哩哩摳摳的小事,或者不想被FB演算法算計每次都看不到我照片的朋友,也歡迎追蹤我的IG啦~
https://www.instagram.com/snow_ram/
#梅樂峰的六千米旅途・吊橋
陸路造型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吊橋在山區,是非常重要的交通建設,尤其是尼泊爾這種和台灣一樣山高水深的國家,能非常有效的節省時間與體力,也堪稱是山區交通的命脈。
這座吊橋是旅程中唯一的吊橋,是因為梅樂峰的路線大河比較少,多是陸路的緣故。但它的造型在第一時間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沒有台灣幾乎所有吊橋都有的「橋塔」構造,是採取近年來流行的「天梯」的那種吊橋形式,橋的兩端也沒有任何的限重警告標語,甚至整隊運輸驢隊也能悠悠哉哉的過橋。
這讓我有點感嘆,台灣山區步道的吊橋,有橋塔那種,限重好像都不大,而且大多數山區步徑、所有越嶺道的中斷,和吊橋毀壞有著絕對的關係。吊橋本應是一種經濟快速的交通建設,但台灣吊橋建設成本不知道為什麼,似乎很貴,於是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看著那些橫越中央山脈的越嶺道們,隨著吊橋的消失而中斷、跌落滔滔河水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
昨天我受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 邀請,一起到五峰鄉漂河時,短短5公里的河道就有2座毀棄的吊橋懸在半空中,讓在河面上飄盪、時而被激流沖翻的我,看著看著,想起了內本鹿越嶺道、合歡越嶺道、丹大吊橋、無雙吊橋... 心中暗暗為台灣山區路網中,那些損毀而不再重建的吊橋們,獻上微薄的感懷之情。
如果有一天,政府願意將台灣打造成一個健行之國,那麼過去前人已開好的越嶺道,就是最好的資產。只待將一座座朽壞垂懸河上的吊橋們重建,必然能搭起一座台灣人通往自然的浪漫橋樑,與原住民們的歸鄉之路。
但願我們都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回到那個山中雖人聲鼎沸,卻能與山林永續共存的美好時光。
-\-\-
什麼?你說我怎麼突然跟小飛去玩?
矮油~這種事我通常不會特別說,我都放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喔!有興趣Follow我的一些哩哩摳摳的小事,或者不想被FB演算法算計每次都看不到我照片的朋友,也歡迎追蹤我的IG啦~
https://www.instagram.com/snow_ram/
#梅樂峰的六千米旅途・吊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