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池灣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的傳說】
每當經過坪石邨,不難會發現一座顏色鮮豔的建築物,它就是牛池灣三山國王廟。香港共有六座三山國王廟,而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則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
當年客家人由內地遷徙而來的同時,他們把家鄉所信奉的神明也一同帶來,三山國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此信仰源自潮州,其中「三山」指的是位於現今饒平縣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 、巾山。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多不勝數,其中一個是有關隋文帝麾下的三位將軍,分別是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他們生前屢立功績,死後多次於潮州顯靈,幫助宋帝擊退敵人。當宋帝想答謝他們時,卻只見三座大山。於是,他便封其為「三山國王」。廟宇兩旁的門聯上寫道:「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描述了「三山國王」的事蹟。
其初建年份雖然難以追溯,但正門石額和正殿副樑刻有「庚戌冬重修」及「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字樣。由此推斷該廟宇可能於1910至1911年間建成。雖然「三山國王」本有三位,但該廟宇只有一尊神像,左右分別供奉太歲和玄壇。左偏殿為三山國王廟值理會辦事處。而右偏殿曾設辦書塾,後改名為龍池小學,於1960年停辦。屬三級歷史建築的三山國王廟是一座私人廟宇,與其他廟宇不同。時至今日,它仍然由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值理會管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青礁慈濟宮在海滄青礁村,又稱慈濟東宮,供奉宋代民間神醫吳夲(979-1036年,音滔,從大從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深入閩南瘟疫流行地區,拯救萬民,采藥時不幸落崖謝世。當地人民於其故鄉白礁村,建“龍湫庵”,雕像祀奉。為白礁慈濟宮前身,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
隋文帝事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四處行走江湖的俠客都依靠什麼維生?︱長知史
你在閱讀武俠小說時,是否覺得奇怪?對於那些豪氣萬丈的大俠們,能夠整天行走江湖、不事生產,卻又動不動就能掏出「幾兩銀子」的行徑,是否會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的收入究竟是從哪兒來的?
-----------
其實,俠客不只出現在武俠小說中,歷史上確實有俠客的存在。《史記•遊俠列傳》有載:「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司馬遷即給予遊俠「言必信,行必果,輕生重義之人」的高評價。
西漢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就是平民遊俠出身,正因身份如此,他對於俠客亦相當敬重。
-----------
俠客又被稱為俠士、遊俠、豪俠,亦簡稱為「俠」。一般人多半將俠客歸類為習武之輩,其實這並非俠客的定論,廣義說來,處事行徑具俠義之風者亦被稱為「俠」。對於俠客的印象,莫過於生平極具豪邁、意氣風發、悲愴蒼涼等戲劇色彩,例如讓駱賓王寫出「壯士發衝冠」的荊軻,他那慷慨激昂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就讓歷史上的俠義風範再增添了一道濃厚的悲壯氣息。
正因為俠客的個性鮮明,才令許多俠客傳說流傳於世。在武俠小說中,俠客總是被塑造成「義」的形象,這其中其實反映出民間百姓期待正義之士能夠有助於社會的穩定的渴盼與憧憬。
-----------
此處不細究「俠」的類型,只欲論:能夠四處遊歷,到處行俠仗義,能夠豪氣大笑的俠客,懷裡的銀兩究竟是從何處得來?俠客到底以何維生呢?
除了本身即有家產為後盾來支援的俠士之外,根據史籍記載,我們能夠知道,「俠」一般的收入有幾種來源:
一、有人收容或資助
在局勢動盪的戰國時代,維持秩序、庇護弱小的俠客因應世道而生,當時許多俠客離鄉背井,周遊列國,世稱遊俠。門下收容食客的顯赫權貴,往往收留了一些俠士,例如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無忌,就收容了許多俠客。
隋朝大將沈光與北魏著名的軍事將領薛安都,亦為實際例證。魏徵等人即在《隋書》道:「人多贍遺,得以養親,每致甘食美服,未嘗困匱。」自此可知,受到許多京師惡少年攀附的沈光,受到他人贈與的財物、美食等,已經足夠到讓他得以贍養父母。薛安都之事蹟,《魏書•列傳第四十九》有載:「遠近交遊者爭有送遺,馬牛衣服什物充牣其庭。」可見,當時的社會風氣是,那位「俠」只要擁有名氣,獲得眾人愛戴,就有不須擔憂謀生的優勢。
-----------
二、違法的不良勾當(偷盜、綁票、販賣人口、盜鑄)
透過《史記•遊俠列傳》的記載:「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眾。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我們可獲知,西漢遊俠郭解,喜好結交各路豪傑朋友,他年輕時心狠手辣,遇人不合己意就會殺掉對方。他亡命天涯時,曾經做過私鑄錢幣、偷盜墳墓等違法行為。
東晉的軍事家祖逖曾「聞雞起舞」,而輕財好俠、慷慨有節尚的他,亦做過搶奪之事。據《晉書•列傳第三十二》載:「賓客義徒皆暴傑勇士,逖遇之如子弟。時揚土大饑,此輩多為盜竊,攻剽富室,逖撫慰問之曰:『比復南塘一出不?』」以及《世說新語•任誕》所載:「王、庾諸公共就祖,忽見裘袍重疊,珍飾盈列,諸公怪問之。祖曰:『昨夜復南塘一出。』祖於時恆自使健兒鼓行劫鈔,在事之人,亦容而不問。」祖逖不但未曾禁止門下賓客進行劫掠富室,他還會主動問及:「是否要再前往南塘(當時富有人家聚集之地),再一次進行搶奪?」面對王導、庾亮等人來訪,他亦不諱言,他們親眼所見的裘袍、稀奇珍寶,都是昨兒個夜裡前往南塘搜刮所獲。
-----------
《史記•吳王濞列傳》道:「吳有豫章郡銅山,濞則招致天下亡命者鑄錢,煮海水為鹽,以故無賦,國用富饒。」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其剽悍、具野心的性格與劉邦有些相像,在漢文帝劉恆在位之際,曾私自鑄錢、煮鹽,雖能令國家富足,卻也誘天下亡命、無賴子弟,謀作亂。
據《文苑英華•卷四百二十九》載:「江淮諸道私鹽賊盜,多結群黨」,能夠瞭解,販賣私鹽其實是讓江湖人士獲利的好途徑。此外,私鹽販子往往為了對抗官員的禁令與緝捕,而集結不少的江湖人士。
-----------
許多俠客在進行搶奪、綁票時,免不了傷人。與搶劫比起來,盜墓似乎就顯得和平許多。
由於,許多墳墓中埋有珠寶玉器等貴重之物,因此不少歷史名人曾前往墳墓進行偷盜,例如西漢廣川王劉去、一代梟雄曹操、唐代黃巢等。據《藝文類聚》的記載,曹操就曾挖掘梁孝王劉武的墳冢,「破棺,收金寶數萬斤」。
-----------
【易被忽略的維生問題】
雖然俠客講究俠義,然而聽聞這些不正當的謀生方式,似乎就滅減了俠客光彩的一面。大家都喜愛聽到俠客們如何獲得秘笈,鍛鍊武功,接著再於江湖中行俠仗義,掀起嶄新的武林風貌。因而,俠客如何維生的問題,在武俠小說中當然就被忽略不提了。
隋文帝事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公文化與荊州之關係(1)|武聖關羽|20 >
關公文化是以歷史人物關羽為原型,以忠、義、仁、勇等倫理觀念為核心,以民俗、宗教、藝術、制度等形式為表現的傳統文化體系,它的本質是一種英雄主義文化,也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
這種文化在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去世之後不久就已經產生了,至今已有將近1800的歷史,古代的荊州就是這種文化的發源地。在今天,最能體現關公文化與荊州之間關係的是埋在荊州城牆之下的三國古城,酈道元的《水經註· 江水二》中云:
「江陵縣(今荊州)……舊城,關羽所築。羽北圍曹仁,呂蒙襲而據之。羽曰:此城吾所築,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荊州城是關羽親自督造的,所以,這座城其實就是他的遺物。從現有資料來看,這也許是他留給後人們的唯一遺物。
荊州關帝廟
早期的關公文化主要流行於荊楚地區。從三國到南北朝,在長達三百多年的大動盪時代裡,荊州的士人群體、普通民眾和少數民族對關公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05年在荊州發現的宋代關像,為目前最早的關公像。士人群體的言論使關羽成為上層社會評價勇士的標準,讓關羽的事蹟在官方記憶裡不至於消失,所謂「漢以後稱勇者必推關張」;荊州的民眾奉關羽為鬼神、山神、荊州神,「邦之興廢,歲之豐荒,於是乎系」,這為關公文化的多元化、宗教化傳播打下了基礎;荊州的武陵蠻、長沙蠻、零陵蠻等少數民族隨著遷徙將關公文化向南方的更遠地區傳播,這從壯族、彝族、瑤族、土家族等西南少數民族流傳至今的關公崇拜習俗中可見端倪。
隋唐時期,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顗在荊州玉泉山度化關羽的傳說開始流行,這使得關羽能夠作為伽藍神走進佛教寺院。不久,在唐朝德宗皇帝的認可下,關羽成為武成王廟六十四位配享名將之一,自此晉升於國家祭祀體系之列。
宋代以來,關羽在國家信仰中的地位不斷攀升。文獻記載:仁宗年間,關羽曾以「陰兵」助戰而被朝廷頒賜廟額;徽宗年間,關羽被封為「武安王」;北宋末年,「武安王精神」曾一度激勵包括岳飛在內的愛國將士們奮勇抗金;南宋時期,朝廷加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國師八思巴進言元世祖以關羽為宮廷法事監壇,以五百人抬關羽神像「遊皇城」(這種活動一直延續到元朝末年);天歷元年(1328年),關羽被元文宗封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明萬歷二年(1614年),關羽被明神宗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關夫人被封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關平為「竭忠王」,關興為「顯忠王」,周倉被封為「威靈惠勇公」。至此,關羽成為國家意義上的最高信仰之一,與孔丘並稱為文武二聖。
明代關羽儺面具
清代以後,因為清皇族在入關前就信奉關羽,關公文化更是被推到了極至。順治九年(1652年),朝廷敕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雍正三年(1725年),愛新覺羅·胤禛追封關羽上三代公爵:曾祖為光昭公,祖為裕昌公,父為成忠公;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弘歷追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關聖大帝」。此後,歷代皇帝對關羽都有加封。到了光緒五年,他的封號已經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共二十六個字,這在清朝廷對古人的追賜封號中絕無僅有。
明清以後的中國民間社會幾乎村村有關廟,關公的神職接近於萬能。他已經不只是武神、軍神,還是財神、鄉里神、江湖神、科考神、送子神以及各種行業神,在台灣、福建一帶民間宗教中,他甚至是第十八代玉皇大帝。所以,關公廟宇的數量早已超過了其他任何神袛的寺廟,遍布通衢城鄉,覆蓋全國各地。
在今天的世界範圍內,北至蒙古國的烏蘭巴托,南至緬甸果敢、越南河內、印尼爪哇群島、馬來西亞檳榔嶼、菲律賓怡朗、東帝汶帝利市、泰國曼谷、澳大利亞墨爾本、毛里求斯路易港、留尼旺聖丹尼,東至韓國首爾、日本橫濱,西至加拿大本拿比、美國紐約、舊金山、洛杉磯以及古巴的哈瓦那都有關公文化的存在,在這些城市裡都建有或曾經建有關帝廟,這種現象堪稱是人類文化史上的奇蹟.。而溯其根源,其實還是要談到荊州。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
隋文帝事蹟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青礁慈濟宮在海滄青礁村,又稱慈濟東宮,供奉宋代民間神醫吳夲(979-1036年,音滔,從大從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吳夲深入閩南瘟疫流行地區,拯救萬民,采藥時不幸落崖謝世。當地人民於其故鄉白礁村,建“龍湫庵”,雕像祀奉。為白礁慈濟宮前身,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建廟,宋孝宗賜廟號曰“慈濟”;宋淳祐元年(1241年)改廟為宮,青礁慈濟宮因方位在白礁慈濟宮東,故名慈濟東宮,明成祖封吳夲為萬壽無極保生大帝,民間俗稱大道公。宮分五殿,飛簷交錯。主殿有12根蟠龍大石柱,上刻蟠龍騰雲、八仙遊山及山川禽獸等,其中一對石柱如花瓶狀,在福建的宮廟建築中難得一見。宮內的大幅青石浮雕上刻著龍虎和隋唐故事,另兩幅石屏上則雕繪哪吒鬧海的故事,梁上木刻有獅象龍鳳和奇花異卉,雕工精細,金碧輝煌。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龜身、四腳的神物,很是怪異。畫著傳說故事的油彩畫和黑底描金畫雖歷經滄桑,色彩依然鮮明。殿頂鋪綠色琉璃瓦,四周環飾著彩陶綴成的各色人物和12條龍。二層閣樓中的鐘鼓樓,藻井為木拱結構,層層疊疊,玲瓏輕巧。樓內大鐘鑄於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宮中還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 宮後的岐山,有涼傘樹、“心”字石、丹井藥泉等景致。“心”字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該宮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奉祀北宋著名的民間醫生吳夲(音tāo )。吳夲(979~1036),字華基,號雲沖,出身於白礁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年輕時雲遊四方,拜師學醫並選定龍池岩作為其修道、煉丹、行醫之處。吳夲不僅醫術高明,且醫德高尚,治病不分貴賤,不取報酬。宋明道二年(1033)漳州、泉州瘟疫流行,因吳夲義診施藥而得以存活者難以計數。民間還流傳吳夲治癒宋仁宗母后的乳癌,被封為“妙道真人”而揚名四海的事蹟。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吳夲在文圃山采藥不幸墜崖而死,時年58歲。現存青礁慈濟宮重建于清初,系重簷歇山頂磚石木結構三進建築,坐西朝東,建築面積1305平方米。中軸線自東向西逐漸增高,前殿重樓,由簷廊、門廳和鐘鼓樓組成;中殿為正殿,內供吳真人神像,殿前有拜亭。後殿重建於1989年,內供佛道諸神。三殿由兩側廊廡通連。宮內保存大量珍貴的石雕、木雕、彩繪藝術品,體現了閩南匠師精湛的工藝水準。青礁慈濟宮還保存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嘉慶十九年(1814)、咸豐四年(1854)和光緒二十二年(1896)四方重修碑記,是研究宮廟歷代沿革的重要文獻資料,而宮廟西北側山上的丹井、丹灶和石臼,則是吳夲當年採制藥草使用過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