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登基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 這究竟是為了什麼(一)|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公元626年7月2日,李世民正式發動玄武門之變,將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除掉,逼李淵立自己為新任太子。僅僅過了兩個月,李淵便主動禪位稱太上皇,將皇位讓給了李世民,從效率來看已經算是很快了。不過李世民登基稱帝後,直到第二年才改年號為貞觀,這究竟是為何呢?實際上,李世民登基後還不能完全掌權,離他真正能行使皇帝的所有權利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1. 一般史學界認為,自玄武門事件之,李世民魚躍龍門,成為大唐帝國實際上的掌舵人了。
但他這個舵手自己心裡清楚,情況並不如大家想像的那樣,一切都可以高枕無憂了。
因為實際掌權和名正言順安坐龍椅,這中間的差別是很大的,也充滿了變數。至少目前他擁有的權力是不穩固的。
那麼,他真正做到名正言順的詔令天下,堂而皇之的在太極殿辦公,是什麼時候呢?
在揭曉這個答案之前,我們有必要我們先將玄武門事件來一個簡單地回顧。
2. 公元626年六月,突厥入侵,唐高祖派李元吉率領秦王府的將領出征。這樣一來,李世民手頭無兵,自己變成了光桿司令。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密謀,李建成的打算是,邀請秦王在昆明池為李元吉餞行,讓勇士刺殺秦王,然後再上奏父皇,說秦王暴病身亡。
收拾完李世民,他的那些手下大將一個也不能留,像尉遲敬德這類人等都給悉數活埋掉,這樣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這麼隱秘的計畫,被太子李建成的率更丞王晊獲悉了,其實這個王晊,早就被秦王所買通,並安插在太子府的暗線,所以,他得到消息後,半夜來到秦王府,告知了這個秘密。
李世民馬上召集眾將士,連夜商討對策,最後決定來個先下手為強,對太子李建成他們進行絕地反擊。
3. 公元626年7月2日一大早,按照日前的籌劃,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這邊假扮入朝,那邊早已將兵力暗中埋伏在玄武門。
李建成、李元吉二人一起入朝,向著玄武門走來。當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察覺到情況不對,立即勒轉馬頭,準備向東返回東宮和齊王府。
既然來了還想走,沒那麼容易吧!
預先埋伏的將士們一擁而上,很快就解決了他們兩個。
此時,唐高祖李淵正和親隨們在海池划船。尉遲敬德身披鎧甲,手握長予,徑直來到李淵面前。李淵震驚的問道:「今天作亂的人是誰呀?你到這裡來做什麼?」
尉遲敬德回答說:「由於太子和齊王作亂,秦王起兵誅殺了他們。秦王擔心驚動陛下,便派我擔任警衛。」
李淵對裴寂等人說:「不料今天竟然會出現這種事情,你們認為應當怎麼辦呢?」
眾大臣說道:「李建成與李元吉原來就沒有參與舉義反隋的謀議,又沒有為天下立下功勞。他們嫉妒秦王功勛大,威望高,便一起策劃邪惡的陰謀。現在,秦王已經聲討並誅殺了他們,秦王的功績佈滿天下,我國疆域以內的人們都誠心歸向於他。如果陛下能夠決定立他為太子,將國家政務託付給他,就不會再發生事端了。」
李淵聽了,回答說:「好!這也正是我平素的心願啊。」
於是便傳召李世民前來,撫慰他說:「近些日子以來,我幾乎出現了曾母誤聽曾參殺人而丟開織具逃走的疑惑。」
李世民跪了下來,伏在高祖的胸前,長時間地放聲痛哭。
至此,這件事情暫告一段落,史稱「玄武門之變」。
三天後(公元626年7月5日),李淵下詔曰:「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這就是說,此時的李世民,就以皇太子的身份,全面接掌了帝國的權力。
公元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為帝,次年改元貞觀。
4. 按一般人的理解,一旦登基稱帝,就算萬事大吉了。真的萬事大吉了嗎?其實還有許多收尾工作沒有完成。
首先,皇帝登基,是要改年號的。但是按慣例,一般是來年的年頭才進行改元,這個工作沒有完成吧?還有一個最關鍵的,那就是皇帝辦公的地方。李世民雖然稱帝,卻並沒有在皇帝真正應該待的地方坐殿!
唐朝建立以後,皇上正式辦公處理國事的地方為太極宮(唐初稱大興宮)的太極殿。而皇帝和皇子們住在什麼地方呢?李淵,是住在太極宮裡的甘露殿內;太子李建成,住在象徵儲君地位的東宮。
秦王李世民呢?住在承乾殿;齊王李元吉則住的是武德殿。但李世民在承乾殿沒住多久,卻被迫搬遷,在皇宮之外另建了一個宏義宮居住。他為何要搬出皇宮區,到那麼偏遠的地方去居住?
公元622年,李世民帶兵出征,順利消滅了竇建德、收服王世充後,班師回朝。由於建立了這不世之功,李淵擔心,若不加制衡,恐怕天下將只知秦王,而不認太子,那樣太子將來的日子就艱難了。
另外,歷來功高震主,對自己的皇權也會構成威脅。於是,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把他驅趕出權力中樞,到宮外去候著了。
「武德五年七月,高祖以秦王有克定天下功,特降殊禮,別建此宮(宏義宮)以居之。」(《唐會要·宏義宮》宋·王溥)
玄武門事件後,李世民如願以償,當上了皇太子,就名正言順的搬到東宮居住。後來李淵遜位,李世民登基稱帝。但他登基的地方不是在皇帝正規辦公的太極殿,而是在東宮的顯德殿!
為何?因為李淵雖然遜位當了太上皇,但還住在太極宮中,在太極宮中住,自然把持著太極殿。李世民沒有辦法,只能自己委屈了,在本應太子辦公的顯德殿來處理國家事務。
李世民的心裡,卻總有一種如芒在背的感覺。為何?你想,龍庭正椅上坐的是太上皇,自己在東宮辦公,總是感覺有雙眼睛在那裡俯視著自己,使得渾身不自在。
如果是手下文臣武將來上朝倒還罷了,偶爾碰到周邊各國的使者來朝,就有些尷尬了。
這些外域使者,習慣了到太極殿去拜見皇帝,現在被太監引到顯德殿朝覲,總有一種「晏子使楚」,被輕視的感覺。所以下來後把自己的不滿向太監們發洩。
可是能怎麼辦呢?總不能派人去給太上皇老爹下最後通牒——別佔著茅坑不拉屎了,趕快給本皇騰地方。要是這樣,就會讓天下人貽笑大方了。
李世民想到這裡,心裡直後悔,當初順便也讓父親來個「暴病身亡」,豈不就省了今天的犯難?
怨氣歸怨氣,還得動腦筋想辦法才是正道。腦子一轉,來了主意。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茂名市高州冼太廟為國家A級景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園北面。是高州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冼太廟。冼太廟主體建築共三進,總進深49.5米,總面闊13.4米,建築面積826.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簷,裝飾華麗,運用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表...
隋文帝功績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唐朝疆域擴張看武則天功績(一)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自高宗顯慶初年開始,已安定多年的唐朝邊境,形勢又發生了巨大變化。西部突厥向唐朝西域侵擾,使西域少數民族不得安寧。東部與唐朝關係密切的新羅,受到高麗和百濟的包圍,頻頻向唐朝求救。武后和高宗奮太宗貞觀討伐四方之威猛,對突厥和高麗用兵。自顯慶元年(656年) 至麟德元年(664年),以十年努力,使唐朝邊事大為改觀,其武功超過了貞觀之時。
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后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因高宗才智平庸,加上身體多病,朝廷內外大事,「上或使皇后決之」。就是說,包括對外用兵的大事,高宗悉「委以」太后。武則天深受唐太宗的影響,內治與外武,皆不同凡響。
貞觀年間,東突厥為太宗征服,貞觀至高宗初年在塞內塞外分置六都督府和兩都護府進行管轄。但是西突厥仍稱霸西域,威脅著唐朝的西部安寧。永徽二年(651年),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擊破唐朝的射匱可汗,在碎葉自稱沙缽羅可汗,在那裡設牙帳,侵擾大唐西部領域,向唐朝示威。
顯慶元年(656年),任蔥山道行軍總管的老將程知節受命討伐西突厥。擊其歌羅、處月二部,斬首千餘。副總管周智度進攻騎施、處木昆等部,也取得了勝利。同年十二月,程知節又率部達鷹娑州(今新疆焉耆),前軍總管蘇定方破西突厥別部鼠尼施。然而,副大總管王文度畏敵如虎,竟矯詔「以程知節恃勇輕敵,委王文度為之節制」,從而篡奪了兵權主管,力主防守,延宕不進。後又殺死前來投降的突厥人,分其財物,蘇定方屢勸不從。造成將士離心,無功而返。高宗、武后查得實情,把王文度治罪除名,程知節以「逗留」不進免官。
西突厥尚未平定,武后與高宗則大膽起用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總管,再率燕然都護府任雅相等將領,再討西突厥。
蘇定方,名烈,定方為其字。冀州武邑(今河北)人,自十五歲隨父親行武,驍勇而有志。貞觀初年在唐朝名將李靖部征討突厥,屢立戰功。永徽年間晉升中郎將。前次出兵突厥,他為前軍總管,已取得勝利。當王文度殺降取物時,他說: 「如果這麼做,我們就成了強盜,還有什麼名目再征戰殺敵啊!」而當王文度按師不進時,士兵縱終日騎在馬上不動,披著鎧甲結成陣勢,非常疲苦,許多馬匹都被凍餓而死了。他要求主動出戰,向程知節說:「出師就是為了討伐敵人的,今天卻守在這裡不動,如果敵人來攻就等著失敗。皇上以公為大將,怎麼能讓副將說了算呢?請逮捕王文度,飛表上奏。」 (《新唐書》卷111《蘇定方傳》。) 但程知節了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武后與高宗調查得知了前方將帥的表現,才特受蘇定方為主帥,再度出師征討西突厥的。
蘇定方果然不負所望,以他的勇氣、謀略和智慧,取得了討伐西突厥的重大軍事勝利。當他率領大軍近逼西突厥時,沙缽羅傾其全軍而迎,擁有十萬軍隊。大兵在今天的額爾齊斯河的西岸列陣,綿亙十里。蘇定方自為前驅,只率精兵萬餘靠近了敵營。沙缽羅自以為兵超蘇定方十倍之數,乃長馳直進,企圖圍殲唐軍。蘇定方令步兵據南原,槍刺盡向外,待敵深入而擊,自率騎兵在北原列陣候敵。
沙缽羅欺定方兵寡,揮軍攻南原的步兵陣地。而幾次衝擊,蘇定方佈置的步兵陣地堅如磐石。蘇定方看見敵軍氣餒了,便率騎兵向敵陣衝鋒。其軍隊無不奮勇爭先,敵軍擋不住唐軍的攻勢,大潰而逃。蘇定方揮師全力追擊,趕了三十里,斬獲數萬人。第二天繼續進攻,西突厥軍隊和群眾紛紛投降,沙缽羅僅率數百騎西竄。
蘇定方兵進伊犁河西部的邪羅斯川,迫追沙缽羅。此時北風疾吹,大雪紛飛,很快平地積雪二尺。諸將請求雪晴再追擊敵人主帥,蘇定方則說:「敵人正恃大雪相阻,必以為我軍不能前時,一定會在附近休整。我軍正好借機猛進,必要擒拿敵首。如等待天晴,敵人也會遠竄,想擒獲就困難了。吃些苦頭,建立大功的時候到了!」於是揮軍踏雪速行,所到之處,突厥紛紛投降。到了雙河,離沙缽羅牙帳二百里時,蘇定方命部隊列陣推進。追不多久,正好遇見沙缽羅與殘部射獵尋食。蘇定方乘其不備,縱兵攻擊,再斬獲沙缽羅部眾數萬,沙缽羅再度逃走。不久,即被投降唐軍的土人執送唐營,西突厥宣告滅亡。沙缽羅可汗被押送長安,為高宗免死封官,病死於長安。
高宗、武后命於西突厥故地天山北路建北庭都護府,統轄昆陵、濛池二都護和二十三個都督府。龍朔二年(661年)在天山南路分置十六個都督府,及八十州,一百一十個縣,軍府一百二十六個,皆隸屬安西都都府。
這次對西突厥的用兵,是貞觀以後,高宗朝取得的首次軍事勝利。從而解除了西突厥在唐朝西境的威脅,恢復了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地位,對鞏固西部邊疆,維護國家統一,發展中原和西域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商業流通,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大唐東部的朝鮮半島上,是高麗、百濟和新羅的三國鼎立。新羅與唐朝關係密切,卻受到高麗和百濟的聯合進攻,唐太宗晚年曾欽征高麗,但卻無功而返。
顯慶三年(658 年)高麗、百濟奪新羅三十三城,形勢危急,向唐朝求救。高宗、武后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中郎將薛仁貴往攻高麗。
薛仁貴是中國家喻戶曉的唐朝將領,他跨海征東的故事被編成小說和戲劇,千年來一直流傳,為人欣賞。他是絳州尤門(今山西河津)人,家貧。太宗欽征遼東時,他隻身投軍於張士貴營。在征遼東的戰爭中,薛仁貴曾身穿白衣,首先登上城門,所向披靡,大軍乘勢進攻,乃獲大勝。唐太宗遠遠望見薛仁貴登城戰鬥的情景,大為驚嘆。特命引見,賞賜甚豐,立即提拔為游擊將軍,後加封右領軍中郎將,這就是《薛仁貴征東》小說中「白袍小將」的情節。被作者編得十分離奇,只能說明人民敬仰為祖爭光的英雄,若以史實論,就不足為徵了。
永徽五年(660 年)閏四月,高宗宿在萬年宮,丁丑那天下大雨,午夜山洪暴發,沖突玄武門。守城士兵被滔滔洪水驚嚇,丟下城門不管,四處奔逃。薛仁貴登上城門一邊高呼宮內避水,一邊說: 「如今皇上都危急了,臣子還能怕死嗎?」高宗從夢中驚醒,登高避水,方得平安無事。高宗、武昭儀稱讚薛仁貴忠勇,更加推重他。
顯慶年間薛仁貴從偏師隨營州都督再度「征東」,雖屢有戰功,但功勞最大者仍是蘇定方等將領。
顯慶五年(660 年)。百濟攻新羅,高宗、武后詔令薛仁貴等與戰,兩軍在橫山大戰,打敗了高麗大將溫沙門,取得了勝利。而唐軍主力十萬由神邱道行軍大總管統帶,討伐百濟。蘇定方於同年八月在山東城山渡海至朝鮮半島,與百濟軍隊戰於熊津江口,大敗百濟軍。蘇定方揮師追擊,直抵其都城固麻。兩軍又於城下大戰,百濟全軍敗績,百濟王義慈與太子隆逃至固麻以北的一個小城。蘇定方追至城下,迫其五部、三十七郡部眾全部投降,唐朝在百濟置熊津等五個都督府。
蘇定方押著義慈父子獻俘於朝廷。同年十一月戊戌,高宗、武后登上則天門接受俘虜,又當場釋放,表現了赫赫的大國風度。使唐太宗征服朝鮮半島的願望初步得到實現。
龍朔元年(661 年)三月,高宗在勝利的衝動下想效法父皇,親征高麗。此時,高麗軍隊包圍了郎將劉仁願留守的原百濟都城。武后見高宗身體太差,勸阻欽征,連當時的戰事,也由武后親自佈置指揮了。派檢校劉仁軌率部入朝,往救劉仁願。
劉仁軌是唐初宿儒名將,博學多才。戰前他發出誓言: 「此去掃平東夷,頒大唐正朔於海表!」入朝迅速解了劉仁願之圍,於熊津口結陣。隨後,西路軍主帥蘇定方率軍入朝,連戰皆捷,遂圍平壤。高麗統帥蓋蘇文率數萬軍隊堅守鴨綠江,與唐軍任雅相等軍交戰,曾敗高麗軍。但因任雅相病歿軍中,蘇定方久圍平壤不下,武后再命回師。僅留劉仁軌、劉仁願駐守熊津口。
尤朔二年七月,百濟殘軍再叛,並向日軍請援軍進攻仁軌、仁願軍。兩軍戰於白江,四戰唐軍皆勝,燒毀日本戰船四百艘,百濟同日本聯軍大敗,仁願歸國。仁軌在百濟統計戶口、恢復生產,立唐社稷。百濟人大悅,全境各安其業。仁軌率士卒在百濟屯田,積糧備戰,準備經略高麗。
與此同時,西路回紇乘唐用兵朝鮮而犯西北邊疆。武后與高宗商後派武衛大將軍薛仁貴等出兵征討,仁貴仍驍勇異常。兩軍交鋒,他騎在馬上張弓近逼敵軍大營,向敵人前軍將校發射,連發連中。敵軍喪膽後退,仁貴揮軍追趕,兩萬餘敵軍盡被逼下峭壁摔死。軍中唱曰: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資治通鑑》卷200 龍朔二年三月。)
回紇部平,唐朝在其部立雲中、安北都護府。仁貴班師回朝,武則天親自接見了他。後仁貴再度出師高麗,被武則天授威衛大將軍,加封平陽郡公。
乾封元年(666 年)五月,高麗統帥蓋蘇文死,內部發生變亂。武后認為這是平定朝鮮的大好機會,便派兵東征。經過選擇,乃派契苾何力、龐同善、高侃、薛仁貴等幾位大將軍,各帶人馬,分路進發,決定一舉平定。
李勣已是76歲的老將,他也決定在有生之年為國立最後一功。他率部直抵高麗之新城,此城乃高麗西部重要舉事據點。他命軍隊登上城廂高山,俯瞰發箭,守城軍官懼怕,開城投降。隨後催軍急進,連下高麗十六城。薛仁貴在這些城鎮的攻佔中尤為驍勇,戰功卓著。
總章元年(668 年)二月,薛仁貴僅率三千人馬進攻扶餘城,與該城守軍萬餘人大戰,一戰大捷,周圍四十餘城聞薛仁貴之名,盡開城請降。
李勣聞之,派隨軍侍御史賈言忠向京告捷。武后和高宗問戰事情況,賈言忠說: 「高麗必平。」問曰: 「卿何以知之?」對曰: 「隋煬帝東征而不克者,人心離怒也。先帝東征而不克者,高麗未有釁也。」還說,如今國家富強,陛下聖明,將帥盡力,高麗內亂,所以克高麗的日子不會長了。武后和高宗問軍中諸將的情況,對曰: 「薛仁貴勇冠三軍;龐同善雖不善鬥,而將軍嚴整;高侃勤儉自處,忠果有謀;契苾何力沈毅能斷雖顧忌前,而有統御之才;然夙夜小心,忘身憂國,皆莫及李勣也。」 ( 《資治通鑑》卷201 總章元年二月。) 高宗和武后聽了,深信其言。從賈言忠的分析,可以看到武后、高宗知人善任,對將領的調度甚為得當,這是當時取得軍事勝利的關鍵。
(二之一,待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隋文帝功績 在 尋蹤覓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牛池灣三山國王廟:三山國王的傳說】
每當經過坪石邨,不難會發現一座顏色鮮豔的建築物,它就是牛池灣三山國王廟。香港共有六座三山國王廟,而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則是其中歷史最為悠久之一。
當年客家人由內地遷徙而來的同時,他們把家鄉所信奉的神明也一同帶來,三山國王就是其中一個例子。此信仰源自潮州,其中「三山」指的是位於現今饒平縣的三座名山──獨山、明山 、巾山。關於三山國王的傳說多不勝數,其中一個是有關隋文帝麾下的三位將軍,分別是連清化、趙助政及喬惠威。他們生前屢立功績,死後多次於潮州顯靈,幫助宋帝擊退敵人。當宋帝想答謝他們時,卻只見三座大山。於是,他便封其為「三山國王」。廟宇兩旁的門聯上寫道:「蹟著潮州,凜凜威風扶宋主;靈昭坪石,巍巍廟貌鎮山河」,描述了「三山國王」的事蹟。
其初建年份雖然難以追溯,但正門石額和正殿副樑刻有「庚戌冬重修」及「宣統辛亥年孟春月建造吉旦」字樣。由此推斷該廟宇可能於1910至1911年間建成。雖然「三山國王」本有三位,但該廟宇只有一尊神像,左右分別供奉太歲和玄壇。左偏殿為三山國王廟值理會辦事處。而右偏殿曾設辦書塾,後改名為龍池小學,於1960年停辦。屬三級歷史建築的三山國王廟是一座私人廟宇,與其他廟宇不同。時至今日,它仍然由牛池灣三山國王廟值理會管轄。
隋文帝功績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茂名市高州冼太廟為國家A級景區、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高州市文明路,潘州公園北面。是高州地區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冼太廟。冼太廟主體建築共三進,總進深49.5米,總面闊13.4米,建築面積826.3平方米,分前殿、中殿、正殿。磚木結構,紅牆綠瓦,斗拱飛簷,裝飾華麗,運用彩繪、堆塑、雕刻等藝術形式,表現出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風貌。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高州知府石簡始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清同治年間分別重建,1990年12月,廣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批准重修。1992年8月動工,1994年12月全部竣工,立重修碑記。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2000年2月,江澤民同志視察高州冼太廟時,盛讚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廟內《冼夫人記》碑、《恭謁冼夫人廟書》碑等碑刻,保存完好。八十年代以後,廟內雕造于清同治年間的玉香爐,亦已由私藏居民完璧歸廟。兩尊冼夫人塑像,一大一小,大者由雕塑師與機械師仿原像設計,施以巧藝,使之能坐能立,供人瞻仰。座像後面,畫在牆上的是一幅麒麟(瑞獸)圖;龍頭、獨角、掛書、獅背、龍牙、葵扇尾、鹿爪。麒麟腳踏八寶,回首望月,生動活動,高大威猛,麒趾呈祥。2000年2月20日,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巡謁該廟,在盛讚冼夫人豐功偉績的同時,並指出地方窄了點,活動空間太小,應予改進。是年,高州市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對高州冼太廟開始進行擴建,使高州冼太廟真正建成為名副其實的愛國主義基地。200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高州冼太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冼太夫人是西元六世紀時的嶺南百越族女首領,是廣東高州人,一生致力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功績卓著,更被民間尊稱為“嶺南聖母”,在廣東、海南、東南亞等地有廣泛影響。後人為紀念冼太夫人而在各地興建了許多冼太廟,僅在茂名地區就超過200座,高州冼太廟是高州地區規模最大的冼太廟。明初,高州府治南遷茂名城(今高州市區)後,冼太廟也隨之南遷,並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建於東門之外,稱高州冼太廟。冼太廟正殿明間內,雕有冼夫人座像。在冼夫人座像兩旁站立的是冼夫人兩個貼身侍衛,一個叫木蘭,替夫人執撐寶劍;另一個叫曹娥,為夫人保管帥印。她們二人時刻跟隨左右,分別站立於左右兩旁。太廟後殿是馮公廟。馮公是冼夫人的丈夫馮寶,任高涼太守,畢生支持冼夫人成就大業,被隋文帝追封為廣州總管、譙國公。馮公廟是單進建築,正殿前面為大天井,兩邊有回廊,廊端與冼太廟正殿次間相通。馮公廟內設馮寶夫婦座像,群眾稱之為和合神。青年男女遇到難解的煩惱事時,都喜歡到馮冼座像前細語傾訴,以求得馮冼夫婦的幫助。這種馮冼廟宇統建為一體的建築佈局,在冼廟建築群系列中還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