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針】非失眠用藥,濫打恐送命
只是想好好睡個覺,卻因此染毒!呂小姐因有睡眠困擾,3年多來去了400次,購買推薦的「舒眠課程」,年初因長期神智不清就醫,沒想到竟是注射俗稱「牛奶針」的第4級管制藥品,且診斷出麻醉劑上癮 [1]。
■牛奶針是什麼?
它的正式名稱是「丙泊酚」(Propofol),「台中榮總麻醉部」洪至仁主任說明,因為外觀是乳白色的液體狀,因此被稱為「牛奶針」;因為患者麻醉後較不會有昏沉感,在外科手術中廣泛使用。
■麻醉就像睡覺?牛奶針濫用藏致命危機
除了外科手術外,有些健檢機構或醫美診所標榜的「舒眠麻醉」,也是使用丙泊酚作為麻醉藥物。洪至仁指出,人體在注射麻醉藥物後,反射系統會受到影響,可能導致心跳、呼吸變慢,即使這次使用時沒問題,也無法保證下次使用就能安然度過;如果剛好身體狀況不佳,就可能致命!因此使用丙泊酚時,最好有麻醉專科醫師在場,隨時監測患者的生理狀況。
因為丙泊酚「好用」、「舒服」的特性,在國內外皆曾引發濫用疑慮。流行樂天王麥可傑克森正是因為使用丙泊酚不慎而送命;洪至仁也提到,曾有不肖業者以「戒海洛因癮」、「改善失眠」等訴求,接客施打牛奶針,但一旦使用不慎,就可能送命[2]。
■麻醉劑牛奶針會上癮!濫用嚴重可致死
在醫療麻醉科中,有一種乳白色溶液,很常在手術作為麻醉藥和鎮定劑,它就是「丙泊酚」(Propofol),俗稱牛奶針。根據美國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資料,由於牛奶針的效用非常快,且通常藥效很快就結束,因此容易被濫用。若使用過量失去意識,是可能致死的。
■牛奶針是毒品限專業麻醉師用
衛福部提醒,台灣已於2015年將此藥物列為第4級毒品,只有在具備相關急救設備的醫療機構下才能服用,並且須由專業醫療人員給藥、監控服用者的心臟及呼吸等生命徵象,以避免使用過量。
▶過去曾有不法人士謊稱牛奶針能解毒癮,但這是不實的資訊,況且共用針筒或來源不明的藥物,可能還會提高感染愛滋病(AIDS)的風險,切勿以身試法,遠離毒品才是保障身體健康的唯一道路。
■牛奶針依賴性強恐上癮
根據美國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h)毒物控制中心的資料,牛奶針能帶來醉意和高潮,若遭濫用容易產生依賴性,並上癮,最後愈服愈兇,變得無法自拔,一旦癮頭無法滿足,就容易變得焦慮和激動。如果原本有在用機械式呼吸輔助(Mechanical ventilation),還可能會產生抗拒,妨礙治療。
■牛奶針的睡意有別一般睡眠
與一般的麻醉藥一樣,牛奶針會造成低血壓(Hypotension)、抑制呼吸,且使腦和神經系統變遲鈍。此外,牛奶針還會帶來暈眩和睡意,並會持續數小時,所以服用後的24小時內別開車,或從事任何需要全神貫注的活動[3]。
■致命牛奶針,列管安人心!
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曾讓流行樂天王麥克傑克森送命的丙泊酚(Propofol),因製劑外觀呈現乳白色而稱之「牛奶針」。丙泊酚製劑為具醫療用途之麻醉劑,係以靜脈注射方式用於全身麻醉,或於人工呼吸器病患、局部外科手術和侵入性檢查作為鎮靜使用。
惟近年時有媒體披露其被毒癮者用來當作替代性毒品而遭濫用,常因過量致死或藥效發作失去意識而發生意外,法務部法醫研究所分析該所99年至103年間解剖之死亡案例,與Propofol相關死亡計17件,其中有數件為自行施打牛奶針過量致死案例。
食藥署進一步表示,施用Propofol針劑後可能會導致心跳減緩、呼吸抑制而死亡,因此必須在具備相關急救設備的醫療機構下使用,且須由專業醫師給藥,使用過程中必須有醫療人員持續監測病患的心臟及呼吸功能,避免因藥物過量,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的風險。
為維護國人用藥安全及健康,行政院已於104年3月26日公告將Propofol增列為第四級管制藥品,加強其流向管理,自丙泊酚(Propofol)列管後迄今,食藥署查獲之違規案件計16件,以無管制藥品登記證為最多,其次為簿冊未詳實登載收支結存情形,皆依相關法規處分。
食藥署同時提醒民眾,為防制丙泊酚遭非法濫用,行政院亦於同年8月10日公告其為第四級毒品,千萬別任意施用以免違法[4]。
■牛奶針非失眠用藥、濫打恐送命
草屯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聿斐指出,牛奶針主要成分丙泊酚是短效麻醉藥,臨床上常用於手術、大腸鏡等無痛檢查等,可短暫麻醉患者並讓其檢查結束就甦醒,一般人若長期使用牛奶針易成癮導致用量愈來愈大,一旦造成呼吸抑制就有致命危險;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治醫師顏宗海則表示,丙泊酚是4級管制藥品,需有相關執照才可取得且一般不會用來作為安眠藥品。
黃聿斐指出,施打丙泊酚易出現心跳減緩、抑制呼吸等副作用且施打風險高,不符合睡眠障礙治療的醫療常規,此外若麻醉藥物成癮者拿牛奶針作為戒癮的替代方法,也可能衍生新的成癮,甚至造成死亡。
顏宗海表示,施打丙泊酚應由受過麻醉訓練或加護病房照護訓練的醫師執行,不應由執行診斷或外科手術的醫師執行;施打丙泊酚時應持續監測病人情況,並備妥維持呼吸道通暢、人工換氣及供氧設備[5]。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重要的一環,然而台灣民眾的失眠問題與安眠鎮靜類藥物使用之盛行率相當高,幾乎每3-4人就有一人使用過安眠藥,且不分醫療科別。
然而,研究發現就醫或非就醫民眾普遍對於正確及安全用藥的識能或遵從性不佳,特別是老年族群,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安眠藥劑濫用將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例如跌倒、車禍、專注力降低、記憶障礙、日常功能影響、人際關係低下等,且常與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焦慮症)共病。
為有效預防民眾誤用、濫用或依賴安眠鎮靜藥物,對於安眠藥使用問題的早期辨識、精準評估、成功轉介、以及持續追蹤等,皆迫切需要大眾知能教育的提升,以及醫療專業服務的介入。
失眠的處遇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類,其中藥物處置是較常見的方法,包括benzodiazepines, “z‐drugs”, melatonin receptor agonists, selective histamine H1 antagonists, orexin antagonists, antidepressants, antipsychotics, anticonvulsants, and non‐selective antihistamines等數種處方(Krystal et al., 2019)。
用藥並非失眠處置最佳的方式,安眠藥也常帶來負面影響,歷史上名人如蔣經國總統的失眠困擾與安眠藥戒除經驗是很好的例子(https://reurl.cc/ar6p2Y),他在日記中所揭露的經歷,警惕世人重視壓力自我管理及安眠藥危害的議題。
然而,藥物並非國際間推崇的首要處置方法,非藥物治療方式中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是具實證基礎的失眠治療首選(Krystal et al., 2019),其優點為無成癮副作用、短期之療效等同安眠藥、長期療效較安眠藥具持續性。
缺點包括:療效尚缺乏強力證據、介入費時且無法如安眠藥般短期見效、需醫療團隊長期追蹤以維持療效然病患易不遵從等議題[6]。
【Reference】
1. 來源
➤➤資料
∎[1] (自由時報)「貴婦花2000萬打400次牛奶針助眠 竟驗出K他命!」:https://bit.ly/3dB2nGL
∎[2] (健康2.0 )「麥可傑克森因它喪命…牛奶針可助眠、戒毒癮?麻醉科醫師這樣說」:https://bit.ly/3svGAEw
∎[3] (Hello醫師)「麻醉劑牛奶針會上癮!濫用嚴重可致死」:https://bit.ly/32LgOBT
∎[4] (衛生福利部)「致命牛奶針,列管安人心!」:https://bit.ly/32BBUSM
∎[5] (蘋果新聞網)「非失眠用藥,濫打恐送命」:https://bit.ly/3en4EEz
∎[6]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https://bit.ly/2L50B4x
➤➤照片
∎ Hello醫師「麻醉劑牛奶針會上癮!濫用嚴重可致死」:https://bit.ly/32LgOBT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 #藥物濫用 #牛奶針 #丙泊酚 #Propofol #短效麻醉藥 #毒品 #麥克傑克森 #失眠
衛生福利部/ 食品藥物管理署/ 食用玩家-食藥署 / 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障礙就是道路電子書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受害者情結》自序
[拆除情感地雷,重整一個完整的自己]
在我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職涯過程,我會遇見帶有各式各樣生活問題的人,來到我面前,尋求我的專業協助;有的是情感及伴侶關係的問題,有的是自我情緒調節和社會生活適應的問題,也有原生家庭衝突或童年經驗創傷等問題。
不論是哪樣的心理困擾及生活適應問題,若是當事人不坐在「受害者」的位置,正視自己人生的困難或問題是自己需要面對的責任,願意從自我的內在心理 狀態調整,重新解構、鬆動及移動自己的習性模式,再教育自我、充權和賦能, 那麼在混亂失序過後的重建,及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既安穩又彈性的內在力量, 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若是當事人不論尋求了多少協助的對象,或是進行了多久的諮商次,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和模式,不斷地反芻著某種負面思維和怨恨情緒, 以及重複著一而再、再而三述說同樣的「可惡的他人」及「可憐又不幸的自己」的情節,那麼,他的心理獲得的協助性將會相當有限,更不用論及到治癒心理的各項運作功能,以及協調出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新的和諧和平衡。
最主要有這樣情況的當事人,都有著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的某種「情結」,在支配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所有感覺。甚至他們很難跳出自身以外回看見自己,發現 自己習以為常的反應,就是:「不斷怪罪」、「逃避」,並「推開自我責任」。
無論是一個身體疾病的人,或是一個有心理疾病(障礙困擾)的人,無法意識到對自身的生命有維護及關照的責任時,他便無法將自己視為一個有能力接受幫助(醫療)的人,從過程中妥善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照顧,並協同外在的協助資源,支持和促進自己接受及面對一系列的療癒或重建歷程。
也就是說,他必須啟動內在的自我功能,一同參與自己的調整或治癒計畫, 無論是自己的理性或感性功能,都要能夠發揮,進而思考分析及探索覺察目前自己的處境、情勢、問題來源、問題癥結,還有因應的策略及多元方法,然後加以意識、釐清、直接理解這些強烈情感的影響。
在臨床分析上,「情結」多屬於自我分裂的產物,從完整合一的人格被分離出來;因著情感創傷、心靈巨大痛苦、價值 觀及文化道德衝突,或對某種補償的渴望等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
因此,「受害者情結」效應會是全面性的,即是只要某種人際互動情境發 生,人無法再理性的表現自己,而進入一種強烈的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例如強 烈的愛恨)狀態時,這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讓個體無意識的以受害者角色和一 套相應的情緒、信念及行為作為呈現。
若是以生活現象觀察,則會發現此人難以 有意識的自控,只要不感到滿足及稱心如意,即衝動地以各種怪罪和指責面對周 圍人際互動,而他的主體會呈現出弱小無助貌,卻帶有強烈的恨意和怨懟,以可 能積極也可能消極的攻擊方式,情緒失控的對周遭或特定對象,加以指責控訴, 接著各種不理性充滿情緒謾罵的字眼也會隨之上場。
當情結俘虜、綁架了自我,也就等同被情結所支配了,個體是無法具有完整 的自我人格,於是導致自我情緒和行為的失控,卻不知自己是怎麼了。
若從其反應觀察其心靈,便能感知某些人格碎片,凍結在某個過往時空,或掉入某個情緒,無法跟隨著個體的統整而一同成長、合一。雖然個體可能很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也很厭惡讓人際關係總是經歷某種相似的爆發情節,自己卻總覺得不知為 何,當然也就不得其解。
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童年,也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生,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情結,存在於我們未覺察的心靈死角,需要我們去意識、去面對。
榮格曾 說:「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而人若要探究自己的心靈本質、觸及深 層的無意識,那麼,「情結」的了解及調節,就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從意識層重新了解及覺察自己
#是否受「受害者情結」綁架及拘禁了人生
#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長成完整獨一無二的自己
————————————————————
#6/22 預購開跑🏃 #6/29 全面上市🎉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障礙就是道路電子書 在 蘇絢慧分享空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受害者情結》作者自序
[拆除情感地雷,重整一個完整的自己]
在我從事心理諮商與治療的職涯過程,我會遇見帶有各式各樣生活問題的人,來到我面前,尋求我的專業協助;有的是情感及伴侶關係的問題,有的是自我情緒調節和社會生活適應的問題,也有原生家庭衝突或童年經驗創傷等問題。
不論是哪樣的心理困擾及生活適應問題,若是當事人不坐在「受害者」的位置,正視自己人生的困難或問題是自己需要面對的責任,願意從自我的內在心理狀態調整,重新解構、鬆動及移動自己的習性模式,再教育自我、充權和賦能, 那麼在混亂失序過後的重建,及重生出不同於以往的既安穩又彈性的內在力量, 是指日可待的。
但是,若是當事人不論尋求了多少協助的對象,或是進行了多久的諮商次數,都無法意識到自己的反應和模式,不斷地反芻著某種負面思維和怨恨情緒, 以及重複著一而再、再而三述說同樣的「可惡的他人」及「可憐又不幸的自己」的情節,那麼,他的心理獲得的協助性將會相當有限,更不用論及到治癒心理的各項運作功能,以及協調出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有新的和諧和平衡。
最主要有這樣情況的當事人,都有著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的某種「情結」,在支配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及所有感覺。甚至他們很難跳出自身以外回看見自己,發現自己習以為常的反應,就是:「不斷怪罪」、「逃避」,並「推開自我責任」。
無論是一個身體疾病的人,或是一個有心理疾患(障礙困擾)的人,無法意識到對自身的生命有維護及關照的責任時,他便無法將自己視為一個有能力接受幫助(醫療)的人,從過程中妥善的自我管理及自我照顧,並協同外在的協助資源,支持和促進自己接受及面對一系列的療癒或重建歷程。
也就是說,他必須啟動內在的自我功能,一同參與自己的調整或治癒計畫, 無論是自己的理性或感性功能,都要能夠發揮,進而思考分析及探索覺察目前自己的處境、情勢、問題來源、問題癥結,還有因應的策略及多元方法,然後加以意識、釐清、理解這種強烈情感影響。
在臨床分析上,「情結」多屬於自我分裂的產物,從完整合一的人格被分離出來;因著情感創傷、心靈巨大痛苦、價值 觀及文化道德衝突,或對某種補償的渴望等等,都會導致某種情結的形成。
因此,「受害者情結」效應會是全面性的,即是只要某種人際互動情境發生,人無法再理性的表現自己,而進入一種強烈的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例如強烈的愛恨)狀態時,這情感衝動及情緒激發,讓個體無意識的以受害者角色和一 套相應的情緒、信念及行為作為呈現。
若是以生活現象觀察,則會發現此人難以 有意識的自控,只要不感到滿足及稱心如意,即衝動地以各種怪罪和指責面對周 圍人際互動,而他的主體會呈現出弱小無助貌,卻帶有強烈的恨意和怨懟,以可 能積極也可能消極的攻擊方式,情緒失控的對周遭或特定對象,加以指責控訴, 接著各種不理性充滿情緒謾罵的字眼也會隨之上場。
當情結俘虜、綁架了自我,也就等同被情結所支配了,個體是無法具有完整 的自我人格,於是導致自我情緒和行為的失控,卻不知自己是怎麼了。
若從其反應觀察其心靈,便能感知某些人格碎片,凍結在某個過往時空,或掉入某個情緒,無法跟隨著個體的統整而一同成長、合一。雖然個體可能很不喜歡這樣的 自己,也很厭惡讓人際關係總是經歷某種相似的爆發情節,自己卻總覺得不知為何,當然也就不得其解。
沒有人擁有完美的童年,也沒有人擁有完美的人生,自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 同的情結,存在於我們未覺察的心靈死角,需要我們去意識、去面對。榮格曾說:「情結是通往無意識的忠實道路」,而人若要探究自己的心靈本質、觸及深 層的無意識,那麼,「情結」的了解及調節,就是促進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那為什麼要以一本書來談「受害者情結」的效應呢?
那是因為我認為在華人社會,無論男女,都十分易見這樣的情結出現,不論個體是否已經能意識到。這種「受害者情結」之於我們的文化,應該已代代相傳好幾代,許多時候我們可以 看見上上代、上一代,乃至我們下一代,都受著這種情結支配和控制,像是若不坐上受害者、成為受害者,我們就無法為自己不甘心的命運和遭遇申冤,也無法藉由控訴,要別人為我負責、提供我滿足和所需要的關愛來服侍我,並以自己為法律中心,認為這世界都應該照著我的法律運作。
雖說這是個體無意識的反應和作為,可能為個體帶來某種「不用承擔」、 「不用面對事實」的好處,但若個體始終無法意識到,那麼就無法透過無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溝通和協商,有所調整或重新安置我們的內在機制或模式,也就會錯過調節那些因為「受害者情結」所引發的諸多人際問題、情緒和行為失控問題, 還有來得及終止家庭創傷經驗的代代複製。
不論是意識自己的情結,還是透過他人身上意識他人的情結,唯有我們對「情結」的發生和存在有所覺察,讓無意識的衝動及充滿強烈情緒黏著的情結,可以緩緩的解開及鬆脫,才有可能讓那含含糊糊弄不清的情感地雷,不再反覆引爆,把 自己轟得粉身碎骨,也不再把他人炸得四分五裂。
如此,我們才有機會重整一個 完整、和諧的自己,擁有健康的自我,也擁有健康人際關係的權利。
《受害者情結》06/22 預購全面啟動
擺脫惡性糾葛的人際關係,重新找回完整的自己!
書訊參考 傳送門:
博客來|https://bit.ly/3dlFN1u
金石堂|https://bit.ly/3efc8YN
誠 品|https://bit.ly/2V0qMeS
讀 冊|https://bit.ly/2NanvFB
三 民|https://bit.ly/3egHA9g
博客來(電子書)|https://bit.ly/37LMoB8
障礙就是道路電子書 在 《障礙就是道路》改變認知,啟動意志,超越自我的行動三紀律 的推薦與評價
很多時候,踏不出那一步,可能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心態。真正扭轉了自己的思維觀點意識,才能啟動強大的內在意志。☆《高速企業》、《富比士》、《哈芬 ... ... <看更多>
障礙就是道路電子書 在 《障礙就是道路》改變認知,啟動意志,超越自我的行動三紀律 的推薦與評價
More from 天下讀者俱樂部 ; 03:24. #國泰世華銀行首席經濟學家 #林啟超#大威脅#末日博士魯... January 6 at 10:30 PM · 812 Views ; 01:53. #深思考的鍛鍊#有聲書 #杜書伍# ...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