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在《斯卡羅》劇中,一共出現兩位重要的官員,分別是總兵大人—劉明燈、道臺大人—吳大廷。究竟這兩位官員代表的是什麼?兩人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
1⃣臺灣鎮
臺灣鎮總兵,清朝領臺時建制,為管理駐守臺灣的正規軍隊最上級的將領。
以現今的角度來看,臺灣鎮總兵劉明燈就是當時臺灣最高層級的武官。
2⃣臺灣道
臺灣道,即劇中的「道臺大人」,是管轄臺灣的最高級行政官員。清朝領臺時設臺廈道,雍正六年(1728年)改臺灣道。
以現今的角度來看,道臺大人吳大廷就是當時臺灣最高層級的文官。
-
從上述可以知道,總兵大人劉明燈與道臺大人吳大廷,兩人雖然都是管理臺灣的重要官員,但前者是屬於武官系統,後者則是屬於文官系統。
兩者並非出自同一個體系,也沒有誰隸屬於誰的問題。
也因為總兵大人及道臺大人,都是臺灣最高級的官員,到十九世紀,有時臺灣鎮和臺灣道,會聯名一起上奏,代表臺灣最高層級彙整消息對皇帝做報告。
而如果朝廷及上級單位有任務要交辦,也時常會請臺灣鎮、臺灣道共同會辦。
那為什麼在劇中,總兵大人劉明燈雖然早已率領鎮瑯軍前往搜救羅妹號的船員,卻遲遲無法從道臺大人吳大廷那拿到軍餉呢?
這個問題,其實和兩位官員的職權有關。
從工作層面來看,總兵大人只需要管理好這批正規軍、決定出兵的戰略行動。
但是道臺大人則是包辦了所有行政及後勤工作,例如:稅收、建設、交通、教育、財政等等,管理軍糧、軍餉,也是道臺大人的工作。
所以道臺大人對軍事完全沒有影響囉?
其實不然。在「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的臺灣,臺灣道加了「兵備道」的官銜,分擔總督、巡撫的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緝捕盜賊、鎮壓民亂,管理軍隊錢糧和屯田。同治八年(1869)後,臺灣道甚至擁有自己的軍隊「道標營」。
然而臺灣道管轄的道標營,是在羅妹號事件發生之後,才出現。
回到羅妹號事件本身,總兵大人劉明燈與道臺大人吳大廷,兩人對於出兵與否的意見衝突,其實就是當時臺灣官員的日常。
自十九世紀中期,臺灣開港通商後,臺灣的官員們早已對於「海防」問題有不少經驗,加上羅妹號事件也並非第一次發生的船難,對於要如何處理,會有不同意見是十分正常的。
不過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起船難非同小可,更成為影響日後臺灣史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和故事一起看斯卡羅
1867 年發生在恆春半島南端的「羅妹號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臺灣日後的發展。
看完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想要更認識這段臺灣歷史?想要理解歷史上各族群在事件中如何互動,並在國際關係中彼此角力?想要知道劇情與史實有哪些差異?
鎖定故事的FB和IG,我們會隨著劇情發展,分享相關歷史知識。和我們一起認識這段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歷史,歡迎一起邊看邊討論!
感謝陳冠妃協助撰寫此文,並感謝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提供劇照
#斯卡羅 #臺灣鎮 #臺灣道 #總兵 #道臺 #劉明燈 #吳大廷 #黃健瑋 #王振全 #官員 #清朝 #大清
雍正八王之亂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唐僧玄奘是不是在成都大慈寺修行剃度?
歷史上堪稱偉大冒險旅行家、享譽國際的宗教學者玄奘西行十多年取經回到中原主持翻譯,因為他精湛博學,被人尊稱為「三藏法師」。經過元代雜劇和明代小說《西遊記》的廣泛傳播,玄奘在民間就變成婦孺皆知「唐僧三藏」了。但是,玄奘法師西行取經之前,曾在成都修行五年,到20歲出頭正式在成都的寺廟受戒剃度,然後才有遊歷四方和去天竺印證佛學源頭的宏偉理想。奇怪的是,1000多年以來,不論民間人們口頭相傳還是學術界多數觀點都認為,玄奘是在成都市中心的唐代古寺大慈寺修行並受戒剃度,但諸多古籍史料留下的說法卻能夠證明這一說法並非事實。
一、少年玄奘隨哥哥長捷到成都修行
玄奘的出生年份並不確定,一般傾向於西元596年(另一說是602年),家鄉是河南偃師緱氏鎮。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慧在隋朝初年當過江陵縣令,家境算是普通。
玄奘的俗名叫陳褘,之所以會出家為僧和二哥陳素有關。南北朝到隋朝依然是佛學鼎盛時期,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是大興佛寺的典型,文帝楊堅傳說本來就出生在寺廟,小時候由一個尼姑帶了好幾年。煬帝楊廣在江南拜著名天台宗祖師智顗大師為師,智顗勸諫楊廣為安定江南做出很大貢獻。
佛寺興盛為安撫亂世裏的百姓提供一個寄居的環境,當時算是某種救濟疾苦的組織。由於這種社會背景,一表人才的陳素很年輕就在洛陽的淨土寺出家,學問深厚,人稱長捷法師。少年陳褘跟二哥陳素在淨土寺做小沙彌五年,深受兄長的影響。由於玄奘的成就超過哥哥,後來也就為玄奘的出生添加了一些離奇的點綴。玄奘是家裏四位兄弟姐妹中的老四,傳說母親懷他的時候身體欠佳,生他的時候遇到危險,突然屋頂上傳來三聲鳳凰的啼叫,玄奘母親才度過難關平安生下他。父親覺得這孩子不同一般,就找相士來看相,相士連連稱讚說:「此子寶相莊嚴,出生時有祥瑞庇佑,日後成就非同凡響。」
還有一個故事是關於他出家的。隋煬帝下詔要在洛陽度僧人27名,其中有個13歲的小童年齡太小,不在入選之列。大理卿鄭善果在淨土寺遇上他,略帶調侃地問道:「你小小孩童出家究竟想做什麼?」那小童從容不迫地回答:「小子要繼承如來的智慧和使命,把他流傳在世間的佛法發揚光大。」鄭善果見他人才出眾,大為驚訝,當即破格錄取,並向同僚誇讚:「此子得度必能弘大佛門的教化。」這個小童就是日後的玄奘。
因隋煬帝年間各地義軍打來打去的動盪,洛陽在王世充佔據之下,經常受到滋擾,長捷出於避亂,也是出於求學的念頭,聽聞幾位同鄉高僧大德都在成都佛寺,於是就帶着十五六歲的玄奘千里迢迢到了四川。
二、玄奘在大慈寺修行只是傳說
大慈寺自唐朝以來曾經是成都歷史上有見於記載的規模最大的寺廟,比今天的規模大幾倍,整個春熙路、鹽市口商業街區全都在大慈寺的範圍內。
大慈寺最早始建年代,據宋代普濟《五燈會元》所載,是來自印度的僧人寶掌「魏、晉間東遊此土,入蜀禮普賢,留大慈」,時間大約是四世紀中期,但不一定真實可信。而起初的寺廟名稱也不可考證。因為大慈寺真正得名來自唐玄宗入蜀避亂,這個名字是皇帝賜名的「敕建大聖慈寺」。
據說唐玄宗來到成都以後,偶然見大慈寺僧人英幹在街頭施粥,救濟窮困百姓,並為當時中原的戰亂祈福。當時已經年屆七旬的玄宗在逃難過程中,堂堂大唐天子親身經歷過吃不上飯,忍饑挨餓,反而接受百姓救濟的尷尬境地,為此深受感動,然後得知舊交無相禪師在這裏,請他跟著玄宗到行宮內殿居住,賜田一千畝,敕書「大聖慈寺」匾額,讓無相負責主持擴建大慈寺。因為無相禪師先後在成都建造過多家寺廟,有淨眾寺、菩提寺和甯國寺。
幾年下來,重新擴建的大慈寺房屋達到96院8542間,一度是成都最繁榮的寺廟。到會昌年間,武宗打擊天下佛寺,因為大慈寺有唐玄宗的御筆題額,故「不在除毀之例」,是當時成都唯一保存下來的佛寺,自然也成了整個四川規模最大的佛寺。不光唐代如此,到宋代也如此。大慈寺壁上有各種如來佛像1200多幅,天王、明王、大神將像260多幅,佛經變像114幅,所有畫像「皆一時絕藝」,蘇軾譽為「精妙冠世」。宋李之純的《大聖慈寺畫記》稱:「舉天下之言唐畫者,莫如大聖慈寺之盛。」到今天依然是成都極為罕見保留有部分唐代原貌的古跡。
唐朝剛剛建立的武德元年(618),玄奘與哥哥長捷法師來到成都,在成都各個著名寺廟拜訪高僧,印證交流和學習探討,見於記載的有寶暹、道基、智震、道因等人。玄奘進步很快,據說他隨寶暹學《攝大乘論》,隨道基學《毗曇》,隨智震學《迦延》。武德五年(622)春,玄奘在成都大慈寺的東律院正式受戒並坐夏學律。
玄奘前後在成都五年,究通諸部,常在大慈、空慧等著名佛寺講經,為蜀地僧俗所景仰,初步顯現出一代高僧風采,也表現出青年學者的睿智和廣博。但玄奘並不以此感到滿足,對佛學各種學問的好奇和疑惑,渴望與更多高僧交流印證的念頭一直纏繞在他的心中,於是他泛舟三峽,取道荊州再回長安,實現他赴西天取經之壯舉。
千百年來,玄奘在大慈寺受戒剃度的說法一直廣為流傳,但近年專家學者對成都歷史文化的研究所得,可能事實並非如此。
三、空慧寺與玄奘兄弟的隱秘關係
再回武德元年,玄奘與長捷法師經子午穀、劍閣至成都,當時並沒有到城中大慈寺,而是居住在城西的空慧寺,這一細節記載在慧立和彥悰為玄奘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第一卷中,「時天下饑亂,唯蜀中豐靜」,「法師兄因住空慧寺,亦豐神朗俊,體狀魁傑,有類於父。」儘管這一傳記有許多小說筆法,記錄內容並非百分之百真實,但許多關於玄奘的生平經歷還是被研究者重視的。
《法師傳》開篇就提到西蜀佛教的興盛,正因為隋煬帝時期的亂世,許多高僧都投奔西蜀相對安寧,同時南朝以來,成都佛教也發展很快,也才能吸引這些高僧紛紛前來,所以他們兄弟也聞名前往。當時玄奘還只是十五六歲的小沙彌,《法師傳》雖然添加了一些語言誇張地形容玄奘學問有如天才,引起許多蜀中僧人驚歎,但畢竟玄奘尚屬「應法沙彌」階段,還不具備資格獨行法事,按照規矩也應該是跟著哥哥長捷法師一起在空慧寺居住,也時常去其他寺廟拜訪學習。也許是空慧寺後來消亡,玄奘兄弟與空慧寺的淵源一直不被重視。
成都空慧寺是一所歷史悠久的佛學講寺,位於成都西郊某處,今天已經不可考證。以史料記載,空慧寺由石犀寺改建而來。石犀寺最早並不是佛寺,主要留存著李冰治水時鑿刻鎮水石犀牛。南朝蕭梁武陵王蕭紀(武帝蕭衍的第八子,在成都十七年)在成都正式改建佛寺,當時叫龍淵寺,是蜀中南朝寺廟的代表之一。據唐代道宣《續高僧傳》記載,蕭紀專門從洛陽請了高僧慧韶入蜀弘法,慧韶,俗姓陳氏,為洛陽潁川陳太丘之後,與玄奘兄弟屬於同籍同族的本家。慧韶奉邀至蜀,于諸寺講論,開道如川流。到唐朝以後,因為避諱高祖李淵的名字才改名空慧寺。正因為空慧寺的興盛與玄奘兄弟有莫大淵源,所以他們入蜀以後專門前往那裏瞻仰,也就居住在空慧寺。
《續高僧傳•玄奘傳》還記載:「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長捷法師在空慧寺中開法筵講席,「凡講《盤經》《攝大乘論》、《阿曇》、兼通《書》《尚書》、《傳》(春秋三傳),尤善《老》(《道德經》)、《莊》(《莊子》)長捷法師的講筵法席「為蜀人所慕」。當時僧官「總管酂公特所欽重」。
很顯然,唐朝剛剛建立時的大慈寺還沒有後來的名氣,地位遠不如空慧寺,以長捷、玄奘與空慧寺的家鄉淵源,寄居修行於空慧寺更合乎情理。只不過空慧寺毀于唐武宗時期,宣宗即位,重興此寺,改名聖壽寺。
北宋人吳師孟《大中祥符禪院記》與南宋馮檝《大中祥符院大悲像並閣記》記述了重興之聖壽寺規模,大略謂寺院占地七頃,共三十院。規模、佛寺一度媲美大聖慈寺。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季春,院中塑觀音像一尊,歷經五年方完工,是迄今為止成都市最大的雕塑觀音像。但由於空慧寺名稱已經不再使用,從此就淹沒了。
空慧寺具體位置歷來也有爭議。據清朝一些史料觀點,認為年羹堯于雍正初年在原來空慧寺、聖壽寺的位置改建了將軍衙門,那麼應該就是今天成都市金河街、東西勝街及將軍衙門一片,這一說法參見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教授祁和暉《唐僧玄奘成都五年修習研究》的考證。(《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2008年12月總第208期)。但另有一說法則是偏南的文廟街一帶,因為有唐代古籍《續高僧傳》點明玄奘「晚與二兄俱住益南空慧寺」,支持位置是成都偏南的地方。如袁庭棟的《成都街巷志》一書中,就是在介紹文廟街時順帶提到過空慧寺的情況。
四、玄奘在多寶寺修行而被誤認為是大慈寺
事實上,空慧寺的名聲雖然在隋唐時很大,但玄奘可能也並沒有與哥哥長捷住在一起。因為畢竟《法師傳》寫明只是「法師兄因住空慧寺」,而《續高僧傳》雖然支持說玄奘與長捷同住空慧寺,但求學與修行可能另有別處,更重要的是受戒剃度在空慧寺的可能性不大。
根據玄奘當時拜訪求學多位元高僧的情況,玄奘修行所在應該是成都城東的多寶寺。這也是一座成都名寺,由晉朝寶掌禪師興建,多寶寺位於城外僻靜的地方,而玄奘和長捷都是潛心向學的人,兩兄弟分別居住更有利於各自修行,這也比較符合研究學問的實際,這是其一。
多寶寺當時聚集高僧很多,其中有一個高僧道因法師年長玄奘十五歲,同樣是玄奘的河南家鄉人,俗姓侯。多年以後玄奘從天竺取經歸來,道因法師還被請到長安與玄奘一起翻譯經書,兩人交情極好。另據《大宋高僧傳》,玄奘請教學習的寶暹、道基兩位法師當時也都在多寶寺。這是第二點。
再次,多寶寺位於成都城郊外,當時要出城十多裏。更重要的一點證據是,多寶寺在成都城內另設有戒律院,正好與大慈寺毗鄰,玄奘正式受戒剃度就是當時多寶寺設在城內的戒律院。只不過唐朝中期以後大慈寺因得到玄宗李隆基下旨擴建而出名,吞併了城中原來的多寶寺戒律院地盤,演變為大慈寺的東律院和西律院(東律院原屬多寶寺的位置應該是大慈寺以東靠近府南河一邊),因此後人才會誤認為玄奘是在大慈寺受戒剃度,再後來就演變為玄奘一直就是在大慈寺修行,事實上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正因為成都的多寶寺當時有戒律院,各方高僧雲集,寺廟規模很大,所以具備傳授戒律的資質。而空慧寺雖然聲名遠播,但規模和受戒條件似乎還不夠。關於玄奘受戒剃度的推斷可見四川文史館馮修齊《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戒考論》(《西華大學學報》2009年4月)。另外明代曹學佺所著《蜀中名勝記》也記載,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空慧寺獲得敕建佛塔,當時在該寺獲得受戒者才700人,這時已經距離玄奘受戒有55年之久。雖然缺乏更多具體證明空慧寺受戒資質的資料,但推測空慧寺在唐朝初年應該還不具備剃度條件。
綜合來說,玄奘當年在成都多寶寺修行五年並受戒剃度的可能性更大,也能與大慈寺的流傳演變聯繫起來,應該是符合歷史實際的。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知史 #中國歷史 #玄奘 #唐三藏 #大慈寺
雍正八王之亂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特別來章嘉活活佛舍利塔參拜與繞塔,很喜歡這裡的空氣與陽光,打掃完後繞塔七匝,靜靜的在一旁靜坐。
這裡雖然有蚊子飛來飛去,但我在靜坐的數十分鍾裡完全沒被叮,很友善。
下次要帶花來參拜,是個很好充電和放鬆的好地方,大推。
看完章嘉活佛的生平事蹟,才知道他也是一位反共國師!(膜拜再膜拜)
順道分享大師的相關事蹟:
----十九世章嘉大師
(西元1890~1957年)--
章嘉呼圖克圖不是人名,而是封號。本文此處介紹的,是第十九世章嘉呼圖克圖,他的本名是羅森班殿,丹畢蓉梅,即近代一般習稱的章嘉大師。
呼圖克圖是蒙古語,漢譯是「明心見性,生死自主」的意思。另有「呼畢勒罕」一詞,也是蒙古語,漢譯為「再來人」。呼圖克圖轉世出生之初,稱為某某呼圖克圖呼畢勒罕,迨確定給封以後,始稱為某某呼圖克圖。
釋迦牟尼住世時,有一位弟子名叫尊達尊者,證得阿羅漢果。自此以後,他乘其弘願,隨緣應化,十方世界,自在轉生,常示現再來於印度、西藏及青海等
地。第九世轉生於西藏,名發思巴,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國師。第十世亦生於西藏,名釋迦也希,是宗喀巴的四大弟子之一。他佐興黃教,建色拉寺(前藏三大寺之一),代表宗喀巴應明帝之請入京,受封為「妙覺圓道西天佛子大國師」。
第十四轉世身名阿旺羅森曲殿,出生於青海,清康熙朝代表達賴喇嘛入京,康熙皇帝親臨聽經,封「灌頂普善廣慈章嘉呼圖克圖」,這是章嘉封號的由來。章嘉每年至各蒙旗巡化,並安撫青海兩翼二十九蒙旗,德望日隆。
雍正帝在其所著的《御選語錄》中,稱為「是真再來人,實大善知識」。自此,章嘉呼圖克圖累世相繼,主持內蒙古及青海兩翼二十九蒙旗之教化。
第十九世的章嘉呼圖克圖,於清光緒十六年(一八九○年)生於青海省之藏族。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選送晉京,受封繼位為章嘉呼圖克圖第十九世。他的教化區域,擁有內蒙古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的廣大信眾。
他所管轄的寺廟,在蒙旗內三百餘所。此外在西藏、青海、綏遠、察哈爾、熱河、遼寧及北京、五台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廟。寺廟中所住的喇嘛,多者三、四千人,少者三、四百人,總計有為數十萬喇嘛,都是他的出家弟子。
章嘉大師的教化區域,擁有內蒙古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的廣大信衆。他所管轄的寺廟,在蒙旗內三百餘所。此外在西藏、青海、綏遠、察哈爾、熱河、遼寧及北京、五臺山等地,各有其主管的寺廟。各寺廟中所住的喇嘛,多者三、四千人,少者三、四百人,總計有為數約十萬喇嘛,都是他的出家弟子。
章嘉大師每年巡化蒙旗,每次應供,向之頂禮者,日有數萬人,他是蒙旗人民信仰的中心。
民國肇建(一九一二年),五族共和,宗教信仰自由,載之於〈約法〉及〈憲章〉。故政府亦順應邊情,採行成法,遵循舊章。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於章嘉大師封號「灌頂普善廣慈」之下,加「宏濟光明」四字。
徐世昌任大總統時,又加「召因闡化」四字。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年),章嘉應東北各地教徒之請,赴東北弘化,授時輪金剛法,頂禮者十餘萬人。北伐成功,全國統一,民國十九年(一九三○年),大師受任為蒙藏委員會委員。民國二十年(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後,圖謀侵犯熱河,中央以蒙旗民眾信仰佛教,且以章嘉大師為信仰中心,特任為蒙旗宣化使。章嘉乃赴蒙旗宣化,組織宣化使署。
當時以蒙古德王倡議內蒙自治,反對大師赴蒙古,乃未果其行。
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年),章嘉赴伊克昭盟巡視,日人在錫盟活動,對大師之行時加騷擾。大師折返五台,日人復時來威脅,大師不為所動。
民國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年),日人更欲贈以勳章厚禮,大師毅然拒絕。是年,當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復任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抗日戰起,章嘉時在五台,日本軍閥曾多方誘逼,章嘉終不動搖,毅然冒險南遷,追隨政府,共赴國難。旋受命宣化蒙旗,於成都設宣化使署。民國三十四年(一九四五年)
●參加中國佛教會整理與重建,與太虛大師合作無間。八年抗戰期間,章嘉站在佛教立場,翊贊抗戰建國大計,號召蒙藏同胞,貢獻殊多。
勝利還都後,民國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連任國民政府委員。
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政府為崇功報德,加封章嘉為「護國淨覺輔教大師」,頒給金印金冊。「護國大師」四字,是政府歷次對蒙藏佛教領袖所僅有者,其榮譽與達賴、班禪相等。其冊封令文曰:福國佑民,本政教之同源;褒德酬庸,迺國家之令典。章嘉呼圖克圖,仁心公溥,慧性澄圓,具救世之精誠;化孚僧俗,拓安邊之宏願,望重蒙旗,入贊中樞,彌彰偉績。著加給「護國淨覺輔教大師」名號。
於戲,憲治遐宣,定啟人天之悅豫;蒙疆永固,倍臻民族之蕃昌。式頒冊命,尚
其祇承。
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年)四月十日,政府行憲,章嘉當選國民大會代表。民國三十七年(一九四八年),受聘為總統府資政。民國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年),由成都倉促乘機來台灣,諸多經典法物多未及攜出。
民國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年)三月,中國佛教會在台灣復會,章嘉當選為理事長。他本來是密宗黃教宗主,當選中佛會理事長,無異又為顯教領袖。是年,在日本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章嘉以中國佛教首席代表身分赴日出席,並向日本政府交涉玄奘大師頂骨歸還自由中國,後來靈骨歸還,佛教界於日月潭建玄奘寺供養。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年)三月,「美國之音」記者訪問章嘉,談玄奘大師靈骨奉安台灣的經過。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年)三月四日,章嘉於台北市圓寂,世壽六十八歲。
政府頒發「褒揚令」:護國淨覺輔教大師章嘉呼圖克圖,瑞嶺隆祥,宋崖顯慧,潛修密院,光肇藏宗,曩昔杖錫中原,宣化蒙旗,宏揚教義,所至緇素景從,先後任國民政府委員及蒙藏委員會委員,竭誠翊贊中樞,歷經抗戰戡亂,屢值亂寇匪共脅誘兼施,迄不為動。
年來號召邊遠俊彥,聲張大義,屏斥異端,對國內外揭發共匪陰謀罪行,不遺餘力。正期輔佐中興,不意遽歸大化。
當屆圓寂之際,猶為國祈福,籲祝收京,緬懷績範,悼惜彌深,應予明令褒揚,用示政府崇功報
德之至意。此令。
-于凌波著-
==
看完大師的生平,真的敬佩,尤面對中共的態度。
謝謝您,我會常常來看您的!
雍正八王之亂 在 八王爷胤祀勾结隆科多逼迫雍正恢复“八王议政”的祖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八王爷胤祀勾结隆科多逼迫 雍正 恢复“ 八王 议政”的祖制《 雍正 王朝》第40集【CCTV电视剧】 · Comments. ... <看更多>
雍正八王之亂 在 雍正王朝:41集讲解八王逼宫十面埋伏雍正如果不是皇帝能胜吗 的推薦與評價
雍正 王朝41集,八爷党率领关外旗主王爷提出 八王 议政,背地里同样安排夺取了夺取三股势力的计划,八爷党从朝廷到驻军已经全面包围 雍正 ,意识到失去所有 ... ... <看更多>
雍正八王之亂 在 [心得] 經典《雍正王朝》感想(二)雷霆雨露- 看板China-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圖文版:
https://blog.xuite.net/godpig100/twblog/586951822
下部曲雍正繼位,透過幾樁弊案來揭露官場「上下交相賊」的現狀,以古諷今或以古
喻今的意味明顯,是要博取一般觀眾「民心」的劇情,我較沒興趣。且雍正獲得大位後,
八王爺的小動作及一些人物或事件便開始偏向「戲說」或張冠李戴來突顯戲劇張力。但名
分確認後,大勢底定,其實那些多半只能視為花絮而已。
而劇情也因此說教的斧鑿口吻變深,居然還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標
準士大夫橋段,雖說切合小說出爐的時代氛圍,但在當代看來就有些陳腐,或可用「醬缸
」形容,特別是殿試不限時是怎樣,還讓雍正帝親自秉燭,以一句「慢工出細活」來贏得
士子之心,不盡合理!
同時隨著雍正帝執政日久,開始重用李衛、田文鏡、年羹堯等心腹,推行諸多新政,
卻也形成新問題,諸如官紳的陽奉陰違、聚眾頑抗,觸動政權敏感神經的「滿漢一體」更
與現實悖逆過多,在在都顯示革新之難。
最發人深省的還是年羹堯的大起大落。年羹堯得勝回朝的驕縱姿態太過,原本「功高
震主者身危,名滿天下者不賞」根本是老生常談,貫穿所有宮廷劇。但年大將軍以「只知
有軍令,不知有皇上」讓雍正帝只能對年皇貴妃「卸甲」(該詞超有趣,盡在不言中啊)洩
憤,明顯不知天高地厚,年羹堯到底是「靠勢」(台語)之心過盛,還是權力使人沉醉,是
個深刻議題。不過雍正帝對年羹堯的態度前後差異之大,體現出雍正帝愛之欲其生,惡之
欲其死的愛恨分明性格,在其手下當差一定很硬,我突然想念康熙起來。
但雍正帝這種會做事的主子畢竟還是值得跟的,只是須時刻切記用心當差,認真做官
便是。題外話,由於雍正帝對府庫賦稅的重視,蘇州織造曹寅慘遭抄家,紅樓夢這部曠世
巨著的誕生似乎陰差陽錯地要感謝雍正帝堅持財政紀律啊~~~
下部曲的劇情最終在改編來的「八王議政」時重回宮鬥格局,最後大結局便收在「八
王議政」的與雍正帝替乾隆掃清奪嫡障礙的殘忍下作結。跌宕起伏中一方面既有群臣聯合
架空皇權的進逼,一方面又有十三爺再奪西山銳健營兵權,捍衛新政的雙方對峙,後再讓
弘曆與弘時奪嫡重現,維持《雍正王朝》宮廷鬥爭教材的風範。
但好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深信必然有諸多影評心得落在宮廷鬥爭的殘
酷,或皇家泯滅人性的省思,但《雍正王朝》明顯是二月河老師這位「雍正粉」替雍正帝
的翻案之作,致力塑造雍正帝的偉岸形象,以事實證明雍正是位勤政愛民、實事求是的好
皇帝。
其中喬引娣與雍正帝的關係耐人尋味,雖然她調到紫禁城頗為突兀,但明顯是面呈現
雍正帝勤政之苦與革新之難的鏡子,透過她對雍正帝感情與親疏變換,讓觀眾代入去心疼
這位每日起早爬晚,萬事操心忍耐,關關難過關關要過的辛勞帝王與錚錚鐵漢,同時澄清
雍正帝生前身後罵名,如弒父╳,篡位╳,殺子╳(不過為劇情需要,反倒追加),最後油
盡燈枯,暴卒而亡,卻留下吏治一新,國庫充盈的大清盛世。
但雍正帝的過勞,實則偏偏凸顯出封建王朝的困境,由於權力如同猛虎,駕馭時威風
八面,卻始終騎虎難下,雍正帝設置軍機處,批評朋黨亂政,都在強化中央集權,無視權
力下放的重要,他也深知失去權力的可怖,此間正反應出只有民主方是馴獸師,透過權力
制衡,雖然的確無法讓行政效率神速,卻解決「政治繼承」此一動搖國本,甚至是貫穿全
劇的難題,在全劇歌頌雍正帝的乾綱獨斷、為國為民時,也提供我們另一層思考。
演員部分,飾演雍正帝的唐國強與康熙帝的焦晃兩人演技精湛,其中唐國強未來更是
影視皇帝專業戶,雖然他年紀長些又變成毛澤東,但明顯演繹這類型國家最高領導人,身
處權力漩渦中的百態已然優遊自得、信手捻來。而《雍正王朝》諸多演員更是默契十足,
加上劇情張力充盈,兼具細緻與深度,的的確確是部每看一次便有不同收穫的宮廷劇上乘
之作,達到中國宮廷劇的巔峰。
最後,「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是下部曲最重要的話語,深刻反應出專制王朝的時代
侷限,說白點就是《滿城盡帶黃金甲》台詞「天地萬物﹐朕賜給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給﹐
你不能搶」之強化版,不管是十三爺關宗人府十年,十四爺奪大將軍王派往守陵,不論是
你喜歡的「雨露」恩賞亦或是你不服的「雷霆」處置都須磕頭謝恩,這才真真正正是封建
王朝最難以躲藏的牢籠,也恰恰反應出民主政治的可愛可貴。然而,無論是何種政治制度
,政權繫於一人或還之於民,終究如同片頭曲:《得民心者得天下》,才是顛撲不破的真
理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4.199.10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China-Drama/M.1551429721.A.9B8.html
... <看更多>